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10 08:46
论文关键词:人格;大学生;现状;教育
论文摘要:人格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物质关系中的人,在自我意识和生存理念基础上形成的理想、道德、信念和价值等判断,并通过主客体关系表现出来的主体的言行和行为方式的总合.大学生的人格主体独立性增强、主体的价值体系基本确立、形成了自尊、自强和自立的精神,个性的张扬和成就感突出.但是,大学生的人格现状也有自身的不足:有的人存在自我中心倾向、在金钱和物欲的冲击下人格的失落、在各种压力下降低做人的原则等等.所以,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人格教育是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人格内涵的解析
关于人格的定义,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们普遍认同的理论表述。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自的领域出发,赋予人格以哲学的、法律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不同内涵。事实上,从科学研究的视野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去定义人格,都有它的道理,都有其在本学科范围内使用的合理性。但是,作为一个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普遍应用的概念,它所表现的内涵,毕竟应该有其更广泛的涵盖性和使用范围,如果仅限于个别狭窄的学科定义,势必会影响人们的认识和理解,甚至产生使用上的歧义。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时,不能脱离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产关系和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对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以及自身的多样化的表现作出正确地说明.所以,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必定具有特定的物质基础,特定的交往方式,形成与物质生活条滓护相适应的思想和道德、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所以,人格与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物质生活条件中的人相联系:人格也必定在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因此,对人格的定义不能脱离这个基本的前提。
人格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物质关系中的人,在自我意识和生存理念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想、道德、信念、价值等判断,并通过主客体关系表现出来的主体言论和社会行为方式的总和。这表明:第一、人格历来与在社会物质条件和物质关系中从事活动的人相联系,人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第二、人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是主体基于对客体的自觉认识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判断和活动取向.离开与客体的关系,人格无从表现。那么,与主体人格相联系的客体指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的社会关系:与主体相区别的其他个人、团体及社会.换句话说,这里说的客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但必须与主体密切相关联。第三、人格总是主体基于特定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态度而产生对客体的价值判断。所以,作为主体行为方式的人格和主体内在的价值判断,两者历来具有对称性。认识一个人的人格,可以洞察该人自我意识的程度和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个人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把握能力。第四、人格具有自觉性.人格是一种理性判断的表现模式,是确立自我基础上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社会活动方式,表现一种什么样的人格,离不开人的理性思考。第五、人格的突出表现是自尊、自爱和自立。人格既然是主体的自我社会表现,作为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去立自身的尊严。必须考虑到主体的行为给自我的社会存在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保有主体所具有的各种社会权利,在任何时候不自贬身价,不牺牲自己的某种权利去求得一时的便利和好处,这就是自尊和自爱。人格是相对独立的个人自我确认。所以,在保持自我生存与发展基本权利的基础上,适时地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能丧失主体存在的价值求得他人的施舍和恩赐,这就体现为自立。
从这里可以看出,保持人格的尊严和独立,是任何一个有理性的社会个体都应格守的做人原则。如果为了一些蝇头小利、眼前的物质利益和虚荣,放弃了这条最基本原则,从最低限度来说,做人是不合格的。
二、大学生的人格优势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年代,激变的时代对大学生立身行事、对他们选择生存方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高智商和较丰厚知识的群体,面对社会大潮,凭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信息优势,显然能紧跟时代潮流,并由此形成了大学生群体的人格优势。
(1)主体的独立性增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在一个比较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自治性较突出,许多问题都需要大学生自己去判断和解决。这种社会存在培养了大学生特有的相对独立意识。所以,在自身的学习过程、生活过程、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处理与自身相联系的各种矛盾。这种长期形成的群体生活惯例和传统,不断地被承袭下来,也使步入成人行列的大学生减少了社会生活的某种依赖性,作为社会运动主体的那种独立性在新的生活条件中得到了强化,形成了主体地位的意识,确立了学习和校园主体的活动取向。
(2)主体的价值体系初步确立。大学生作为高智商的群体,拥有相对丰富的书本和课堂知识,在学习以及对社会的一定接触中,逐渐确立了自身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能够根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去评定外界的事物,处理与其相联系的各种关系。特别是通过长期以来的学校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大学生的价值体系基本上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范畴中,因此,在认识和处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有关事务中,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能够发挥群体的智力优势,在一定条件下去服务于社会。
(4)个性的张扬和成就感突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趋势是,正在打破过去那种自我封闭的、内向的人格模式,开始向张扬个性,推销自我的人格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全球化的大趋势,世界变成了开放的世界。世界的开放性,致使每个国家、民族、团体和个人,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都向开放型和外向型转变。另一方面,对个人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条件,强有力地推动了个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所以,每个人都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条件,如果谁固守陈规,不去充分展示自己,市场经济则不会自动地去选择他。正是对个人才能和个性外化模式的重新选择,每个人都需要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实现或半实现自己,急于取得一定的成就,这是每个人的心愿。大学生群体人格中的积极方面成为这一群体发展的主流,在大学校园生活中和社会实践中处处表现出来。
三、大学生人格中的消极因素及克服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与社会主义的进步与发展相同步,这是主流,是基本的方面。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的人格现实中也有一定的不和谐因素。有值得注意的倾向和克服的东西。
在主体性增强的同时,有时也出现自我中心的倾向。由于大学生自我管理和校园生活自治性强的特点,在注重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有的人也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在校园生活中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有时不顾及他人的地感受,很少考虑与周围的关系,使得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有失和谐。
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使有的人出现某种程度的人格失落。在社会中,对金钱的崇拜和对物欲的追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普遍现象,这一点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客观存在,以至于为了追求金钱、为了获得物质享受、为了追赶时尚、为了某种欲望而丢掉人格者,也时有出现。
由于生活所迫或就业的压力等,有的人丢掉了基本的做人底线,说谎、造假、失信等,使得个别人的人格大大地打了折扣。
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状况是个别现象,对此不必苛求。因为大学校园不是世外桃源,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校园中,反映到学生的活动中。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就能够把一些消极的东西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克服大学生人格中的消极因素,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格教育有着特殊的困难性,受客观条件制约较强,在一定条件下,人格素质的变化往往被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主导。但是,如果我们工作得力,措施到位,正确引导,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就会取得成功。
人格教育的出发点首先就在于,教育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基本观点,正确理解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历史性和受实践和社会条件的制约性,在此基础上确立自身的行动原则和生存意识,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理念。其次,用现实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教育学生,发展积极的、向上的人格取向,建立与社会主义道德和价值相统一的人格模式,用健康向上、积极进取、诚实守信、乐观豁达、与人为善、严守尊严的人格,树立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形象。
总之,人格不是人的全部,但是人的最重要的部分和人在社会中的形象,是人在社会生活的道德和价值的取向,是对生存意义和态度的外在反映。深刻了解这一点,应该成为大学生立身行事的基点。
论文摘要:人格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物质关系中的人,在自我意识和生存理念基础上形成的理想、道德、信念和价值等判断,并通过主客体关系表现出来的主体的言行和行为方式的总合.大学生的人格主体独立性增强、主体的价值体系基本确立、形成了自尊、自强和自立的精神,个性的张扬和成就感突出.但是,大学生的人格现状也有自身的不足:有的人存在自我中心倾向、在金钱和物欲的冲击下人格的失落、在各种压力下降低做人的原则等等.所以,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人格教育是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人格内涵的解析
关于人格的定义,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们普遍认同的理论表述。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自的领域出发,赋予人格以哲学的、法律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不同内涵。事实上,从科学研究的视野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去定义人格,都有它的道理,都有其在本学科范围内使用的合理性。但是,作为一个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普遍应用的概念,它所表现的内涵,毕竟应该有其更广泛的涵盖性和使用范围,如果仅限于个别狭窄的学科定义,势必会影响人们的认识和理解,甚至产生使用上的歧义。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时,不能脱离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产关系和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对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以及自身的多样化的表现作出正确地说明.所以,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必定具有特定的物质基础,特定的交往方式,形成与物质生活条滓护相适应的思想和道德、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所以,人格与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物质生活条件中的人相联系:人格也必定在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因此,对人格的定义不能脱离这个基本的前提。
人格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物质关系中的人,在自我意识和生存理念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想、道德、信念、价值等判断,并通过主客体关系表现出来的主体言论和社会行为方式的总和。这表明:第一、人格历来与在社会物质条件和物质关系中从事活动的人相联系,人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第二、人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是主体基于对客体的自觉认识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判断和活动取向.离开与客体的关系,人格无从表现。那么,与主体人格相联系的客体指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的社会关系:与主体相区别的其他个人、团体及社会.换句话说,这里说的客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但必须与主体密切相关联。第三、人格总是主体基于特定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态度而产生对客体的价值判断。所以,作为主体行为方式的人格和主体内在的价值判断,两者历来具有对称性。认识一个人的人格,可以洞察该人自我意识的程度和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个人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把握能力。第四、人格具有自觉性.人格是一种理性判断的表现模式,是确立自我基础上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社会活动方式,表现一种什么样的人格,离不开人的理性思考。第五、人格的突出表现是自尊、自爱和自立。人格既然是主体的自我社会表现,作为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去立自身的尊严。必须考虑到主体的行为给自我的社会存在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保有主体所具有的各种社会权利,在任何时候不自贬身价,不牺牲自己的某种权利去求得一时的便利和好处,这就是自尊和自爱。人格是相对独立的个人自我确认。所以,在保持自我生存与发展基本权利的基础上,适时地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能丧失主体存在的价值求得他人的施舍和恩赐,这就体现为自立。
从这里可以看出,保持人格的尊严和独立,是任何一个有理性的社会个体都应格守的做人原则。如果为了一些蝇头小利、眼前的物质利益和虚荣,放弃了这条最基本原则,从最低限度来说,做人是不合格的。
二、大学生的人格优势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年代,激变的时代对大学生立身行事、对他们选择生存方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高智商和较丰厚知识的群体,面对社会大潮,凭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信息优势,显然能紧跟时代潮流,并由此形成了大学生群体的人格优势。
(1)主体的独立性增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在一个比较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自治性较突出,许多问题都需要大学生自己去判断和解决。这种社会存在培养了大学生特有的相对独立意识。所以,在自身的学习过程、生活过程、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处理与自身相联系的各种矛盾。这种长期形成的群体生活惯例和传统,不断地被承袭下来,也使步入成人行列的大学生减少了社会生活的某种依赖性,作为社会运动主体的那种独立性在新的生活条件中得到了强化,形成了主体地位的意识,确立了学习和校园主体的活动取向。
(2)主体的价值体系初步确立。大学生作为高智商的群体,拥有相对丰富的书本和课堂知识,在学习以及对社会的一定接触中,逐渐确立了自身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能够根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去评定外界的事物,处理与其相联系的各种关系。特别是通过长期以来的学校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大学生的价值体系基本上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范畴中,因此,在认识和处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有关事务中,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能够发挥群体的智力优势,在一定条件下去服务于社会。
(3)形成了自尊、自强和自立的精神。校园生活的特殊性造就了大学生的特有的群体精神,即自尊、自强和自立。鉴于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理解和确认,作为在社会中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群体,特别是这个群体对社会未来的作用是得到人们的自觉认同的,这种特有的社会存在,使大学生们普遍的形成了强烈的自尊,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的自尊和作为较特殊的高智商群体的自尊。注重自身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注重个人的言行应无损于个人在体验社会和校园生活中的尊严。在此基础上,他们接受了普遍的理念:要自强和自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实现生存的价值,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这种群体精神无疑深深地影响每个大学生的生活,植根于他们的心灵之中。
(4)个性的张扬和成就感突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趋势是,正在打破过去那种自我封闭的、内向的人格模式,开始向张扬个性,推销自我的人格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全球化的大趋势,世界变成了开放的世界。世界的开放性,致使每个国家、民族、团体和个人,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都向开放型和外向型转变。另一方面,对个人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条件,强有力地推动了个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所以,每个人都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条件,如果谁固守陈规,不去充分展示自己,市场经济则不会自动地去选择他。正是对个人才能和个性外化模式的重新选择,每个人都需要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实现或半实现自己,急于取得一定的成就,这是每个人的心愿。大学生群体人格中的积极方面成为这一群体发展的主流,在大学校园生活中和社会实践中处处表现出来。
三、大学生人格中的消极因素及克服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与社会主义的进步与发展相同步,这是主流,是基本的方面。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的人格现实中也有一定的不和谐因素。有值得注意的倾向和克服的东西。
在主体性增强的同时,有时也出现自我中心的倾向。由于大学生自我管理和校园生活自治性强的特点,在注重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有的人也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在校园生活中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有时不顾及他人的地感受,很少考虑与周围的关系,使得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有失和谐。
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使有的人出现某种程度的人格失落。在社会中,对金钱的崇拜和对物欲的追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普遍现象,这一点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客观存在,以至于为了追求金钱、为了获得物质享受、为了追赶时尚、为了某种欲望而丢掉人格者,也时有出现。
由于生活所迫或就业的压力等,有的人丢掉了基本的做人底线,说谎、造假、失信等,使得个别人的人格大大地打了折扣。
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状况是个别现象,对此不必苛求。因为大学校园不是世外桃源,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校园中,反映到学生的活动中。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就能够把一些消极的东西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克服大学生人格中的消极因素,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格教育有着特殊的困难性,受客观条件制约较强,在一定条件下,人格素质的变化往往被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主导。但是,如果我们工作得力,措施到位,正确引导,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就会取得成功。
人格教育的出发点首先就在于,教育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基本观点,正确理解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历史性和受实践和社会条件的制约性,在此基础上确立自身的行动原则和生存意识,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理念。其次,用现实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教育学生,发展积极的、向上的人格取向,建立与社会主义道德和价值相统一的人格模式,用健康向上、积极进取、诚实守信、乐观豁达、与人为善、严守尊严的人格,树立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形象。
总之,人格不是人的全部,但是人的最重要的部分和人在社会中的形象,是人在社会生活的道德和价值的取向,是对生存意义和态度的外在反映。深刻了解这一点,应该成为大学生立身行事的基点。
下一篇:论析河南高等教育与知识社会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