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发布时间:2015-07-10 08:59
论文关键词: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 质量标准体系 市场规律
论文摘要:为了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构建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探析和划分。分析认为,大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是由多样性标准构成的标准体系;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由一般质量标准和具体质量标准两个方面构成:一般质量标准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共有的质量标准,具体质量标准是由若干个不同的质量标准体系构成,通过建立一套多样化的质量标准体系来衡量不同高校的教育质量。同时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确立要在全新的质量观指导下,对高校进行科学的分类,适应社会需要和遵守市场规律,满足个体需要,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的、不断变化的概念,这决定了必须在对高校科学分类基础上,建立一套多样化的质量标准体系来衡量不同高校的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反映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从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高等教育存在着两种质量标准,即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和大众化教育的质量标准。精英教育遵循的是学术取向的单一质量标准,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本身的学术规范和基本价值上,即对学科专业的科学知识体系的高度认同上。这种标准缺乏与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发展。大众化教育遵循的是多样化的质量标准。大众化教育强调高等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社会精英的教育,而是人们的一种基本权利,同时强调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教育质量应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兼顾学术性、社会需求、受教育者意愿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www.lw881.com然而,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人们有时依然采用精英教育的单一质量标准来衡量大众化教育的高等教育质量。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采用什么样的质量标准来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涵义及其构成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由一般质量标准和具体质量标准构成的。由于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传统研究一般都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因此,高等教育的一般质量标准是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共有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高等教育质量的一般评价标准应该与一定的社会需求一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对新时期高等教育一般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具体质量标准是由若干个不同的质量标准体系构成,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学校类型质量标准体系、培养层次质量标准体系、学科类型质量标准体系、教育职能质量标准体系、人才规格质量标准体系。
(一)学校类型质量标准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确立足以高校分类定位为前提。国内学者提出了多种高校分类方法。有些学者认为,可以根据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服务层次把大学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等类型;有些学者认为,高校可以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等类型。但是,目前在国内影响较大的分类标准是由武书连研究员提出的分类法,该分类法参照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以及大学的科研规模来对高校进行分类。先根据各学科门类的比例,武书连研究员将高校划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然后按照科研规模的大小,将高校划分为研究型高校、研究教学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4种。相同类型的高校应有相同的质量标准,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这就构成了学校类型质量标准体系。
(二)培养层次质量标准体系
就人才培养而言,高等教育构成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历教育可以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其中研究生教育又分为硕士、博士2个层次。毋庸置疑,针对不同培养层次的质量标准也不一样。从教育层次出发,因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也可以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4个层次的质量标准。即便处于同一层次的人才培养,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构成了培养层次的质量标准体系。
(三)学科类型质量标准体系
学科类型是指高等教育专业所属的学科类别。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对学科划分的粗细程度不统一,为了规范各国学科类型之间的不同差异,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通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同样,中国对学科的划分因各个不同时期也有所差别。1997年和1998年中国分别公布了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每个学科类型的专业教育范围及其内容不同,其特点和要求也就不相同,它们的教育质量标准也不会相同。现在实行的专业认证和学科评估就是对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各学科类型的教育质量标准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学科类型质量标准体系。
(四)教育职能质量标准体系
现代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这三大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大学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使命,也是核心职能。发展科学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在以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的知识经济社会中,这一职能对于知识的创造、加工和运用具有重大意义。服务社会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延伸,是大学适应社会变革、满足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的体现,有利于实现知识溢出效应。资源的稀缺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职能体系的层次性,具体到不同类型的大学,重点职能的定位应该有所区别,不同职能作用的内涵和外延也应该有所差异。从高等教育职能维度确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从而构成了高等教育职能质量标准体系。
(五)人才规格质量标准体系
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有学术型、应用型和职业型之分,它们主要反映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指向性。学术型规格类型主要是指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应用型规格类型主要是指培养适合于技术、开发、推广、经营、管理、社会服务、教学等类型工作的人才,职业型规格类型主要是指培养适合于社会需求的各类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应当包括纵横层次的多个方面。“所谓‘多层面’既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纵向层次,又包括研究型、理论型、应用型、技能型等横向层面”,然而“对于横向层面的质量标准不同,则往往被人有意无意地忽视”。这就是说,即使同一层次、同一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也各不相同。这种培养规格的差异,既与高校密切相关,又与人才的性质密切相关。从当前人才的社会需求和高校的办学实践来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应该区分为学术型质量标准、应用型质量标准和职业型质量标准,三者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质量标准体系。
二、构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路径
在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多样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受多方因素影响和制约,既有教育者的观念因素,又有受教育者的个体因素,更有复杂的社会因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观,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以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在进人大众化阶段以后,应建立与此阶段相适应的质量观。能否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和健康发展。以美国与英国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美国的高等教育深受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强烈影响,把不断满足广泛的、多样性的社会需求作为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而英国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曾用传统的大学学术标准统一要求、规范所有高校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使得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缓慢。现有的事实充分说明,在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单一的质量观是制约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因此,从单一的质量观转变到多样化的质量观,从精英教育质量观转变到大众教育质量观,不仅会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且会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高校分类
高校分类,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调查研究,根据高校的社会职能和高校的特点,将高校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其目的是在处于同一层次、具有相同特点的高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发挥横向比较和办学资源配置政策的导向作用,使高校做到分工明确、定位准确,形成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以引导高校更好地分级分类办学,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益。高等教育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教育制度、高校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师生的素质以及他们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等。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只有相同类型、相同层次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才有可比性。
(三)办学特色
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进入了市场竞争的行列,计划经济时代与高度集中体制下形成的“千校一面”的状况,随着市场体制的充分发育必将被打破。面对社会的需求与期待,中国高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是在竞争中扩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每所高校都想从各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以此奠定在教育界的地位。如果一所大学没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就会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学校也难以保持科学发展的态势。
(四)社会需要与市场规律
适应社会需要是高校办学的主要任务,遵守市场规律是高校办学的基本规则。高等教育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必然激化高校之间的竞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环境并取得优势地位,高校必须尽可能提供消费者满意的教育产品。从人力资源需求角度来看,人力资源需求多样化是必然趋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的行业还在不断涌现,又加之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使得对人力资源的种类、规格、层次及质量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种对人力资源需求门类的多样化、层次的丰富性,必然要求培养人力资源的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高校只能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状况,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竞争对手的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门类、一个或几个层次的人力资源产品作为自身的核心任务和发展方向。
(五)个人需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受教育者的背景和需求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功能也不得不随之发生变化。高等教育要为人才就业做好准备,使学生通过学习,在竞争激烈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取得优势,以期获得更多回报。职业种类是多样的,个体条件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在根据自身的条件,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现实状况,设计和选择自己的最佳位置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必然要求高校提供的教育产品是学生将来就业所必需的。大学教育除了为学生的职业做准备外,养成人格、陶冶精神、完善自我也是高校不可或缺的功能。但人格的养成、精神的陶冶、自我的发展与完善,都是在尊重个性差异与不同追求的基础上进行的。高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去设计教育和管理,而不应该用一种思想、一种模式去教育所有的人。
三、结语
高等教育理念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需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跨越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质量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由于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综合化趋势,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日趋强烈;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倍受关注;由于教育终身化逐渐成为社会和民众的现实需求,与之相联系的非终极教育呼之欲出。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每所大学奉行的办学理念、确立的办学定位和建立起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质量标准应能够赋予教育教学改革以更大的空间,使得高等教育的舞台越发丰富多彩。
论文摘要:为了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构建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探析和划分。分析认为,大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是由多样性标准构成的标准体系;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由一般质量标准和具体质量标准两个方面构成:一般质量标准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共有的质量标准,具体质量标准是由若干个不同的质量标准体系构成,通过建立一套多样化的质量标准体系来衡量不同高校的教育质量。同时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确立要在全新的质量观指导下,对高校进行科学的分类,适应社会需要和遵守市场规律,满足个体需要,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的、不断变化的概念,这决定了必须在对高校科学分类基础上,建立一套多样化的质量标准体系来衡量不同高校的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反映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从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高等教育存在着两种质量标准,即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和大众化教育的质量标准。精英教育遵循的是学术取向的单一质量标准,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本身的学术规范和基本价值上,即对学科专业的科学知识体系的高度认同上。这种标准缺乏与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发展。大众化教育遵循的是多样化的质量标准。大众化教育强调高等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社会精英的教育,而是人们的一种基本权利,同时强调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教育质量应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兼顾学术性、社会需求、受教育者意愿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www.lw881.com然而,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人们有时依然采用精英教育的单一质量标准来衡量大众化教育的高等教育质量。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采用什么样的质量标准来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涵义及其构成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由一般质量标准和具体质量标准构成的。由于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传统研究一般都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因此,高等教育的一般质量标准是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共有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高等教育质量的一般评价标准应该与一定的社会需求一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对新时期高等教育一般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具体质量标准是由若干个不同的质量标准体系构成,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学校类型质量标准体系、培养层次质量标准体系、学科类型质量标准体系、教育职能质量标准体系、人才规格质量标准体系。
(一)学校类型质量标准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确立足以高校分类定位为前提。国内学者提出了多种高校分类方法。有些学者认为,可以根据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服务层次把大学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等类型;有些学者认为,高校可以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等类型。但是,目前在国内影响较大的分类标准是由武书连研究员提出的分类法,该分类法参照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以及大学的科研规模来对高校进行分类。先根据各学科门类的比例,武书连研究员将高校划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然后按照科研规模的大小,将高校划分为研究型高校、研究教学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4种。相同类型的高校应有相同的质量标准,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这就构成了学校类型质量标准体系。
(二)培养层次质量标准体系
就人才培养而言,高等教育构成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历教育可以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其中研究生教育又分为硕士、博士2个层次。毋庸置疑,针对不同培养层次的质量标准也不一样。从教育层次出发,因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也可以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4个层次的质量标准。即便处于同一层次的人才培养,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构成了培养层次的质量标准体系。
(三)学科类型质量标准体系
学科类型是指高等教育专业所属的学科类别。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对学科划分的粗细程度不统一,为了规范各国学科类型之间的不同差异,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通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同样,中国对学科的划分因各个不同时期也有所差别。1997年和1998年中国分别公布了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每个学科类型的专业教育范围及其内容不同,其特点和要求也就不相同,它们的教育质量标准也不会相同。现在实行的专业认证和学科评估就是对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各学科类型的教育质量标准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学科类型质量标准体系。
(四)教育职能质量标准体系
现代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这三大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大学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使命,也是核心职能。发展科学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在以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的知识经济社会中,这一职能对于知识的创造、加工和运用具有重大意义。服务社会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延伸,是大学适应社会变革、满足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的体现,有利于实现知识溢出效应。资源的稀缺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职能体系的层次性,具体到不同类型的大学,重点职能的定位应该有所区别,不同职能作用的内涵和外延也应该有所差异。从高等教育职能维度确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从而构成了高等教育职能质量标准体系。
(五)人才规格质量标准体系
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有学术型、应用型和职业型之分,它们主要反映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指向性。学术型规格类型主要是指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应用型规格类型主要是指培养适合于技术、开发、推广、经营、管理、社会服务、教学等类型工作的人才,职业型规格类型主要是指培养适合于社会需求的各类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应当包括纵横层次的多个方面。“所谓‘多层面’既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纵向层次,又包括研究型、理论型、应用型、技能型等横向层面”,然而“对于横向层面的质量标准不同,则往往被人有意无意地忽视”。这就是说,即使同一层次、同一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也各不相同。这种培养规格的差异,既与高校密切相关,又与人才的性质密切相关。从当前人才的社会需求和高校的办学实践来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应该区分为学术型质量标准、应用型质量标准和职业型质量标准,三者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质量标准体系。
二、构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路径
在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多样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受多方因素影响和制约,既有教育者的观念因素,又有受教育者的个体因素,更有复杂的社会因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一)全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观,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以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在进人大众化阶段以后,应建立与此阶段相适应的质量观。能否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和健康发展。以美国与英国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美国的高等教育深受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强烈影响,把不断满足广泛的、多样性的社会需求作为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而英国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曾用传统的大学学术标准统一要求、规范所有高校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使得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缓慢。现有的事实充分说明,在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单一的质量观是制约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因此,从单一的质量观转变到多样化的质量观,从精英教育质量观转变到大众教育质量观,不仅会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且会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高校分类
高校分类,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调查研究,根据高校的社会职能和高校的特点,将高校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其目的是在处于同一层次、具有相同特点的高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发挥横向比较和办学资源配置政策的导向作用,使高校做到分工明确、定位准确,形成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以引导高校更好地分级分类办学,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益。高等教育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教育制度、高校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师生的素质以及他们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等。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只有相同类型、相同层次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才有可比性。
(三)办学特色
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进入了市场竞争的行列,计划经济时代与高度集中体制下形成的“千校一面”的状况,随着市场体制的充分发育必将被打破。面对社会的需求与期待,中国高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是在竞争中扩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每所高校都想从各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以此奠定在教育界的地位。如果一所大学没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就会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学校也难以保持科学发展的态势。
(四)社会需要与市场规律
适应社会需要是高校办学的主要任务,遵守市场规律是高校办学的基本规则。高等教育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必然激化高校之间的竞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环境并取得优势地位,高校必须尽可能提供消费者满意的教育产品。从人力资源需求角度来看,人力资源需求多样化是必然趋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的行业还在不断涌现,又加之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使得对人力资源的种类、规格、层次及质量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种对人力资源需求门类的多样化、层次的丰富性,必然要求培养人力资源的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高校只能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状况,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竞争对手的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门类、一个或几个层次的人力资源产品作为自身的核心任务和发展方向。
(五)个人需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受教育者的背景和需求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功能也不得不随之发生变化。高等教育要为人才就业做好准备,使学生通过学习,在竞争激烈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取得优势,以期获得更多回报。职业种类是多样的,个体条件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在根据自身的条件,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现实状况,设计和选择自己的最佳位置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必然要求高校提供的教育产品是学生将来就业所必需的。大学教育除了为学生的职业做准备外,养成人格、陶冶精神、完善自我也是高校不可或缺的功能。但人格的养成、精神的陶冶、自我的发展与完善,都是在尊重个性差异与不同追求的基础上进行的。高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去设计教育和管理,而不应该用一种思想、一种模式去教育所有的人。
三、结语
高等教育理念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需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跨越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质量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由于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综合化趋势,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日趋强烈;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倍受关注;由于教育终身化逐渐成为社会和民众的现实需求,与之相联系的非终极教育呼之欲出。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每所大学奉行的办学理念、确立的办学定位和建立起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质量标准应能够赋予教育教学改革以更大的空间,使得高等教育的舞台越发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