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生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5-07-10 08:47
[论文关键词]高校德育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高校德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政治、经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强有力地冲击着德育理论问题的研究,而且深刻地影响着"3-前德育改革的实践。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德育管理工作,是所有高校必须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本文就是围绕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进而提出了加强高校德育管理的几点对策。
高校德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道德情操高尚的合格人才的重任,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事业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影响和推动下,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同样,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和发展,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高校德育在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因此,全面了解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转变德育观念,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进一步深化高校德育改革,全面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我国高校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德育工作,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始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认真反思这些问题,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德育过程。当前高校德育过程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首位”思想落实不到位以及德育内容失范
“德育首位”的教育是指在教育整体中,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缺一不可,而德育居于主导和统帅的地位。德育首位并非德育唯一,健康全面的教育应是诸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和谐发展。其他方面教育中有德育,德育的提高又促进其他方面教育的发展。把德育标准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标准,确保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社会文明素质。要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和不同层次的道德特点出发,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注重个体思想道德发展需求,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性意义,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切实落实“德育首位思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发展,受西方国家轻视道德伦理教育、推崇所谓“无导向教育”的影响,人们把市场原则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加速形成一个非伦理化的社会环境,形成德育实效低下的恶性循环。定位的偏移导致德育生活的缺乏。德育目标缺乏时代性和层次性,片面强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忽略了作为基本义务的道德要求,脱离了现实生活。传统的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对大部分学生疏于教导或放任自流,造成学生德育状况极不均衡。
(二)高校德育队伍力量薄弱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数虽然在增长,但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导致专职政工队伍数量的相对不足。绝大多数高校专职学生政工干部的配备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规定数量再者就是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专兼职结构不合理,专职人员偏少,兼职偏多;学历结构不合理,本科学历者多,硕士、博士较少;职称结构不合理,中级、初级职称者多,高级职称者少。三是队伍不稳定,由于政策、待遇没有落实到位,队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四是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由于职业认同感不强,队伍流动大,造成队伍总体素质难以提高
新形势下,受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部分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育人观念淡漠、奉献精神淡化、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缺乏,无心教学。对改革开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不够,不能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对问题的讲授自己也不能说服自己,更无法解学生之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及道德修养p}待提高。
(三)德育工作实效性低、教学主渠道不畅
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德育目标笼统模糊,德育内容空泛、脱离实际,德育方法单一和进程断裂,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内容缺乏针对性。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深人,现实情况和形势政策发生了改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中的参考数据更新不及时,甚至某些理论观点与现行政策导向相背离。德育过程过于简单化、形式化,过于强调灌输,忽视道德培养的自觉性,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脱离现实的空洞说教,难以吸引学生,学生不感兴趣,老师勉强应付,德育一l-作实效性低,主渠道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德育体系中,普遍存在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规划不实、队伍不稳、落实不力、运行不畅、机制不活等问题。呆板的德育管理体制,把学生置于一张无形的网中,只注重抓行为规范和学校规范的教育,缺乏教育的力度和深度,使德育的生命力日趋萎缩。
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等都发生相应变化,高校德育丁一作也需与时俱进,探索新形势下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明确的德育新观念
我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处于急剧变化之中,而原有的德育观念和目标却与这种变化不相适应。因此,树立明确的德育新观念,确定恰当的德育日标就显得极为重要
首先,必须全面地理解高校德育的价值。高校德育需要向学生传授社会的道德准则,但更根本的是要培养德性,塑造完善人格,改善大学生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升作用,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其次,要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我国高校德育所面临的困境也是道德本身的困境,是某种道德理念、道德精神的困境,是道德合理性的危机。这种危机是由于没有理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真实关系,或者过于强调集体利益却轻视乃至忽视个人利益而发生的,它表现为大学生对高校德育所力倡的那种道德理念缺乏认同。由于对这种道德理念缺乏认同,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就会出现内外冲突、言行不一甚至道德虚伪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重塑体现时代精神的、合理的道德理念。它应以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为核心内容,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崇尚贴近生活的道德。这种道德既不是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又不是以群体为本位的道德,而是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是正确地解决了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问题的道德。只有这种道德,才能真正地立足于现在,同时又着眼于未来,才能被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内化,从而达到提高其道德素质的目的。
(二)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教师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经济生活出现重大变化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在发生重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高校德育队伍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建设,增强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所赋予的重大责任。一是要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二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从专职政工干部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的专业发展方向,解决好他们的职务聘任问题,并逐步形成老中青、高中初等结构合理的梯队。三要增强专职政工干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学科建设、理论教育与日常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德育一「作者甚或可以专兼职结合实践证明,专兼职相结合是适合我国大学德育需要和大学教育实际的最佳形式。
(三)创立科学化的德育方式、拓宽和完善网时代的教育途径
大学德育必须建立在充分的说理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由强制式的教育向民主式教育转变,要从原有的灌输式、封闭式方法转变到启发式、开发式和自我教育式方法上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和教师平等地双向交流,把道德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律的品质。在德育过程中应始终贯穿民主意识、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要处理好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应建立起一种平等、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关系,以交流的方式传播德育思想。要加强实践环节,使德育教育由内容型向过程型的教育方式转变,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自我教育,实现由传授式模式转向体验式模式的转变。
互联网上内容的丰富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不断拓展新的载体。要通过网络,快捷、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相互沟通,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视野。互联网上信息的交互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掌握主动权,积极利用网络开展正面宣传活动。互联网还存在着斗争的复杂性,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他们利用网络资源传播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占领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积极吸取网络文化中不断创新求变的活力因素,又要坚定地担负起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重任。要发挥网络信息的辅助作用,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拓宽和完善网络时代的教育途径,营造出真正健康文明的思想文化环境,向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迈进。
[论文摘要]高校德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政治、经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强有力地冲击着德育理论问题的研究,而且深刻地影响着"3-前德育改革的实践。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德育管理工作,是所有高校必须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本文就是围绕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进而提出了加强高校德育管理的几点对策。
高校德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道德情操高尚的合格人才的重任,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事业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影响和推动下,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同样,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和发展,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高校德育在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因此,全面了解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转变德育观念,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进一步深化高校德育改革,全面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我国高校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德育工作,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始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认真反思这些问题,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德育过程。当前高校德育过程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首位”思想落实不到位以及德育内容失范
“德育首位”的教育是指在教育整体中,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缺一不可,而德育居于主导和统帅的地位。德育首位并非德育唯一,健康全面的教育应是诸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和谐发展。其他方面教育中有德育,德育的提高又促进其他方面教育的发展。把德育标准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标准,确保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社会文明素质。要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和不同层次的道德特点出发,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注重个体思想道德发展需求,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性意义,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切实落实“德育首位思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发展,受西方国家轻视道德伦理教育、推崇所谓“无导向教育”的影响,人们把市场原则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加速形成一个非伦理化的社会环境,形成德育实效低下的恶性循环。定位的偏移导致德育生活的缺乏。德育目标缺乏时代性和层次性,片面强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忽略了作为基本义务的道德要求,脱离了现实生活。传统的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对大部分学生疏于教导或放任自流,造成学生德育状况极不均衡。
(二)高校德育队伍力量薄弱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数虽然在增长,但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导致专职政工队伍数量的相对不足。绝大多数高校专职学生政工干部的配备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规定数量再者就是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专兼职结构不合理,专职人员偏少,兼职偏多;学历结构不合理,本科学历者多,硕士、博士较少;职称结构不合理,中级、初级职称者多,高级职称者少。三是队伍不稳定,由于政策、待遇没有落实到位,队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四是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由于职业认同感不强,队伍流动大,造成队伍总体素质难以提高
新形势下,受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部分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育人观念淡漠、奉献精神淡化、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缺乏,无心教学。对改革开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不够,不能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对问题的讲授自己也不能说服自己,更无法解学生之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及道德修养p}待提高。
(三)德育工作实效性低、教学主渠道不畅
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德育目标笼统模糊,德育内容空泛、脱离实际,德育方法单一和进程断裂,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内容缺乏针对性。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深人,现实情况和形势政策发生了改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中的参考数据更新不及时,甚至某些理论观点与现行政策导向相背离。德育过程过于简单化、形式化,过于强调灌输,忽视道德培养的自觉性,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脱离现实的空洞说教,难以吸引学生,学生不感兴趣,老师勉强应付,德育一l-作实效性低,主渠道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德育体系中,普遍存在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规划不实、队伍不稳、落实不力、运行不畅、机制不活等问题。呆板的德育管理体制,把学生置于一张无形的网中,只注重抓行为规范和学校规范的教育,缺乏教育的力度和深度,使德育的生命力日趋萎缩。
二、我国高校德育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等都发生相应变化,高校德育丁一作也需与时俱进,探索新形势下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明确的德育新观念
我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处于急剧变化之中,而原有的德育观念和目标却与这种变化不相适应。因此,树立明确的德育新观念,确定恰当的德育日标就显得极为重要
首先,必须全面地理解高校德育的价值。高校德育需要向学生传授社会的道德准则,但更根本的是要培养德性,塑造完善人格,改善大学生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升作用,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其次,要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我国高校德育所面临的困境也是道德本身的困境,是某种道德理念、道德精神的困境,是道德合理性的危机。这种危机是由于没有理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真实关系,或者过于强调集体利益却轻视乃至忽视个人利益而发生的,它表现为大学生对高校德育所力倡的那种道德理念缺乏认同。由于对这种道德理念缺乏认同,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就会出现内外冲突、言行不一甚至道德虚伪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重塑体现时代精神的、合理的道德理念。它应以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为核心内容,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崇尚贴近生活的道德。这种道德既不是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又不是以群体为本位的道德,而是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是正确地解决了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问题的道德。只有这种道德,才能真正地立足于现在,同时又着眼于未来,才能被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内化,从而达到提高其道德素质的目的。
(二)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教师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经济生活出现重大变化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在发生重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高校德育队伍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建设,增强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所赋予的重大责任。一是要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二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从专职政工干部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的专业发展方向,解决好他们的职务聘任问题,并逐步形成老中青、高中初等结构合理的梯队。三要增强专职政工干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学科建设、理论教育与日常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德育一「作者甚或可以专兼职结合实践证明,专兼职相结合是适合我国大学德育需要和大学教育实际的最佳形式。
(三)创立科学化的德育方式、拓宽和完善网时代的教育途径
大学德育必须建立在充分的说理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由强制式的教育向民主式教育转变,要从原有的灌输式、封闭式方法转变到启发式、开发式和自我教育式方法上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和教师平等地双向交流,把道德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律的品质。在德育过程中应始终贯穿民主意识、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要处理好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应建立起一种平等、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关系,以交流的方式传播德育思想。要加强实践环节,使德育教育由内容型向过程型的教育方式转变,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自我教育,实现由传授式模式转向体验式模式的转变。
互联网上内容的丰富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不断拓展新的载体。要通过网络,快捷、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相互沟通,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视野。互联网上信息的交互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掌握主动权,积极利用网络开展正面宣传活动。互联网还存在着斗争的复杂性,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他们利用网络资源传播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占领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积极吸取网络文化中不断创新求变的活力因素,又要坚定地担负起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重任。要发挥网络信息的辅助作用,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拓宽和完善网络时代的教育途径,营造出真正健康文明的思想文化环境,向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