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机制
发布时间:2015-07-10 09:06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日益显示出独特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沟通功能及整合功能在突发事件善后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其教育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突发事件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教育价值”,可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增进。基于此,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机制之间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善后治理机制
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形成共同思想、规范人们行为和凝聚群体力量等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应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工具,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也是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经验。因此,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之间的关联,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作用,挖掘突发事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这对完善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在品质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突发事件治理(或危机治理)的重要性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wwW.lw881.com蔡志强认为危机及其治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他在《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危机治理研究》一文中对危机治理做了简单分析:危机治理,最早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此后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谢怀建(2008)以高校为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公共事件妥善处置中的作用。王秀华等(2009)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事前“预警”、事中“安全阀”和事后“整合”等方面的有效掌控作用及其实施途径。吴粲和张利先(2009)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及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殊规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刘丰等(2010)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介入的可能性。卢岚(2010)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后突发事件中起着精神伤口缝合、心灵抚慰、裂痕填平及价值观重塑的作用。
这些研究者均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特别是高校突发事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忽视了突发事件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研究,更是缺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突发事件的善后治理不仅是资源、资金等物理形式的重建,更是思想、信心的重塑和社会关系的恢复与重建,而且这种思想精神上的治理对于高校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细致长期的,这恰恰是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盲点。同时,高校突发事件的善后治理也不仅仅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是通过突发事件的治理进一步增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赋予其新的功能和内涵。因为在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到实现的同时,其本身价值也得到了发展和增进,突发事件善后治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认为突发事件善后治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加强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突发事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教育“节点”,也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涵义,通过善后治理增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作用发挥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满足的程度状况、功能效用,以及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肯定和提供的条件。[2]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价值实现)是指教育主体围绕突发事件善后治理这一目标,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及具体政治活动,对教育客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大众的、进步的及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及实践活动,进而能够有效的善后突发事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过程是价值“实现”和本身价值“增进”的有机统一。我们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同时,必须要正视突发事件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新内容,即教育价值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我们认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治理中的具体特征,使二者紧密结合,以期达到突发事件治理的最优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与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整合、沟通、调适及规范功能等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突发事件后高校的和谐与稳定,有助于善后治理工作的开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整合功能及其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和整合功能通过正确思想的引导、适度的心理引导、良好行为的引导、力量的整合来实现突发事件后校园的和谐与稳定。[3]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向功能有利于在突发事件善后阶段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思想稳定是校园稳定的前提,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善后治理的前提。突发事件加剧了各种价值观的碰撞,思想形态的多样性,造成了大家思想上的混乱。所以思想稳定是善后治理的重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包括理想信念、社会主义优越性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教育、思想道德导向教育、人生目标教育)等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使之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而用以指导他们的思想,规范和提升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行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导向功能有利于学生在突发事件后产生认同和共识。突发事件后,学生们不仅身体上可能受到伤害,而且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受到剧烈冲击,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心理问题。这时学生们的心理和思想是最脆弱的,若想重塑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必须在学生们心中形成对党和学校的政策和环境的认同和服从,这样才有利于善后工作的开展。而且这种服从是以心理与意识的认同为前提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科学理论和心理干预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即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社会认同、加大心理调适的力度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增强其心理健康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将其落实到善后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从而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重塑校园和谐氛围。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和凝聚功能有利于在突发事件后形成统一的行动。统一的行动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其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实现的。思想政治工作好比一种粘合剂,它以自己特有的内容和方式把从表面上看是分散的、千差万别的个体的人凝聚成一股力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发挥其凝聚功能,将全校师生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渡过困难。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调适、激励功能及其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心理调适、情绪调控、利益调节、信息交流等沟通功能,这些功能又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突发事件后校园的和谐与稳定。[4]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心理调适及其善后治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针对人们在自身心理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提高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把人们原来心态上的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并由此使人们在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达到有益的适度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心理调适功能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人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纠正人们的认识偏差等。同时,突发事件之后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要对受害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还要激励他们的斗志,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重新树立信心,擦干眼泪勇敢地站起来,微笑着迎接生活的挑战,在实践活动中忘却伤痛。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情绪调控及其善后治理功能。突发事件后,同学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与此相应,他们心理上、情绪上的变化也在所难免,不满、焦虑、怨恨、慌恐等情绪的爆发也属正常。但是,如果这些情绪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消除,就有可能使人产生过激行为,影响善后救治。因此,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手段的情绪稳定、情绪宣泄、情绪转移、情绪升华等功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来实施情绪调控,对于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升华情绪、实现校园和谐稳定及善后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调节及其善后治理功能。突发事件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人际关系利益和利益矛盾激化的产物。突发事件后这些矛盾依然存在,它们导致人际关系更为紧张,造成人际摩擦和内耗,影响了善后治理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解决观点分歧、协调利益冲突、化解隔阂、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等功能,能有效解决人群间的利益矛盾冲突,促进突发事件的善后治理。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交流及其善后治理功能。突发事件后,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有效信息交流是加深理解和化解矛盾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交流(传播)有助于决策当局获取和掌握充分的信息,从而为科学决策、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后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依据、创造时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交流(传播)有助于阻断谣言传播,消除公众误解和恐慌,实现公众心态的稳定,实施有效的心理救治,创造有利于危机处理的环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功能及其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律规范功能、他律规范功能及社会规范功能,能有效规范突发事件后不同人群的思想和行为,提升善后治理的效果。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律规范功能使受教育者个体自愿地认同并遵守学校规范及规章制度,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突发事件后,基于各自的利益追求出现许多各种矛盾纠纷及违规、违法行为失控现象,不利于形成统一的行动。通过社会规范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法制理念教育及先进事例教育等,使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合作精神等社会规范内化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使公共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他律规范功能能约束受教育者个体的行为,使其遵守社会规范、规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以蕴含的方式承诺了规范所规定的义务,具有软约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行为准则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教育等约束受教育者的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避免或减少越轨、失范行为发生,使受教育者的行为朝着秩序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规范功能能使受教育者整体形成一致的社会认同,接受现存的社会规范、规章制度。现有规范和制度的认同是学校稳定和和谐的软基础,突发事件后,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及相关人员的认同大打折扣。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规范功能恰恰具备重塑学校形象、提升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认同的功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化、学校先进文化和先进事例的宣传,使受教育者整体理解和认同学校的规范、规章制度,增进对学校的认同,达成共识,提升学校凝聚力,维护校园的稳定。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增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的善后治理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高校突发事件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和价值增进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和善后治理机制的构建,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心理治疗是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的核心内容。绝大多数人在经历突发事件之后,都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如震惊、紧张、恐惧、焦虑、烦躁、麻木、悲伤、沮丧、忧郁、失控乃至绝望等。若任其发展,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学校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功能,在危机善后中要注重学员思想心理素质的恢复和重建。具体做法有:一是对重点对象进行个体心理治疗。参与突发事件的人员或在突发事件中深受其害的人员是我们治疗的重点对象。在合理合法处置参与者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也要尽量以教育和引导、心理安抚为主,使参与者度过这次心理危机,不留下心理创伤,不会在同类事件中再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专家要帮助他们分析心理现象,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和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引导其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在相关心理机构辅助治疗的同时,要引导受救助者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通过表达理解、支持、安慰,传递希望和乐观的精神,提高被救助者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其能够正确对待突发事件,增强自我个性修养。二是进行群体心理导向。突发事件后,群体性心理问题也会出现,这是由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导致的。它具有社会性和广泛性,如果对群体不进行积极地心理导向,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心态变化,指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专业心理教师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消除事件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从而尽快恢复良好、健康的心态。例如,在“5·12四川大地震”过后,教育部组织专家深入灾区的各大高校,一方面开展灾后大学生的心理调试教育工作,还有针对性地讲解了灾后心理康复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运用有关知识和技巧,科学有效地开展灾后大学生的心理安抚工作等内容,使得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及时有效地投入到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帮助学生尽快从地震阴影中走出来。[5]三是建立和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和方法。主要有建立和启动专家干预机制、积极培育自我救助的意识和方法及建立覆盖面广的心理热线。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救助,实施亲友辅助,家属亲友可参与支持和安慰治疗。
(二)构建学习创新机制,挖掘危机的教育素材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突发事件在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教育价值”。一方面,突发事件充分暴露学校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存在的平时难以暴露的问题,这就给予我们提供了改革的契机;另一方面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也是高校日常工作在特殊环境下创新发展的过程,有许多危机素材值得总结。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突发事件后的学习创新机制:一是调查评估突发事件,防范突发事件再次爆发。以突发事件的平息为契机,解决和控制一些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可能导致突发事件再度发生的各种因素,巩固前期工作成果(如做好学校秩序的恢复重建、事件涉众的安排),分析突发事件给人们的社会心态等可能带来的持续影响,以便采取长期的对策。二是总结经验,完善各项应对机制。只有在善后阶段认真总结处置经验,才能为学校制定新政策、形成新预案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真正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果。为此,要全面总结经验,完善各项机制(如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警机制、信息传导机制、利益调节机制等),减少或避免同类突发事件再次发生。三是发掘和应用突发事件中的危机素材,巩固突发事件处置后的成果。调查、处理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失职、渎职人员,表彰或者奖励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师生等以及通过召开危机处理总结座谈会、展览会等后续宣传教育,充分发掘和应用突发事件中的危机教育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到“危机的背后是发展机遇”这一积极行为准则,让学员真正在危机中重生、成熟,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的未知挑战。四是创新学校管理模式,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而对突发事件,不同高校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应当把危机管理上升到一个学校战略规划的高度来认识,建立高校的危机管理预警、处置、善后机制。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校危机管理制度和计划,把各种危机管理都纳入到统一而非分散的程序和制度中,开展学生和学校的反危机模拟训练,提高高校整体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反危机能力。
(三)建立舆论导向、利益调解机制,化解突发事件后的矛盾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加强对信息传播的管理和舆论引导尤为重要。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机制建设,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及时公布信息加强舆情收集与预警。学校应当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向广大师生告知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破除大家心中的疑惑。如在“北大清华连环爆炸案”中,北大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公布了相关信息,减轻了校方应对突发事件的压力。二是学校要与新闻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相关部门通过学校的电视、广播、校园网络、手机短信、电话等及时与新闻媒体沟通,在扩大和强化主流媒体影响的同时揭露各种虚假信息,这样使学校获得良好的公众舆论。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议程设置引导公众,化解、转移压力和矛盾。突发事件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设置议事日程的能,为公众及时发布动态信息传播和学校的具体举措,引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来关注、认识和对待突发事件。总之,利用各种大众传媒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减少和化解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防范类似突发事件的发生。
(四)建立形象重塑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教育、整合功能
高校突发事件都是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难事件对高校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人财物上,而社会性突发事件(如官司、人身伤害、校园治安、学校管理等等)对于学校的形象破坏性更大。由于这类事件都与学校的教育成效、学校管理、办学质量、科研水平相关,其社会负面影响巨大。因此,建立高校形象重塑机制很有必要。主要做法有:一是以突发事件为契机,改革学校管理模式。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内部利益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突发事件解决后,学校领导层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调整组织机构使之更精干、更有效率,重塑学校形象。二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升华功能,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学校凝聚力。要及时树典型,总结、提炼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积极寻找培育人、完善人、铸就现代社会道德、提升民族精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和品格,充分发挥其号召和激励作用,发挥其升华与提高功能,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三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功能,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合作。要以诚实和坦率的态度安排各种交流活动,加强与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告知他们突发事件后的新局面、新进展,消除突发事件给学校带来的负面的影响,恢复或重新建立学校的良好声誉,再度赢得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蔡志强.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危机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03(10):12.
[2]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2.
[3]白书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欠缺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析[j].探索,2009(1):118.
[4]杜旭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稳定功能——基于沟通功能的分析[j].求实,2009(1):83.
[5]孔德莉等.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j].中国轻工教育,2009(2):16.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善后治理机制
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形成共同思想、规范人们行为和凝聚群体力量等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应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工具,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也是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经验。因此,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之间的关联,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作用,挖掘突发事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这对完善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在品质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突发事件治理(或危机治理)的重要性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wwW.lw881.com蔡志强认为危机及其治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他在《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危机治理研究》一文中对危机治理做了简单分析:危机治理,最早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此后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谢怀建(2008)以高校为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公共事件妥善处置中的作用。王秀华等(2009)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事前“预警”、事中“安全阀”和事后“整合”等方面的有效掌控作用及其实施途径。吴粲和张利先(2009)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及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殊规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刘丰等(2010)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介入的可能性。卢岚(2010)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后突发事件中起着精神伤口缝合、心灵抚慰、裂痕填平及价值观重塑的作用。
这些研究者均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特别是高校突发事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忽视了突发事件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研究,更是缺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突发事件的善后治理不仅是资源、资金等物理形式的重建,更是思想、信心的重塑和社会关系的恢复与重建,而且这种思想精神上的治理对于高校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细致长期的,这恰恰是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盲点。同时,高校突发事件的善后治理也不仅仅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是通过突发事件的治理进一步增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赋予其新的功能和内涵。因为在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到实现的同时,其本身价值也得到了发展和增进,突发事件善后治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认为突发事件善后治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加强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突发事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教育“节点”,也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涵义,通过善后治理增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作用发挥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满足的程度状况、功能效用,以及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肯定和提供的条件。[2]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价值实现)是指教育主体围绕突发事件善后治理这一目标,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及具体政治活动,对教育客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大众的、进步的及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及实践活动,进而能够有效的善后突发事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过程是价值“实现”和本身价值“增进”的有机统一。我们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同时,必须要正视突发事件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新内容,即教育价值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我们认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治理中的具体特征,使二者紧密结合,以期达到突发事件治理的最优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与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整合、沟通、调适及规范功能等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突发事件后高校的和谐与稳定,有助于善后治理工作的开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整合功能及其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和整合功能通过正确思想的引导、适度的心理引导、良好行为的引导、力量的整合来实现突发事件后校园的和谐与稳定。[3]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向功能有利于在突发事件善后阶段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思想稳定是校园稳定的前提,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善后治理的前提。突发事件加剧了各种价值观的碰撞,思想形态的多样性,造成了大家思想上的混乱。所以思想稳定是善后治理的重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包括理想信念、社会主义优越性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教育、思想道德导向教育、人生目标教育)等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使之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而用以指导他们的思想,规范和提升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行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导向功能有利于学生在突发事件后产生认同和共识。突发事件后,学生们不仅身体上可能受到伤害,而且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受到剧烈冲击,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心理问题。这时学生们的心理和思想是最脆弱的,若想重塑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必须在学生们心中形成对党和学校的政策和环境的认同和服从,这样才有利于善后工作的开展。而且这种服从是以心理与意识的认同为前提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科学理论和心理干预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即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社会认同、加大心理调适的力度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增强其心理健康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将其落实到善后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从而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重塑校园和谐氛围。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和凝聚功能有利于在突发事件后形成统一的行动。统一的行动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其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实现的。思想政治工作好比一种粘合剂,它以自己特有的内容和方式把从表面上看是分散的、千差万别的个体的人凝聚成一股力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发挥其凝聚功能,将全校师生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渡过困难。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调适、激励功能及其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心理调适、情绪调控、利益调节、信息交流等沟通功能,这些功能又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突发事件后校园的和谐与稳定。[4]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心理调适及其善后治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针对人们在自身心理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提高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把人们原来心态上的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并由此使人们在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达到有益的适度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心理调适功能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人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纠正人们的认识偏差等。同时,突发事件之后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要对受害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还要激励他们的斗志,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重新树立信心,擦干眼泪勇敢地站起来,微笑着迎接生活的挑战,在实践活动中忘却伤痛。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情绪调控及其善后治理功能。突发事件后,同学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与此相应,他们心理上、情绪上的变化也在所难免,不满、焦虑、怨恨、慌恐等情绪的爆发也属正常。但是,如果这些情绪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消除,就有可能使人产生过激行为,影响善后救治。因此,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手段的情绪稳定、情绪宣泄、情绪转移、情绪升华等功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来实施情绪调控,对于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升华情绪、实现校园和谐稳定及善后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调节及其善后治理功能。突发事件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人际关系利益和利益矛盾激化的产物。突发事件后这些矛盾依然存在,它们导致人际关系更为紧张,造成人际摩擦和内耗,影响了善后治理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解决观点分歧、协调利益冲突、化解隔阂、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等功能,能有效解决人群间的利益矛盾冲突,促进突发事件的善后治理。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交流及其善后治理功能。突发事件后,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有效信息交流是加深理解和化解矛盾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交流(传播)有助于决策当局获取和掌握充分的信息,从而为科学决策、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后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依据、创造时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交流(传播)有助于阻断谣言传播,消除公众误解和恐慌,实现公众心态的稳定,实施有效的心理救治,创造有利于危机处理的环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功能及其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律规范功能、他律规范功能及社会规范功能,能有效规范突发事件后不同人群的思想和行为,提升善后治理的效果。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律规范功能使受教育者个体自愿地认同并遵守学校规范及规章制度,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突发事件后,基于各自的利益追求出现许多各种矛盾纠纷及违规、违法行为失控现象,不利于形成统一的行动。通过社会规范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法制理念教育及先进事例教育等,使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合作精神等社会规范内化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使公共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他律规范功能能约束受教育者个体的行为,使其遵守社会规范、规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以蕴含的方式承诺了规范所规定的义务,具有软约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行为准则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教育等约束受教育者的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避免或减少越轨、失范行为发生,使受教育者的行为朝着秩序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规范功能能使受教育者整体形成一致的社会认同,接受现存的社会规范、规章制度。现有规范和制度的认同是学校稳定和和谐的软基础,突发事件后,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及相关人员的认同大打折扣。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规范功能恰恰具备重塑学校形象、提升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认同的功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化、学校先进文化和先进事例的宣传,使受教育者整体理解和认同学校的规范、规章制度,增进对学校的认同,达成共识,提升学校凝聚力,维护校园的稳定。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增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的善后治理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高校突发事件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和价值增进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和善后治理机制的构建,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心理治疗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功能
心理治疗是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的核心内容。绝大多数人在经历突发事件之后,都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如震惊、紧张、恐惧、焦虑、烦躁、麻木、悲伤、沮丧、忧郁、失控乃至绝望等。若任其发展,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学校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功能,在危机善后中要注重学员思想心理素质的恢复和重建。具体做法有:一是对重点对象进行个体心理治疗。参与突发事件的人员或在突发事件中深受其害的人员是我们治疗的重点对象。在合理合法处置参与者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也要尽量以教育和引导、心理安抚为主,使参与者度过这次心理危机,不留下心理创伤,不会在同类事件中再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专家要帮助他们分析心理现象,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和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引导其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在相关心理机构辅助治疗的同时,要引导受救助者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通过表达理解、支持、安慰,传递希望和乐观的精神,提高被救助者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其能够正确对待突发事件,增强自我个性修养。二是进行群体心理导向。突发事件后,群体性心理问题也会出现,这是由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导致的。它具有社会性和广泛性,如果对群体不进行积极地心理导向,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心态变化,指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专业心理教师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消除事件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从而尽快恢复良好、健康的心态。例如,在“5·12四川大地震”过后,教育部组织专家深入灾区的各大高校,一方面开展灾后大学生的心理调试教育工作,还有针对性地讲解了灾后心理康复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运用有关知识和技巧,科学有效地开展灾后大学生的心理安抚工作等内容,使得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及时有效地投入到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帮助学生尽快从地震阴影中走出来。[5]三是建立和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和方法。主要有建立和启动专家干预机制、积极培育自我救助的意识和方法及建立覆盖面广的心理热线。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救助,实施亲友辅助,家属亲友可参与支持和安慰治疗。
(二)构建学习创新机制,挖掘危机的教育素材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突发事件在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教育价值”。一方面,突发事件充分暴露学校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存在的平时难以暴露的问题,这就给予我们提供了改革的契机;另一方面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也是高校日常工作在特殊环境下创新发展的过程,有许多危机素材值得总结。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突发事件后的学习创新机制:一是调查评估突发事件,防范突发事件再次爆发。以突发事件的平息为契机,解决和控制一些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可能导致突发事件再度发生的各种因素,巩固前期工作成果(如做好学校秩序的恢复重建、事件涉众的安排),分析突发事件给人们的社会心态等可能带来的持续影响,以便采取长期的对策。二是总结经验,完善各项应对机制。只有在善后阶段认真总结处置经验,才能为学校制定新政策、形成新预案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真正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果。为此,要全面总结经验,完善各项机制(如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警机制、信息传导机制、利益调节机制等),减少或避免同类突发事件再次发生。三是发掘和应用突发事件中的危机素材,巩固突发事件处置后的成果。调查、处理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失职、渎职人员,表彰或者奖励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师生等以及通过召开危机处理总结座谈会、展览会等后续宣传教育,充分发掘和应用突发事件中的危机教育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到“危机的背后是发展机遇”这一积极行为准则,让学员真正在危机中重生、成熟,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的未知挑战。四是创新学校管理模式,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而对突发事件,不同高校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应当把危机管理上升到一个学校战略规划的高度来认识,建立高校的危机管理预警、处置、善后机制。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校危机管理制度和计划,把各种危机管理都纳入到统一而非分散的程序和制度中,开展学生和学校的反危机模拟训练,提高高校整体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反危机能力。
(三)建立舆论导向、利益调解机制,化解突发事件后的矛盾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加强对信息传播的管理和舆论引导尤为重要。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机制建设,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及时公布信息加强舆情收集与预警。学校应当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向广大师生告知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破除大家心中的疑惑。如在“北大清华连环爆炸案”中,北大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公布了相关信息,减轻了校方应对突发事件的压力。二是学校要与新闻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相关部门通过学校的电视、广播、校园网络、手机短信、电话等及时与新闻媒体沟通,在扩大和强化主流媒体影响的同时揭露各种虚假信息,这样使学校获得良好的公众舆论。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议程设置引导公众,化解、转移压力和矛盾。突发事件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设置议事日程的能,为公众及时发布动态信息传播和学校的具体举措,引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来关注、认识和对待突发事件。总之,利用各种大众传媒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减少和化解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防范类似突发事件的发生。
(四)建立形象重塑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教育、整合功能
高校突发事件都是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难事件对高校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人财物上,而社会性突发事件(如官司、人身伤害、校园治安、学校管理等等)对于学校的形象破坏性更大。由于这类事件都与学校的教育成效、学校管理、办学质量、科研水平相关,其社会负面影响巨大。因此,建立高校形象重塑机制很有必要。主要做法有:一是以突发事件为契机,改革学校管理模式。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内部利益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突发事件解决后,学校领导层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调整组织机构使之更精干、更有效率,重塑学校形象。二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升华功能,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学校凝聚力。要及时树典型,总结、提炼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积极寻找培育人、完善人、铸就现代社会道德、提升民族精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和品格,充分发挥其号召和激励作用,发挥其升华与提高功能,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三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功能,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合作。要以诚实和坦率的态度安排各种交流活动,加强与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告知他们突发事件后的新局面、新进展,消除突发事件给学校带来的负面的影响,恢复或重新建立学校的良好声誉,再度赢得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蔡志强.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危机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03(10):12.
[2]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2.
[3]白书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欠缺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析[j].探索,2009(1):118.
[4]杜旭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稳定功能——基于沟通功能的分析[j].求实,2009(1):83.
[5]孔德莉等.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j].中国轻工教育,200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