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管理体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10 09:10
作者:宋珏王健刘洪俊张良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形式过于集中、政府集权式管理模式、现行大运会竞赛制度发展不完善、项目设置不合理、制度、法规不健全是大运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从构建良好的体育竞赛平台、完善竞赛规章制度、转换政府职能,进一步促进大运会的社会化、产业化、建立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仲裁机构、实行全国大学生运动竞赛分级制度等6各方面提出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运动会;管理体制;对策
1前言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是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举办的,是全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一次大检阅,它的成功举办,必将极大地激发广大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有效地促进我国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1982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到2007年7月在广州大学城举办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其比赛的规模越来越大,规格也越来越高。大运会的举办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乃至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20多年来的大运会发展实践表明,大运会发展虽逐年有所改观,但仍存在着不足。目前,有必要对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管理体制进行全方位、系统的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管理体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收集、整理我国有关大运会管理体制的文献和国内有关赛事管理的多篇专著和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资料做重点阅读和学习,并做分析归纳和提炼。
2.2.2专家访谈法
采用面谈及电话形式就大运会竞赛组织管理体制对有关专家进行访谈。
3研究过程
3.1大运会组织体制模式
图1我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组织管理体系
通过图1看到,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组织管理体制仍然是政府领下的一种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特征是以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司、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以及相应的有关分管我国学校运动训练的行政管理机构是我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组织管理体系中的管理为主,发挥地方政府、体育协会、行业协会和社会体育组织的辅助管理作用,实行分级管理的综合型管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竞赛管理是靠上下级隶属关系,通过纵向的信息指令和行政手段来控制大运会竞赛的运行和走向。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司的管理权限是通过大学生运动会竞赛制度、运动员申报年龄的限制、项目设置、奖牌分配比例和各单项的得分多少等形式的控制,迫使各省市地区等下属单位做出大致符合上级体育部门要求的决策。[1]
3.2大运会竞赛项目的设置
根据《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2]中的第二章第八条中,每届运动会所设项目不宜过多现阶段实际情况,全国大学生综合运动会可设置6-8个项目,其中必设项目有:田径、游泳、篮球、足球、乒乓球。另外,可选设1-2项易于普及的群众体育项目,如武术、健美操、羽毛球、网球等。鉴于此,我国大运会基本上按照《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安排项目。根据当时我国大运会开展的竟技运动项目,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重点项目,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游泳、共6个项目。第二类为一般项目,有足球共1个项目。第三类是非奥运项目,武术、健美操、定向越野、桥牌共4个项目。
纵观大运会的项目设置和我国奥运会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项目,不难看出大运会的项目设置不能与之相比。就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目前所要承担的主要比赛任务而言,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显然要比奥运会更紧迫一些,所以我国大运会在项目设置上应优先考虑世界大运会比赛项目。对我国高校尚未设置项目应尽快选择进行内部调整,达到最佳效益,建立结构合理、优化组合、多维支撑的项目布局体系。通过逐步完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同时也为将来备战世界级的比赛奠定基础。通过对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项目设置的调整,尽可能的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奥运会项目设置接轨,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开展这些项目,扩大群众基础,提高竞技水平[3]。
3.3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组织形式过于集中
现在的大运会赛制一般都集中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同一层次的对象中进行,使得大运会只有某一个承办城市的直接受益,很难扩展到全国绝大部分非主办城市,他们只能在电视中观赏大运会的比赛和感受大运会的文化熏陶。大运会参加的对象基本上是属于高校大学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运会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消弱了大运会这一全国最重要、最大规模的高校竞技体育比赛在社会的影响程度。所以说过于集中的组织形式削弱了大运会的总效益。
3.3.2政府集权式管理模式
我国现有的竞技体制和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经济体育运动的发展,从管理体制上讲,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既不隶属于各级政府,又不从属于各单项运动协会。领导机构的成员组成由参与学校选举产生,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双重指导下开展工作。但实际上,政府的业务主管部门对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组织管理和运动竞赛计划的实施进行了过多的行政的干预,这就不利于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体育竞赛活动的良性发展。
大运会的目标是实现“奥运争光计划”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目标服务。但现行的大运会竞赛项目设置不合理,对“奥运争光计划”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双重服务目标的作用与效果不大。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项目设13项,从数量上大运会项目要比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少,从而说明我国大学生竞技体育项目设置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相差较大。如果与我国2008年奥运项目相比较,大运会项目要少16项,远远不能满足参加世界级运动会的项目所需。可见我国大运会项目的布局不能满足大学生运动员参加世界级运动会,这样就限制了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要提高大学竞技体育的整体发展,就应增加大运会项目设置,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支持这种目标实现的项目情况,所以在考虑项目时应把握整体,面向全局。既要突出项目优势、地域优势、也要兼顾全局,不能为了发展优势项目而使得一些潜优势或劣势项目逐渐萎缩。既要突出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运动会的项目,又要注重开展在大学生中基础性较好、观赏价值高、易普及和推广、有市场的项目。
3.3.4法律、法规不健全
通过访谈有76.19%专家都认为大运会的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度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是影响我国高校运会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首要问题。在我国高校竞技体育领域,当前可供利用的法律、法规较少。通过访谈所得,造成体制不健全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员代表资格制度,大运会比赛共设甲、乙2个组别,甲组为高水平组,乙组为普通大学生组。大运会实施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保证有实力的运动员都有参赛机会,同时促进体育比赛的交流,求得共同发展。但这些制度从实施以来就伴随着一系列的弊端。就出现了违背体育比赛公平、公正原则的场面继续发生。
3.4大运会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3.4.1构建良好的体育竞赛平台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竞赛周期时间较长,导致大型高水平体育竞赛缺少,制约了大学生运动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大学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因此要缩短赛事周期,扩大竞赛面。构建良好体育竞赛平台,完善大学高水平体育竞赛制度,有利于促进大学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保障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是大学生体育竞赛的最高级别,是各大学运动训练水平检验的最主要手段。
3.4.2完善竞赛规章制度
大运会的竞赛项目的设置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使大学体育竞赛的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削弱大运会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作用。通过访谈有80%的专家认为体育竞赛内容应体现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传统性、时尚性相结合的特点,有的专家认为应减少体育竞赛规则的竞技性,多体现群体性;有85%的专家认为民族体育竞赛模式应向开放式、多形态、综合化的竞赛模式转变;75%专家认为体育竞赛项目设置应增加集体项目。同时大运会普通组体育竞赛项目设置应增加集体项目,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改变大部分学生因无参与体育竞赛的机会,而不能养成体育参与意识的状况,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4.3转换政府职能,进一步促进大运会的社会化、产业化
在大运会体制改革进程中,其产业价值日益突显,管理部门开始尝试以市场为取向的“渐进式”改革,对部分运动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运动竞赛实行招投标制度等。目前,我国大运会从管理体制上讲,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既不隶属于各级政府,又不从属于各单项运动协会。领导机构的成员组成由参与学校选举产生,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双重指导下开展工作。但实际上,政府的业务主管部门对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组织管理和运动竞赛计划的实施进行了过多的行政的干预,这就不利于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体育竞赛活动的良性发展。市场机制难以有效配置体育资源,阻碍了大运会的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要建立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重新界定政府的体育管理职能,引导社会资源进入体育领域,政府与社会力量在各自领域内生产、提供体育产品与服务,促进大运会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3.4.4建立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仲裁机构
当前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应根据仲裁法的规定组建自己的仲裁机构,建立符合体育社会化和法制化方向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能够纳入国家统一仲裁法律体系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仲裁制度。我国大学生运动会也可以借鉴美国仲裁协会的方法,在大型体育竞赛期间可设立临时派出机构,培训一批解决“即时”争议的仲裁员,专设大运会特别仲裁庭,专门处理在大运会举办期间发生的各类体育争议。
3.4.5实行全国大学生运动竞赛分级制度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对单位会员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办队情况、学校规模、体育场馆建设、学校体育运动普及情况等将单位会员分为甲级、乙级、丙级。按照不同级别进行比赛,并规定各级开展运动项目的最低数量、限定每个运动项目每年最低参赛场次等,以促进更多的比赛交流和公平竞争。
4结论与建议
4.1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举办八届以来,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项目设置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4.3大运会管理体制存在以下问题:组织形式过于集中、政府集权式管理模式、现行大运会竞赛制度发展不完善、项目设置不合理、制度、法规不健全。
4.4大运会管理体制的应对策略包括:构建良好的体育竞赛平台、完善竞赛规章制度、转换政府职能,进一步促进大运会的社会化、产业化、建立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仲裁机构、实行全国大学生运动竞赛分级制度。
参考文献:
[1]杨宝.高校体育竞赛管理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
[2]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n/ol].人民日报..
[3]颜中杰.关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设置的思考.安徽体育科技2006,27(1).
[4]许永刚,孙民治.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42-43.
[5]孙康林.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
[6]孙麒麟.我国学生体育竞赛制度的改革与实施方法研究,教育部规划课题flb030629.
[7]王娜,樊玉恒.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初期存在的问题,辽宁体育科技,2004,26(5):10.
[8]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形式过于集中、政府集权式管理模式、现行大运会竞赛制度发展不完善、项目设置不合理、制度、法规不健全是大运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从构建良好的体育竞赛平台、完善竞赛规章制度、转换政府职能,进一步促进大运会的社会化、产业化、建立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仲裁机构、实行全国大学生运动竞赛分级制度等6各方面提出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运动会;管理体制;对策
1前言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是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举办的,是全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一次大检阅,它的成功举办,必将极大地激发广大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有效地促进我国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1982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到2007年7月在广州大学城举办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其比赛的规模越来越大,规格也越来越高。大运会的举办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乃至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20多年来的大运会发展实践表明,大运会发展虽逐年有所改观,但仍存在着不足。目前,有必要对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管理体制进行全方位、系统的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管理体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收集、整理我国有关大运会管理体制的文献和国内有关赛事管理的多篇专著和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资料做重点阅读和学习,并做分析归纳和提炼。
2.2.2专家访谈法
采用面谈及电话形式就大运会竞赛组织管理体制对有关专家进行访谈。
3研究过程
3.1大运会组织体制模式
图1我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组织管理体系
通过图1看到,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组织管理体制仍然是政府领下的一种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特征是以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司、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以及相应的有关分管我国学校运动训练的行政管理机构是我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组织管理体系中的管理为主,发挥地方政府、体育协会、行业协会和社会体育组织的辅助管理作用,实行分级管理的综合型管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竞赛管理是靠上下级隶属关系,通过纵向的信息指令和行政手段来控制大运会竞赛的运行和走向。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司的管理权限是通过大学生运动会竞赛制度、运动员申报年龄的限制、项目设置、奖牌分配比例和各单项的得分多少等形式的控制,迫使各省市地区等下属单位做出大致符合上级体育部门要求的决策。[1]
3.2大运会竞赛项目的设置
根据《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2]中的第二章第八条中,每届运动会所设项目不宜过多现阶段实际情况,全国大学生综合运动会可设置6-8个项目,其中必设项目有:田径、游泳、篮球、足球、乒乓球。另外,可选设1-2项易于普及的群众体育项目,如武术、健美操、羽毛球、网球等。鉴于此,我国大运会基本上按照《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安排项目。根据当时我国大运会开展的竟技运动项目,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重点项目,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游泳、共6个项目。第二类为一般项目,有足球共1个项目。第三类是非奥运项目,武术、健美操、定向越野、桥牌共4个项目。
纵观大运会的项目设置和我国奥运会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项目,不难看出大运会的项目设置不能与之相比。就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目前所要承担的主要比赛任务而言,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显然要比奥运会更紧迫一些,所以我国大运会在项目设置上应优先考虑世界大运会比赛项目。对我国高校尚未设置项目应尽快选择进行内部调整,达到最佳效益,建立结构合理、优化组合、多维支撑的项目布局体系。通过逐步完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同时也为将来备战世界级的比赛奠定基础。通过对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项目设置的调整,尽可能的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奥运会项目设置接轨,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开展这些项目,扩大群众基础,提高竞技水平[3]。
3.3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组织形式过于集中
现在的大运会赛制一般都集中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同一层次的对象中进行,使得大运会只有某一个承办城市的直接受益,很难扩展到全国绝大部分非主办城市,他们只能在电视中观赏大运会的比赛和感受大运会的文化熏陶。大运会参加的对象基本上是属于高校大学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运会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消弱了大运会这一全国最重要、最大规模的高校竞技体育比赛在社会的影响程度。所以说过于集中的组织形式削弱了大运会的总效益。
3.3.2政府集权式管理模式
我国现有的竞技体制和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经济体育运动的发展,从管理体制上讲,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既不隶属于各级政府,又不从属于各单项运动协会。领导机构的成员组成由参与学校选举产生,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双重指导下开展工作。但实际上,政府的业务主管部门对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组织管理和运动竞赛计划的实施进行了过多的行政的干预,这就不利于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体育竞赛活动的良性发展。
3.3.3项目设置不合理
大运会的目标是实现“奥运争光计划”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目标服务。但现行的大运会竞赛项目设置不合理,对“奥运争光计划”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双重服务目标的作用与效果不大。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项目设13项,从数量上大运会项目要比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少,从而说明我国大学生竞技体育项目设置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相差较大。如果与我国2008年奥运项目相比较,大运会项目要少16项,远远不能满足参加世界级运动会的项目所需。可见我国大运会项目的布局不能满足大学生运动员参加世界级运动会,这样就限制了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要提高大学竞技体育的整体发展,就应增加大运会项目设置,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支持这种目标实现的项目情况,所以在考虑项目时应把握整体,面向全局。既要突出项目优势、地域优势、也要兼顾全局,不能为了发展优势项目而使得一些潜优势或劣势项目逐渐萎缩。既要突出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运动会的项目,又要注重开展在大学生中基础性较好、观赏价值高、易普及和推广、有市场的项目。
3.3.4法律、法规不健全
通过访谈有76.19%专家都认为大运会的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度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是影响我国高校运会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首要问题。在我国高校竞技体育领域,当前可供利用的法律、法规较少。通过访谈所得,造成体制不健全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员代表资格制度,大运会比赛共设甲、乙2个组别,甲组为高水平组,乙组为普通大学生组。大运会实施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保证有实力的运动员都有参赛机会,同时促进体育比赛的交流,求得共同发展。但这些制度从实施以来就伴随着一系列的弊端。就出现了违背体育比赛公平、公正原则的场面继续发生。
3.4大运会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3.4.1构建良好的体育竞赛平台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竞赛周期时间较长,导致大型高水平体育竞赛缺少,制约了大学生运动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大学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因此要缩短赛事周期,扩大竞赛面。构建良好体育竞赛平台,完善大学高水平体育竞赛制度,有利于促进大学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保障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是大学生体育竞赛的最高级别,是各大学运动训练水平检验的最主要手段。
3.4.2完善竞赛规章制度
大运会的竞赛项目的设置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使大学体育竞赛的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削弱大运会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作用。通过访谈有80%的专家认为体育竞赛内容应体现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传统性、时尚性相结合的特点,有的专家认为应减少体育竞赛规则的竞技性,多体现群体性;有85%的专家认为民族体育竞赛模式应向开放式、多形态、综合化的竞赛模式转变;75%专家认为体育竞赛项目设置应增加集体项目。同时大运会普通组体育竞赛项目设置应增加集体项目,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改变大部分学生因无参与体育竞赛的机会,而不能养成体育参与意识的状况,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4.3转换政府职能,进一步促进大运会的社会化、产业化
在大运会体制改革进程中,其产业价值日益突显,管理部门开始尝试以市场为取向的“渐进式”改革,对部分运动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运动竞赛实行招投标制度等。目前,我国大运会从管理体制上讲,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既不隶属于各级政府,又不从属于各单项运动协会。领导机构的成员组成由参与学校选举产生,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双重指导下开展工作。但实际上,政府的业务主管部门对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组织管理和运动竞赛计划的实施进行了过多的行政的干预,这就不利于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体育竞赛活动的良性发展。市场机制难以有效配置体育资源,阻碍了大运会的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要建立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重新界定政府的体育管理职能,引导社会资源进入体育领域,政府与社会力量在各自领域内生产、提供体育产品与服务,促进大运会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3.4.4建立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仲裁机构
当前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应根据仲裁法的规定组建自己的仲裁机构,建立符合体育社会化和法制化方向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能够纳入国家统一仲裁法律体系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仲裁制度。我国大学生运动会也可以借鉴美国仲裁协会的方法,在大型体育竞赛期间可设立临时派出机构,培训一批解决“即时”争议的仲裁员,专设大运会特别仲裁庭,专门处理在大运会举办期间发生的各类体育争议。
3.4.5实行全国大学生运动竞赛分级制度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对单位会员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办队情况、学校规模、体育场馆建设、学校体育运动普及情况等将单位会员分为甲级、乙级、丙级。按照不同级别进行比赛,并规定各级开展运动项目的最低数量、限定每个运动项目每年最低参赛场次等,以促进更多的比赛交流和公平竞争。
4结论与建议
4.1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举办八届以来,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项目设置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4.3大运会管理体制存在以下问题:组织形式过于集中、政府集权式管理模式、现行大运会竞赛制度发展不完善、项目设置不合理、制度、法规不健全。
4.4大运会管理体制的应对策略包括:构建良好的体育竞赛平台、完善竞赛规章制度、转换政府职能,进一步促进大运会的社会化、产业化、建立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仲裁机构、实行全国大学生运动竞赛分级制度。
参考文献:
[1]杨宝.高校体育竞赛管理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
[2]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n/ol].人民日报..
[3]颜中杰.关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设置的思考.安徽体育科技2006,27(1).
[4]许永刚,孙民治.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42-43.
[5]孙康林.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
[6]孙麒麟.我国学生体育竞赛制度的改革与实施方法研究,教育部规划课题flb030629.
[7]王娜,樊玉恒.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初期存在的问题,辽宁体育科技,2004,26(5):10.
[8]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
下一篇:关于对高校网络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