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初探
发布时间:2015-07-10 08:43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教育;人文基础;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课程重新受到重视,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个人和国家民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大学语文课程重新受重视是大势所趋
自从1978年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以来①,大学语文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三十余年中,大学语文可谓经历了大起大落:由最初的蓬勃兴旺——各高校普遍开设大学语文为非中文系学子必修课,到后来的黯淡无光—逐渐转为高校课程体系中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而尤其近十年,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存废也已赫然出现在报刊媒体上,屡见不鲜。
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的下降,有着复杂的原因。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几乎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经济运动之中。知识分子纷纷下海,人文精神普遍陷落,人文学科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关于学科实用性的诸多质疑,而理工商法专业则因其明显的实用性特征得到了切实的关注和发展,进一步挤压了人文教育的空间,使得大学语文从大学生必修课转为必修的选修课,再转为选修课,甚至在选修课上消失。从学科内部来看,体制的忽视使得大学语文课程师资普遍下降,而教材的良莠不齐也使教师无所适从,在教学方法上继续奉行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仍然满足于对篇章字词的条分缕析,对思想内容的总结概括——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高四语文”的称谓就是这种抵触情绪的表露。wwW.lw881.com
由此可见大学语文遭遇了很大的困境。实际上,从“1997年开始,中国语文教育就遭遇了广泛的批评和讨论。”②大学语文在le益边缘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它本来应该肩负的为社会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英才的光荣责任。
不过,这种状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2006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中国语文课的关注和重视。2006年11月,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达成“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的共识;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要求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
大学语文重新受到重视,从客观方面来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果。我国综合国力逐年增强,经济迅速崛起,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主观方面来看,是中华文化固有的艺术魅力散发光彩,国人重新发现传统文化并重建文化自信的结果。
可以说,大学语文成为高校必修课是大势所趋。现在绝大多数的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必修课,而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也对大学语文课程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和教学力量。据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统计,截止到2006春季学期,全国已经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因而,如何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也随之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二、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大意义
大学语文是高校课程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仅限于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它还具有更为广阔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这是参与祖国建设文化大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个国家都在谋求自己民族文化的生存之道,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成为我国建设文化大国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要相应地起抓。
其次,是培育具有现代意识的世界性合格公民的需要。大学语文内容包罗万象,蕴含着世界性的文化讯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学习到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固然,我们不能要求学生都成为世界著名的伟大人物,但是作为一个在地球村上生活的新世纪公民,必须对世界文化有所了解并具备相应的现代品质。
在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之初,倡导者们曾对其意义做了如下归纳:一,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提升精神文明;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②四点意义由浅而深,由小而大,指出了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民族文化的传承、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传播,都具有非凡的意义。这几点意义归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深刻的概括性。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无论对于学生个人还是对国家民族,都是意义深远的。因为大学语文是一门普适性很强的课程,它重在培养学习者作为一个人的人文情怀和基本素质,无论对于什么学科、专业的学生,它都是适用的。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展望
大学语文课程的起落变化表明,唯有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才有生存的空间。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理念,尤其对有着独特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大学语文要在高职院校里生存和发展,必须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意义和学科定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开发新式大学语文课程。配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进程,开发与学生的就业发展紧密联系的注重工学结合的新式课程,从“实用性”上,让学生掌握基本语文技能,切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人文性”上,让学生体验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感悟自我心灵,陶冶个性情操,全面提高自我的人文素质。
第二、建立“高职人文”课程体系。以大学语文作为突破口,整合、改进原有的人文类课程资源;开拓新的人文类课程,完备高职人文教育体系,给每位高职学生以完整的人文素质训练;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第三、建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人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人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人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人进行素质教育;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这无疑与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指导思想有许多相一致的地方。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也必定带来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活跃。
总之,大学语文教育现在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化无疑将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育部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强调和重视,是党和政府重视中华文化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高职院校应借此良机,积极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让高职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广泛推展开来。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课程重新受到重视,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个人和国家民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大学语文课程重新受重视是大势所趋
自从1978年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以来①,大学语文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三十余年中,大学语文可谓经历了大起大落:由最初的蓬勃兴旺——各高校普遍开设大学语文为非中文系学子必修课,到后来的黯淡无光—逐渐转为高校课程体系中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而尤其近十年,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存废也已赫然出现在报刊媒体上,屡见不鲜。
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的下降,有着复杂的原因。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几乎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经济运动之中。知识分子纷纷下海,人文精神普遍陷落,人文学科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关于学科实用性的诸多质疑,而理工商法专业则因其明显的实用性特征得到了切实的关注和发展,进一步挤压了人文教育的空间,使得大学语文从大学生必修课转为必修的选修课,再转为选修课,甚至在选修课上消失。从学科内部来看,体制的忽视使得大学语文课程师资普遍下降,而教材的良莠不齐也使教师无所适从,在教学方法上继续奉行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仍然满足于对篇章字词的条分缕析,对思想内容的总结概括——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高四语文”的称谓就是这种抵触情绪的表露。wwW.lw881.com
由此可见大学语文遭遇了很大的困境。实际上,从“1997年开始,中国语文教育就遭遇了广泛的批评和讨论。”②大学语文在le益边缘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它本来应该肩负的为社会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英才的光荣责任。
不过,这种状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2006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中国语文课的关注和重视。2006年11月,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达成“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的共识;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要求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
大学语文重新受到重视,从客观方面来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果。我国综合国力逐年增强,经济迅速崛起,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主观方面来看,是中华文化固有的艺术魅力散发光彩,国人重新发现传统文化并重建文化自信的结果。
可以说,大学语文成为高校必修课是大势所趋。现在绝大多数的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必修课,而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也对大学语文课程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和教学力量。据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统计,截止到2006春季学期,全国已经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因而,如何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也随之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二、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大意义
大学语文是高校课程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仅限于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它还具有更为广阔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这是参与祖国建设文化大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个国家都在谋求自己民族文化的生存之道,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成为我国建设文化大国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要相应地起抓。
其次,是培育具有现代意识的世界性合格公民的需要。大学语文内容包罗万象,蕴含着世界性的文化讯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学习到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固然,我们不能要求学生都成为世界著名的伟大人物,但是作为一个在地球村上生活的新世纪公民,必须对世界文化有所了解并具备相应的现代品质。
再次,是培养职业型人才人文情怀的有效方法。高职院校(尤其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恰恰更应该重视大学语文教育。因为人文素质不仅能增加学生就业时的软实力,而且给与学生强大的发展后劲。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曾表示,他们的成功与青少年时代的人文熏陶是分不开的。钱学森先生曾说:“忽视文学教育就等于摘除了青少年身上的‘通灵宝玉’。”把文学教育看作是学生的“命根子”。再如杨叔子教授,作为一位成就卓著的机械工程学家,多年来花了很大的精力在推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上。
在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之初,倡导者们曾对其意义做了如下归纳:一,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提升精神文明;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②四点意义由浅而深,由小而大,指出了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民族文化的传承、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传播,都具有非凡的意义。这几点意义归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深刻的概括性。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无论对于学生个人还是对国家民族,都是意义深远的。因为大学语文是一门普适性很强的课程,它重在培养学习者作为一个人的人文情怀和基本素质,无论对于什么学科、专业的学生,它都是适用的。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展望
大学语文课程的起落变化表明,唯有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才有生存的空间。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理念,尤其对有着独特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大学语文要在高职院校里生存和发展,必须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意义和学科定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开发新式大学语文课程。配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进程,开发与学生的就业发展紧密联系的注重工学结合的新式课程,从“实用性”上,让学生掌握基本语文技能,切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人文性”上,让学生体验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感悟自我心灵,陶冶个性情操,全面提高自我的人文素质。
第二、建立“高职人文”课程体系。以大学语文作为突破口,整合、改进原有的人文类课程资源;开拓新的人文类课程,完备高职人文教育体系,给每位高职学生以完整的人文素质训练;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第三、建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人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人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人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人进行素质教育;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这无疑与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指导思想有许多相一致的地方。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也必定带来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活跃。
总之,大学语文教育现在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化无疑将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育部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强调和重视,是党和政府重视中华文化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高职院校应借此良机,积极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让高职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广泛推展开来。
上一篇: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