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向中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发布时间:2015-07-10 09:01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教育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时代特点:职业价值主体意识的自我化、职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矛盾性、职业期望的多元化和职业评价标准的务实性等。体制改革、社会文化变迁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转变的主要成因。本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提出当前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教育主体作用,大学生自身要实现思想转换,教育内容要注重结合现实要求,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等教育对策。
  前言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为历史所证明。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新的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社科院在2oo9年《经济蓝皮书》中指出,预计到2008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是其中一个深层影响因素。研究和把握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开展科学职业价值观教育,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职业价值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向中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对于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等的总体看法,反映了大学生的需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它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当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受到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生活转型等重大影响,呈现一系列新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职业价值主体意识自我化
  “你就是你自己”,”寻找并实现你自己的价值”等观念逐步内化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曾一度流行的i千遇与工作稳定”己不再成为择业首要因素,当代大学生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观感更实际,职业价值观念也逐渐理智和成熟。他们都不愿使自己的主体选择与社会规范发生正面冲突,而努力选择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念。
  2.职业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和矛盾性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包括价值目标、地域选择、行业选择、岗位选择、工作条件选择等因素。当今大学生对成才的设计是多样化、全方位的,对职业选择也十分务实,往往会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日后生活、成长需而作出决定同时,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困惑与矛盾心态。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受个人主义影响而产生的带有功利性的职业价值取向。
  3.职业价值评价标准趋向务实和具体化
  对一种职业的评价如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就业意向。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职业价值观体现为”我是革命一块红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改革开放3o年来,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评价标准正在由以往抽象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实主义,个性发展与功利成为职业评价的主要标准。
  4.职业期望呈现多元化趋势,职业价值目标呈现功利化、短期化
  2o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利益群体分化,求稳怕变、重视”正统”的就业观念遭到一定冲击,大学生择业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同时,大学生在择业地域选择上的短期化表现得更为明显。在求职越来越难的今天,大学生仍将择业地域只定位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这表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目标正由实现人生远大志向等精神状态和行为取向,逐步转向满足短期化的物质利益的要求。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成因分析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归根到底受制于赖以存在的社会价值关系,是不同社会意识和社会矛盾的具体反映。社会价值关系折射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背景。分析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必须运用唯物史观原理从社会、历史原因加以考察。
  1.体制改革引发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
  经济、政治、就业体制的改革引发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第一,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会引发判断标准的变化。任何经济变革,是一个”经济~意识形态”互动的过程,它必然会伴随着新旧观念的碰撞和价值观念的重新定向。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上更多地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的利益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就业方式多元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求旧的产业领域经过人员的流动可以保持比较适度的人员数量,另一方面又要求进入新的产业领域的生产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方可为新的职业所容纳,这无疑是一种完成个人与社会互动、实现二者的和谐的有利契机。
  2.社会文化变迁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第一,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解放、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风气,是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转变的心理和文化的深层动因。一方面,他们比较重视和维护、保障社会成员的个体利益和权利,不再迷信于权威:在评价事物、判断利弊、决定取舍时,把自我置于价值主体的中心。另一方面,他们注重寻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利益兼得,愿意为他人服务,但又注意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回报。第二,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也是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容易错位的原因。以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为主的西方价值体系的传入,由于青年学生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深度的理性思考,加上教育的乏力和滞后性,使之容易被目前的利益所迷惑,引发了大学生在择业时价值取向的错位。
  3.学校教育的影响
  第一,传统以社会为本位的职业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功利主义、个人本位主义强烈的冲击着我们社会所弘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如果没有新的理论支撑点,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便难以在大学生身上结果。过去学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中所灌输的绝对社会本位思想,德育的实效性不大。当学校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与校外各种社会组织机构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发生冲突时,往往会使年轻学生陷入种种矛盾的、无所适从的境地。第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的”批量管理”不能应对多元的就业情况。就业指导课起到咨询建议、传授技巧的作用,对学生就业具有直接有用性,但在实践中往往会导致治标不治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触及学生深层的思想问题,整个职业价值观教育给人的总体印象也是单薄、片面、苍白、零散,缺乏系统性、思想深度和持久的影响力。
  4.家庭教育因素
  家长往往重视言教而忽视身教对子女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甚至冲突。一些家长思想保守、僵化、固步自封。存在于相当部分家长中的”重机关、轻个体”,”重城市、轻基层”、”求稳定、保终身”的职业价值观还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三、建构大学生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的运动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不当,都会削弱或破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因此,架构科学职业价值观,就必须立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中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具体现状,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等方面着手,使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配合收到实效。
  1.教育者的责任: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
  首先,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针对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的现状,不能仅以过去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在强调社会集体价值时忽视个体价值教育当代大学生。高校价值观教育应与时俱进,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辨证统一起来,在坚持集体利益和价值的基础上肯定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也不能矫枉过正,需要防止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在价值观教育中,要始终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坚持社会价值观取向的一元化,加强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道德核心的教育。
  其次,使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把价值观教育从科学化、形式化、理想化的迷雾中重返现实生活。职业素质内容教育要取材与现实生活,并在生活中实践。现代人才更强调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优秀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创造精神、敬业精神,认真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专业技能等。
  2.大学生的要求:克服落后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从消极依赖向积极进取转变。大学生要克服”等“、“靠”、“要”的习惯心理的不良影响。高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就应该帮助大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择业、积极进取的择业意识,并使其认清社会需要,把握市场信息。把择业和从业过程如实看成是一个进取、创业、开拓的过程,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其次,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作为一个享有高等教育经历的群体,大学生所付出的努力,所拥有的学识、能力以及回报有的要求决定了他们具备较高的人生期待和完整的职业规划,这些就导致他们在择业时,对薪酬、地域、职位等不免具有较高的职业期待。而当大学生步入社会、面临就业时,又会因现实状况而降低期望值,甚至丧失了基本的”大学生身份认同”,从而产生对高等教育的质疑,对职业的期望降低,仅局限在”穿衣吃饭,养家糊口”上,变得封闭和保守。这种观念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对自己潜能的开发,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应要求大学生确立一种成就取向的职业价值观,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样既可为自己开拓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也可为社会排忧解难。
  3.教育内容的优化:落实”三个注重”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选择和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就个体而言,人有自我发展的潜能,自我抉择的能力。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是一种以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为基础的全方位的教育。职业生涯设计就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决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力条件找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订一生的方向,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各自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具体说来,在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必须做到:确立目标、自我与环境的评估、职业的选择、职业生涯的策划、评估与反馈。值得强调的是,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职业生涯教育应是建立在对职业选择权充分尊重的基础上的。二是职业生涯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对各个年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进行系统的规划,强调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素质。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强化“做人”的教育。所谓人格素质,即品德素养,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或倾向,包括基础认知能力、清晰的道德意识和稳定的心理状态等。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只是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更要站在市场经济前面去引导市场经济,引导社会发展。世界著名企业在人才需求上普遍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特别是品行修养,如团队精神、诚信程度、沟通技能、积极心态等,如果高校教育只是重视毕业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做人的根本,那就是教育的失败。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实施”创业”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世界宣言》中指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创业是~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所谓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开发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也较缓慢,开设创造学课程也很少,大多数高校没有培养创造能力的系统教育计划与培养措施,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普遍不高。国家己逐步实行促进就业的工商、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中要不断丰富创业教育的内容,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
  4.教育形式的改革:注重”三个结合”
  首先,坚持日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从一年级起,运用各种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国情和社会热点,主动融入社会生活。同时进行专业定向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经常挖掘以往毕业生中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和表彰,发挥其教化作用。毕业前一年进行集中教育,从就业技巧和心理辅导来帮助毕业生克服不良心态,勇于面对各种困难。
  其次,坚持灌输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通过灌输教育,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的育人方向以及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正负效应,给学生讲清楚,使其入脑扎根,提高思想,升华觉悟。另一方面还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教育回归生活,适应生活,超越生活,让学生深入社会各阶层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劳动锻炼,提高认识能力,增长才干。
  再次,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就是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一些理论灌输,强化说服教育;隐性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健康而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进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首先要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在学生中重点进行社会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义利观等方面的教育:其次,创设健康向上的氛围进行情境教育,使大学生在当中长知识,增才干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结语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念的擅变,既反映了主体意识的扬弃和重塑的基本走向,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痕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的政策、社会环境以及校内与校外教育的整合等问题,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达至大成。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浅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引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