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确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标准
发布时间:2015-07-10 09:00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能力标准
论文摘要:制定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可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要正确处理好高职教育中理论知识教学与应用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高职人才的职业能力主要由专业核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社会化能力组成,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要适当把握好各种职业能力的平衡,既强调岗位能力的培养又要务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自主学习的的能力,加强学生的道德、文化、艺术等等修养。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为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围发[2005]35号),到20l0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在未来,高职教育还要向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高职人才,使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分支,肩负着大批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职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办学特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学校资源题、学生就业等,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教学质量问题。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建立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各级教育部门、各高职院校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中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扩招,高职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在高职教育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并没有伴随着质的提高,教育质量甚至有所下滑,主要体现在特色不鲜明、人才质量标准模糊、可操作性不强。纵观全国的高职教育,存在两种极端,在一些高职院校里,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主要模仿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理论基础也不如本科毕业生。另一些学校却过分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大量弱化基本理论,培养的学生虽暂时受企事业欢迎,但学生缺乏发展能力和创新思想。不能适合社会的长期发展。
之所以出现以上的极端情况,客观原因是高职办学进行定位不准,即没有搞清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毕业生,因此要适当地处理好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关系。一般来说,本科教育是学术型、研究型的教育,对学生的知识面、知识牢固程度、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要求不强,而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应用性和职业性,即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强,能较快地适应特定专业的实际生产操作。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特别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许多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也在发生变化,不但办学特色鲜明。而且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校在实验、实训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相比较而言高职毕业生所谓的动手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变得越来越弱。对于那些依旧按照本科模式实施教学的高职院校,其毕业生的弱势更加明显,不但学生的理论知识明显处于劣势,而且动手能力也不如人家。
建立高职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必须要把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平衡。首先必须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中两层含义,即“高等”和“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学生必须充分掌握一定的、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理论知识。只有具有来一定的、扎实的理论知识。高职人才才能在工作中快速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才能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创新、推动社会生产的进步。现在许多高职院校提出的思路是理论知识够用就行,但多少才够用就没人能同答清楚。大多数人的理解是以就业岗位为标准的,只要毕业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可以预见的工作岗位就可以。目前国内的企业在用人时大多数存在短视的情况。企业总是希望大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在生产岗位进行生产。基本不会考虑学生还能做些其它什么或能否创新,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一味迎合企业的想法,只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大力弱化学生的理论教学。这样做虽然可以做到学校和企业皆大欢喜,但是对国家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其结果是我们的劳动大军素质不高、缺乏创新,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变的发展趋势和越来越强烈的国际竞争。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进行适当的引导,否则我们的劳动者队伍的素质会出现下滑。
一味强调高职教育的“高等”会走向另一极端,还要注意其职业性和应用性。这个问题其实也不好把握,目前的国情是这样的,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硕士、博士教育,或者是高职、中职教育,毕业生总是要就业的,所以都可以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它们的区别在于职业岗位的不同,但也没有完全的不同,比如说本科生、研究生在一线岗位直接从事生产操作也非常普遍,在国外博士毕业生从事生产控制的也很多。总的来说。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高职教育应该强调职业性和应用性要多些,要突出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发展可以为国家培养大量有素质、有能力、能胜任一线生产的高等级人才,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高职教育又是职业教育,强调应用性,即高职人才不但可以胜任一线生产之需要,还要肩负着技术革新、将高新知识和高尖技术应用到生产当中的重要使命。能有机地把握好以上两者的平衡关系是制定高职教育质量标准所必须的。
二、高职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许多人喜欢将高职毕业生看成是高职教育的“产品”,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产品”规格和标准,这是一个误区。首先高职院校不是生产企业,而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产品是严格按照某设定工艺程序经规定的加工措施生产出来的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的物件,产品是不变的。只能应用在规定的地方。而人是可变的,人才的能力是发展的,人才的岗位也是变化的。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同一专业不同的学生。其培养方法也应有所区别。抛开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的职业能力。
1.专业核心能力
本文中的专业核心能力是指高职毕业生能够直接或经简单培训便可上岗操作的能力,是目前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所最需要的和最欢迎的能力,它包括了岗位生产能力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岗位生产能力是指毕业生在其今后的专业岗位上顺利进行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操作、控制、协调能力,是可以通过反复的专业训练获得的,目前职业院校对该能力的重视程度最高。一般来说,岗位生产能力因毕业生的岗位定位而改变,因企业的需求而改变,表1为某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对毕业生的岗位能力的规定。
表1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岗位能力分类
2.职业发展能力
大多高职院校往往容易忽视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职业发展能力主要包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从事创新性工作的能力。市场经济千变化,企业的生产也随时改变,要求高职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可塑性,能适应市场变化,能及时学习、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和应用技术,能较快地实现岗位转变、进入新的角色。市场的变化、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引进和使用还j需要高职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够不断推动企业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当然,职业发展能力的提高必须以一定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支撑。高职院校不但要教授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3.社会化能力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生活在社会上,就要与社会、与别人进行交往。作为生产产品的劳动者。他们不是机器,他们需要生活、需要享受人类生产活动带来的各项成果。如果我们的劳动者都没有个性,只会生产而不会社会生活,那这个社会就太无趣了。社会化能力的范围很广,它可以保证劳动者的社会生活积极、健康,可以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主要有劳动者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道德和法制观念。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道德和法制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且教学及教材也是南国家规定的。部分学校还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有效地保障了毕业生的道德素质和遵法守纪的能力。至于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培养,高职院校目前做得有些不够,因此有人抱怨说现在的某些高职毕业生只会与机器打交道,而不会生活,缺乏生活情趣。如何在三年(或五年)时间里大力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应该要引起高职院校的大力重视。当然方法与措施应是多样的,如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开展有意义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社团活动、开设相关的讲座、举办文艺活动等。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沿袭了过去中专学校的那种管理模式,一切都以教学和安全为中心。对学生管得过死,学生严格按照学校的规定进行学习和生活。毫无自由可言,这样虽然可以保证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和学生的学习安全,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的毕业生和企业的产品没什么区别。培养高职学生社会化能力要允许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职院校一定要抛弃那种急功近利的、只追求就业率、将学生当“产品”对待的思想。
三、结语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首先能够满足企业目前的需要。即尽快上岗的需要,要求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为了满足社会生产的发展和高职人才职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不能过于降低对专业理论的教学要求,毕业生应具有较丰富的、较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社会化能力的培养可以保证高职人才与社会更和谐地相处,使人才的质量更加完善。高职人才不是学校的产品,相比产品的生产人才培养更具复杂性。因此不能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毕业生的好坏。不同的高职院校其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其办学特色有差别。但都要把握好高职人才必须具备的几种能力的平衡,把握好应用能力与基本知识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本校的特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建立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论文摘要:制定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可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要正确处理好高职教育中理论知识教学与应用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高职人才的职业能力主要由专业核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社会化能力组成,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要适当把握好各种职业能力的平衡,既强调岗位能力的培养又要务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自主学习的的能力,加强学生的道德、文化、艺术等等修养。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为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围发[2005]35号),到20l0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在未来,高职教育还要向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高职人才,使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分支,肩负着大批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职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办学特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学校资源题、学生就业等,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教学质量问题。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建立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各级教育部门、各高职院校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中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扩招,高职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在高职教育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并没有伴随着质的提高,教育质量甚至有所下滑,主要体现在特色不鲜明、人才质量标准模糊、可操作性不强。纵观全国的高职教育,存在两种极端,在一些高职院校里,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主要模仿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理论基础也不如本科毕业生。另一些学校却过分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大量弱化基本理论,培养的学生虽暂时受企事业欢迎,但学生缺乏发展能力和创新思想。不能适合社会的长期发展。
之所以出现以上的极端情况,客观原因是高职办学进行定位不准,即没有搞清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毕业生,因此要适当地处理好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关系。一般来说,本科教育是学术型、研究型的教育,对学生的知识面、知识牢固程度、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要求不强,而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应用性和职业性,即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强,能较快地适应特定专业的实际生产操作。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特别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许多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也在发生变化,不但办学特色鲜明。而且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校在实验、实训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相比较而言高职毕业生所谓的动手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变得越来越弱。对于那些依旧按照本科模式实施教学的高职院校,其毕业生的弱势更加明显,不但学生的理论知识明显处于劣势,而且动手能力也不如人家。
建立高职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必须要把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平衡。首先必须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中两层含义,即“高等”和“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学生必须充分掌握一定的、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理论知识。只有具有来一定的、扎实的理论知识。高职人才才能在工作中快速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才能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创新、推动社会生产的进步。现在许多高职院校提出的思路是理论知识够用就行,但多少才够用就没人能同答清楚。大多数人的理解是以就业岗位为标准的,只要毕业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可以预见的工作岗位就可以。目前国内的企业在用人时大多数存在短视的情况。企业总是希望大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在生产岗位进行生产。基本不会考虑学生还能做些其它什么或能否创新,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一味迎合企业的想法,只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大力弱化学生的理论教学。这样做虽然可以做到学校和企业皆大欢喜,但是对国家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其结果是我们的劳动大军素质不高、缺乏创新,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变的发展趋势和越来越强烈的国际竞争。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进行适当的引导,否则我们的劳动者队伍的素质会出现下滑。
一味强调高职教育的“高等”会走向另一极端,还要注意其职业性和应用性。这个问题其实也不好把握,目前的国情是这样的,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硕士、博士教育,或者是高职、中职教育,毕业生总是要就业的,所以都可以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它们的区别在于职业岗位的不同,但也没有完全的不同,比如说本科生、研究生在一线岗位直接从事生产操作也非常普遍,在国外博士毕业生从事生产控制的也很多。总的来说。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高职教育应该强调职业性和应用性要多些,要突出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发展可以为国家培养大量有素质、有能力、能胜任一线生产的高等级人才,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高职教育又是职业教育,强调应用性,即高职人才不但可以胜任一线生产之需要,还要肩负着技术革新、将高新知识和高尖技术应用到生产当中的重要使命。能有机地把握好以上两者的平衡关系是制定高职教育质量标准所必须的。
二、高职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许多人喜欢将高职毕业生看成是高职教育的“产品”,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产品”规格和标准,这是一个误区。首先高职院校不是生产企业,而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产品是严格按照某设定工艺程序经规定的加工措施生产出来的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的物件,产品是不变的。只能应用在规定的地方。而人是可变的,人才的能力是发展的,人才的岗位也是变化的。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同一专业不同的学生。其培养方法也应有所区别。抛开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的职业能力。
1.专业核心能力
本文中的专业核心能力是指高职毕业生能够直接或经简单培训便可上岗操作的能力,是目前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所最需要的和最欢迎的能力,它包括了岗位生产能力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岗位生产能力是指毕业生在其今后的专业岗位上顺利进行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操作、控制、协调能力,是可以通过反复的专业训练获得的,目前职业院校对该能力的重视程度最高。一般来说,岗位生产能力因毕业生的岗位定位而改变,因企业的需求而改变,表1为某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对毕业生的岗位能力的规定。
表1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岗位能力分类
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了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高职人才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生产技能外,还必须能够遵守丁作纪律,服从上级的管理,必须具备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能够对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不欺骗、不隐瞒,对企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等,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化生产不再像过去的小生产、小作坊那样生产任务可以完全由一个人完成,因此要求劳动者善于与同事交流、合作,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团结协作,注重大局,摒弃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
2.职业发展能力
大多高职院校往往容易忽视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职业发展能力主要包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从事创新性工作的能力。市场经济千变化,企业的生产也随时改变,要求高职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可塑性,能适应市场变化,能及时学习、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和应用技术,能较快地实现岗位转变、进入新的角色。市场的变化、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引进和使用还j需要高职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够不断推动企业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当然,职业发展能力的提高必须以一定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支撑。高职院校不但要教授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3.社会化能力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生活在社会上,就要与社会、与别人进行交往。作为生产产品的劳动者。他们不是机器,他们需要生活、需要享受人类生产活动带来的各项成果。如果我们的劳动者都没有个性,只会生产而不会社会生活,那这个社会就太无趣了。社会化能力的范围很广,它可以保证劳动者的社会生活积极、健康,可以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主要有劳动者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道德和法制观念。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道德和法制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且教学及教材也是南国家规定的。部分学校还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有效地保障了毕业生的道德素质和遵法守纪的能力。至于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培养,高职院校目前做得有些不够,因此有人抱怨说现在的某些高职毕业生只会与机器打交道,而不会生活,缺乏生活情趣。如何在三年(或五年)时间里大力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应该要引起高职院校的大力重视。当然方法与措施应是多样的,如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开展有意义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社团活动、开设相关的讲座、举办文艺活动等。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沿袭了过去中专学校的那种管理模式,一切都以教学和安全为中心。对学生管得过死,学生严格按照学校的规定进行学习和生活。毫无自由可言,这样虽然可以保证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和学生的学习安全,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的毕业生和企业的产品没什么区别。培养高职学生社会化能力要允许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职院校一定要抛弃那种急功近利的、只追求就业率、将学生当“产品”对待的思想。
三、结语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首先能够满足企业目前的需要。即尽快上岗的需要,要求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为了满足社会生产的发展和高职人才职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不能过于降低对专业理论的教学要求,毕业生应具有较丰富的、较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社会化能力的培养可以保证高职人才与社会更和谐地相处,使人才的质量更加完善。高职人才不是学校的产品,相比产品的生产人才培养更具复杂性。因此不能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毕业生的好坏。不同的高职院校其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其办学特色有差别。但都要把握好高职人才必须具备的几种能力的平衡,把握好应用能力与基本知识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本校的特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建立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上一篇:浅谈WTO与高校德育管理
下一篇:试析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