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探析
发布时间:2015-07-10 09:09
摘要:辅导员是教师的组成部分,让大学辅导员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感,不仅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保证,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愿望。本文旨在探析当前影响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对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和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影响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因素
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即职业幸福感,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实现职业理想和身心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愉悦感,是对“什么是幸福”的观念、看法和标准,是辅导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它具有劳动与回报的精神性、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性以及幸福感受的时空无限性。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也应该是辅导员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和辅导员职业得到提升的一种综合的统一。所以,从事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在自身的职业活动中对幸福的体验,是否感到幸福,是高校教育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
一、外部因素
1.经济因素对高校辅导员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经笔者调查高校辅导员的收入平均水平基本上都处在当地收入水平的中段,在调查中也发现有45%的辅导员对自己的收入状况表示满意,有40%的辅导员对自己的收入状况表示还过得去。从调查中可以得出,第一,“收入”对“工作幸福感”和“生活幸福感”都有显著的影响,收入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
幸福感。第二,从调查情况来看,“收入”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要大于对“生
活幸福感”的影响,这意味着将对辅导员的工作起到很大的影响。西方研究者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曾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研究表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无关(何瑛,2000)。有的研究发现,只有在非常贫穷时,收入对主观幸福感才有影响。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出现.主观幸福感随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段建华,1996)。在经济如此迅速发展的今天,收入状况确实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关键影响,收入的高低也能体现一个人在生活水平的高低,因此,笔者认为,大学辅导员收入状况与生活满意度成正相关支持认同观点。但同时,研究证明经济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复杂的,并不是单一的正相关的关系,因此,作为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的参考因素自述幸福感与经济状况的高低并不能在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体验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影响也存在其他一些因素。
2.家庭生活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对家庭生活自评较高的辅导员会在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与满足,从而自身产生更多的幸福感。这与国内郭晋武、杨彦春、周建初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他们在对生活事件的研究中发现:家庭生活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很多心理学家将不良的家庭气氛视为一种持续性应激性生活事件。作为“女性”又身兼“高校职业知识女性”这样的双重角色也让高校女辅导员家庭生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度上的一致性也带有自身的特点。作为“高校职业知识女性”,她们的工作特点一实行“坐班制”,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时家中可能就是办公的地方,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在此时更显重要,高校相对灵活的工作方式加强了个体与家庭的联系,家庭生活与主观幸福感的高度相关性在此处也凸显出来。谈到家庭生活与幸福感的关系时,有的女性辅导员是这样描述的:“作为一个高等院校的辅导员,我们更清楚和了解一个家庭的和谐气氛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很重视家庭生活,觉得家庭对白身还有对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有的辅导员认为由于工作时间的无界性,使得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混为一谈,直接影响着家庭生活。
3.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工作环境一直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甚密,工作与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关系,是因为它可能提供使人们发现快乐的最佳刺激和积极的社会联系,以及一种合理的社会认同、意义以及成就感。工作环境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如工作时间长短、工作满意度等,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大学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呈中等状态,很显然工作环境对大学辅导员来说,影响是很大的,多数辅导员认为,由于工作的繁杂性导致辅导员每天的工作压力大,有时候情绪会较低落,如果工作环境在达不到满意的程度,必然会影响工作状态,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也使得自身的幸福感指数呈下降趋势。工作环境固然很重要,但工作条件同样也会影响着辅导员主观幸福感。
1.心身状况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心身状况包括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自身的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如果通过医生进行客观的健康评估,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这种相关。
自我评估健康会受到消极的情绪和真实的健康状况影响,生活满意度可以通过主观解释自身的健康进行预测,健康不但受到消极情感和真实的健康状况的影响,而且对健康的认知也受到人格的影响。自我评估健康尺度不仅反映一个人真实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情绪适应水平,因此,健康的主观感知比真实的健康评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重大。同样,在笔者的调查中大多数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是成正比的。一个人只有自身的健康情况得到了保证,他才能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对于我们辅导员来说,因为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年龄都在30岁左右,身体健康情况都处于中上水平,对工作都能有着很高的热情,从而影响了主观幸福感的指数。从调查中看,心理状态在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更显突出来。主观幸福感本身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辅导员作为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对幸福的理解、人生的关注可能更多在于精神层面,更关注自身的心理在生活中的状态,而且辅导员中女性占大多数,女性对于男性来讲,本身感性的特点也让心理状态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度甚高。
2.目标达成程度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理论认为,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当人们趋近与达到目标时产生快乐,而目标偏离或失败时则导致痛苦,因此,目标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辅导员们追求的目标成功与否,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程度。尽管有目标并不能保证着辅导员们的快乐,但有明确目标并努力工作从而成功地达到目标的人,显示出的快乐超过了那些没有目标或达到目标时有困难的人。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所以,目标达成程度对大学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有着一定的影响。
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实现的重要条件。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恐怕应做‘贫穷不是幸福’的解读”。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其社会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又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物质基础。一个需要经常为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担忧的辅导员其体验教育幸福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社会和学校必须在为辅导员个人及其家庭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逐步提高教辅导员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他们得以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经历了从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现在一般认为幸福感更多的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的内部建构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就启示我们,要提升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就应重视对辅导员本身的引导,而不能将视野仅仅停留在外部环境的改造上。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重要条件。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恐怕应做‘贫穷不是幸福’的解读”。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其社会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又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物质基础。一个需要经常为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担忧的辅导员其体验教育幸福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社会和学校必须在为辅导员个人及其家庭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逐步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他们得以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国家和地方财政必须为教师待遇水平的提高承担应有的责任。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经历了从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现在一般认为幸福感更多的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的内部建构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就启示我们,要提升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就应重视对辅导员本身的引导,而不能将视野仅仅停留在外部环境的改造上。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教育本身就是为了人的幸福而存在,教师是一个幸福的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使人幸福,其中的人生价值和人的幸福,不仅包括学生的,也包括教师的。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需要参与者全身心的投入。从教师主体角度看,教育需要教师对教师职业和教育活动本身发自内心的热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教师的组成部分,让大学辅导员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感,不仅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保证,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愿望。一个人当他的主观幸福感得以提升,那么他所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就会获得持续的快乐体验。高校辅导员在学校的学生工作中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因此,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的强度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的稳定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特征,探寻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来源,是提高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基本前提,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高等院校要在辅导员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幸福感”的支持是少不了的。因此,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幸福感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必然需要,同时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迫切需求。可见,影响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50.
[2]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73-76.
[3]邢占军.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追踪研究[j].数据,2006,(8),10-12.
关键词:影响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因素
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即职业幸福感,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实现职业理想和身心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愉悦感,是对“什么是幸福”的观念、看法和标准,是辅导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它具有劳动与回报的精神性、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性以及幸福感受的时空无限性。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也应该是辅导员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和辅导员职业得到提升的一种综合的统一。所以,从事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在自身的职业活动中对幸福的体验,是否感到幸福,是高校教育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
一、外部因素
1.经济因素对高校辅导员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经笔者调查高校辅导员的收入平均水平基本上都处在当地收入水平的中段,在调查中也发现有45%的辅导员对自己的收入状况表示满意,有40%的辅导员对自己的收入状况表示还过得去。从调查中可以得出,第一,“收入”对“工作幸福感”和“生活幸福感”都有显著的影响,收入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
幸福感。第二,从调查情况来看,“收入”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要大于对“生
活幸福感”的影响,这意味着将对辅导员的工作起到很大的影响。西方研究者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曾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研究表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无关(何瑛,2000)。有的研究发现,只有在非常贫穷时,收入对主观幸福感才有影响。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出现.主观幸福感随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段建华,1996)。在经济如此迅速发展的今天,收入状况确实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关键影响,收入的高低也能体现一个人在生活水平的高低,因此,笔者认为,大学辅导员收入状况与生活满意度成正相关支持认同观点。但同时,研究证明经济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复杂的,并不是单一的正相关的关系,因此,作为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的参考因素自述幸福感与经济状况的高低并不能在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体验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影响也存在其他一些因素。
2.家庭生活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对家庭生活自评较高的辅导员会在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与满足,从而自身产生更多的幸福感。这与国内郭晋武、杨彦春、周建初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他们在对生活事件的研究中发现:家庭生活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很多心理学家将不良的家庭气氛视为一种持续性应激性生活事件。作为“女性”又身兼“高校职业知识女性”这样的双重角色也让高校女辅导员家庭生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度上的一致性也带有自身的特点。作为“高校职业知识女性”,她们的工作特点一实行“坐班制”,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时家中可能就是办公的地方,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在此时更显重要,高校相对灵活的工作方式加强了个体与家庭的联系,家庭生活与主观幸福感的高度相关性在此处也凸显出来。谈到家庭生活与幸福感的关系时,有的女性辅导员是这样描述的:“作为一个高等院校的辅导员,我们更清楚和了解一个家庭的和谐气氛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很重视家庭生活,觉得家庭对白身还有对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有的辅导员认为由于工作时间的无界性,使得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混为一谈,直接影响着家庭生活。
3.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工作环境一直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甚密,工作与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关系,是因为它可能提供使人们发现快乐的最佳刺激和积极的社会联系,以及一种合理的社会认同、意义以及成就感。工作环境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如工作时间长短、工作满意度等,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大学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呈中等状态,很显然工作环境对大学辅导员来说,影响是很大的,多数辅导员认为,由于工作的繁杂性导致辅导员每天的工作压力大,有时候情绪会较低落,如果工作环境在达不到满意的程度,必然会影响工作状态,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也使得自身的幸福感指数呈下降趋势。工作环境固然很重要,但工作条件同样也会影响着辅导员主观幸福感。
二、内部因素
1.心身状况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心身状况包括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自身的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如果通过医生进行客观的健康评估,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这种相关。
自我评估健康会受到消极的情绪和真实的健康状况影响,生活满意度可以通过主观解释自身的健康进行预测,健康不但受到消极情感和真实的健康状况的影响,而且对健康的认知也受到人格的影响。自我评估健康尺度不仅反映一个人真实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情绪适应水平,因此,健康的主观感知比真实的健康评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重大。同样,在笔者的调查中大多数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是成正比的。一个人只有自身的健康情况得到了保证,他才能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对于我们辅导员来说,因为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年龄都在30岁左右,身体健康情况都处于中上水平,对工作都能有着很高的热情,从而影响了主观幸福感的指数。从调查中看,心理状态在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更显突出来。主观幸福感本身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辅导员作为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对幸福的理解、人生的关注可能更多在于精神层面,更关注自身的心理在生活中的状态,而且辅导员中女性占大多数,女性对于男性来讲,本身感性的特点也让心理状态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度甚高。
2.目标达成程度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理论认为,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当人们趋近与达到目标时产生快乐,而目标偏离或失败时则导致痛苦,因此,目标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辅导员们追求的目标成功与否,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程度。尽管有目标并不能保证着辅导员们的快乐,但有明确目标并努力工作从而成功地达到目标的人,显示出的快乐超过了那些没有目标或达到目标时有困难的人。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所以,目标达成程度对大学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有着一定的影响。
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实现的重要条件。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恐怕应做‘贫穷不是幸福’的解读”。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其社会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又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物质基础。一个需要经常为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担忧的辅导员其体验教育幸福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社会和学校必须在为辅导员个人及其家庭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逐步提高教辅导员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他们得以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经历了从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现在一般认为幸福感更多的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的内部建构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就启示我们,要提升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就应重视对辅导员本身的引导,而不能将视野仅仅停留在外部环境的改造上。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重要条件。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恐怕应做‘贫穷不是幸福’的解读”。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其社会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又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物质基础。一个需要经常为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担忧的辅导员其体验教育幸福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社会和学校必须在为辅导员个人及其家庭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逐步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他们得以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国家和地方财政必须为教师待遇水平的提高承担应有的责任。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经历了从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现在一般认为幸福感更多的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的内部建构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就启示我们,要提升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就应重视对辅导员本身的引导,而不能将视野仅仅停留在外部环境的改造上。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教育本身就是为了人的幸福而存在,教师是一个幸福的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使人幸福,其中的人生价值和人的幸福,不仅包括学生的,也包括教师的。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需要参与者全身心的投入。从教师主体角度看,教育需要教师对教师职业和教育活动本身发自内心的热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教师的组成部分,让大学辅导员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感,不仅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保证,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愿望。一个人当他的主观幸福感得以提升,那么他所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就会获得持续的快乐体验。高校辅导员在学校的学生工作中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因此,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的强度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的稳定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特征,探寻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来源,是提高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基本前提,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高等院校要在辅导员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幸福感”的支持是少不了的。因此,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幸福感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必然需要,同时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迫切需求。可见,影响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50.
[2]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73-76.
[3]邢占军.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追踪研究[j].数据,2006,(8),10-12.
下一篇:高职创新教育的必要性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