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5-07-10 09:09
摘要: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农林院校中更为突出。艺术类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上的一个难题,是艺术类学生自身的问题,还是我们认识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本文分析总结农林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独有特点,剖析了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对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农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思路
艺术类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群体,个性鲜明也就意味着在教育管理中会出现很多的特殊问题,“他们比较难管”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一个共同认识。如何提高农林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变难管为易管,笔者认为必须充分研究其个性特点,把握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才能趋利避害,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一、农林类高校艺术生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也逐渐呈现从艺术精英殿堂走向普及化、大众化,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数十家重点农林院校都增设了艺术类专业。总体而言,与艺术专业院校相比,农林院校学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
(一)农林院校专业性不强,学生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
在经济利益驱动和社会升学压力下,艺术类考生急剧增加,加上许多学校原本并不具备过硬的师资力量和艺术教育氛围,使得本就薄弱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令人担忧。在农林高校,不论是硬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还是文化氛围,都偏重于农理类,艺术专业在这里往往显得不够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不尽合理,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实力都显薄弱。另外,公众对于农林院校开设艺术专业存有认识偏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学生自然而然觉得在这里很难找到实至名归的归属感,难以得到高水平的培养和训练。
(二)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压力更大。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农林院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处境更为艰难。和校外比,艺术类毕业生不如主流艺术院校毕业生那么走俏;和校内比,传统大农学科专业名声更响,新兴的艺术专业更像是“菜鸟”。面对这种困局,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很多学生因为担忧就业而产生心理疾患或困扰。
除了就业引发的心理压力,还有经济引发的心理压力。艺术专业是一个“高消费”专业,一般艺术类高校学费每年均在一万元左右,加上学习阶段价格不菲的专业学习用具开支,花费往往超出一般专业数倍。以西北农林科大2007级学生为例,该校普通农科类专业收费是3025元每年,理工科收费是4950元每年,艺术设计(艺术类)专业却高达9900元每年,加之专业作图需要的计算机、画笔、颜料、特种纸张等花费,每名学生每年平均承受近2万元的日常开销。农林类高校艺术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中小城镇,许多家庭不堪重负,很难满足该专业的高额支出。再加上不少艺术类学生追求个性张扬和自我标新立异,许多经济并不宽裕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二、农林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群体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艺术专业教育内在特殊要求。
艺术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创新和突破,倡导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的培养,学生思想活跃、敏锐而富有创新精神。但“兴一利则生一弊”,艺术教学对个性化的过于尊崇可能使得学生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感性大于理性,在考虑问题时容易脱离现实基础。学习方式的单独化,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对于个性化德追求,可能让学生形成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包括个人才能发挥、个人利益获取、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敏感唯学,崇尚自由和创新,情感丰富,喜欢无拘无束的学习、生活方式,从而容易滋生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取向的个人主义思想。
(二)环境外在影响。
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环境决定论和环境无用论的长期争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了人的思想的产生,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引起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环境无用论的同时,也批判了机械的环境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坚持人与环境、教育与环境关系的唯物辩证论,既承认环境的决定作用;更强调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各类环境因素对艺术类专业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上存在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思潮对艺术类学生影响很大,一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不具有很好的审美和批判能力,经受不住社会的诱惑,追求绝对自由主义,忽视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忽视他人感受和公共道德,片面追求自我个性另类发展,无视校规校纪,难以说服教育,成为大学管理工作中的难题。
三、农林高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一)以人为本,保护个性与教育管理相结合。
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的“每一个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时代发展到今天,尊重个性,关注个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在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注意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创作灵感,不夸大他们的文化课程劣势,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关爱的氛围,让他们发挥自己专业的特长。树立有利于艺术类学生成才的新的理念,要有能够容得下艺术专业学生某些个性的雅量,从大处着眼,从培养学生做人的高度要求学生,塑造学生高层次的人格思想,增强学生高层人格思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注意严格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强化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教育,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工作:(1)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干部队伍;(2)是管理工作要做到突出重点,强化定量管理;(3)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统一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充分发挥制度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激励、制约、导向作用;(4)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在对学生考核、评奖、评优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上,工作要细,按制度办事,做到奖得有理、罚得有据;(5)是注重人性管理,强调情感交流,最大限度地弥补和消除制度管理所带来的不足。
(二)探索课堂新机制,内心激励与外部引导相结合。
孟子有言“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内心是需要的激励的,激励手段的使用有助于帮助艺术类学生了解他和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在艺术教学中多采用个别指导和小组教学方式,有利于唤醒学生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有利于激发学生“我固有之也”的资质和潜能。因此,教师、管理者要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行为风貌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以课堂为落脚点,融思想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于一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化他律为自律,变强制为自制,通过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身实践,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完善职业规划和人生追求的学生更容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容易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者应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的切入点,通过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和国家、时代、社会,理性分析自身优劣条件,合理制定职业规划来达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效果。
(四)改进“两课”教学手段,创新教育管理的主载体。
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简称“两课”)的教学,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着和可靠接班人历史重任。教育管理者应当针对艺术类学生重形象思维特点,与时俱进革新教育手段,加强两课教学的创新改革。运用影视资料开展电化教学,以课堂主题辩论、演讲、小组讨论等丰富而生动的形式,比如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开展“美丑一瞬间———大学生道德建设漫画大赛”,开展文明礼貌教育。“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以创新教育为载体,不拘形式,使“两课”教学富于针对性和导向性,在形象感触中引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五)营造人文环境,开拓教育管理新境界。
一是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针对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应适量增设文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课程,有计划地举办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等人文讲座,开展读书活动,弘扬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知识渗透和熏陶,帮助学生正确判断、理性选择,提升人生境界。二是构建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文化氛围和谐校园环境对学生优良学风的培育和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长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各类文艺竞赛,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高雅和谐的校园氛围,开拓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刘毅,史小华.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46~148
[3]刘丹,许洪范,李伟.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27-129
{4}沈履平.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育管理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1)19-22
[5]韩迪娜.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12)110-112
[6]田欣,王印华.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35)34-35
[7]李瑜.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6(1)18-19
[8]张筱丽,陈尚荣.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海.2005(6)891-991
关键词:农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思路
艺术类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群体,个性鲜明也就意味着在教育管理中会出现很多的特殊问题,“他们比较难管”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一个共同认识。如何提高农林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变难管为易管,笔者认为必须充分研究其个性特点,把握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才能趋利避害,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一、农林类高校艺术生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也逐渐呈现从艺术精英殿堂走向普及化、大众化,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数十家重点农林院校都增设了艺术类专业。总体而言,与艺术专业院校相比,农林院校学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
(一)农林院校专业性不强,学生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
在经济利益驱动和社会升学压力下,艺术类考生急剧增加,加上许多学校原本并不具备过硬的师资力量和艺术教育氛围,使得本就薄弱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令人担忧。在农林高校,不论是硬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还是文化氛围,都偏重于农理类,艺术专业在这里往往显得不够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不尽合理,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实力都显薄弱。另外,公众对于农林院校开设艺术专业存有认识偏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学生自然而然觉得在这里很难找到实至名归的归属感,难以得到高水平的培养和训练。
(二)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压力更大。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农林院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处境更为艰难。和校外比,艺术类毕业生不如主流艺术院校毕业生那么走俏;和校内比,传统大农学科专业名声更响,新兴的艺术专业更像是“菜鸟”。面对这种困局,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很多学生因为担忧就业而产生心理疾患或困扰。
除了就业引发的心理压力,还有经济引发的心理压力。艺术专业是一个“高消费”专业,一般艺术类高校学费每年均在一万元左右,加上学习阶段价格不菲的专业学习用具开支,花费往往超出一般专业数倍。以西北农林科大2007级学生为例,该校普通农科类专业收费是3025元每年,理工科收费是4950元每年,艺术设计(艺术类)专业却高达9900元每年,加之专业作图需要的计算机、画笔、颜料、特种纸张等花费,每名学生每年平均承受近2万元的日常开销。农林类高校艺术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中小城镇,许多家庭不堪重负,很难满足该专业的高额支出。再加上不少艺术类学生追求个性张扬和自我标新立异,许多经济并不宽裕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二、农林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群体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艺术专业教育内在特殊要求。
艺术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创新和突破,倡导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的培养,学生思想活跃、敏锐而富有创新精神。但“兴一利则生一弊”,艺术教学对个性化的过于尊崇可能使得学生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感性大于理性,在考虑问题时容易脱离现实基础。学习方式的单独化,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对于个性化德追求,可能让学生形成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包括个人才能发挥、个人利益获取、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敏感唯学,崇尚自由和创新,情感丰富,喜欢无拘无束的学习、生活方式,从而容易滋生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取向的个人主义思想。
(二)环境外在影响。
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环境决定论和环境无用论的长期争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了人的思想的产生,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引起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环境无用论的同时,也批判了机械的环境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坚持人与环境、教育与环境关系的唯物辩证论,既承认环境的决定作用;更强调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各类环境因素对艺术类专业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上存在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思潮对艺术类学生影响很大,一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不具有很好的审美和批判能力,经受不住社会的诱惑,追求绝对自由主义,忽视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忽视他人感受和公共道德,片面追求自我个性另类发展,无视校规校纪,难以说服教育,成为大学管理工作中的难题。
三、农林高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一)以人为本,保护个性与教育管理相结合。
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的“每一个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时代发展到今天,尊重个性,关注个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在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注意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创作灵感,不夸大他们的文化课程劣势,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关爱的氛围,让他们发挥自己专业的特长。树立有利于艺术类学生成才的新的理念,要有能够容得下艺术专业学生某些个性的雅量,从大处着眼,从培养学生做人的高度要求学生,塑造学生高层次的人格思想,增强学生高层人格思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注意严格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强化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教育,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工作:(1)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干部队伍;(2)是管理工作要做到突出重点,强化定量管理;(3)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统一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充分发挥制度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激励、制约、导向作用;(4)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在对学生考核、评奖、评优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上,工作要细,按制度办事,做到奖得有理、罚得有据;(5)是注重人性管理,强调情感交流,最大限度地弥补和消除制度管理所带来的不足。
(二)探索课堂新机制,内心激励与外部引导相结合。
孟子有言“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内心是需要的激励的,激励手段的使用有助于帮助艺术类学生了解他和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在艺术教学中多采用个别指导和小组教学方式,有利于唤醒学生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有利于激发学生“我固有之也”的资质和潜能。因此,教师、管理者要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行为风貌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以课堂为落脚点,融思想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于一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化他律为自律,变强制为自制,通过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身实践,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以职业规划为切入点,职业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完善职业规划和人生追求的学生更容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容易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者应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的切入点,通过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和国家、时代、社会,理性分析自身优劣条件,合理制定职业规划来达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效果。
(四)改进“两课”教学手段,创新教育管理的主载体。
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简称“两课”)的教学,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着和可靠接班人历史重任。教育管理者应当针对艺术类学生重形象思维特点,与时俱进革新教育手段,加强两课教学的创新改革。运用影视资料开展电化教学,以课堂主题辩论、演讲、小组讨论等丰富而生动的形式,比如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开展“美丑一瞬间———大学生道德建设漫画大赛”,开展文明礼貌教育。“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以创新教育为载体,不拘形式,使“两课”教学富于针对性和导向性,在形象感触中引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五)营造人文环境,开拓教育管理新境界。
一是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针对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应适量增设文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课程,有计划地举办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等人文讲座,开展读书活动,弘扬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知识渗透和熏陶,帮助学生正确判断、理性选择,提升人生境界。二是构建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文化氛围和谐校园环境对学生优良学风的培育和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长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各类文艺竞赛,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高雅和谐的校园氛围,开拓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刘毅,史小华.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46~148
[3]刘丹,许洪范,李伟.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27-129
{4}沈履平.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育管理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1)19-22
[5]韩迪娜.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12)110-112
[6]田欣,王印华.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35)34-35
[7]李瑜.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6(1)18-19
[8]张筱丽,陈尚荣.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海.2005(6)89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