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问题
发布时间:2015-07-10 08:59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工作;思想教育
论文摘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其主要内容是加强国情与形势教育,加强主观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加强思想教育应注意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对象和教育的过程,在方法上应注重教育目的内隐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对象的参考性、教育过程的整体性。
0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毕业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多数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就业机制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因此在各高等院校迅速展开。就业指导课程、讲座、咨询,组织人才招聘会等~系列就业指导活动,日益受到大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如果仅仅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实用性、政策的宣传、信息的服务和就业技巧的培训,而忽视了这项工作所应有的思想教育功能,将不利于大学生及时、顺利地就业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
1加强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就业制度的改革,必然带来就业观念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当做好充分的思想、心理和知识技能的准备,以最佳的状态参加用人单位的招聘,并最终达成就业协议,直到参加工作。“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价值”,这些应当是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然而,近几年不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却因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是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和收入较高的地区、单位和职业;竭尽全力争取到沿海、发达地区及经济特区,宁肯待业也不愿到内地、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向往进入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外企和合资企业,不想到私营单位,更不愿考虑自主创业问题;在择业过程中过多地看中职业的个人价值与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国家的需要以及职业的社会价值。这些不良的择业和就业观念,使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呈现出功利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淡化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不少学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现象时有发生,仅仅注重择业的结果而忽视了完美人格的塑造。伴随着择业竞争的加剧,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冲突加剧,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迷茫、焦虑、忧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以上思想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说明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加强思想教育。
2加强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的可行性
2.1任务与目标的一致性
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部分,这就为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进行和加强思想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尽管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但二者在各自的实施过程中,也都存在一定的空间和余地,若能实现二者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就可以达到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如: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人生观、择业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其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教学内容也相互渗透。一方面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而思想教育中的理想教育、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等又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择业观、择业道德教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2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和载体,使思想教育融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而就业指导工作恰恰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可以说,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毕业之际如何确定职业目标、如何求职择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如何适应社会等等,都是他们极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让他们正确择业、有效就业,尽快适应社会、创造辉煌的事业等,所有这些恰好有利于满足他们的需求。热点和切入点重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人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每一次就业指导活动中艺术地体现出来,可以避免理论上的空洞说教。这种思想教育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乐于并易于接受,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3加强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3.1加强国情与形势教育
目前,由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加上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等多方面的原因,使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总量相对萎缩,特别是被大学生普遍看好的一些单位和行业的人员已经基本趋于饱和。但是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却普遍较高,这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地域性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但是这种表面的“供大于求”并不意味着人才的绝对过剩,我国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只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这不仅远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30%~50%的比例,也低于中等发达国家8.8%的水平。我国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创新和创造型人才更少,这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当看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农村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一些艰苦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增长点,这些地区和行业的建设及发展,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帮助学生认清国情,分析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心理准备和理想信念,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毕业生就业困难,而且有利于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3.2加强“三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称“三观”)是个体对整个世界及人生价值的总的看法,是个体一切行为的思想根源。“三观”是影响择业观形成的重要内因,大学生一旦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及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和态度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之问的利益关系,确立恰当的择业期望值,把服从国家、社会的需要和发挥个人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的价值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大学生在择业观上的偏差正是一些不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反映。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三观”教育,针对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置国家需要及社会利益于不顾的错误倾向给予纠正、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服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追求个人利益和承担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优势,有助于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3.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在有些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怕苦怕累,缺乏责任感,缺少敬业精神,有的人甚至把协议单位作为跳板,一旦时机成熟,不是要求调离就是不辞而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挫伤了用人单位接受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发奋成才的精神,使大学生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建功立业。
由于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出现的结构性和地域性的“供大于求”,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选择理想职业的标准又比较单一,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注重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之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成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因暂时的失利而丧失求职的信心和勇气。并注意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参与市场竞争。
4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教育的特性
就业指导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切实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求职择业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予以有效的指导。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就业指导中强化思想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课的延伸,也是德育理论的具体运用,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强化思想教育必须注重方法的探索与运用。笔者认为,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的实效,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4.1教育目的的内隐性
教育目的的内隐性是指在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情况下设置一定的内容,利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塑造和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课、讲座、咨询等活动,时间短、时效性强。如果在毕业生急于了解就业政策和形势以及择业的方法与技巧,而对其他方面还不够关心的情况下,一味地谈论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理想等问题,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排斥心理和反感情绪。因此,必须围绕就业的现实,借助于典型的事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4.2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教育的内容要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的经济发展、就业制度改革和就业市场的形势,以及学生思想和就业活动的实际,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这就要求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实际需要,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如,要针对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就业兴趣、就业技能和就业价值观念,通过开展讲座和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就业教育。再如,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针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发展阶段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更需要及时发现并研究各种有代表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能简单地枯燥地进行理论灌输。
4.3教育对象的参与性
学生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和主体。就业指导工作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想使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富有成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把外部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择业能力。思想教育的实践证明,传统的“你讲我听”、“我说你做”的思想教育模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已经不能适应就业指导工作。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多采取一些讨论、辩论、咨询等形式,使学生直接参与其中。比如:就业指导课在进行择业观教育时,必然会讲到怎样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问题,如果讲课时只是简单地把哪种利益、哪种需要放在首位,把别的利益和需要放在第二位、第三位等,就很难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如果采取案例教学的形式,从典型的事例入手,分析大学生就业应如何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比教师直接讲“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会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
4.4教育过程的整体性
它是指思想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并在每一次就业指导工作中艺术地体现出来。目前,在就业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即把思想教育、就业政策指导与求职技能指导割裂开来,使得思想教育显得十分枯燥无味,从而影响思想教育的作用。从表面上看,就业技术指导教育似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不大,是就业指导工作中纯粹的“技术教育”部分,然而只要认真分析关于求职技巧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就不难发现,求职的技巧、方法及手段实际上都有合法与非法、道德与不道德之分。教师在授课时,总是会提倡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去获取自己满意的职业。这其中就必然涉及到求职的道德问题,而这正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5结语
总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延伸和发展,是大学阶段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三观”教育、提高毕业生的思想素质的极佳时机和方式。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工作的全过程,并注重方法的研究和灵活运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把就业指导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论文摘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其主要内容是加强国情与形势教育,加强主观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加强思想教育应注意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对象和教育的过程,在方法上应注重教育目的内隐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对象的参考性、教育过程的整体性。
0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毕业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多数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就业机制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因此在各高等院校迅速展开。就业指导课程、讲座、咨询,组织人才招聘会等~系列就业指导活动,日益受到大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如果仅仅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实用性、政策的宣传、信息的服务和就业技巧的培训,而忽视了这项工作所应有的思想教育功能,将不利于大学生及时、顺利地就业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
1加强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就业制度的改革,必然带来就业观念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当做好充分的思想、心理和知识技能的准备,以最佳的状态参加用人单位的招聘,并最终达成就业协议,直到参加工作。“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价值”,这些应当是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然而,近几年不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却因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是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和收入较高的地区、单位和职业;竭尽全力争取到沿海、发达地区及经济特区,宁肯待业也不愿到内地、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向往进入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外企和合资企业,不想到私营单位,更不愿考虑自主创业问题;在择业过程中过多地看中职业的个人价值与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国家的需要以及职业的社会价值。这些不良的择业和就业观念,使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呈现出功利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淡化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不少学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现象时有发生,仅仅注重择业的结果而忽视了完美人格的塑造。伴随着择业竞争的加剧,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冲突加剧,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迷茫、焦虑、忧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以上思想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说明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加强思想教育。
2加强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的可行性
2.1任务与目标的一致性
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部分,这就为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进行和加强思想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尽管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但二者在各自的实施过程中,也都存在一定的空间和余地,若能实现二者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就可以达到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如: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人生观、择业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其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教学内容也相互渗透。一方面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而思想教育中的理想教育、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等又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择业观、择业道德教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2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和载体,使思想教育融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而就业指导工作恰恰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可以说,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毕业之际如何确定职业目标、如何求职择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如何适应社会等等,都是他们极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让他们正确择业、有效就业,尽快适应社会、创造辉煌的事业等,所有这些恰好有利于满足他们的需求。热点和切入点重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人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每一次就业指导活动中艺术地体现出来,可以避免理论上的空洞说教。这种思想教育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乐于并易于接受,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3加强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3.1加强国情与形势教育
目前,由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加上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等多方面的原因,使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总量相对萎缩,特别是被大学生普遍看好的一些单位和行业的人员已经基本趋于饱和。但是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却普遍较高,这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地域性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但是这种表面的“供大于求”并不意味着人才的绝对过剩,我国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只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这不仅远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30%~50%的比例,也低于中等发达国家8.8%的水平。我国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创新和创造型人才更少,这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当看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农村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一些艰苦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增长点,这些地区和行业的建设及发展,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帮助学生认清国情,分析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心理准备和理想信念,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毕业生就业困难,而且有利于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3.2加强“三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称“三观”)是个体对整个世界及人生价值的总的看法,是个体一切行为的思想根源。“三观”是影响择业观形成的重要内因,大学生一旦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及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和态度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之问的利益关系,确立恰当的择业期望值,把服从国家、社会的需要和发挥个人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的价值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大学生在择业观上的偏差正是一些不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反映。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三观”教育,针对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置国家需要及社会利益于不顾的错误倾向给予纠正、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服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追求个人利益和承担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优势,有助于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3.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在有些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怕苦怕累,缺乏责任感,缺少敬业精神,有的人甚至把协议单位作为跳板,一旦时机成熟,不是要求调离就是不辞而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挫伤了用人单位接受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发奋成才的精神,使大学生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建功立业。
3.4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由于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出现的结构性和地域性的“供大于求”,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选择理想职业的标准又比较单一,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注重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之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成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因暂时的失利而丧失求职的信心和勇气。并注意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参与市场竞争。
4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教育的特性
就业指导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切实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求职择业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予以有效的指导。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就业指导中强化思想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课的延伸,也是德育理论的具体运用,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强化思想教育必须注重方法的探索与运用。笔者认为,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的实效,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4.1教育目的的内隐性
教育目的的内隐性是指在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情况下设置一定的内容,利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塑造和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课、讲座、咨询等活动,时间短、时效性强。如果在毕业生急于了解就业政策和形势以及择业的方法与技巧,而对其他方面还不够关心的情况下,一味地谈论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理想等问题,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排斥心理和反感情绪。因此,必须围绕就业的现实,借助于典型的事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4.2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教育的内容要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的经济发展、就业制度改革和就业市场的形势,以及学生思想和就业活动的实际,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这就要求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实际需要,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如,要针对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就业兴趣、就业技能和就业价值观念,通过开展讲座和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就业教育。再如,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针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发展阶段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更需要及时发现并研究各种有代表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能简单地枯燥地进行理论灌输。
4.3教育对象的参与性
学生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和主体。就业指导工作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想使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富有成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把外部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择业能力。思想教育的实践证明,传统的“你讲我听”、“我说你做”的思想教育模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已经不能适应就业指导工作。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多采取一些讨论、辩论、咨询等形式,使学生直接参与其中。比如:就业指导课在进行择业观教育时,必然会讲到怎样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问题,如果讲课时只是简单地把哪种利益、哪种需要放在首位,把别的利益和需要放在第二位、第三位等,就很难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如果采取案例教学的形式,从典型的事例入手,分析大学生就业应如何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比教师直接讲“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会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
4.4教育过程的整体性
它是指思想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并在每一次就业指导工作中艺术地体现出来。目前,在就业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即把思想教育、就业政策指导与求职技能指导割裂开来,使得思想教育显得十分枯燥无味,从而影响思想教育的作用。从表面上看,就业技术指导教育似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不大,是就业指导工作中纯粹的“技术教育”部分,然而只要认真分析关于求职技巧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就不难发现,求职的技巧、方法及手段实际上都有合法与非法、道德与不道德之分。教师在授课时,总是会提倡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去获取自己满意的职业。这其中就必然涉及到求职的道德问题,而这正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5结语
总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延伸和发展,是大学阶段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三观”教育、提高毕业生的思想素质的极佳时机和方式。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工作的全过程,并注重方法的研究和灵活运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把就业指导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下一篇:飞行翻译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