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探索
发布时间:2015-07-10 08:47
摘要:随着大学办学规模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对科研的愈益重视,许多教学型大学也正逐渐发展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本文通过阐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指出要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培养过程应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满足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需求,同时,为研究生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地方经济
对研究生教育来说,导师水平、科研能力、基地建设是制约研究生教育水平的3个重要因素。教学研究型高校,一般来说,它的导师虽然不乏佼佼者,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整体素质稍逊;其科研整体实力也存在较大差距,在国家级、高层次项目的竞争上力量还有些欠缺;并且,由于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普遍不大,对研究生的基地建设投入不够,使学生得不到更多动手能力的锻炼。笔者认为,只有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结合学校科研师资和条件建设等诸多因素,将培养目标落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具有一定知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上,才能发挥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优势。进而扩大研究生实践平台,为研究生提供锻炼机会,为研究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自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教学研究型大学以知识应用与社会服务为价值取向。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是从教学型大学发展而来的。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突出和强调的是科学研究工作在学校上层次和水平过程中的地位。以争取科研项目为目标,通过科研任务来整合科研资源,集聚科研力量,从而带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政策来引导学科建设,以增强学科建设的意识。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类大学有点类似于“中等规模企业”——没有“行业领先企业”的垄断优势但要有与其类似的组织结构,高不成低不就,容易陷入低效率和低效益的困境。办学和服务面向主要为国家大经济区域、部分省市及特殊行业。
教学研究型高校并没有最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质量,只是在部分学科保持优势。从人才培养类型来看,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从科学研究的贡献看,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上;从社会服务的功能看,主要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能力开展知识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从社会经济需求角度看,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领域量大面广,发展潜力巨大。
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应坚持实用性,以硕士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为主要目标。对于致力于发展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高校而言,扩大研究生规模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失去了正确的培养方向,培养对象就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就业困难,大学也就失去了办学的基础。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就业竞争力下滑及其原因
近年来,研究生就业不仅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且还成为部分地区、高校以及社会的突出问题。以前被用人单位争抢的研究生,今日为何遭到如此冷遇?很多人简单地认为是扩招导致的结果,事实上,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还不足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5%,因而从人力资源角度考虑,研究生人才还属于稀缺产品,不应该存在如此大的就业难题。并且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5.57%,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研究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实践性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是造成研究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持续增长,但相比之下研究生导师数量的增长远跟不上招生人数的增长。许多高校都存在一位导师带十几名研究生的状况。要提升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最有效的是为研究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部分高校有一些实习基地或教学基地,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因此,如何为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载体,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关键。
立足服务地方经济,重塑人才培养过程,其实就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满足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需求,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的同时提供研究生教育载体,让学生们参与更多的课题研究,多动手、多思考,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由于学生有较多机会在企业实习、就业,因此在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之后,学生又有机会到企业中实际工作,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样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结合。通过以上两次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工与学的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得到加大提高。研究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革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具体要做到以下方面:
1.理论课程教学时间设置要具有一定弹性。以往的研究生理论教学往往集中在研究生入学第一年或第一学期,填鸭式的灌输理论知识。考试成为检验理论知识掌握的唯一工具,这种体制下,研究生往往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一知半解地完成了理论学习,然后投入到闭门造车的“科学研究”中,完成论文毕业。简单的课程教学时间的设置,使得理论得不到有效的消化,因此,要适当改变教学方式,将部分理论教学融入到实践中去,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完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考核方式也可以更加灵活有效。
2.采用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基地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学校聘任企业中有着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带头人作为学校的兼职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学校和合作单位分别指定导师,按校方的要求,共同指导研究生。研究生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后,进入培养基地,由合作单位的兼职导师进行指导,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深入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毕业论文应该联系实际。要使论文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理论成果,成为检验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考核标准,有2种方式能较好地达到预期目的,一是企业拟定课题,有相关专业研究生以标书形式进行投标,中标者去该企业服务实习,完成课题的同时即完成学位论文;一是由学生自己拟定研究方向或内容,由企业进行科学的评估后选择相应学生去企业完成课题。这两种方式均可实现双方的共赢,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教学研究型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性质和服务方向,将研究生教育作为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办学重点,努力探索面向基层的高质量的具有创新思维、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中,必须适合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努力打造教育实践平台,实现高校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2]蔡克勇.论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j].高等教育研究,1986,(4).
[3]刘力.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7):16-22.
[4]王庆.校企合作:高校办学的有效途径[j].上海高教研究,1997,(2).
[5]乔惠波,刘技文.地方院校研究生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6,(4):134-135.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地方经济
对研究生教育来说,导师水平、科研能力、基地建设是制约研究生教育水平的3个重要因素。教学研究型高校,一般来说,它的导师虽然不乏佼佼者,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整体素质稍逊;其科研整体实力也存在较大差距,在国家级、高层次项目的竞争上力量还有些欠缺;并且,由于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普遍不大,对研究生的基地建设投入不够,使学生得不到更多动手能力的锻炼。笔者认为,只有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结合学校科研师资和条件建设等诸多因素,将培养目标落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具有一定知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上,才能发挥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优势。进而扩大研究生实践平台,为研究生提供锻炼机会,为研究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自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教学研究型大学以知识应用与社会服务为价值取向。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是从教学型大学发展而来的。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突出和强调的是科学研究工作在学校上层次和水平过程中的地位。以争取科研项目为目标,通过科研任务来整合科研资源,集聚科研力量,从而带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政策来引导学科建设,以增强学科建设的意识。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类大学有点类似于“中等规模企业”——没有“行业领先企业”的垄断优势但要有与其类似的组织结构,高不成低不就,容易陷入低效率和低效益的困境。办学和服务面向主要为国家大经济区域、部分省市及特殊行业。
教学研究型高校并没有最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质量,只是在部分学科保持优势。从人才培养类型来看,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从科学研究的贡献看,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上;从社会服务的功能看,主要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能力开展知识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从社会经济需求角度看,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领域量大面广,发展潜力巨大。
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应坚持实用性,以硕士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为主要目标。对于致力于发展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高校而言,扩大研究生规模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失去了正确的培养方向,培养对象就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就业困难,大学也就失去了办学的基础。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就业竞争力下滑及其原因
近年来,研究生就业不仅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且还成为部分地区、高校以及社会的突出问题。以前被用人单位争抢的研究生,今日为何遭到如此冷遇?很多人简单地认为是扩招导致的结果,事实上,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还不足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5%,因而从人力资源角度考虑,研究生人才还属于稀缺产品,不应该存在如此大的就业难题。并且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5.57%,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研究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实践性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是造成研究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持续增长,但相比之下研究生导师数量的增长远跟不上招生人数的增长。许多高校都存在一位导师带十几名研究生的状况。要提升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最有效的是为研究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部分高校有一些实习基地或教学基地,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因此,如何为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载体,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关键。
三、立足服务地方经济,重塑人才培养过程
立足服务地方经济,重塑人才培养过程,其实就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满足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需求,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的同时提供研究生教育载体,让学生们参与更多的课题研究,多动手、多思考,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由于学生有较多机会在企业实习、就业,因此在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之后,学生又有机会到企业中实际工作,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样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结合。通过以上两次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工与学的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得到加大提高。研究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革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具体要做到以下方面:
1.理论课程教学时间设置要具有一定弹性。以往的研究生理论教学往往集中在研究生入学第一年或第一学期,填鸭式的灌输理论知识。考试成为检验理论知识掌握的唯一工具,这种体制下,研究生往往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一知半解地完成了理论学习,然后投入到闭门造车的“科学研究”中,完成论文毕业。简单的课程教学时间的设置,使得理论得不到有效的消化,因此,要适当改变教学方式,将部分理论教学融入到实践中去,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完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考核方式也可以更加灵活有效。
2.采用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基地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学校聘任企业中有着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带头人作为学校的兼职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学校和合作单位分别指定导师,按校方的要求,共同指导研究生。研究生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后,进入培养基地,由合作单位的兼职导师进行指导,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深入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毕业论文应该联系实际。要使论文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理论成果,成为检验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考核标准,有2种方式能较好地达到预期目的,一是企业拟定课题,有相关专业研究生以标书形式进行投标,中标者去该企业服务实习,完成课题的同时即完成学位论文;一是由学生自己拟定研究方向或内容,由企业进行科学的评估后选择相应学生去企业完成课题。这两种方式均可实现双方的共赢,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教学研究型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性质和服务方向,将研究生教育作为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办学重点,努力探索面向基层的高质量的具有创新思维、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中,必须适合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努力打造教育实践平台,实现高校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2]蔡克勇.论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j].高等教育研究,1986,(4).
[3]刘力.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7):16-22.
[4]王庆.校企合作:高校办学的有效途径[j].上海高教研究,1997,(2).
[5]乔惠波,刘技文.地方院校研究生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6,(4):134-135.
上一篇:探究学生品德心理促进高校德育管理
下一篇:浅析新教材教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