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10 08:40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困难;职业生涯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基于就业难的社会问题,采用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当代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的内涵,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对解决他们职业决策困难的有效性和实践意义。

  1.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究其原因,除了客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职业定位不清、职业决策不当、对职场及职业了解不足、不具备岗位要求的某些基本素质能力等问题更是其就业难的关键原因。
职业决策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必要环节。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在做出职业决策时出现困难,影响了顺利就业。同时,面对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就业环境,无论是对应聘单位、应聘方式、甚至是应聘结果,大学生都有很大的自由选择权,还可以采取一系列主动行为来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就业难的现状要求大学生更具主动性,从而积极创造自己的就业机会。
主动性人格(pr0activepers0nality)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具预测力的人格特质。$ateman和crant(1993)认为〔z7:主动性人格作为一种倾向性的特质结构,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个体采取行动改变环境的过程。主动性个体主动改变环境,较少受环境约束;他们能识别有利机会,并采取一系列主动行为,直到能带来有意义的改变。相对而言,不主动的个体表现了相反特征:他们被动地对环境做出反应,消极适应环境,甚至为环境所塑造;他们无法识别机会,更不用说抓住机会来做出改变。
职业决策困难(careerdecisi0n-makingdifficulties)是职业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杜睿(2006)提出了我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四因素结构:职业信息探索是指个体主动获取信息,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职业自我探索是指个体主动探索自我,多种渠道探索自我;职业规划探索是指个体主动寻求职业决策、职业规划的信息;职业目标确定是指个体对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确定程度。本研究中的“职业决策困难”涉及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困难。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对解决他们的职业决策困难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我国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对于主动性人格及其与职业决策困难关系的研究更是非常困乏。鉴于此,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基于就业难的社会间题,针对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和所有大学生都不可避免出现的职业决策困难,研究二者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十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2.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bateman,crant(1993)编制的“主动性人格问卷(pps)”和杜睿(2006)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2个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为保证样本更具代表性,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男、女生比例,随机抽取大一至研二的学生,学科覆盖管理、工科、理科和文科。第二阶段采用访谈法对问卷法的研究结果予以支持和补充。访谈提纲根据第一阶段问卷法量化分析的结果设计,选取北航大一至研二的30名学生,其中每个年级5名学生,包含3名男生和2名女生。
对回收的有效数据用spss1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访谈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结合量化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
2.2量化研究工具
“主动性人格量表”是单一维度,包含17个项目,采用likert7级量表计分,从1到7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较高,则代表具有典型的主动性人格。在本研究中,此量表的。系数为0.902。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由职业信息探索、职业自我探索、职业规划探索和职业目标确定4个维度构成,包含16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量表计分,从1到5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说明职业决策困难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系数为0.906,4个分量表的。系数分别为0.747,0.656,0.623和0.700。

  3.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3份,有效回收率86.6%。其中,男、女生人数比例约为7:3,管理、文科、理科和工科人数比例约为z:i:2:2,本科、硕士人数比例为3.7:1,农村、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生源人数比例约为5:5:4。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将不罗列数据处理过程。
3.1主动性人格
被试总体主动性人格的均值为79.267,标准差为15.672;男生均值为79.488,标准差为15.401;女生均值为78.744,标准差为16.371。男、女生在主动性人格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平均水平上,男生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人格。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存在显著差异(p=0.00l)0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管理学科学生显著高于文科生、理科生和工科生(p1=0.023,p2=0.018,p3=0.003),文科生、理科生和工科生无显著差异。本科生的主动性人格显著低于硕士生(p=0.009)。来自不同家庭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存在显著差异(p=0.0414)。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农村生源显著低于大中城市生源(p=0.0350),小城镇生源与大中城市生源无显著差异。
3.2职业决策困难
女生的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伽1=0.004,p2=0.012,p3=0.008,p4=0.029,户=0.005)。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1=0.00l,p2=0.0l0,p3=0.005,p4=0.010,p5=0.000)。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在总分上,文科生显著高于理、工科生(p1=0.007,p2=0.003);在职业信息探索维度上,文科生显著高于理、工科生(p1=0.013,p2=0.025);在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工科生显著低于管理、文科生(pl=0.026,p2=0.011);在职业规划探索维度上,文科生显著高于工科生(p=0.032);在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管理学科学生显著高于理科生(p=0.029),文科生显著高于理、工科生如1=0.00l,p2=0.00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1-5=0.000)。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在总分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如1=0.00l,p2,3=0.000),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研一和研二如1=0.00l,p2,4=0.000,p3=0.004);在职业信息探索维度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伽1=0.041,p2=0.004,p3=0.000),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研一和研二(p1,2,4=0.000,p3=0.003);在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0.003,p2=0.002,p3=0.000),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2,3=0.000);在职业规划探索维度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1,2=0.000,p3=0.001),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2,3=0.000);在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如1,2=0.0l0,p3=0.000),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2,3=0:000)。在总分、职业信息探索和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本科生显著低于硕士生((p1=0.014,p2=0.00s,p3=0.040);在职业规划探索和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本科生和硕士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分、职业信息探索、职业自我探索和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如1,2=0.00l,p3=0.007,p4=0.003)。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在总分、职业信息探索和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农村生源显著高于小城镇生源(p1=0.002,p2=0.001,p3=0.009);在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农村生源显著高于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生源(p1=0.007,p2=0.022)。
3.3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
不同程度主动性人格的大学生在总分和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1-5=0.000)。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在总分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2=0.000),中等者显著高于低者(p=0.033);在职业信息探索维度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0.001,p2=0.000),中等者显著高于低者(p=0.015);在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2=0.000);在职业规划探索维度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0.004,p2=0.000);在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0.007,p2=0.000)。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四维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220.327,0.3000.252和0.259。因此,以大学生主动性人格为自变量,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四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主动性人格对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四维度的预测效率较高(r1=0.322,r2=0.327,r3=0.300,r4=0.252,rs=0.259,p1=0.243,p2=0.084,p3=0.060,p4=0.043,p5=0.055),回归方程有效(p1=0.000,p2=0.000,p3-0.000,p4=0.000,p5=0.000);以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四维度为自变量,主动性人格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职业决策困难四维度对主动性人格的预测效率较高(r1=0.016,r2=0.274,r3=0.537,r4=0.648,β1=0.951,β2=0.521,(β3=0.305,p4=0.213),回归方程有效(p=0.000)。

  4.讨论
  根据量化分析和访谈的结果,分别对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困难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
4.1主动性人格
随着社会进步,社会分工的性别界限日益模糊。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主动意识日益增强,不甘落后于男性。高校教育对于男、女生具有同等期待,不会歧视女生,也不会对她们降低标准。因此,男、女生在主动性人格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管理学科学生的主动性人格显著高于其它学科的学生。一方面是由管理学科的专业性质、毕业后的工作性质等因素决定的;另一方面,管理学科学生的就业去向更广、更灵活,这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和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便寻找一份更理想的工作。而文、理和工科生,可能就算采取更多的主动行为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就业去向。

硕士生的就业需求比本科生更强烈,因为不少本科生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生的经历普遍比本科生更多,具有更细致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更强的目的性,可能惰性相对弱并更能发现采取主动行为给自身发展带来的好处。所以本科生的主动性人格显著低于硕士生。
农村生源的学生普遍毕业后不愿意回农村工作,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很强,所以主动性人格较强。此外,农村、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生源的学生,在家庭条件、成长环境上依次更优越。优越可能使人享受安逸、养成惰性,从而降低主动性人格。
4.2职业决策困难
男、女生生理条件有差异且社会角色不同,使社会和家庭对女生的期望相对低,使女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因而使女生在面临职业决策时很可能降低自我效能、影响对胜任某一岗位的信心。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走向职场并获得成功。虽然女生存在更大的职业决策困难,但是并没有使她们甘于落后,反而使她们更加努力。
理、工科专业性很强,专业和岗位对应性明显,一般都是技术岗,所以其学生在做职业决策时方向较明确。管理学科专业性较强,其中一些专业兼具文、理科性质,就业去向较广和灵活,虽然这是一个优势,但也是一个劣势。文科的专业性最弱,职业决策的目标最不明确。所以,职业决策困难是存在学科差异的。
大一学生刚进人学校,主要任务是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以适应大学生活,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都不甚了解、且也不急于了解。大二学生已经逐渐熟悉大学生活,专业学习也逐渐步人正规,开始有了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但缺乏科学和系统的辅导。大三学生会主动考虑职业选择问题,开始考虑求职或者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两难选择,其职业决策意识显著增强。大四学生面临毕业,职业决策意识更强,从而职业决策困难也更大。研一学生步人新的学习阶段,职业决策意识比大三、大四学生有所降低。研二学生再次面临毕业,普遍选择求职,少数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且一般而言,研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充分,职业决策意识最强,从而职业决策困难也最大。在访谈中发现,不少大学生对职业决策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职业决策是临近毕业时的事情”,并不把职业决策看成是持续终生的人生规划。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性。
学历是求职的拍门砖之一。争取更理想的职业是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硕士生比本科生具有更强的职业决策意识,从而导致更大的职业决策困难。此外,虽然硕士生的就业面可能比本科生更广,但他们的就业需求却更迫切。
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被家庭包办的更多,成长环境更优越和安逸。农村中独生子女较少,所以农村生源的学生从小就有更多的决策机会。考上大学,农村生源的学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职业决策的过程中,他们同样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4.3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是密切联系的。一般而言,具有较高主动性人格的学生,其职业决策意识出现得较早、程度上也较强,从而职业决策困难更明显;具有较高职业决策困难的学生,为了解决困难,会发挥出较高的主动性人格。在访谈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更“主动”意味着比别人更早、更好、更有准备的完成一件事情。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主动”采取行动才能比他人抢先发现机遇、才能捕捉机遇,从而能缓解或者解决职业决策困难。
  5、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在学科类别、学历和家庭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在性别、学科类别、年级、学历和家庭上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显著相关,有相互预测作用。以本结论为理论依据,可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发展主动性人格和解决职业决策困难,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上一篇:试析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析研究生科学道德及德育教育的多方位性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