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普通高中恩想政治课程标准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10 08:40
论文摘要:2003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1996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相比,在课程性质、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有了许多更新与发展。这些变化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论文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比
  2003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新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各方面体现了批判、继承、创新、发展,与1996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相比,有以下特。
  一、课程性质:坚持政治思想性,创设有效途径
  《旧课标》在序言中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使其成为具有很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这样阐述:“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两个课标都坚持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但从实现途径看《旧课标》仍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导致在教学中仍是以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为中心,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这个根本目标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新课标》坚持了新课程的价值观,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资源开发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三维目标的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与能力,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探究和实践的过程,在过程中体验生活、建构知识,形成能力,升华素质。这就为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找到了一条通道。虽然这还要受到课堂教学、教师素质、资源开发、课程评价等因素的制约。
  二、课程目标:由单一的知识目标向三维目标发展
  《旧课标》只是在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提出了每年级的教学目标,仍是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应用,课程目标仍存在睦知识倾向。《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先细化,提出了总目标一分类目标一内容目标三个层次;其次在三类目标中体现了三维目标,特别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提示与建议中”提出了大量应用“演示、讨论、撰文、活动、讲演、模仿”等要求,表明十分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但笔者认为,新课标在总目标和分类目标中没有明确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应该是一个缺陷。
  三、课程结构:由固定化向模块化、选择性发展
  《旧课标》注重了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固定性,高中三年分别讲述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新课标》指出“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必修内容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板块,选修课程分为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六个板块。模块化、选择性、学分制是这一次新课程的—个亮点,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目标。这种课程结构的设置对教学组织、教师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课程内容:由偏重书本知识向关注学生、关注生活发展
  《旧课标》在注重知识系统化的同时,也存在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经验的问题。《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新课标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要求把理论观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体之中,建构各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从必修内容目标和提示建议看,关注学生实际关注社会生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对于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建构知识,提高素质,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着知识被淡化,知识不系统不完整的问题,这同样对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五、课程实施:由接受性学习方式向发现性学习方式发展;由关注学科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发展
  1.关于学习方式的变化。《旧课标》在学习方式上仍是以知识的学习和接受为中心,虽然也提到了其它的学习方式,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等活动”,但是非常有限。《新课标》指出:“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文明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引导学生由“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向“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参与”转变。

  2.关于教学方式的变化。《旧课标》中指出了教学的三个原则,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这些教学原则仍然存在以教师为主,知识为主的倾向。在《新课标》中虽然坚持这些原则,但明确提出“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这就是主张把教学看作“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过程”,即“重结论更重过程”,“关注人”,“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作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些教学新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学方式必须突破单一的“授——受”方式,向“以问题的解决和学生知识主动建构的方式转化,体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等特点”。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己估”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对一线的教师来说,如何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个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六、课程评价:由甄别选拔功能向发展性评价功能发展
  《旧课标》指出:“学习评价是为确认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水平或行为的转变,以及教师教学的效果,为调节控制教学过程提供决策的依据。”《新课标》指出:“要改变过分注重适应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主张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有利于实践素质教育。但目前的问题是高中的教学仍受高考指挥棒的指挥,因此课程评价理念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更是学校的事,整个社会的事。
  七、课程资源:由重视教材向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发展
  《旧课标》没有明确的课程资源的概念。《新课标》指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各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丰富拓展课程资源,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这里体现的理念是教学的过程不只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在教学上,教师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师生要共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这就要求—线的教师要树立大教育观、大教学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更要求教学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生要在课堂中学习更要在社会中生活中学习。
  综上所述,《新课标》全面贯彻了《纲要》的精神,与《旧课标》相比是—个扬弃。一线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以便更新教学观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上一篇: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析

下一篇:由教学理念的变革论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