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发布时间:2015-07-10 09:00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学生 职业价值观教育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开拓了新空间。在企业情境中塑造高职学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建设,形成正确的职业认识,努力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职业素养,雄造较强的职业能力,并通过引入企业文化、体验企业情景、内在感化等方式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
目前,高职学院争相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才反多实质性工作已经有序展开,但是作为工学结合的主体—学生却在价值观念上对这一模式理解不深,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培养和树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极为迫切。其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开拓了新空间。在企业一线以现场情境塑造高职学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观,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建设,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欣赏自身的职业,从而提高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评价度和认可度。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目标与内容
(一)形成正确的职业认识
职业教育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职业教育要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中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又能保证身心充分、有序、协调发展,保持全面、长久的发展能力,保证其在适应当时社会的同时,也为适应未来社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必须把人自身潜在的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充分发掘出来,不断注人新的活力,使之全面、充分、和谐发展。因此,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内涵应理解为:职业教育的功能开始从单纯的经济工具教育向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转化。
职业教育培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既会“做事”又会“做人”。在教育领域弘扬科学发展观、倡导教育“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厘清“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有意义,确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走出把学生培养成单一的优良“工具人”或“机器人”的目标误区。川以人的职业能力的终身发展与职业相联系的人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进行目标定位,不仅要注意某一职业或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以及职业活动中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完成从自我意识到自我定位,从自我改进到自我完善的转化过程,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高做人境界。
(二)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职业素养
通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来影响职业教育价值观取向。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的现象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上表现得十分突出,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使大学生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当前,许多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态度带有明显的个人功利色彩。经济收人的高低、物质生活的舒适安定构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部分学生在其个人知识和能力水平较大提高的同时,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却越来越淡薄,对诚信、美德等人格修养方面重视不足。因此,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树立社会主导的职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自我的职业价值观与自身所处的职业社会所提倡的职业价值观相吻合。
注重职业价值取向教育。高职生的价值定位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高职生的成长和就业实际,注重职业理想教育,更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积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摒弃只有正规就业或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摒弃把工作岗位分为高低贵贱的不正确观念,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只要依法从事有一定报酬的劳动,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就是就业的思想。转变那种以企业所有制性质、从业人员身份、工资收入形式等作为判断就业标准的陈旧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
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职业素养。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理解职业道德内涵的基础上,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加强以敬业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和敬业诚信的思想,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养成。进行社会责任、道德责任、职业责任、个人责任的教育,从而确立责任意识,进行诚信教育、“尊重人”的教育、“服务意识”的教育、“忠诚态度”的教育。
(三)切实锻造较强的职业能力
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职业能力主要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它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专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工艺流程掌握程度、工艺熟练程度、实践操作能力、检查维修技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等。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这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创新精神的教育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增强职业适应能力,适应纷繁复杂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和生活环境,适应竞争规律,善于转换角色,化被动为主动,不断争取自身在工作环境中的优势地位,所以,以创新意识为特征的职业价值观才是最宝贵的竞争力。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主动搏击职业市场的创业精神和善于创业的品格,培养学生凭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一番事业、创造工作岗位的能力。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教育价值观的途径与方式
(一)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入,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
身份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基本条件,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学院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学生通过企业式的文化熏陶,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最终化为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行为。让学生提前受到企业氛围的教育,养成企业员工的风格,学习企业中的先进人物典范,学习企业理念和目标理想,适应企业的职业风格和竞争规则,并在内心自觉认同企业中的职业形象和身份,自觉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高职学院中引进企业中的文化元素,结合高职学院的校园实际,形成标识清晰、容易接受的形象视觉系统,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学生,将企业的理念、规则、诉求都体现在校园文化中。
职业化的人才素质包括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基本能力。许多大学生对个人的理解也仅仅停留于“抽象的个人”,缺少对社会整体环境、职业精神约束的认知。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回归职业世界,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必需的职业素养,树立做事中所需要的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职业价值观。围绕“做事”、“做人”两方面,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拥有适时的职业价值观,把握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高效、敬业和负责地工作,完成“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职业价值观的内化。
抛弃短视的功利性的职业价值观,站在一个新的价值高度,协调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深人企业体验生活。实习不仅是技能的训练,也是了解企业文化、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的途径。使顶岗实习成为磨练专业技能的平台,成为感悟职业道德、学习为人处事、培育职业素养的最佳场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课外,特别是企业场景来进行,能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感悟企业精神,使之能真切体验企业真实的生活,为“学会做事”提供最直接的教学资源;能使职业价值观教育更有效地与企业文化精神相融合,从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等方面为“学会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课内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渗透,课后开展一系列职业体验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认知、交流、行动的可能性。通过这种体验、参与、交往、对话等互动性和社会性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将理想性的职业价值观融入现实的职业世界,将情感、体验、需要、意志等纳人到职业价值观教育世界中来,使知识世界、文化世界、职业世界互相融通。
(三)通过教学双向互动、内在感化,实施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要让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那么作为知识传输者的教师就要首先具备这样的价值观。为了追求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大效益,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时,要改变生硬的说教式、强制性的价值观灌输教育方式。“教育者只要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和学习的氛围,让学习者能够真正地、自由地进行探索、表达和发现。最终,学习者会把自己有意识选择和内化的价值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教育者与社区的其他教育资源一起,为学习者自己的判断和体验进行指导。”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从内容向过程、从认识向评价、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改变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状况,使学生从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升华到情感的认同,建立相应评价考核机制,从而使之在自觉中践行。通过职业价值观认知与理解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通过价值标准的教育,使学生把握价值的内在尺度;通过实施价值取向教育,使大学生理解并优化倾向性态度和选择性行为,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职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相互照应;通过价值观实现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内化,促其行动,并在对待择业就业的态度、社会职业劳动的态度以及工作的态度上真正得到体现,从而完成价值认知与理解—价值实践这样一个知、情、意、行的完整教育过程,使价值引导成为规范其行为的内驱力。
(四)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须随着工学结合贯彻到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真正做到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
在学生活动中、在学校管理上都要全方位思考是否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是否对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工学结合模式下,要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利用企业资源,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弥补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实训基地之不足,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弥补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不足。
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当然不能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下功夫。把适应市场、适应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看成是实现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唯一因素是片面的。今天,用人企业普遍把责任、敬业、诚信、友善、合作、团队精神等看成是职工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履行职责本领”重点培养的同时,还要努力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和做人的基本操守。此外,职业教育院校涉及人才培养的其他工作,如管理机构设置、学生管理方式、第二课堂活动以及职能部门的管理制度内容和管理服务态度等都要求贯彻这一办学理念。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内容、设计和实施,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就业本领,是否能帮助学生“配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各种素质,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开拓了新空间。在企业情境中塑造高职学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建设,形成正确的职业认识,努力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职业素养,雄造较强的职业能力,并通过引入企业文化、体验企业情景、内在感化等方式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
目前,高职学院争相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才反多实质性工作已经有序展开,但是作为工学结合的主体—学生却在价值观念上对这一模式理解不深,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培养和树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极为迫切。其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开拓了新空间。在企业一线以现场情境塑造高职学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观,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建设,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欣赏自身的职业,从而提高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评价度和认可度。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目标与内容
(一)形成正确的职业认识
职业教育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职业教育要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中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又能保证身心充分、有序、协调发展,保持全面、长久的发展能力,保证其在适应当时社会的同时,也为适应未来社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必须把人自身潜在的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充分发掘出来,不断注人新的活力,使之全面、充分、和谐发展。因此,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内涵应理解为:职业教育的功能开始从单纯的经济工具教育向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转化。
职业教育培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既会“做事”又会“做人”。在教育领域弘扬科学发展观、倡导教育“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厘清“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有意义,确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走出把学生培养成单一的优良“工具人”或“机器人”的目标误区。川以人的职业能力的终身发展与职业相联系的人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进行目标定位,不仅要注意某一职业或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以及职业活动中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完成从自我意识到自我定位,从自我改进到自我完善的转化过程,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高做人境界。
(二)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职业素养
通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来影响职业教育价值观取向。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的现象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上表现得十分突出,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使大学生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当前,许多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态度带有明显的个人功利色彩。经济收人的高低、物质生活的舒适安定构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部分学生在其个人知识和能力水平较大提高的同时,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却越来越淡薄,对诚信、美德等人格修养方面重视不足。因此,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树立社会主导的职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自我的职业价值观与自身所处的职业社会所提倡的职业价值观相吻合。
注重职业价值取向教育。高职生的价值定位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高职生的成长和就业实际,注重职业理想教育,更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积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摒弃只有正规就业或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摒弃把工作岗位分为高低贵贱的不正确观念,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只要依法从事有一定报酬的劳动,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就是就业的思想。转变那种以企业所有制性质、从业人员身份、工资收入形式等作为判断就业标准的陈旧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
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职业素养。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理解职业道德内涵的基础上,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加强以敬业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和敬业诚信的思想,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养成。进行社会责任、道德责任、职业责任、个人责任的教育,从而确立责任意识,进行诚信教育、“尊重人”的教育、“服务意识”的教育、“忠诚态度”的教育。
(三)切实锻造较强的职业能力
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职业能力主要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它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专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工艺流程掌握程度、工艺熟练程度、实践操作能力、检查维修技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等。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这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创新精神的教育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增强职业适应能力,适应纷繁复杂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和生活环境,适应竞争规律,善于转换角色,化被动为主动,不断争取自身在工作环境中的优势地位,所以,以创新意识为特征的职业价值观才是最宝贵的竞争力。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主动搏击职业市场的创业精神和善于创业的品格,培养学生凭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一番事业、创造工作岗位的能力。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教育价值观的途径与方式
(一)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入,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
身份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基本条件,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学院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学生通过企业式的文化熏陶,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最终化为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行为。让学生提前受到企业氛围的教育,养成企业员工的风格,学习企业中的先进人物典范,学习企业理念和目标理想,适应企业的职业风格和竞争规则,并在内心自觉认同企业中的职业形象和身份,自觉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高职学院中引进企业中的文化元素,结合高职学院的校园实际,形成标识清晰、容易接受的形象视觉系统,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学生,将企业的理念、规则、诉求都体现在校园文化中。
(二)体验企业情景,满足从事社会职业的基本需要
职业化的人才素质包括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基本能力。许多大学生对个人的理解也仅仅停留于“抽象的个人”,缺少对社会整体环境、职业精神约束的认知。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回归职业世界,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必需的职业素养,树立做事中所需要的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职业价值观。围绕“做事”、“做人”两方面,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拥有适时的职业价值观,把握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高效、敬业和负责地工作,完成“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职业价值观的内化。
抛弃短视的功利性的职业价值观,站在一个新的价值高度,协调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深人企业体验生活。实习不仅是技能的训练,也是了解企业文化、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的途径。使顶岗实习成为磨练专业技能的平台,成为感悟职业道德、学习为人处事、培育职业素养的最佳场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课外,特别是企业场景来进行,能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感悟企业精神,使之能真切体验企业真实的生活,为“学会做事”提供最直接的教学资源;能使职业价值观教育更有效地与企业文化精神相融合,从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等方面为“学会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课内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渗透,课后开展一系列职业体验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认知、交流、行动的可能性。通过这种体验、参与、交往、对话等互动性和社会性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将理想性的职业价值观融入现实的职业世界,将情感、体验、需要、意志等纳人到职业价值观教育世界中来,使知识世界、文化世界、职业世界互相融通。
(三)通过教学双向互动、内在感化,实施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要让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那么作为知识传输者的教师就要首先具备这样的价值观。为了追求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大效益,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时,要改变生硬的说教式、强制性的价值观灌输教育方式。“教育者只要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和学习的氛围,让学习者能够真正地、自由地进行探索、表达和发现。最终,学习者会把自己有意识选择和内化的价值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教育者与社区的其他教育资源一起,为学习者自己的判断和体验进行指导。”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从内容向过程、从认识向评价、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改变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状况,使学生从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升华到情感的认同,建立相应评价考核机制,从而使之在自觉中践行。通过职业价值观认知与理解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通过价值标准的教育,使学生把握价值的内在尺度;通过实施价值取向教育,使大学生理解并优化倾向性态度和选择性行为,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职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相互照应;通过价值观实现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内化,促其行动,并在对待择业就业的态度、社会职业劳动的态度以及工作的态度上真正得到体现,从而完成价值认知与理解—价值实践这样一个知、情、意、行的完整教育过程,使价值引导成为规范其行为的内驱力。
(四)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须随着工学结合贯彻到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真正做到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
在学生活动中、在学校管理上都要全方位思考是否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是否对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工学结合模式下,要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利用企业资源,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弥补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实训基地之不足,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弥补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不足。
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当然不能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下功夫。把适应市场、适应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看成是实现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唯一因素是片面的。今天,用人企业普遍把责任、敬业、诚信、友善、合作、团队精神等看成是职工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履行职责本领”重点培养的同时,还要努力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和做人的基本操守。此外,职业教育院校涉及人才培养的其他工作,如管理机构设置、学生管理方式、第二课堂活动以及职能部门的管理制度内容和管理服务态度等都要求贯彻这一办学理念。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内容、设计和实施,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就业本领,是否能帮助学生“配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各种素质,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上一篇:试析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