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在就业导向下,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15-07-10 09:05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无论在院校数量还是办学规模上,都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态势。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心由数量扩张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转变,要求高职院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真正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此类人才的急需。同时,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需要,在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做出应有的努力。
  “以就业为导向”不仅体现了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所应有的服务性质,而且更突出地反映了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特性。“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技术教育直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力、学性质所决定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来到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首要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顺利就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是否给他们以“留得住、用得上”的较高评价,成为社会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围绕就业办学,也是贯彻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广大民众当前实际利益和长远根本利益的具体实践。
  在一定意义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反对“以文凭为导向”。在这里所说的“以文凭为导向”,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较为单一地强调专业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内容等各方面的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当然也就必然附之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是全部的培养过程注重追求学生能够“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而取得毕业资格,与毕业后是否能够顺利就业缺乏有机的融合;三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教学部门与实施就业指导的学生工作部门的相互脱节。
  影响就业率的因素很多。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已经加大了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不过单纯地从就业抓就业是远远不够的。现提出以下问题,以更深人全面地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
  一、决定就业率的实质是人才培养质量
  在开拓就业渠道、抓好就业指导、建立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和关系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影响就业率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当用人单位认识到我们的毕业生较好地适应专业岗位的要求时,在人才“供”与“求”的关系上,学院就由被动转向了主动。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几年向厦门灿坤公司输送的高质量人才,在取得好评后,企业每年主动上门优选录用毕业生,这就建立起了稳定的联系。在此,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人才质量。
  质量高,就业率就逐年提高,学院的社会声誉也越来越好,生源也更加充足,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蚤要靠教改的不断深化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根据不断变化了的新情况而适时推进,做到常改常新。
  较长时间来,高职教改在突出实践教学、实现课程综合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普遍认为,已很难挖掘出再进一步压缩理论教学时数的空间。如果不开拓新的思路,深化教改将陷入困境。在此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认识。
  高职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从目前职业人才市场的实际出发,国家公布了数控等四个专业技术岗位紧缺人才情况。如果对这样一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做一番认真研究,那就是必须完全打破原有的“几段式”模式,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让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服从于这一主线.构建全新的培养模式。这时,原来意义上的“课程”连同所谓体系的完整性将被突破,服从于学生能够取得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确实根据社会需求来办学
学校的功能是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为民众提供教育服务、学校离开了社会需求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社会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来自学生个人的需要这两者有时统一,有时并不协调所以对“热门专业”也就有多种解释,很多人愿意读的专业并不一定有大的实际需求,比如“会计电算化”;而很紧缺的专业又没有人愿意读。比如“焊接”、“铸造”。学校的目标应当主要瞄准来自经济发展方面的需要,对应于此开设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和办学规模。由于人才一培养要有较长的周期很多学校已采取大类专业招生,适当时候在调查基础上对社会需要的预测实行专门化培养方向,这是个好办法。

  学校要每年进行一次人才需求的社会调查,把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作为常规工作来抓,把专业办活。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状况,调整自己的专业取向。
  四、积极尝试“订单式”培养
学生能不能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是不;是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现在我们的学校如同工业企业的批量生产,就这么几种产品,而且产品规格相同,很难满足具体单位的需要。一些学校尝试“订单-式”培养,由用人单位提出所需人才在知识、技能、素养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最后用人单位接收合格的毕业生二有时学生毕业后学校还要跟踪“服务”。这种方式对企业和学生都大有收益,使得“以就业为导向”十分具体化。

  “订单式”培养需要有校、企两方的积极性。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和人力资源部门很难愿意对两三年以后的事付出辛苦和代价,反倒外企要好得多。因此,不妨可以试行“半订单式”培养,亦即在培养中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所选学生的培养方案,甚至提前进岗,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就有不小比例的学生通过这一方式完成学业,很具推广价值。
五、就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培养全过程
  就业教育包括职业(专业)选择指导、就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相关的素质培养等。就业教育的相当大部分应当通过日常教学和培养全过程来实现,而不只是依靠就业指导。每一位教师都要对学生顺利就业负担责任。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专业)的选择.是一件很难的事:学生大多不了解职业(专业),学校也无法对共年后某个职业岗位人才的供需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甚至做出就业承诺。但对大体的形势还是可以预测的,也可以向学生、家长进行有关介绍,提供他们有价值的就职信息。一些高等院校适时向社会举办“开放日”,欢迎学生和家长来校参观、咨询.届时向他们介绍专业性质、办学条件、近年就业情况和社会职业需求,为学生更为理性地选择职业(专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将要从事的职业实际,增进对职业的了解和情感。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十分重视科学严谨的作风、严格的职业规程、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职业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将它们融人具体的培养过程之中。
  六、重视对己从业者的职业培训
  重视学历教育,忽视职业培训,这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的倾向。发达国家的同类学校则将办学资源较多地用于职业培训,与之相比差别很大。
  “以就业为导向”不单是要培养新的建设者,还要满足社会上凡需要提高职业适应能力或转岗人员的要求,实施非学历的职业培训。这对于高职院校,有着很大的服务空间。
  国家和地方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紧缺人才的职业(专业),起到导向作用。院校也应最大限度地整合和调动培训资源,经常地公开“我能在职业培训上做些什么”,供有关民众选择。培训目的和学习科目应十分具体,时间短则两周,长则几个月。如果与企业紧密结合,成为它的培训基地,就再好不过了。
  七、毕业生跟踪调查要由教学管理部门主做
  各院校都已经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列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但这项工作基本都是以学生工作部门或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为主来做,其不足是不易更敏感地触及培养方案中的缺陷,调查结果需要“二传”至教学管理部门和基层系部,难免折扣。
  所以,主张由教学管理部门为主,各系部和学生工作部门协同,来进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各方面的适应程度列人调查范围,使教学与就业的关系更为紧密。
  总之,在就业导向下,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而这正是高职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上一篇:试析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问题分析

下一篇:试论高等农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