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大课堂教育模
发布时间:2015-07-10 09:00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大课堂教育模式;探究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高职院校采取“大课堂”教育模式,是拓展教育空间、丰富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佳路径。
职业价值观(vocationalvalue)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几在新的教育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教育不再是学校的特权,教育也不再是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内容。高职院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也出现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的整合倾向。为了更好地拓展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空间,丰富教育的内容,采取“大课堂”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创新之举。
一“校园大课堂”的教育
“校园大课堂”主要是由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成的。第一课堂是职业价值观最主要的教育渠道,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自然延伸和拓展。
(一)校园第一课堂的教育。在校园第一课堂教育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大力推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与一般普通高校相比,学生的课堂教育时间更短些,因此,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专门的职业价值观的课堂教学。为了能使高职生更好地接受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应该在第一课堂的各种学科教学过程中,安插与学生实际状况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的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通过道德教育,确立高职生在应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强化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根本思想,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在实践中攀登更高道德境界。通过理想教育,鼓励高职学生树立较高的奋斗目标,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学会区分职业理想与理想职业之间的差异。通过价值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认识到劳动是创造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径,只有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劳动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获得个人事业的成功。
除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外,其他的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有承担培育高职生价值观的义务。在基础课的各门课程当中,都有强调德育的内容,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与能力、爱国主义、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正确价值观念、科学世界观、科学态度与精神等。因此,基础课教师可以将授课内容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德育因素,特别是与职业价值相关的因素,与该课程的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相结合;也可以通过对课堂环境的安排、课堂气氛的控制、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教师本人的教学方式和独有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将显性课程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接授职业价值观的引导。高职院校的专业课不仅教给学生一定的职业技能,同时也是进行一定的职业指导的过程。专业课程中,学生可以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一方面,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深刻的具有时代感的问题、吸引人的职业案例,引导高职生领略丰富而复杂的职业世界、自我世界和职业与自我所构成的价值世界;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让高职生在各种活动中,理解并学会职业价值评价与选择的方法,从而提高其职业能力。
(二)校园第二课堂的教育。校园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比,在学习方式上更为灵活。它既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又是开发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它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开展形式新颖、内涵深刻的社团文化活动吸引和塑造青年学生。
首先,校园文化的教育。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它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网络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高水平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提高校园文化的水准和高职生文化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沟通、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学生对学校、学生对老师之间的情感。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独特的气质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一,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前提和外在标志。与一般的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物质文化时,在物质层面上处处突出“职业”的特点。将校园内的楼、教室、实训基地等,以人名或是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命名,将学校产业产品的标识、交通与实训工具上的标识等都印上无声的文化,或是在校内、教室、实训场所等地悬挂教育宣传标语,使学生走在校园里无时不受到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通过各种类型的技能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进取心,展示了学生的非凡的职业创造力。同时积极参加全国技能比赛,让学生们感到了专业的无穷魅力,激发其钻研能力,确立了本专业的职业前景和职业规划,培养职业自信力。
其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校风、学风、校训等。
校风可以渗透在职业理想、职业追求的理念之中,促使高职生对未来职业的热切向往和未来职业方向的不懈追求。首先,确立核心价值观。培养高职生的职业意识,使其认识到与普通大学生的区别,准确把握自己在职业上的定位,注重挖掘自身潜能,主动适应职业要求。其次,关怀师生的发展。关怀师生的生活和情感,关怀师生的心理感受,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风则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精神风貌。高职生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对班集体和学校的校风影响很大。因此,对学生迟到、早退、旷课、作弊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坚决实施。在处罚的同时,不能产生一种一罚了事的心态,而是要让学生从处罚中学会评价、学会选择。高职院校可以把对学生的处罚与其考试成绩结合起来,与学校内对学生的各种评价指标结合起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认真负责的意识,促使有意识教育向无意识教育转变。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逐渐形成这些良好的习惯与态度,为他们职业选择做好准备。
注重校训、名言警句的生成过程。物化形态的名言警句只是一种文字符号,只有当它被师生认同并转化为内在需求体现为外在行为的时候,才能成为本校的校园文化,才能成为陶冶人、激励人、提升人的精神食粮,因此,学校向全体师生征集校训、名言警句、校旗、校徽、校歌、道路名称,征集的过程其实就是比较、选择、认同并遵循的过程,班级内的艺术化的名言警句,校门口石碑上雕刻的校训等等,已成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其次,德育、社团和科技活动等方面的教育。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意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充分地展示与锻炼。
通过德育、社团和科技活动等方面的教育,对高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合作意识与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竞争又要合作,团结协作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品质。学会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能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帮助高职生提高就业能力。所以,应该通过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为他人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引导学生在这些服务中培养各种职业素养,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使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就了一个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相辅相成的独特课堂—校园大课堂。”校园大课堂”是对以往“课堂”观念和教学思想的升华,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界限,拓展了传统课堂的教育空间,也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校园育人功能的内涵问,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路径。
二、“社会(校外)大课堂”的教育
“社会(校外)大课堂”也常称作第三课堂(校外教育空间)。社会大课堂可以充分整合并利用社会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与学校课程结合的活动,是搭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连接的桥梁和平台。
实习、见习、实验等实践课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活动中,能增进对职业的了解,提高对职业的认识,培养独立的工作能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的技能,体验和感受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高职学生的就业去向也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主动适应企业需要。高职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具有企业文化素质,这也是高职学生区别于普通大学生的特殊性,也是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针刘一性的体现。如,高职院校的订单教育,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约,已经将学生视同企业的一员。学校不仅是在培养学生,更是直接在为企业培养员工。所以,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制定,再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都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除了要有与工作相适应的技术能力,还要有与企业相符合的价值理念。因此,可以邀请该企业的相关人员为学生举办一些讲座或者报告会,让学生对该企业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群体信念做一个简单的了解,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也便于学生在进人企业后能很快地融人企业的生活之中。在实践课堂中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培养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价值观,把企业文化融人职业价值观教育之中,以及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技能等。
除了企业生产实践的教育之外,社会上其他的自然、人文资源等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也有相应的教育意义。如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汉川大地震,让许许多多的高校学子,带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好河山的满腔热血,奔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在金融危机之下,扬州职业大学的毕业生到瘦西湖应聘船娘、船夫。社会是一所大学,社会也是一个大课堂,工业、农业科技园以及第三产业的典型示范(如扬州的陆琴脚艺),也都是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直接路径,它让学生学到了许多书本之外的东西。
三、结语
整合校内外各项资源,采取“大课堂”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是新时期各级各类高校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全方位培养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最佳路径。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高职院校采取“大课堂”教育模式,是拓展教育空间、丰富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佳路径。
职业价值观(vocationalvalue)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几在新的教育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教育不再是学校的特权,教育也不再是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内容。高职院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也出现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的整合倾向。为了更好地拓展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空间,丰富教育的内容,采取“大课堂”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创新之举。
一“校园大课堂”的教育
“校园大课堂”主要是由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成的。第一课堂是职业价值观最主要的教育渠道,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自然延伸和拓展。
(一)校园第一课堂的教育。在校园第一课堂教育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大力推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与一般普通高校相比,学生的课堂教育时间更短些,因此,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专门的职业价值观的课堂教学。为了能使高职生更好地接受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应该在第一课堂的各种学科教学过程中,安插与学生实际状况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的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通过道德教育,确立高职生在应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强化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根本思想,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在实践中攀登更高道德境界。通过理想教育,鼓励高职学生树立较高的奋斗目标,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学会区分职业理想与理想职业之间的差异。通过价值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认识到劳动是创造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径,只有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劳动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获得个人事业的成功。
除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外,其他的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有承担培育高职生价值观的义务。在基础课的各门课程当中,都有强调德育的内容,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与能力、爱国主义、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正确价值观念、科学世界观、科学态度与精神等。因此,基础课教师可以将授课内容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德育因素,特别是与职业价值相关的因素,与该课程的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相结合;也可以通过对课堂环境的安排、课堂气氛的控制、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教师本人的教学方式和独有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将显性课程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接授职业价值观的引导。高职院校的专业课不仅教给学生一定的职业技能,同时也是进行一定的职业指导的过程。专业课程中,学生可以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一方面,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深刻的具有时代感的问题、吸引人的职业案例,引导高职生领略丰富而复杂的职业世界、自我世界和职业与自我所构成的价值世界;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让高职生在各种活动中,理解并学会职业价值评价与选择的方法,从而提高其职业能力。
(二)校园第二课堂的教育。校园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比,在学习方式上更为灵活。它既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又是开发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它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开展形式新颖、内涵深刻的社团文化活动吸引和塑造青年学生。
首先,校园文化的教育。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它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网络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高水平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提高校园文化的水准和高职生文化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沟通、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学生对学校、学生对老师之间的情感。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独特的气质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一,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前提和外在标志。与一般的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物质文化时,在物质层面上处处突出“职业”的特点。将校园内的楼、教室、实训基地等,以人名或是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命名,将学校产业产品的标识、交通与实训工具上的标识等都印上无声的文化,或是在校内、教室、实训场所等地悬挂教育宣传标语,使学生走在校园里无时不受到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通过各种类型的技能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进取心,展示了学生的非凡的职业创造力。同时积极参加全国技能比赛,让学生们感到了专业的无穷魅力,激发其钻研能力,确立了本专业的职业前景和职业规划,培养职业自信力。
其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校风、学风、校训等。
校风可以渗透在职业理想、职业追求的理念之中,促使高职生对未来职业的热切向往和未来职业方向的不懈追求。首先,确立核心价值观。培养高职生的职业意识,使其认识到与普通大学生的区别,准确把握自己在职业上的定位,注重挖掘自身潜能,主动适应职业要求。其次,关怀师生的发展。关怀师生的生活和情感,关怀师生的心理感受,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风则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精神风貌。高职生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对班集体和学校的校风影响很大。因此,对学生迟到、早退、旷课、作弊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坚决实施。在处罚的同时,不能产生一种一罚了事的心态,而是要让学生从处罚中学会评价、学会选择。高职院校可以把对学生的处罚与其考试成绩结合起来,与学校内对学生的各种评价指标结合起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认真负责的意识,促使有意识教育向无意识教育转变。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逐渐形成这些良好的习惯与态度,为他们职业选择做好准备。
注重校训、名言警句的生成过程。物化形态的名言警句只是一种文字符号,只有当它被师生认同并转化为内在需求体现为外在行为的时候,才能成为本校的校园文化,才能成为陶冶人、激励人、提升人的精神食粮,因此,学校向全体师生征集校训、名言警句、校旗、校徽、校歌、道路名称,征集的过程其实就是比较、选择、认同并遵循的过程,班级内的艺术化的名言警句,校门口石碑上雕刻的校训等等,已成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其三,校园网络文化。在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文化也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因为其自身的交互性、共享性、快捷性、隐匿性和开放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尤其是年青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网络举办专题讲座、征文、论坛等新颖的活动,可以使文化传播不受场地、人数、时间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到感兴趣的问题中,在校友互动交流中增强职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网络也可使青年学生在电脑前畅游世界、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博览群书,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判断能力,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教育,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田但是网络也给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因此建设校园绿色网络文化,设置富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网页及内容,吸引学生在校园网络世界里遨游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新任务。
其次,德育、社团和科技活动等方面的教育。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意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充分地展示与锻炼。
通过德育、社团和科技活动等方面的教育,对高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合作意识与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竞争又要合作,团结协作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品质。学会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能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帮助高职生提高就业能力。所以,应该通过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为他人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引导学生在这些服务中培养各种职业素养,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使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就了一个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相辅相成的独特课堂—校园大课堂。”校园大课堂”是对以往“课堂”观念和教学思想的升华,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界限,拓展了传统课堂的教育空间,也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校园育人功能的内涵问,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路径。
二、“社会(校外)大课堂”的教育
“社会(校外)大课堂”也常称作第三课堂(校外教育空间)。社会大课堂可以充分整合并利用社会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与学校课程结合的活动,是搭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连接的桥梁和平台。
实习、见习、实验等实践课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活动中,能增进对职业的了解,提高对职业的认识,培养独立的工作能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的技能,体验和感受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高职学生的就业去向也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主动适应企业需要。高职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具有企业文化素质,这也是高职学生区别于普通大学生的特殊性,也是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针刘一性的体现。如,高职院校的订单教育,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约,已经将学生视同企业的一员。学校不仅是在培养学生,更是直接在为企业培养员工。所以,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制定,再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都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除了要有与工作相适应的技术能力,还要有与企业相符合的价值理念。因此,可以邀请该企业的相关人员为学生举办一些讲座或者报告会,让学生对该企业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群体信念做一个简单的了解,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也便于学生在进人企业后能很快地融人企业的生活之中。在实践课堂中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培养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价值观,把企业文化融人职业价值观教育之中,以及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技能等。
除了企业生产实践的教育之外,社会上其他的自然、人文资源等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也有相应的教育意义。如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汉川大地震,让许许多多的高校学子,带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好河山的满腔热血,奔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在金融危机之下,扬州职业大学的毕业生到瘦西湖应聘船娘、船夫。社会是一所大学,社会也是一个大课堂,工业、农业科技园以及第三产业的典型示范(如扬州的陆琴脚艺),也都是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直接路径,它让学生学到了许多书本之外的东西。
三、结语
整合校内外各项资源,采取“大课堂”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是新时期各级各类高校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全方位培养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