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诚信观与大学生诚信教育
发布时间:2015-07-10 09:03
论文关键词:诚信 传统道德 诚信教育
论文摘要: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注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中国传统的诚信观特点有二。一是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二是诚信是交友的基本道德准则.当代大学生诚信滑坡,迫切需要进行诫信教育.传统的诚信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从本体价值的高度来重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可以通过在大学普遍开设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努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营造社会诚信的大环境等方式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参7.
1中国传统的诚信观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注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诚信作为一种美德被提倡和宣传,在我国有着非常漫长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它可以追溯到文明的源头.最早提到“诚”是古籍《尚书》,它是指人们笃信鬼神的虔诚.《周易》中的“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而对于“信”,早在《诗经》中有所涉及,《礼记·礼运》则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来描述原始社会的道德状况,以为讲信用重然诺,就可以创造和谐的社会.大约从先秦时期开始,就已经开始把“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如《苟子·不苟》中有“诚信生神”一语.此后在其他时期的著作中,也不断出现“诚信”连用的情况.例如,成书于西汉时期的《盐铁论·世务》中讲:“诚信著乎天下.”唐代吴兢所撰写的《贞观政要》在卷五《诚信第十七》中讲:“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武则天也讲:“凡人之情,莫不爱于诚信.”.等等.北宋的周敦颐在《通书·诚下》中,总结了诚信的思想,提出“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的命题,认为仁、义、礼、智、信及孝悌等一切有关伦理的行为,皆以真实无妄的“诚”为根本或本原.
也是从先秦开始,“诚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广泛深人的阐发.儒、道、法、墨等家都有论述或涉及.中国传统的诚信观可以做如下概括:
第一,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准则.在“以人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是很注重一个人做人为人是否诚实、真实.奉诚守信的人,可以得到人们的信任和器重,也可以给人以力量,而那些虚伪和狡诈的人,往往为人们所不齿,见到这种人,惟恐避之不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做事,都要讲究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第二,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诚信二字,就成为我们古人信守的道德原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统.传统道德观认为,讲信义是在正常社会交往中结交朋友的基本准则,强调朋友之间彼此信任,坦诚相待.
2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进行诚信教育
今天,“诚信”二字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都在呼唤诚信,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的周遭生活缺失诚信.曾经一度被世人认为处于象牙塔的大学生们也不例外.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中国青少年的诚信度随年龄的增长递减,大学阶段达到诚信的最低谷.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多年的诚信教育的苍白无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诚信危机非“一日之寒”,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实乃当务之急.大学生诚信滑坡现象明显.
大学生诚信滑坡现象的主要表现如下:
(1)考试作弊.近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事例屡屡出现在我们身边.在大学校园里,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作弊形式也由过去的抄夹带、传答案等“秘密行动”发展到公开抄袭、集体作弊等,带手机,发短信,买答案,甚至找枪手替考.尽管各高校采取了最严厉的处罚措施,但这股风头并没有被遏制住.时常听到严厉处分大学生考试舞弊被抓的报道,但考试舞弊风并未被遏制.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作弊现象强烈不满,要求改变这种现状.然当下大学的作弊率”仍居高不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和学分、奖学金有关,学生不辨是非不以之为耻,有个别大学生竟然还振振有词的美其名日为:上进心强,不甘落后.”
(2)“借贷不还”.一是骗贷逃贷:部分大学生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借贷不还,甚至就不打算还.二是拖欠学费:家里按时给足了学费,结果被拿去吃喝玩乐谈朋友泡网吧,甚至从事赌博等违法行为,能拖就拖,能欠就欠,使许多高校每年被拖欠的学费一直呈递增趋势.
(3)骗取特困生奖学金.目前许多高校对特贫困生有优待政策,某些大学生就千方百计弄假证明谎称特困,骗取特贫困生奖学金.
(4)制作假求职简历.调查还发现,作假不单单是改成绩.有60%大学生认为,在就业应聘时“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很多大学生认为,改简历是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
(5)频繁跳槽.2005年6月,北京96家用人单位的统计显示,毕业生毕业后3年内跳槽率达到70%.有人认为这是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对所在单位不负责任:“短时间内频繁跳槽,很难深入了解一个公司或者行业,新的单位也会怀疑你的诚信和忠诚度,对以后工作不利.”而大学生则辩解,工作环境和预期目标相距甚远、个人能力得不到施展、待遇偏低是迫使他们频换工作的主要原因.不少毕业生以工作轻松、条件舒适、待遇好、工资高为择业标准;有的把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改为“到拿钱最多的地方去”;有的甚至放弃所学专业到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和大城市去改行也不愿到人才奇缺的最能发挥专业才能的地区建功立业.
大家认为大学校园是一块“净土”,可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些不诚信甚至违纪违法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许多事情剐发生时都很小,但如果都不以“恶小而为之”,不加注意,不加约束,不自省而改正,就容易变成“问题”,日后走上社会,就可能沿袭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人们常说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骄子”、“时代精英”,可是,为什么恰恰这个“精英”群体其诚信状况会出现这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呢?
3利用中国传统的诚信观,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3.i传统诚信观教育对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价值
传统的诚信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从本体价值的高度来重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传统的诚信观是一种精神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资源.传统诚信,是大学生立身行事的目标和归属,是终身追求的崇高道德境界;而在很多大学生眼里,讲诚信有着突出的功利倾向,将诚信价值降为工具性的,使诚信成为一种有条件的接受.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劝诫所说:“要记住,信用就是金钱……只要一个人信用好,信誉高,并且善于用钱,这种所得的总额就会相当可观”“以遵守诺言而按时付款而著称的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凑集到他的朋友们省下的钱.”马克斯·韦伯对此的评论是:“富兰克林的全部道德态度,都带有功利主义色彩.诚实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可以保证信用.”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诚信行为给大学生们带来正面评价或利益并不是必然的,有些时候,付出了诚信,可能收获了欺骗;也可能期望得到诚信,而自己却不履行诚信.诸如此类.在这样的情形下,用功利主义的观点去说服人们诚信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在那些形成坚定的道德共识和良好的信用秩序的社会中,诚信才可能对每个人有利.传统诚信观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摆在事业成就之上.《易经》说“君子进德修业”,君子既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又要有事业上的成就.《左传》云:“太上有立德,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主张把立德放在首位.《孟子》也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诚信”是道德修养的第一要义,“诚其义”是正心、修身和治国的先决条件.在先贤哲人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伦理道德.学会做人,就是提高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以达到理想人格.在他们设计的理想人格中,期待着人们改恶从善,提高道德修养,从而有利于人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古人把修身立德当作人生价值的第一追求.由此可见,传统诚信观,是不假外求而自备于心的德性,是人们内心信念的自律觉悟,而不是什么外在的动机和功利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的道德修养具有可资借鉴的现代价值,也就是说,传统道德的诚信所倡导的求实、求真、守信、重诺的精神,也是今天高校校园的大学生们所应崇尚和追求的道德境界.
3.2利用传统诚信观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1)在大学普遍开设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当前,在大学教育中,经济、法律等应用学科备受青睐,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和更新发展,大学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基础课中增加有关的通识类课程,从而为大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以诚信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增强诚信意识.
(2)努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目前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容乐观,难以很好地承担传统文化教学的任务,因此,必须从培训教师人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派出学习、资助课题、与文化单位交流研讨等形式,建设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学历高水平的专家型的大学教师队伍,并造就一批国学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学术骨干.
(3)重视社会诚信环境的营造.首先要优化社会大环境.全社会上下一致,共同努力,清除党内不正之风行业不正之风和各种腐败现象,创造一个优良的诚信社会大环境.‘其次,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精神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诚信程度.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困惑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大学生成长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也是经济转型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如何走出困惑,踏上坦途,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综合努力才能完成.今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善,再辅之以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大学生的诚信水准一定会有所提高.
论文摘要: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注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中国传统的诚信观特点有二。一是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二是诚信是交友的基本道德准则.当代大学生诚信滑坡,迫切需要进行诫信教育.传统的诚信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从本体价值的高度来重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可以通过在大学普遍开设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努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营造社会诚信的大环境等方式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参7.
1中国传统的诚信观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注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诚信作为一种美德被提倡和宣传,在我国有着非常漫长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它可以追溯到文明的源头.最早提到“诚”是古籍《尚书》,它是指人们笃信鬼神的虔诚.《周易》中的“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而对于“信”,早在《诗经》中有所涉及,《礼记·礼运》则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来描述原始社会的道德状况,以为讲信用重然诺,就可以创造和谐的社会.大约从先秦时期开始,就已经开始把“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如《苟子·不苟》中有“诚信生神”一语.此后在其他时期的著作中,也不断出现“诚信”连用的情况.例如,成书于西汉时期的《盐铁论·世务》中讲:“诚信著乎天下.”唐代吴兢所撰写的《贞观政要》在卷五《诚信第十七》中讲:“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武则天也讲:“凡人之情,莫不爱于诚信.”.等等.北宋的周敦颐在《通书·诚下》中,总结了诚信的思想,提出“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的命题,认为仁、义、礼、智、信及孝悌等一切有关伦理的行为,皆以真实无妄的“诚”为根本或本原.
也是从先秦开始,“诚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广泛深人的阐发.儒、道、法、墨等家都有论述或涉及.中国传统的诚信观可以做如下概括:
第一,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准则.在“以人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是很注重一个人做人为人是否诚实、真实.奉诚守信的人,可以得到人们的信任和器重,也可以给人以力量,而那些虚伪和狡诈的人,往往为人们所不齿,见到这种人,惟恐避之不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做事,都要讲究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第二,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诚信二字,就成为我们古人信守的道德原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统.传统道德观认为,讲信义是在正常社会交往中结交朋友的基本准则,强调朋友之间彼此信任,坦诚相待.
2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进行诚信教育
今天,“诚信”二字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都在呼唤诚信,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的周遭生活缺失诚信.曾经一度被世人认为处于象牙塔的大学生们也不例外.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中国青少年的诚信度随年龄的增长递减,大学阶段达到诚信的最低谷.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多年的诚信教育的苍白无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诚信危机非“一日之寒”,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实乃当务之急.大学生诚信滑坡现象明显.
大学生诚信滑坡现象的主要表现如下:
(1)考试作弊.近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事例屡屡出现在我们身边.在大学校园里,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作弊形式也由过去的抄夹带、传答案等“秘密行动”发展到公开抄袭、集体作弊等,带手机,发短信,买答案,甚至找枪手替考.尽管各高校采取了最严厉的处罚措施,但这股风头并没有被遏制住.时常听到严厉处分大学生考试舞弊被抓的报道,但考试舞弊风并未被遏制.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作弊现象强烈不满,要求改变这种现状.然当下大学的作弊率”仍居高不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和学分、奖学金有关,学生不辨是非不以之为耻,有个别大学生竟然还振振有词的美其名日为:上进心强,不甘落后.”
(2)“借贷不还”.一是骗贷逃贷:部分大学生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借贷不还,甚至就不打算还.二是拖欠学费:家里按时给足了学费,结果被拿去吃喝玩乐谈朋友泡网吧,甚至从事赌博等违法行为,能拖就拖,能欠就欠,使许多高校每年被拖欠的学费一直呈递增趋势.
(3)骗取特困生奖学金.目前许多高校对特贫困生有优待政策,某些大学生就千方百计弄假证明谎称特困,骗取特贫困生奖学金.
(4)制作假求职简历.调查还发现,作假不单单是改成绩.有60%大学生认为,在就业应聘时“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很多大学生认为,改简历是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
(5)频繁跳槽.2005年6月,北京96家用人单位的统计显示,毕业生毕业后3年内跳槽率达到70%.有人认为这是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对所在单位不负责任:“短时间内频繁跳槽,很难深入了解一个公司或者行业,新的单位也会怀疑你的诚信和忠诚度,对以后工作不利.”而大学生则辩解,工作环境和预期目标相距甚远、个人能力得不到施展、待遇偏低是迫使他们频换工作的主要原因.不少毕业生以工作轻松、条件舒适、待遇好、工资高为择业标准;有的把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改为“到拿钱最多的地方去”;有的甚至放弃所学专业到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和大城市去改行也不愿到人才奇缺的最能发挥专业才能的地区建功立业.
大家认为大学校园是一块“净土”,可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些不诚信甚至违纪违法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许多事情剐发生时都很小,但如果都不以“恶小而为之”,不加注意,不加约束,不自省而改正,就容易变成“问题”,日后走上社会,就可能沿袭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人们常说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骄子”、“时代精英”,可是,为什么恰恰这个“精英”群体其诚信状况会出现这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呢?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诚信观教育,框正大学生不诚信行为就迫在眉睫了.
3利用中国传统的诚信观,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3.i传统诚信观教育对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价值
传统的诚信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从本体价值的高度来重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传统的诚信观是一种精神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资源.传统诚信,是大学生立身行事的目标和归属,是终身追求的崇高道德境界;而在很多大学生眼里,讲诚信有着突出的功利倾向,将诚信价值降为工具性的,使诚信成为一种有条件的接受.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劝诫所说:“要记住,信用就是金钱……只要一个人信用好,信誉高,并且善于用钱,这种所得的总额就会相当可观”“以遵守诺言而按时付款而著称的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凑集到他的朋友们省下的钱.”马克斯·韦伯对此的评论是:“富兰克林的全部道德态度,都带有功利主义色彩.诚实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可以保证信用.”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诚信行为给大学生们带来正面评价或利益并不是必然的,有些时候,付出了诚信,可能收获了欺骗;也可能期望得到诚信,而自己却不履行诚信.诸如此类.在这样的情形下,用功利主义的观点去说服人们诚信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在那些形成坚定的道德共识和良好的信用秩序的社会中,诚信才可能对每个人有利.传统诚信观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摆在事业成就之上.《易经》说“君子进德修业”,君子既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又要有事业上的成就.《左传》云:“太上有立德,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主张把立德放在首位.《孟子》也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诚信”是道德修养的第一要义,“诚其义”是正心、修身和治国的先决条件.在先贤哲人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伦理道德.学会做人,就是提高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以达到理想人格.在他们设计的理想人格中,期待着人们改恶从善,提高道德修养,从而有利于人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古人把修身立德当作人生价值的第一追求.由此可见,传统诚信观,是不假外求而自备于心的德性,是人们内心信念的自律觉悟,而不是什么外在的动机和功利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的道德修养具有可资借鉴的现代价值,也就是说,传统道德的诚信所倡导的求实、求真、守信、重诺的精神,也是今天高校校园的大学生们所应崇尚和追求的道德境界.
3.2利用传统诚信观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1)在大学普遍开设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当前,在大学教育中,经济、法律等应用学科备受青睐,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和更新发展,大学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基础课中增加有关的通识类课程,从而为大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以诚信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增强诚信意识.
(2)努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目前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容乐观,难以很好地承担传统文化教学的任务,因此,必须从培训教师人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派出学习、资助课题、与文化单位交流研讨等形式,建设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学历高水平的专家型的大学教师队伍,并造就一批国学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学术骨干.
(3)重视社会诚信环境的营造.首先要优化社会大环境.全社会上下一致,共同努力,清除党内不正之风行业不正之风和各种腐败现象,创造一个优良的诚信社会大环境.‘其次,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精神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诚信程度.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困惑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大学生成长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也是经济转型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如何走出困惑,踏上坦途,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综合努力才能完成.今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善,再辅之以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大学生的诚信水准一定会有所提高.
下一篇:浅析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