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质量工程”视角下高校教师素质提升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10 09:04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之一,同时也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师应自觉地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有效实施。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教师素质;教学改革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200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1号”文件,决定实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之一,同时也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007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是创办高水平大学、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
高校教师素质内涵包括两个层次:教师的个体素质和教师的群体素质。教师的个体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而教师的群体素质则包括教师群体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性别结构、学术梯队结构等。川面对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自觉地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有效实施。
第一,要以德为本,教书育人,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师德建设的一条基本准则。教师必须确立崇高的人生境界,全面提升职业道德水平,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该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关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拓展。教师的关爱具体表现为:树立新时代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为每一个学生创设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们的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正确、恰当地评价学生,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生成绩论优劣的陈旧观念,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进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之才。
教育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其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任何章程,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设计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这种人格的教育作用就是身教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已不再是个人独立的行为,而是事关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大问题。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注重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该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教书,潜下心育人。
第二,要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教改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要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张扬。从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再到提高素质,这标志着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体现。
教师要强化用先进教学思想指导教学的理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教师不能墨守已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习惯,而应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开展研究性教学,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通过研究和实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加强与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合作,拓宽校外实践渠道,重视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人才国际化,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全球开放视野,具备跨国文化沟通能力等多方面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双语教学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改革手段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不能仅满足于用两种语言授课,而应当在更深层次上将国外该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融人到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大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外语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实践能力较强、精通英语并有较大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第三,要树立终生学习思想,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科研和创新能力。作为“质量工程”的实施者和终身教育的实践者,为了适应当代知识综合化的趋势,教师要开拓学科知识视野,以一种更加开放和综合的眼光对待知识增长和应用,根据自己的客观实际,博专结合,实现知识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建立高效合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教师不但要注意知识的汲取和积累,而且要追踪学科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前沿,不断发现新知识。“居高”才能“临下”,“深人”方可“浅出”,“厚积”才会“薄发”。高校教师要做学人和哲人。学人,是好学深思的人,是知识广博的人,是耐得寂寞、严谨治学的人。哲人是目光犀利、思维活跃、思想敏锐、智慧聪颖的人。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信息时代,教师要有“不进则退,小进亦退”的紧迫意识,要能瞄准、跟踪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不断潜心研究,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与先进同步。创造性人才培养,关键取决于创造性教育,特别需要创造型教师。较强的科研能力是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智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一位称职的高校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研究者,只有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才能娴熟地驾驭知识,精选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主动将科研与教学质量真正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和互动。因此,高校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和创新,是科技进步和教师发展的共同需要。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本专业和相近学科教学所需要的科研能力,并不断地把科研成果及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为此,高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利用各种培训机会,不断汲取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拓宽知识视野,努力使科研活动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要充分利用校内若干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平台,进行学术探讨、交流经验,互通信息;要积极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通过接触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士,了解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实现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
第四,要加强锻炼,保证身心健康。高校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是繁重的劳动,需要脑力和体力的双重支出,教师只有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才能精力充沛、从容不迫地面对日常工作和来自学生及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才能拥有充沛的智能,富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作为学生心理行为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教师应具有较好的心理成熟度,注重自我的心理调整;应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稳定的心理状态,能沉着应付各种严峻考验。只有教师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还应加强合作共事和对外交往能力,热爱学生并能与学生平等相处,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明辨是非,乐观上进,做到自重、自爱、自强、自立,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提升教师素质既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关心;又是一个终身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追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投身“质量工程”实践,进行长期艰苦持续的努力。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做一个敬业、勤业、创业、乐业的教师,做一个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才能承担我们的历史责任,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教师素质;教学改革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200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1号”文件,决定实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之一,同时也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007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是创办高水平大学、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
高校教师素质内涵包括两个层次:教师的个体素质和教师的群体素质。教师的个体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而教师的群体素质则包括教师群体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性别结构、学术梯队结构等。川面对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自觉地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有效实施。
第一,要以德为本,教书育人,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师德建设的一条基本准则。教师必须确立崇高的人生境界,全面提升职业道德水平,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该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关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拓展。教师的关爱具体表现为:树立新时代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为每一个学生创设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们的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正确、恰当地评价学生,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生成绩论优劣的陈旧观念,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进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之才。
教育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其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任何章程,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设计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这种人格的教育作用就是身教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已不再是个人独立的行为,而是事关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大问题。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注重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该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教书,潜下心育人。
第二,要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教改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要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张扬。从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再到提高素质,这标志着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体现。
教师要强化用先进教学思想指导教学的理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教师不能墨守已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习惯,而应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开展研究性教学,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通过研究和实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加强与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合作,拓宽校外实践渠道,重视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来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以及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应掌握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具有分析、研究、传播和创造性运用信息的能力,实现教学素质现代化。为此应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努力提高软件开发与应用水平,认真研究在现代教学技术条件下如何把优秀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如何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教师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人才国际化,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全球开放视野,具备跨国文化沟通能力等多方面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双语教学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改革手段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不能仅满足于用两种语言授课,而应当在更深层次上将国外该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融人到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大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外语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实践能力较强、精通英语并有较大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第三,要树立终生学习思想,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科研和创新能力。作为“质量工程”的实施者和终身教育的实践者,为了适应当代知识综合化的趋势,教师要开拓学科知识视野,以一种更加开放和综合的眼光对待知识增长和应用,根据自己的客观实际,博专结合,实现知识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建立高效合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教师不但要注意知识的汲取和积累,而且要追踪学科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前沿,不断发现新知识。“居高”才能“临下”,“深人”方可“浅出”,“厚积”才会“薄发”。高校教师要做学人和哲人。学人,是好学深思的人,是知识广博的人,是耐得寂寞、严谨治学的人。哲人是目光犀利、思维活跃、思想敏锐、智慧聪颖的人。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信息时代,教师要有“不进则退,小进亦退”的紧迫意识,要能瞄准、跟踪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不断潜心研究,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与先进同步。创造性人才培养,关键取决于创造性教育,特别需要创造型教师。较强的科研能力是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智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一位称职的高校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研究者,只有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才能娴熟地驾驭知识,精选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主动将科研与教学质量真正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和互动。因此,高校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和创新,是科技进步和教师发展的共同需要。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本专业和相近学科教学所需要的科研能力,并不断地把科研成果及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为此,高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利用各种培训机会,不断汲取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拓宽知识视野,努力使科研活动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要充分利用校内若干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平台,进行学术探讨、交流经验,互通信息;要积极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通过接触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士,了解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实现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
第四,要加强锻炼,保证身心健康。高校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是繁重的劳动,需要脑力和体力的双重支出,教师只有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才能精力充沛、从容不迫地面对日常工作和来自学生及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才能拥有充沛的智能,富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作为学生心理行为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教师应具有较好的心理成熟度,注重自我的心理调整;应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稳定的心理状态,能沉着应付各种严峻考验。只有教师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还应加强合作共事和对外交往能力,热爱学生并能与学生平等相处,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明辨是非,乐观上进,做到自重、自爱、自强、自立,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提升教师素质既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关心;又是一个终身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追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投身“质量工程”实践,进行长期艰苦持续的努力。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做一个敬业、勤业、创业、乐业的教师,做一个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才能承担我们的历史责任,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上一篇:试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模式的重构
下一篇:浅谈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