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高师生科研能力培养对策

发布时间:2015-07-10 08:43
论文关键词:高师生;科研能力;对策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师生科研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培养高师生科研能力的意义、方法及对策。

  高师院校的学生是未来基础教育的承担者,是进行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具备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基本能力,而且要肩负起培养知识型、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重任。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未来教育的功能,培养一代具有高尚情操和广博知识、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以便为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师范生必须面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成为有特色、学者型、科研型、智能型的高素质的优秀教师,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
  一、现状分析
  未来的教育立足于创新,立足于发展,立足于素质教育,因而高师院校的改革就要把高师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即科研意识、科研观念的引入,摆在重要位置。教师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教育能力,须依靠扎实的教育科研作为根基,主要表现在能积极学习和钻研教育理论;能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并能持之以恒地与同事们一道合作探索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渠道获取教育信息等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一直存在着薄弱环节,即没有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的学科知识面过窄,适应能力较弱,综合素质不高。
  (二)从对教师的抽样调查情况来看,教师的科研能力在教师诸种能力中相对最低。表现在理论修养差,理性思维不当,不善于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去思考,科研成果甚微。WwW.lw881.com
  (三)高师院校的教学计划中没有考虑科研训练的内容,对科研能力要求单一,层次也不高。培养高师生的科研能力,关键要在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定位。要改变上述现状,面向未来教育发展,高师生必须适应未来社会赋予的角色,因而其科研能力的训练在校期间应作为重要内容。
  二、培养高师生科研能力的对策
  (一)高师院校教师努力成为科研型教师,对学生予以良好的科研影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名师出高徒”。教师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学生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1.教师应既是专才,又是通才。
  科研型教师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型能力和创新人格等基本素质。就知识结构而言,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新”,相关学科知识要“博”,既是专才,又是通才。为适应信息社会知识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亦不断推陈出新的需要,教师的教学要创新,必须高屋建瓴,鸟瞰教学内容,才能做到既教知识,又教知识的发现过程和蕴藏于其中的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了解本学科前沿的知识及发展动态。具有了广博的知识才善于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路,形成学生“立体思维”。
  2.教师应具备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
  教育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理性认识事物,艺术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美感体验事物,这两种不同的认识途径结合起来则是较完美的认识方法。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激发学生的科研、创造灵感,以较强的教育教学艺术表现力启发学生思维,达到以美启智的目的。
  3.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科研功底。
  高等师范教育是培养未来教育的摇篮,具有培养一代创新人才的特殊使命。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者,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实践创新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研究意识、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1)敏锐的观察能力。要迅速地获取信息,用研究探索的目光,求真务实的精神吸收新知识、新理论,并用以了解所教对象——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特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获取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拓宽视野,把握本专业前沿动态。包括:确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和信息道德;掌握信息搜索、分类和整理、贮存、提取的能力;信息再生产传播、交流和反馈的能力以及信息研究的能力等。
  (3)立体思维能力。立体思维即要求分析问题时具有的多条思路,解决问题具有多种方法、多条途径,并且能够从中选择最佳方式以取得最佳效果。只有具有立体思维能力的教师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多方位思维训练,才能担当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4)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科学技术分类在不断分化和发展,同时又出现了大规模的综合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要求不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必须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的教师更应具备这种能力。
  (5)创新能力。就是在前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求异思维,通过大胆探索与实践,去思考前人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探求前人没有探求过的领域。未来教师要具有迅速传递、反馈并处理大量教育科技信息的能力,勤于思考,善于创新。

  (二)教学大纲应对高师生的教育科研能力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教育科研能力是创造优异工作成绩的重要条件,未来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研究和探讨教育规律,吸取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在调查总结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设计教学改革方案,精心试验;运用抽样、问卷的方法,通过控制、对比、统计、分析来积累和把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整理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用以指导教学实践。这就要求对高师生的科研能力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必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在大纲的指导下,增加科研能力培养的任务;必须改革教学模式,要采用讲授与研讨综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研讨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必须改革考核评估制度,将科研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考核的内容为:
  1、针对某一命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查阅有关资料或信息。主要考核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2、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等。
  3、让学生对某一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加工提炼得出结论,以此考核学生的文字处理、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4、考察学生的观察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师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计划、教学活动、教学评估体系中,主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创新、顽强学习的品质。
  (三)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变课堂为科研园地。
  自20世纪中后期,大学就已经开始迈出“象牙塔”,开始利用自己在知识、技术、地域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为社会服务,实现三位一体的功能。2l世纪,高等教育将更加紧密地与社会融为一体,成为国家和地区文化服务中心以及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高师院校也不例外,应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将高师教育课堂办成学习科研创新的园地,将科研意识贯穿于整个学校教学管理、教育活动之中,使学生置身于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当中。
  1.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把学校小课堂与变化发展的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去,观察、了解社会,检验实践教育理论。具体地说,就是要深入教育改革的实际,了解改革前沿的信息动态、改革过程的重点与难点,把握改革方向;深入素质教育活动的实际,对基础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的困难与矛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进行了解和研究;深入教学实际,对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进行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创新教育,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深入社会实际,对教育对象进行研究。例如青少年身心特点、社会发展、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经济改革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等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内容。通过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将教育理论与实践加以比较检验,将实际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搜集分析、比较研究,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理论的概括总结,让学习成为一种创新活动的尝试。
  2.实行导师制。导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题,选择研究方向盘,并完成对学生几种基本能力(调研能力、谈话技巧、信息采集等)的训练。
  三、结语
  高师生科研能力培养,是一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分析判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素质、高层次培养,其意义涉及子孙后代,是未来教育的兴旺和发展、人类不断进步的希望所在。高师院校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积极的实践,真正培养出科研能力强、教学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范生。

上一篇:浅谈高校德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下一篇:浅谈高校管理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