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在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方式存在的间题及对

发布时间:2015-07-10 08:40
论文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 合作学习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合作学习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局限性与弊端。本文拟从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结合自身实践,提出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时策。
  合作学习是指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以学生的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一种目标为导向,以团体成绩为个人成绩,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应用的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合作学习由于在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形成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态度,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往技能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成为了目前世界上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同时,也成为我国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所倚重的教学策略之一。本人承担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并不是把学生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就完成任务,它要求小组成员之间一定要具有明确的合作动机与合作目标;否则,合作学习往往就会流于形式。例如:我在上高三复习课的时候,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时事分析,结果发现学生们上台演讲的质量比较差,原来他们完全是一个人做这个作业,有的小组甚至次次都是同一个人来做,没有进行讨论,分析难免很局限,根本达不到笔者当初设想的共同讨论、共同分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原因:教师没有将合作目标与动机向学生宣传并具体组织落实,导致学生缺乏积极互动;学生缺乏合作意识、技能,学习观念陈旧,习惯于被动学习。
(二)合作中学生参与不均衡,缺乏积极性
在课堂进行合作讨论时,往往是好学生发言或代表小组汇报,而他们不很愿意教困难学生;困难学生认为既然以小组成绩作为个人成绩,于是产生依赖,参与讨论不积极,通常是充当听众角色;个别学生无所事事,开小差,甚至讲话,而教师却又很难及时地发现。
原因: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控不够,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小组目标与个人责任缺乏联系;学生小组长管理能力欠缺,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
(三)组内、组间的关系欠协调,合作水平不高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内成员经常出现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缺乏合作意识,合作的水平不高;各小组更是只关心本小组的任务是否完成,而对其他小组的汇报漠不关心,小组间各自为政。这就和合作学习有关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要求相去甚远。
原因:教师缺乏对学生合作意识、技能的指导,缺乏教学规范的转变,使课堂缺乏生成性:学生学习观念陈旧,未能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且受自身语言、组织等能力的限制。
产生上述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本质,对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把握不准。、
  二、解决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了解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合作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改所强调的学习方式之一。其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互动,培养交往意识、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并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效益。据此,我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应是:

(一)要有明确的目标观,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目标管理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观。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社会学科,更强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合作学习应该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这一点,教师与学生都要明确。所以,教师在自身转变观念的同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发动工作,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对他们自身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对学习目标进行管理。合作学习要有吸引力的主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任务(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水平),而且这个任务是可以分解开来的,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例如:我在上时事分析课时,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行轮流制度以应付教师的情况,马上改变策略,要求学生们在演讲分析时事的同时,必须以板书或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相关的材料与观点,并就本小组的分析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之后还要准备回答其他小组对他们的提问。这样一来,局面就完全改观了,同学们开始忙碌起来,紧张地进行分工,四、五个人聚在一起,查阅资料,讨论排练,充分体现出协作性。上课时,学生演讲,台下的同学较认真地听,因为他们要就倾听的内容准备随机接受提问并即时发问,而且个人表现直接与小组成绩挂钩。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二)要明确小组目标与个人责任,引入激励机制,真正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
在这里,小组目标是指目标被小组成员所认可;个人责任是指个人学习成绩对小组的贡献。我在实践中总结出如下有效策略:注意小组的管理。以异质小组为主,学生以成绩一优两中一差搭配,性格内向与外向搭配,性别男、女搭配。分组要由教师来分,因为学生自主分的大多是同质小组,一段时间后必须重新调配。
注意组长的挑选以及建立人人发言的机制。组长的人选不一定是成绩最好的,而一定是善于组织和团结同学、听取别人意见的人。课内讨论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要在组内发言,并轮流代表小组首位发言,其他小组也可以随意指定这个小组的代表发言人。这样可避免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和困难学生老是不发言的现象,真正形成共同研讨、共同分享、共同提高的局面。
建立比较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在应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总是发现一段时间后,学生就显出疲态。怎样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最终改变他们被动的学习方式呢?我决定完善竞争机制,做法如下:阶段性地总结各小组的学习效果,按他们取得的成绩排名,名次分排在最后的末两位小组要被拆散重组。利用“基础分”和“提高分”评分办法,迫使每个学生都以自己为竞争对手,并以此为小组做贡献。基础分为学生以往测验的平均分(在起始年级末进行测验之前可以是平时作业分)。教师要分阶段算出学生的基础分,不要把学生的成绩固定在一个基础分之上。提高分为测验分超过其基础分的程度,即该学生为小组赢得的分数,反映出该生为小组所做出的贡献。每次测验后对各小组的提高分总分进行统计,对获前三名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
(三)要有动态的发展观,构建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体系,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限制,缺乏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导致合作的水平不够高。而教师也不能指望在一节课之内就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水平,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在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生成。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做法: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讨论合作—分小组汇报合作成果—各小组评分和教师评分—课堂结束。表面上很热闹,每个小组都轮了一遍,但恰恰最容易流于形式。在实践中,我采取的策略是协调组内、组间关系,变小合作为大合作,变小共享为大共享,实现高质量的合作学习。
抓住一个环节,变小共享为大共享。小组汇报合作成果的时候,要确保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被全班共享,并能让汇报的小组知道本小组在合作过程中的技能掌握程度如何,以便在下一次做得更好。为此,教师可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鉴定这个小组的成果与合作技能的掌握。当某一个小组有做得特别好的地方,教师给予积极的认可,这样就使其他小组能明确合作的方向,知道合作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从而逐渐提高合作的效能。这样做尸虽然一节课不能让全部小组轮一遍,但能较好地使合作的成果被全班所共享,确保下一次的合作水平提高。在一次次的全班互动中,学生逐步形成合作、分享意识,逐步提高交往、合作的技能,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并养成课堂上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及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的最高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变为小组的一员,在与学生的交往、沟通中实现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指导。
创设一个环节,变小合作为大合作。不论上什么内容的课,一定有这样一个环节:当一个小组呈现他们的结果时,教师马上组织各小组对这个结果进行思考、讨论,形成全班范围的思维碰撞,以对这个小组的结果生成新的补充,从而使学生知道答案不是唯一的,逐步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浅析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与治理

下一篇:试论提高职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