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构建高师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5-07-10 09:08
论文关键词:高师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模式
  论文摘要:加强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新型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因缺乏必要观念支持和整体设计,以及以学科教学法为主要依托的较为单一的训练模式,致使高师生职业素质普遍欠缺的现状,试图构建“明确目标—系统指导—示范引路—实践锻炼—考核评价”新的训练模式。
教师职业技能是高师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学能力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由加工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使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研究的能力构成。教育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师院校作为我国师范教育的中坚,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高师生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对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任务。针对目前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不牢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思想重视,训练途径单一,形式零散,致使高师生职业技能普遍欠缺的现状,力图构建“明确目标—系统指导—示范引路—实践锻炼—考核评价”新的训练模式,全面提高高师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水平。
一、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为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提供必要的观念支持
重视学术性、淡化师范性是高师生职业技能素质培养不力的根本原因。这种倾向与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不大相称的,必须在教育观念上予以转变,给自身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否则将抹煞高师院校的个性,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无疑对师范院校是个挑战,面对挑战,高师院校应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培养、培训的重点”。只有安于其位,坚定不移地把为中小学培养训练合格的教师作为根本目的,才能将高师生的教师技能素质的培养工作摆在应有的位置而加以重视。
二、改革教育学科课程,优化教学内容,为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高师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他们工作对象是人,他们职业是育人,特殊的培养目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来保证。纵观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为了使其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他们的教师培养课程模式呈现出综合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课程三分天下的态势。如美国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是:普通课程的科目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占学时比例为1/3;专门课程为毕业后学生讲授的课程,占学时比例1/3;专业课程为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等,占学时比例1/3。日本教师培养课程设置也大致如此。而我国目前三类课程的比例大致为3:6:1,其显著的差异是我国的教育课程的学时比例不足发达国家的1/3。如果除去音乐、书法、美术等课程所占的学时,教育学、心理学、教法学三门课程所占的课时仅为8%左右。在普通课程(公共课程)的开设上与综合大学也没有什么差别,对于能够培养教师整体素质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由于文理分科教学,相互兼容性较差,也很难系统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既不利于学生宽厚知识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职业综合修养的提高和从教技能的培养。当然,从我国国情和高师学科教师的结构来看,彻底照搬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是不现实的。在目前课程体系总框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直接影响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素质培养的教育课程作必要调整是可行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普通教育学的教学要重视学生教育理念的培养。所谓教育理念是指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教学实际的认识,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以及处理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切实改革目前教材老化,观点陈旧,实用性差等现状,及时吸收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的新成果,包括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师范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学校教育实际,包括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2)心理学教学应增强其实用性。现行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材实际上是心理学专业学生所使用的普通心理学的读本,仅限于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一般性理论描述。学生普遍反映概念太多,实用性不强。因此,心理学的教学要密切结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实际,要重视青少年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论研究,培养高师生针对中小学生各年龄阶段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常见问题的预防和引导能力,掌握心理测量和咨询的一般技巧,同时要重视提高师范生自身的心理素质。(3)中教法课程应实行开放式教学。要结合学科教学论的教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体现其课程的实用性;要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分析比较教学方法间的优劣;要吸收学科教学改革方面的新成果,介绍教改的新动向,树立学生的教改意识。(4)选修课程的开设,应体现师范性。目前,选修课程的开设有两种倾向,一是求“热”,即开设受社会普遍欢迎的“热门”课程;二是求“专”即在学科专业领域带有研究性质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师范生主动与市场接轨或者提高师范生的学术水平的需要,而师范类的选修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开设。作为师范院校应积极开设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行为技术、现代教育技术、青少年心理学、心理测量与咨询等选修课,以弥补在必修课中教育类课程开设的不足。通过上述教育学科课程的调整,旨在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理论修养,为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提供比较坚实的理论支持。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讲过:“我非常尊重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可见,教育科学知识,是师范生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特征。

三、提高教师素质,改进课堂教学,发挥教师在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中的示范引导作用
高师生职业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高师教育的诸环节、诸方面都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是其中的主导因素,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高师院校的教师至少从三个方面来体现自身的示范性:一是以自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人格力量和育人艺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增强他们从教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要自觉进行教育观念更新,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变单一的讲授法为讲授、谈话、讨论、读书指导等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变教师以讲为主为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探求知识为主,变单一的知识传授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主体与主导作用的有机统一;三是教师要比较熟练地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技术,积极营造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氛围,以强化知识内化为素质的“内化机制”。大学必有大师,高师院校的教师应该成为大师中的楷模,努力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今后的从教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拓宽训练渠道,为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面对21世纪基础教育对教师能力要求的高质量、多元化的趋势,从整体上构建具有多途径、多元化、多形式的实践模式,拓宽训练渠道,促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首先,将构成教师职业技能的主要因素进行分解,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实践环境,分步训练,逐步提高。我校曾在这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效果比较明显。如针对目前学生书写汉字不够规范的现状,在一年级进行每周200字的汉字书写训练;针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欠缺的状况,在二年级学生中普遍开展每周“五分钟演讲”训练;针对大多数学生教学设计能力较差的现实,在试讲前,增加“说课”这一实践环节,引进“微格教学法”,对学生的试讲进行科学的训练、指导和评价;针对学生普遍对基础教育现实不甚了解的情况,组织学生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基础教育进行实地调研。另外,有些班级针对实习生班级管理能力缺乏的事实,班干部实行“轮岗制”,在为期两周的班级管理中,要求自行设计一次班级文化活动,办好一期专题宣传板报,开好一次主题班会等,为每位同学提供管理班级实践锻炼的机会。其次,要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发挥校园隐性课程在高师职业技能形成中的渗透功能。在广泛扶持学生开展文体、艺术、科技、学术活动的同时,积极创设培养学生从教品德、锻炼学生从教技能的实践环境,使树从教志向、修从教品德、练人教技能成为高师校园文化的主流,真正形成富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再次,高师院校要主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联系,构筑校地携手,优势互补的育人机制,建立比较稳固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基础。要加强教育见习环节,丰富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认识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价值,使教育理论的教学由过去的单一传授,变为学生的主动吸收与自觉内化。要和教育实习基地一道,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提高对学生教育实习的整体指导水平。同时,可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以弥补目前教学实习环节的薄弱。
五、实行证书制度,建立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激励机制
实行证书制度是保证高师生职业技能培养实效性的重要措施。高师院校可根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的要求,以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能力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量化考评,考核合格者,颁发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书,对达到标准确有实际困难的学生,可指导他们在教育系统外就业。实行合格证制度,不仅有利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实行目标控制和规范化管理,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投人职业技能素质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高师生职业技能素质高低对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师院校的广大教育者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强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素质训练的重要性,转变教育观念,构造“明确目标—系统指导—示范引路—实践锻炼—考核评价”的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新模式,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

上一篇:谈谈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资源

下一篇: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之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