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用行为科学理论打造高职院校班集体
发布时间:2015-07-10 09:08
【论文摘要】人们很少从行为科学理论的层面上来思考班集体的建设问题,一定程度地限制了人们对班集体建设的全面认识与理解,影响了班集体建设的质量。
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班集体形成四阶段入手,引入行为理论中的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解决打造优秀班集体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德育工作者开展集体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班集体公平理论行为理论
近年来.高校扩招已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然而高校扩招的同时,学生生源的基础也有所降低,高职院校遇到的问题则更严重。怎样在新时期打造突出的优秀班集体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瓶颈”。
1、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1.1自理能力.协作意识差
目前在校生中.都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他们成长环境十分优越.缺少艰苦环境的磨练,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上大学前,除了读书学习之外.很少参与社会实践和劳动锻炼.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导致他们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在学习上吃苦精神差,在集体活动中协作意识差。
1.2意志脆弱.承受能力差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在家人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的,优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对生活有较高的期望值.总渴望着别人能让着自己,关心自己。他们缺少磨练.在心理上过分依赖于家长和学校。没有挫折体验.经不起新环境和困难的考验,造成意志薄弱.承受能力差。每年都有个别的新生由于成绩或者其它方面的问题而轻生的。另外.相当数量的贫困生心里压力过大,造成强自尊与强自卑并存.敏感与脆弱同在。
1.3学生心理问题多样且复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考录取批次增多,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同时考不上理想大学的学生也容易造成深深的失落.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独立自主的意识虽不断增强,但由于学生思想上的幼稚.加之依赖性和盲目性较大而自控能力较弱.易出现行为过激或意志消沉:有的高校办学基础先天不足.有限的教育资源客观上也跟不上教育层次和要求的提高而学生对学校的要求是理想型,两者产生强烈差距;另外学生对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会心存忧虑而出现学习上的自暴自弃。
1.4思维十分活跃.接受信息能力较强
随着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新的信息新的文化在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在内容上呈现出丰富性,而且具有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从网络上获得新信息、新知识、新文化。同时他们还喜爱追求快节奏、强刺激的文化娱乐节目.喜欢追求时尚、追求新潮.赶时髦,崇拜偶像。在他们中间.总能找到网络技术高手.流行音乐的爱好者.新时尚的追求者。使老师与他们之间存在着“代沟.相互之间沟通困难。
2、高职院校班集体的形成过程
根据行为科学的群体发展理论,一般认为高职院校班集体形成会经过四个阶段。
2.1集体观念萌芽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关心的是什么样的行为能被集体接受,是相互间从彼此陌生到开始熟悉的过程,相互间力求适应。因此新组成的班级在前2周内.学生一般是循规蹈矩”的,应抓住这一机遇,开展请你了解我”、“我的一大优点等活动.让学生自我介绍展示自身的优点、特长、爱好学生间增进了解,使每位学生在班内确立地位。
2.2集体观念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班内同学问开始产生矛盾.阻碍了贯彻班级集体行动计划的落实。如果在该阶段不能很好地调节处理好同学问的冲突行为不能遏制游离性”的小群体行为,则会直接影响到良好班风的形成。
2.3集体观念提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同学问发展了凝聚感.彼此间产生好感。他们分享感受、交换信息,并开始分享成功的喜悦但很容易因凝聚力过高而对不同意见不予理解,而导致”群体意识”绩效下降。
2.4集体观念成熟阶段
在这个阶段.同学问彼此互相沟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对班集体应尽的职责所起的作用。只有到这时,一个成熟的班集体才算是形成了。
3、及时运用“公平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亚当斯在1967年提出公平理论”.是一种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理论。此理论认为.个体总会自觉不自觉的与别人做出相应比较.如果感到公平合理,就会心理平衡.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就高。相反,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产生抵触甚至对抗等消极情绪.而且还会想方设法来降低不公平感带来的压力。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具有高度的公平意识.充分认识到公平”对于调动个体积极性的巨大作用。
在培养班集体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奖励先进、惩治落后,要注意一视同仁,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发挥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外部的刺激与奖励以外.公平理论至少还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内在的人格上的平等,而这往往是我们在工作中容易忽视的一面。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以公平的姿态对待每一位同学。只有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真正平等、信任的关系学生才可能向教师敞开胸怀,学生工作才能深入人心.取得成效。
4、合理运用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著名管理心理学家弗罗姆于1964年提出的。他认为:某一活动对于调动某一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的激励力(m)的强度,取决于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的需要的价值的大小——效价(v)与他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判断能导致该结果的概率——期望值(e).即
这个公式实际上提出了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这也是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三个条件。
第一、努力与绩效的关系。人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个人主观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目标的概率较高.就会有信心.就可能激发出很强的工作热情.但如果他认为再怎么努力目标都不可能达到,就会失去内在的动力,导致工作消极。但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还同时受到职工的能力和上级提供支持的影响。
第二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人总是希望取得成绩后能够得到奖励这种奖励既包括提高工资、多发奖金等物质奖励.也包括表扬、自我成就感、同事的信赖.提高个人威望等精神奖励.还包括得到晋升等物质与精神兼而有之的奖励。如果他认为取得绩效后能够得到合理的奖励,就可能产生工作热情.否则就可能没有积极性。
第三、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人总是希望获得的奖励能够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然而由于人们各方面的差异,他们的需要的内容和程度都可能不同。因而,对于不同的人,采用同一种奖励能满足需要的程度不同能激发出来的工作动力也就不同。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由于他们社会阅历不深,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不强.加之身处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面对大学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有些学生失去了原有的自信.目标不明确期望值较低。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如何借鉴期望理论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期望目标,树立必胜的学习信心,就成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4.1明确奖励机制
学生都渴望成功,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并愿意为这种认同而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制定明确的针对性的奖励机制。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自我的目标期望值。特别要善于发现后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真正落实“成功教育理念。积极的暗示就是一种好方法,”罗森塔尔效应”便是期望理论在学习中成功运用的经典案例。对于那些缺乏自信、性格内向的学生.应多给一些积极暗示和期望。在集体活动参与时多鼓励、多支持他们,帮助这些学生建立起自尊、自信。著名成功学者希尔认为带有创新意识的积极的暗示会让个体在自发心理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4.2提高管理效率
积极利用集体观念将会对个体教育产巨大的促进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利用集体的力量成功改造许多流浪犯罪青年”通过集体,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已成为一条著名的教育原则。学校的班级、社团.宿舍等都是影响和教育学生的好环境,运用集体观念来教育和鼓励先进.监督和激励后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适应,将同学问平行教育的影响发挥到最大,把群体的功能发挥到最强.往往能取得更佳效果。一个先进班级”的荣誉称号会让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兴奋和自豪,一个先进集体其影响力具有持久性。
4.3强化学生学习动力
丰富的学习资源优美的校园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都将有利于打造优秀班集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5、结语
打造优秀的班集体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想实现的目标.而影响班集体发展的因素尤其是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班集体形成四阶段八手,引入行为理论中的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解决打造优秀班集体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德育工作者开展集体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班集体形成四阶段入手,引入行为理论中的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解决打造优秀班集体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德育工作者开展集体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班集体公平理论行为理论
近年来.高校扩招已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然而高校扩招的同时,学生生源的基础也有所降低,高职院校遇到的问题则更严重。怎样在新时期打造突出的优秀班集体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瓶颈”。
1、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1.1自理能力.协作意识差
目前在校生中.都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他们成长环境十分优越.缺少艰苦环境的磨练,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上大学前,除了读书学习之外.很少参与社会实践和劳动锻炼.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导致他们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在学习上吃苦精神差,在集体活动中协作意识差。
1.2意志脆弱.承受能力差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在家人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的,优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对生活有较高的期望值.总渴望着别人能让着自己,关心自己。他们缺少磨练.在心理上过分依赖于家长和学校。没有挫折体验.经不起新环境和困难的考验,造成意志薄弱.承受能力差。每年都有个别的新生由于成绩或者其它方面的问题而轻生的。另外.相当数量的贫困生心里压力过大,造成强自尊与强自卑并存.敏感与脆弱同在。
1.3学生心理问题多样且复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考录取批次增多,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同时考不上理想大学的学生也容易造成深深的失落.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独立自主的意识虽不断增强,但由于学生思想上的幼稚.加之依赖性和盲目性较大而自控能力较弱.易出现行为过激或意志消沉:有的高校办学基础先天不足.有限的教育资源客观上也跟不上教育层次和要求的提高而学生对学校的要求是理想型,两者产生强烈差距;另外学生对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会心存忧虑而出现学习上的自暴自弃。
1.4思维十分活跃.接受信息能力较强
随着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新的信息新的文化在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在内容上呈现出丰富性,而且具有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从网络上获得新信息、新知识、新文化。同时他们还喜爱追求快节奏、强刺激的文化娱乐节目.喜欢追求时尚、追求新潮.赶时髦,崇拜偶像。在他们中间.总能找到网络技术高手.流行音乐的爱好者.新时尚的追求者。使老师与他们之间存在着“代沟.相互之间沟通困难。
2、高职院校班集体的形成过程
根据行为科学的群体发展理论,一般认为高职院校班集体形成会经过四个阶段。
2.1集体观念萌芽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关心的是什么样的行为能被集体接受,是相互间从彼此陌生到开始熟悉的过程,相互间力求适应。因此新组成的班级在前2周内.学生一般是循规蹈矩”的,应抓住这一机遇,开展请你了解我”、“我的一大优点等活动.让学生自我介绍展示自身的优点、特长、爱好学生间增进了解,使每位学生在班内确立地位。
2.2集体观念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班内同学问开始产生矛盾.阻碍了贯彻班级集体行动计划的落实。如果在该阶段不能很好地调节处理好同学问的冲突行为不能遏制游离性”的小群体行为,则会直接影响到良好班风的形成。
2.3集体观念提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同学问发展了凝聚感.彼此间产生好感。他们分享感受、交换信息,并开始分享成功的喜悦但很容易因凝聚力过高而对不同意见不予理解,而导致”群体意识”绩效下降。
2.4集体观念成熟阶段
在这个阶段.同学问彼此互相沟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对班集体应尽的职责所起的作用。只有到这时,一个成熟的班集体才算是形成了。
3、及时运用“公平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亚当斯在1967年提出公平理论”.是一种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理论。此理论认为.个体总会自觉不自觉的与别人做出相应比较.如果感到公平合理,就会心理平衡.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就高。相反,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产生抵触甚至对抗等消极情绪.而且还会想方设法来降低不公平感带来的压力。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具有高度的公平意识.充分认识到公平”对于调动个体积极性的巨大作用。
在培养班集体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奖励先进、惩治落后,要注意一视同仁,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发挥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外部的刺激与奖励以外.公平理论至少还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内在的人格上的平等,而这往往是我们在工作中容易忽视的一面。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以公平的姿态对待每一位同学。只有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真正平等、信任的关系学生才可能向教师敞开胸怀,学生工作才能深入人心.取得成效。
4、合理运用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著名管理心理学家弗罗姆于1964年提出的。他认为:某一活动对于调动某一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的激励力(m)的强度,取决于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的需要的价值的大小——效价(v)与他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判断能导致该结果的概率——期望值(e).即
m=v·e
这个公式实际上提出了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这也是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三个条件。
第一、努力与绩效的关系。人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个人主观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目标的概率较高.就会有信心.就可能激发出很强的工作热情.但如果他认为再怎么努力目标都不可能达到,就会失去内在的动力,导致工作消极。但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还同时受到职工的能力和上级提供支持的影响。
第二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人总是希望取得成绩后能够得到奖励这种奖励既包括提高工资、多发奖金等物质奖励.也包括表扬、自我成就感、同事的信赖.提高个人威望等精神奖励.还包括得到晋升等物质与精神兼而有之的奖励。如果他认为取得绩效后能够得到合理的奖励,就可能产生工作热情.否则就可能没有积极性。
第三、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人总是希望获得的奖励能够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然而由于人们各方面的差异,他们的需要的内容和程度都可能不同。因而,对于不同的人,采用同一种奖励能满足需要的程度不同能激发出来的工作动力也就不同。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由于他们社会阅历不深,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不强.加之身处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面对大学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有些学生失去了原有的自信.目标不明确期望值较低。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如何借鉴期望理论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期望目标,树立必胜的学习信心,就成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4.1明确奖励机制
学生都渴望成功,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并愿意为这种认同而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制定明确的针对性的奖励机制。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自我的目标期望值。特别要善于发现后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真正落实“成功教育理念。积极的暗示就是一种好方法,”罗森塔尔效应”便是期望理论在学习中成功运用的经典案例。对于那些缺乏自信、性格内向的学生.应多给一些积极暗示和期望。在集体活动参与时多鼓励、多支持他们,帮助这些学生建立起自尊、自信。著名成功学者希尔认为带有创新意识的积极的暗示会让个体在自发心理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4.2提高管理效率
积极利用集体观念将会对个体教育产巨大的促进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利用集体的力量成功改造许多流浪犯罪青年”通过集体,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已成为一条著名的教育原则。学校的班级、社团.宿舍等都是影响和教育学生的好环境,运用集体观念来教育和鼓励先进.监督和激励后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适应,将同学问平行教育的影响发挥到最大,把群体的功能发挥到最强.往往能取得更佳效果。一个先进班级”的荣誉称号会让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兴奋和自豪,一个先进集体其影响力具有持久性。
4.3强化学生学习动力
丰富的学习资源优美的校园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都将有利于打造优秀班集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5、结语
打造优秀的班集体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想实现的目标.而影响班集体发展的因素尤其是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班集体形成四阶段八手,引入行为理论中的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解决打造优秀班集体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德育工作者开展集体工作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