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发展性:论析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本质特征

发布时间:2015-07-10 09:03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发展性;本质特征
  论文摘要:当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之后,人们开始关注其教育质量如何。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质量高低,不能简单地以人才培养质量来衡量,需要综合认识。发展性就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质特征与表现。科学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发展性特征,可以调整好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的关系,统一和提高社会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认识,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基本目的和要求。

一、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及其表现
(一)科学把握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
科学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观,就要正确认识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
一般说来,提到教育质量,人们习惯于从传统的角度去理解,即培养人的教育角度去解释什么是教育质量或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大辞典》对教育质量的解释是“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可见,传统质量观认为教育质量关注的是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中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校舍、设施、设备、社区服务和学术环境等。高等教育的质量还应包括国际交往方面的工作:知识的交流、相互联网、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以及国际研究项目等,当然也要注意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本国的情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可见,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因此,那种传统的高等教育精英时期的人才质量观,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学校层次、类别的多样性,学科门类的多样性,学生个性的广泛性,使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模式。可见,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机构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与科学发展的自身逻辑基础上,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培养的学生、创造的知识以及提供的服务能否满足社会现实和长远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前提。或者可以总体概括为“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
二、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表现特点
(一)多样性。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是指随着高等教育需求多样化,办学主体多样化、教育目标多样化、培养方式多样化,而办学主体、形式.、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决定了教育质量的多样性,原来单一的质量观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整体性。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性是指不能用单一人才培养的质量来判断一所大学的质量,还要对其所有功能和活动进行全面评价。即要用不同标准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不同地区、不同基础的高等学校进行衡量。而评价的主体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外,还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区、政府和社会,以及其他与高等教育利益的相关者。
(三)适应性。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的适应性是指高等教育要适应受教育主体内在的自由发展的需求,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要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学科发展的需求,后续阶段学习的需求;要适应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
(四)特色化。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的特色化是指由于学生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高等学校必须在众多的需求中做出选择,形成自己在学科专业和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特色,最终形成各自办学模式和特色。
对高等教育质量科学的把握,以上四个特点从逻辑上是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决定必须从整体上把握高等教育。
二、发展性: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特点的高度集中
(一)多样性与发展性

多样性与发展性的关系,首先在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由单一到多样本身就是一种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发展,必须实现办学主体、培养方式、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等的多样化,以适应不同人学对象对高等教育不同需求。而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也由原来单一的质量标准发展为多元化的标准。其次,多样的质量也是在最基本的质量基础之上为了后续更好的发展而客观出现的。

(二)整体性与发展性
整体性与发展性的关系,首先在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性是建立在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整体地看待高等教育质量。其次,整体性是对质量内涵的一个发展,整体性的质量观是包含高等教育所有功能和活动、所有类型的学校和所有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而原来对高等教育质量理解,将高等教育质量等同于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质量。
(三)适应性与发展性
适应性与发展性的关系,首先在于高等教育质量的适应性是适应大众化阶段不同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即适应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其次,适应性不是消极的适应,而是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发展,着眼于积极主动地推动各相关利益主体需求的发展。
(四)特色化与发展性
特色化与发展性的关系,首先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在办学形式等方面多样化发展,更是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高等学校形成各自在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特色。其次,应当树立“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观念,特色是一个学校在大众化发展阶段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
三、发展性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
质量是不断发展的,高教发展是持续的质量改进,“质量是旅途,而不是目的地”。质量既然是不断变化的,发展的质量观就是在承认质量动态变化的基础上,促进质量向好的方向不断变化。在此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看教育质量,认为质量高低是比较的结果,是从传统的静态的看待某一点的质量转变为动态的看待某一段相对质量。
(二)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
高等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身处其中的人们对质量观的内涵,质量观所涉及的范围、质量观主体的需要等也不断变化。因此质量观是历史的、具体的、有现实针对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永恒的质量观。
(三)质量观存在主体及方式的发展
质量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客观的理念及内涵更新变化,更重要的是主观的对质量观的理解、把握及升华。这种理解、把握及升华是一种由外在到内在,由片面到全面、由被动到能动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体现在单个个体之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不同个体之上,体现在高等教育各个相关利益主体之上。
质量观存在方式是质量观与现实质量保障活动的互动。发展是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质量观是随着不同时期的发展主题而变化的,不能脱离发展空谈质量。发展性质量观不仅体现在客观理念的更新和主体的内化,还体现在质量保障的活动中,体现在质量的进步过程中,体现在质量发展的实践上。
可见,发展性质量观更加关注增量、关注效率、关注效益,更加重视发展的观念、动态的观念、相对的观念、全面的观念。发展性质量观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为核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发展来解决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要适应大众化、国际化发展,必须让高等教育不同相关主体认识并掌握高等教育质量及质量观的发展性,不断完善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并在此质量观指导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质量,促进个人终身发展能力,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在三者协调发展中实现共赢。

上一篇:浅谈二级学院提高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试析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