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高校部分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产生及消解

发布时间:2015-07-10 09:01
论文关键词:高校 教师 馘认同 职业价值
  论文摘要:高校教师自我认同危机是指维系教师自我连续的本体安全受到威胁、自我内在统一性遭到破坏,自我身份的建构模糊不清。“个人主义”、“工具主义理性”观念和自我认同感的丧失是其产生的内外原因。高校教师消除自我认同危机必须克服个人主义观念,摆脱工具理性主义的思想方式,建立“生活政治”,明确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不仅是一个有关如何实现高校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同时更是一个涉及高校教师的存在性问题。对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后者乃具有根本性和优先性。该做什么?如何做?成为谁?对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高校教师来说,都是核心的问题,都是必须回答的。本文就高校部分教师自我认同危机及其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和消除策略等问题作尝试性回答。
  一、高校部分教师自我认同危机及其意涵
  从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的研究现状来看,有关高校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问题并没有得到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因此,对此问题的思考,只有从社会学和伦理学有关人的自我认同及危机的一般性结论出发,并根据这种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来推断特定教育生活领域中的高校教师自我认同及其危机。吉登斯对于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分析,以及泰勒基于社群主义的立场就人的自我认同的伦理学讨论,为我们思考高校教师的自我认同及危机问题,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方法论上的启示。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认为,“危机”一词不仅仅作为断裂,或多或少更是一种持续的事态,它同样也侵入自我认同和个人情感的核心中去。“自我认同(self-identity)”是个体根据个人的经历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自我认同并不仅仅是被给定的,即作为个体动作系统的连续性的结果,而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自我认同经历了传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外在社会标准的认可,但随着促进现代性的不断发展,自我认同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越来越面对一个失去外在统一标准的世界,“专家系统”所提供的不同的外在标准深刻地影响着个人自我认同。在决定人们人生的关键时刻,个体往往不知道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是根据自我内在的反思还是选择某个专家系统?因此,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危机,实际上就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与外部环境对自我的认识所产生影响的矛盾与冲突。
  查尔斯·泰勒(charlestaylor)则从伦理学的角度对自我认同危机开展讨论。泰勒认为现代人的最典型的道德困境是寻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感,或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方向感不明确,没有确定性。个人应该在自我内部、自我与世界的秩序的坐标中确定属于自己的道德位置,这种坐标帮助我们找寻到更完善的自我认同,称之为道德的根源。这种在人生中认同、找寻道德根源坐标的生活状态,是“无可逃脱的框架”——一种道德或人生意义的框架,它是我们赖以使自己在精神上有意义的东西,没有框架就是陷入了精神上无意义的生活.必须找到某种关于生命中善的东西,作为生命的信仰来支撑其生活,对构成道德根源的“善”可能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但是这样寻找生命中道德的认同或框架是不可逃脱的。如果失去这种信仰和框架,自我认同就会产生危机。因此,自我认同危机,实际上也就是陷入生活的虚无状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生活意义的丧失。
  虽然泰勒和吉登斯是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审视自我认同危机问题,但他们还是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人不能失去内在的东西,即道德的框架。每个人都要从自我内在、自我与外界事物的坐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德框架,不仅要在自我内部找到生命中的善,还要在自我与外部的社会里找到生活的善,做自己在精神上认为是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个体才能在这个瞬息多变的社会里不至于失去自我、产生自我分裂等,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找到自我的认同。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是指维系教师自我连续的本体(教师职业)安全受到威胁、自我内在统一性遭到破坏,自我身份的建构模糊不清。高校教师亦是如此。现代社会里,一些人失去了生存的道德框架,高校部分教师也不例外。生活节奏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中的绩效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各种各样的外在标准充斥着日常教育生活,高校部分教师难以选择出何种标准为参考做出抉择。同时在高校部分教师自身内部也失去了生活的坐标,找不到支撑教师职业生存下去的信仰和教师职业的意义感及其道德框架,凡此种种都导致高校部分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当高校一些教师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面对社会诸多要求和考验且这种要求和考验难以通过其教学和科研所达到时,他们对自己能否有能力成为一名所规定的优秀教师产生怀疑,从而也失去了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安全感,觉得自己随时可能被否定;在生活中也找不到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标准作为参考,因为现代性带来太多的标准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他们失去自我内在统一性的参照物,不去反思职业的意义性。有些高校教师虽然从事着教师这一职业,但仍然不知道自己是谁,自我生存性的意义何在。

  二、高校部分教师自我认同危机表现及原因
  (一)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
  首先表现在高校教师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当代社会在工具主义理性的支配下,部分高校教师的认同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他们不明白生活的意义感。作为社会的一员,很多教师只是为了工资和生活而从事教育事业,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教师这份工作带来的经济利益,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一份工作,每天周而复始地站在讲台上,是为了生产一批批社会和家庭所期望的“产品”。随着社会需要的提高,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逐着社会不断提出的目标在前进,根本无暇去想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生活的意义在哪里。作为学校的一员,特别是高校教师的评价机制很容易导致生活意义感的丧失。职称评定只注重个人的成绩,只注重个人的科研成果,不关注教师之间的团队协作取得的成果,这使得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空话,人与人之间缺少了真诚的合作和沟通,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没有人一起分享,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幸福感和快乐。实际上不少高校教师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很疲惫,他们只是生活在社会和学校的要求下,很少考虑过自我,不知道自己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感,更体会不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
  其次是高校教师应该如何生活?具体表现为:不为自己的职业制定近期和远期的目标,因为迅速变化的外部世界给他们带来不安,不知道今天看来是有意义的目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是否还会被认为是有价值的。高校教师只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个人的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渴望自身的价值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他们缺乏干好事业的安全感,少数教师浑浑噩噩地生活着,没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没有工作的热情、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为了生存机械地努力着,感受不到个人价值的实现,为了自身的利益和荣誉而教书,教育成了某种功利性的东西,给受教育者和教师都带来身心的疲惫。在这样的价值观的引导和环境背景的影响下,使得有些高校教师为了追求某种虚浮的目的疲倦从事着自己并不感觉幸福和崇高的职业,同时也寻找不到事业的最终目标。实际上,教师职业的目标和最高价值就在于使人的生命变得美好起来,教育最终的目的也是使生活更好地延续下去,通过教育他人使自己和受教育者都感受到幸福。这样的教育目标永远不会改变。
  (二)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
  外在原因。“个人主义”、“工具主义理性”是高校部分教师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外在原因。个人主义意味着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有权利为自己选择各自的生活方式。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当个体被视为独立于社会而存在时,则往往导致个人除了失去了行为中更大社会和宇宙视野外,还失去了某种更重要的东西——有人把这表述为生命英雄纬度的失落。由此人们不再有更高的目标感,目标的丧失是与一种狭隘化相联系的,人们因为只顾他们个人的生活而失去了更为宽阔的视野,生活被平庸化和狭隘化。工具主义理性指的是一种我们在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时所凭靠的合理性,它有控制我们生活的威胁,令人害怕的是,应该由其他标准来确定的事,却要按照效益或“代价——利益分析来决定”,这使得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失去应有的价值观——目的价值的教育被忽略了。教师受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只顾他们个人的生活,不注重与他人合作,不具有更高的目标感,不去追求生活的更高的价值尤其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更易导致自我认同的分裂。与西方国家有关对自我的理解不同,中国人强调在社会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理解自我,“人”是所有社会角色总和。中国人倾向于认为,没有与他人的交往,没有“他人”这个参照系,也就没有了自我。同时受工具主义理性支配的影响,部分高校教师只关注个人的利益,忽视了教育的目的价值即教育本质是培养学生、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味地把教师职业作为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手段。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师会感受不到其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内在原因。自我认同感的丧失是教师产生自我认同危机的内在原因。现代性的来临导致个体外在社会环境的重要变迁,身体的“外在”给予,即在现代性的内在参照系统以外发挥作用越来越少,而是成为借助反思来加以动员的实体,这需要道德勇气去尝试新的关系,发掘新的兴趣,许多人对于自身的判断和能力丧失信心,并且会感到有关未来的计划毫无价值,“新的认同感”是“重新塑造自身的关键”,“新的认同感”敏锐地表达了“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更为制度化的层面,都需要建立和找到新的自我认同感,即在有关日常生活的选择中或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下,找到“我将如何生活”问题的答案,因为这样才能正确地面对生活,才能知道自己该如何生活。自我认同感的丧失在本体不安全感的影响下产生,现代性的发展导致自我本性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失,由此产生的自我存在性的焦虑导致自我认同的淡薄。一些高校教师面对现代社会的变迁和改革,很容易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怎样生活、怎样实现自我,自我认同感的缺失在这部分高校教师身上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三、高校教师走出自我认同危机的策略
  (一)必须克服个人主义观念
  高校教师必须从当前社会中流行的个人主义观念中走出来。必须认识到,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者,并非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存在,而是与教育事业共同体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当泰勒把“认同危机”表述为一种严重的无方向感的形式,人们常用不知他们是谁来表达它,但也可被看作是对他们站在何处的极端的不确定性时,就表明了这样一种可以走出危机的主张,即高校教师乃是作为教育事业共同体的成员存在,他不能脱离教育事业共同体而独立的存在。教育事业共同体的共同的善,赋予高校教师的教育生活以意义和价值。个体主义观念下的教师固然能够保持自身的统一性,却阻碍了教师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交流,遗忘了人的实践活动是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开展,使得教师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立于何处。概言之,高校教师寻找自我的认同应该是在教师这个团体中的认同,在这个团体中找到某种善的共同的认同,因为职业都是作为集体存在的,任何人不可能脱离群体,不可能在集体之外追求某种个人的自我,完全不在意群体之内的人和外界人的评论。

  (二)必须摆脱工具理性主义的思想方式
  工具主义理性导致现代教育更多的是从手段出发,忽视了目的价值。有些高校教师只是利用教育职业为自身谋福利,只关心如何运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失去了作为教师应有的独立目的价值观和由此带来的教师自我实现。每个行业在社会中都有其独立目的,高校教师也不例外。但是在现代,一些人的这种独立目的被工具主义理性的要求所遮蔽,仅仅把教师职业当作获取经济利益和实现基本生存的某种手段而已。高校教师的独立目的应是使学生最终获取幸福进而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因为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正在于培养和教育学生快乐,通过把自己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走向健康的发展方向,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提供学生走向社会的基本储备,为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和道德基础,培养服务于国家各行各业的有用人才。这是其他职业无法享受到的教师独具的价值意义。高校教师应该重新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意义性和存在的价值性,摆脱工具主义理性所带来的自我意义感的丧失。
  (三)建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生活政治”
  摆脱自我认同危机应当寻求一种“生活政治”的途径。高校“生活政治”包含三个方面:教师对学校教育生活的决策参与;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特别是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者应当倡导一种促进教师自我实现的道德上无可厚非的生活方式;以及提出有关“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这样的伦理问题。学校“生活政治”概念的提出,表明了这样一种立场,即高校教师的自我认同应该建立在反思性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认同需要做出一种生活决策:不仅仅要做到摆脱某种传统习俗和文化的束缚,还需要形成一种取向,找到职业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目标;高校教师应当反思性地寻找应该过怎样的生活、反思性地思考与理解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源何在。
  可见,走出高校教师自我认同的危机,必须要找到高校教师职业的意义和道德框架,坚守作为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坚持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如果一个教师失去了自我认同,那么他必然不会是一个好的教师,不可能把一个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不仅他自己感受不到作为教师的幸福感,同时让学生也感受不到生命的美好。所以在当今社会强调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师更应该注重自我认同,做个既教书育人又能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的、充满幸福感的教师!

上一篇: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责任问题研究

下一篇:试论对我国继续教育质量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