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

发布时间:2015-07-13 08:45
论文关键词:高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创新
  论文摘要:创新是21世纪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尤其是对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言,创新更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同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命力也在于创新,在当前各种复杂的情况下,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高校不但是传播文化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基地,担负着科学知识创新和传播的任务,而且承担着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传播的重要使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的头脑,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当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要不断的转变观念、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也要有一个新的发展,使其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涵义
1.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被实践证明的,能够指导人们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这些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被实践证明了代表先进的文化和传播方向。
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教育者要有计划、有目的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全面传授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受教育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武装头脑,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安定团结,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力量的政治觉悟。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教育当代的大学生,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2.创新的涵义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是指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客体所发生的相应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性质和自身特点出发,在内容、方法、观念、机制、载体等方面所进行的完善和发展。它包括三个基本属性:一是综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创新,它涉及人格、道德品质、智能、知识技能培养的诸多方面。二是普遍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政治素质,而不是几个共产党员的政治素质。三是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以培育综合素质为目标,相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掌握知识技能为目标具有革命性变化,它意味着教育价值由传统型为主转向创新型为主。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是三位一体的教育,是难度最大的教育。只有不断地加大各方面单位创新力度,才能确保理论武装头脑的工作取得成效。

1.加大学科建设创新力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强大平台
(1)在明确学科方向的定位上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不但是基础理论研究学科,而且又是应用理论研究学科,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与学科的实践应用具有一样的重要性。在学科发展的定位上,必须坚持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理论范畴、思想观点、创新思维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等;又要适应当代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要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实践,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概念、学术语言,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观点、学术方法。
(2)在构筑学科基地的方法上要创新。基地是学科发展的平台和支撑。按照“统建、专管、共用”的原则,坚持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的原则,在全国建设若干个有重要影响的一流基地,为从事前沿性、基础性、应用性较强的重大课题研究提供强大支撑。在人才和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选准突破口,争取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为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今后较长时间保持学科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影响力明显上升。
2.加大实施新课程方案创新力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坚强的阵地
(1)在内容转换上创新。教材是教学之本,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和主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新投人使用的教材,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专题辅导、开展培训、观摩考察、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把握教材的主线,明确教材的重点,吃透教材的基本精神,努力把优秀教材转化成优秀教案。
(2)在教学研究上创新。深人研究探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概括教学的体会和经验,及时推广提高讲授水平的形式和方法,以便指导和推动教学实践的发展。围绕新教材确定一批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加强对各门课程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加强对新方案各门课程之间以及与大学相关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加强对新方案各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加强优化教学手段、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研究。
3.加大师资培养创新力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优秀的教师
(1)选拔准人要创新。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任职资格标准,实行严格的准人制度。合理核定专职教师编制,按照学生人数及教学任务,确定适当的师生比例,从根本上解决专职教师偏少、授课任务超重的问题。深化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吸引和鼓励学校相关专业课的教师及其他科研部门的专业人员加人,充实和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专职队伍。制定规划,从当前做起,着手培养一批能够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和能够贯通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硕士、博士,充实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中。
(2)培训体系要创新。建立和完善党中央、省、市、高校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由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培训学术带头人、省市有关部门负责培训本地骨干教师、各高校负责培训本校教师,形成常规化、制度化的培训制度。分期分批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一次系统轮训,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训数百名学术带头人和数千名骨干教师,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骨干队伍。
(3)政策扶持要创新。建立中青年理论教室专项学位培训制度,每年拨出专项指标,推荐从事马克思理论教育中的青年骨干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建立中青年理论教室教学、科研奖项,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研立项、成果评奖等活动中,对中青年理论教室加大扶持力度,给与政策倾斜。建立中青年理论教室优先参与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制度,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发展的平台。

上一篇: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利弊分析及改

下一篇: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改进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