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WTO与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15-07-10 09:10
论文关键词:wto 中医药教育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面对wto,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在竞争中取胜,关健靠人才。
加人wto是中国现代化战略进程中的转机,虽然在wto众多条款中涉及教育的条款并不多,但它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子系统同样地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加之当今世界,人类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倡回归自然,中医两千年来的自然疗法、自然的药物来源吸引了众多崇尚自然、追求人类健康者的目光。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关注日益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也将会增加,这些都给中医药走向世界带来极好的机遇。但是机遇不等于成功,更严竣而冷酷的事实是竞争。中医药要在竞争中取胜,关键靠人才。而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的关键。因此,面对wto,我们要培养具备什么样素质的高等中医药人才将成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在培养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发展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而各种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人世”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人才更具多变性、多样性和流动性。高校毕业生主要通过劳务市场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医药市场及医疗单位的职责、管理模式也将随着社会的需求而经常调整。因此,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现时社会对人才要求的。
wto的“游戏规则”及其特性影响了经济全球趋势下人才素质要求的新走向,它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具备广泛而扎实的文化基础:有较高的文明程度;能意识到自己同他人的依存关系,谋求共同发展;尊重各种文化价值,平等、诚信地与不同文化中的人打交道;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具有优异的人格心理品质,包括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应对挫折的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等。这些恰恰就是通识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所谓通识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所普遍进行的共同文化教育。包括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陶冶,个性的熏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人皆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教育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吻合的。在提倡通识教育的同时,不能削弱主体专业的教育力度,不能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类共同的基础性的文化知识教育,以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为目的,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我们强调的主要是与中医学术发展相关的“通识”,只讲“通识”,也容易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缺乏实际本领是不行的,难以达到“人世”对专门人才的要求。
在强调了通识与专业教育的同时,中医药教育应培养个性鲜明、专长突出的人才。这也是“人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工业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这种生产方式要求教育部门对学生实施的是同质教育,强调人才培养规格的规范化、标准化,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不够。在学校教育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加人wto,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实现由工业经济时代的同质教育模式转变为因材施教和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的个性化模式。21世纪的教育模式将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教育方式。高等中医药教育也要做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纵观历史,中国东西南北气候悬殊,人们饮食嗜好各异,因此产生了中医的不同学派。传统中医药教育得以发扬,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医学术流派的学术争鸣。大凡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留名青史的中医药名家,无不文化底蕴深厚,知识渊博;无不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同时学术特色突出,专业技术独特,幼从师训严格。但现在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着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等偏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用说要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就连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都有困难,更别说注重个性的培养。因此,21世纪的中医药教育要获得发展,在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素质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自己的个性,有个性才能有特色。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要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是综合素质的基础。中医药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博大精深,不仅在于中医发展的悠久历史和有着浩如烟海的古代医籍等巨大文化遗产,还在于其植根、生长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渊源关系,它本身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思想,蕴藏着巨大的人文精神财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何应对“人世”给我国中医药带来的冲击,提高中医大学生文化底蕴是必经之道。其实,中医教育曾造就了有很高人文修养的老一辈科学大师如李时珍。他是中国文学的酷爱者,在他所著的《本草纲目》一书中有不少地方用的是著名诗人的诗句表达的。可以说他的医学成就其实就是人文学术精神主导的成就。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人文素质”,又称“文化素质”,是人们将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品格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素质,它是包括人们的思想、道德、品格、心理、性格、情趣、行为等基本素质的总称。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人,一方面学科分化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学科与学科间交叉与渗透,特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医学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随着时代的迁移和科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并不能有效地解决许多功能性症状与病痛,尤其是那些创伤性的检查与治疗,化学药物对于人体“内环境”的严重污染与攻击,无不使人们对此模式提出了严峻的质疑。随之而来的是医学模式的转换。即构建“生物—心理—社会”这种具有人文关怀的综合性的现代医学模式。闭医学的性质也不再仅仅属于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医学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由于人具有生物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所以人文社会科学在医学教育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而当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因循了西医院校和理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偏重于专业化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除了设几门政治理论课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内容,如文化史、社会学、人类学、美学等基础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医学哲学、医学辩证法、医学社会学等与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以及生态环境、社区卫生保健等综合相关学科的课程等开设较少,极大地削弱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文化基础,不利于促进人本身的发展。人文教育薄弱亦成为中医人才培养中高素质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在吸收人类文化时,应当不带有任何偏见和歧视,而应该以超越一切的眼光看待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正如哈佛大学《共同基础课方案》中所指出的:“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不能眼光狭窄,以致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和过去一无所知。现在我们不再可能与世隔绝地关起门来过日子。一个受过教育的与未受过教育的人的关键性区别在于,前者生活经验的视野较后者更为广阔。”因此,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宽阔的眼界,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宽容精神和包容胸怀,从而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意识,使之善于国际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具备创新素质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它不仅影响大学生个体的成才,还将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人类社会的兴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以往的中医药教育,多注重对已有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创造性是在急剧变化的信息时代求得生存的首要条件,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创造性更为重视。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的核心和关键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外,由于人类已进人可以无限制地进行信息的低成本复制的新阶段,所以纯记忆型的智力必然会普遍贬值,而想像力、创造力将会越来越重要。所以作为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实现教育的创造力。其功能应从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受教育者的智能,以培养出更多的具有高知识素质的劳动者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江泽民同志还曾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同志也指出:“我们要在继承中医精华的基础上创新。”这就说明我们不但要创新,还要在继承稳定基础上创新。有继承而无创新,则永远停滞不前;有创新而无继承,则学无所据,势必成为空中楼阁。我们常提倡师古而不泥古,提倡活法圆机,就意味着在继承中创新。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维的个人。加人wto后,我们要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主动参与国际竞争。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地创新。因此,高等中医药教育要肩负起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担,就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要在强化继承、强化基础教育的前提下,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医药人才。
四、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教育的国际化和文化的世界化,使得教育必须具有国际性质,教育必须培养国际化人才。教育国际化是在具有国家化、民族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脱离国家的教育目的,去追求教育国际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必须坚持教育国际化与国家化相结合。加人wto,高等中医药教育要适应变化的世界给祖国医学带来的发展机遇和严峻考验就必须把握时代特色与本国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将国际视野与本土理念结合起来,用西方人的语言去讲东方人的故事。如今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了“炙手可热”的态势,中医已成为世界的中医,并与世界科技文化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影响过程中取长补短。
随着中国加人wto,中医药国际交流会越来越频繁。例如:相互交流学者,经常性地开展国际中医学术活动,促进中医文化与世界各地科技文化间的相互开放、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各国科学家通力合作,共同攻关,完成中医重大科研课题,破译中医理论奥秘;促进中医科技信息的全球化,加速世界科学对中医学的吸引和融合;各国现代教育理论在中医药教育中的应用,现代知识在中医学科中的体现等。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就必须具备国际教育学术交流和医疗活动的交流能力。这就要求中医高等教育要尽快与国际接轨,善于吸收和运用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教学经验和实践告诉我们,中医药国际通用型人才除应具备坚实的中医药知识外,还应掌握现代化科技知识和广博的国际医药知识,以扩大其专业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因此,高等中医药教育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中医新技术治疗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传统医学简介、中医计算机信息知识等课程与讲座,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此外,加人wto后,要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级中医药人才就必须加强外语学习和语言交往能力。语言是交流的工具。随着我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的整体格局,既有中医专业领域的精深知识,又有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的人才将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欢迎。因此,要加强外语学习,尤其要加强双语课程的学习。双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与竞争意识和双语表达能力的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而不是单纯的翻译。中药要走向世界,就必须培养既熟练掌握中医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外语语言知识的中医外语翻译人才。由于中医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其许多的深奥的哲理、特殊的专业术语无法在英语(也包括其他语言)中找到完全对等或十分相近的词汇,它对译者的古汉语水平和英语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抓好外语教学。中国加人wto以后,不仅需要和美国、英国以及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打交道,也需要和法国、韩国、日本等非英语国家打交道。因此,高等中医药学校如果只能提供英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有条件的高等中医药学校可以以联合培养的模式积极开设多种外语,以满足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交往的需要,使中医更快地走向世界。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面对wto,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在竞争中取胜,关健靠人才。
加人wto是中国现代化战略进程中的转机,虽然在wto众多条款中涉及教育的条款并不多,但它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子系统同样地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加之当今世界,人类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倡回归自然,中医两千年来的自然疗法、自然的药物来源吸引了众多崇尚自然、追求人类健康者的目光。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关注日益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也将会增加,这些都给中医药走向世界带来极好的机遇。但是机遇不等于成功,更严竣而冷酷的事实是竞争。中医药要在竞争中取胜,关键靠人才。而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的关键。因此,面对wto,我们要培养具备什么样素质的高等中医药人才将成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在培养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发展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而各种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人世”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人才更具多变性、多样性和流动性。高校毕业生主要通过劳务市场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医药市场及医疗单位的职责、管理模式也将随着社会的需求而经常调整。因此,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现时社会对人才要求的。
wto的“游戏规则”及其特性影响了经济全球趋势下人才素质要求的新走向,它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具备广泛而扎实的文化基础:有较高的文明程度;能意识到自己同他人的依存关系,谋求共同发展;尊重各种文化价值,平等、诚信地与不同文化中的人打交道;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具有优异的人格心理品质,包括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应对挫折的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等。这些恰恰就是通识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所谓通识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所普遍进行的共同文化教育。包括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陶冶,个性的熏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人皆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教育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吻合的。在提倡通识教育的同时,不能削弱主体专业的教育力度,不能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类共同的基础性的文化知识教育,以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为目的,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我们强调的主要是与中医学术发展相关的“通识”,只讲“通识”,也容易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缺乏实际本领是不行的,难以达到“人世”对专门人才的要求。
在强调了通识与专业教育的同时,中医药教育应培养个性鲜明、专长突出的人才。这也是“人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工业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这种生产方式要求教育部门对学生实施的是同质教育,强调人才培养规格的规范化、标准化,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不够。在学校教育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加人wto,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实现由工业经济时代的同质教育模式转变为因材施教和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的个性化模式。21世纪的教育模式将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教育方式。高等中医药教育也要做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纵观历史,中国东西南北气候悬殊,人们饮食嗜好各异,因此产生了中医的不同学派。传统中医药教育得以发扬,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医学术流派的学术争鸣。大凡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留名青史的中医药名家,无不文化底蕴深厚,知识渊博;无不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同时学术特色突出,专业技术独特,幼从师训严格。但现在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着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等偏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用说要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就连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都有困难,更别说注重个性的培养。因此,21世纪的中医药教育要获得发展,在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素质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自己的个性,有个性才能有特色。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要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是综合素质的基础。中医药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博大精深,不仅在于中医发展的悠久历史和有着浩如烟海的古代医籍等巨大文化遗产,还在于其植根、生长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渊源关系,它本身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思想,蕴藏着巨大的人文精神财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何应对“人世”给我国中医药带来的冲击,提高中医大学生文化底蕴是必经之道。其实,中医教育曾造就了有很高人文修养的老一辈科学大师如李时珍。他是中国文学的酷爱者,在他所著的《本草纲目》一书中有不少地方用的是著名诗人的诗句表达的。可以说他的医学成就其实就是人文学术精神主导的成就。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人文素质”,又称“文化素质”,是人们将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品格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素质,它是包括人们的思想、道德、品格、心理、性格、情趣、行为等基本素质的总称。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人,一方面学科分化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学科与学科间交叉与渗透,特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医学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随着时代的迁移和科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并不能有效地解决许多功能性症状与病痛,尤其是那些创伤性的检查与治疗,化学药物对于人体“内环境”的严重污染与攻击,无不使人们对此模式提出了严峻的质疑。随之而来的是医学模式的转换。即构建“生物—心理—社会”这种具有人文关怀的综合性的现代医学模式。闭医学的性质也不再仅仅属于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医学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由于人具有生物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所以人文社会科学在医学教育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而当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因循了西医院校和理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偏重于专业化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除了设几门政治理论课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内容,如文化史、社会学、人类学、美学等基础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医学哲学、医学辩证法、医学社会学等与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以及生态环境、社区卫生保健等综合相关学科的课程等开设较少,极大地削弱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文化基础,不利于促进人本身的发展。人文教育薄弱亦成为中医人才培养中高素质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在吸收人类文化时,应当不带有任何偏见和歧视,而应该以超越一切的眼光看待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正如哈佛大学《共同基础课方案》中所指出的:“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不能眼光狭窄,以致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和过去一无所知。现在我们不再可能与世隔绝地关起门来过日子。一个受过教育的与未受过教育的人的关键性区别在于,前者生活经验的视野较后者更为广阔。”因此,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宽阔的眼界,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宽容精神和包容胸怀,从而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意识,使之善于国际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三、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具备创新素质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它不仅影响大学生个体的成才,还将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人类社会的兴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以往的中医药教育,多注重对已有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创造性是在急剧变化的信息时代求得生存的首要条件,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创造性更为重视。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的核心和关键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外,由于人类已进人可以无限制地进行信息的低成本复制的新阶段,所以纯记忆型的智力必然会普遍贬值,而想像力、创造力将会越来越重要。所以作为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实现教育的创造力。其功能应从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受教育者的智能,以培养出更多的具有高知识素质的劳动者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江泽民同志还曾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同志也指出:“我们要在继承中医精华的基础上创新。”这就说明我们不但要创新,还要在继承稳定基础上创新。有继承而无创新,则永远停滞不前;有创新而无继承,则学无所据,势必成为空中楼阁。我们常提倡师古而不泥古,提倡活法圆机,就意味着在继承中创新。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维的个人。加人wto后,我们要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主动参与国际竞争。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地创新。因此,高等中医药教育要肩负起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担,就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要在强化继承、强化基础教育的前提下,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医药人才。
四、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教育的国际化和文化的世界化,使得教育必须具有国际性质,教育必须培养国际化人才。教育国际化是在具有国家化、民族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脱离国家的教育目的,去追求教育国际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必须坚持教育国际化与国家化相结合。加人wto,高等中医药教育要适应变化的世界给祖国医学带来的发展机遇和严峻考验就必须把握时代特色与本国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将国际视野与本土理念结合起来,用西方人的语言去讲东方人的故事。如今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了“炙手可热”的态势,中医已成为世界的中医,并与世界科技文化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影响过程中取长补短。
随着中国加人wto,中医药国际交流会越来越频繁。例如:相互交流学者,经常性地开展国际中医学术活动,促进中医文化与世界各地科技文化间的相互开放、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各国科学家通力合作,共同攻关,完成中医重大科研课题,破译中医理论奥秘;促进中医科技信息的全球化,加速世界科学对中医学的吸引和融合;各国现代教育理论在中医药教育中的应用,现代知识在中医学科中的体现等。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就必须具备国际教育学术交流和医疗活动的交流能力。这就要求中医高等教育要尽快与国际接轨,善于吸收和运用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教学经验和实践告诉我们,中医药国际通用型人才除应具备坚实的中医药知识外,还应掌握现代化科技知识和广博的国际医药知识,以扩大其专业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因此,高等中医药教育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中医新技术治疗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传统医学简介、中医计算机信息知识等课程与讲座,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此外,加人wto后,要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级中医药人才就必须加强外语学习和语言交往能力。语言是交流的工具。随着我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的整体格局,既有中医专业领域的精深知识,又有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的人才将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欢迎。因此,要加强外语学习,尤其要加强双语课程的学习。双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与竞争意识和双语表达能力的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而不是单纯的翻译。中药要走向世界,就必须培养既熟练掌握中医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外语语言知识的中医外语翻译人才。由于中医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其许多的深奥的哲理、特殊的专业术语无法在英语(也包括其他语言)中找到完全对等或十分相近的词汇,它对译者的古汉语水平和英语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抓好外语教学。中国加人wto以后,不仅需要和美国、英国以及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打交道,也需要和法国、韩国、日本等非英语国家打交道。因此,高等中医药学校如果只能提供英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有条件的高等中医药学校可以以联合培养的模式积极开设多种外语,以满足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交往的需要,使中医更快地走向世界。
下一篇:浅谈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