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15-07-13 08:45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我国高等教育 科学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历了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邓刁、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这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初步形成到发展、由发展到扩招、由扩招到强调规模、质量的不断科学化发展的过程。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经历了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这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在上述发展着的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初步形成到发展、由发展到大规模扩招、由大规模扩招到强调规模、质量的科学发展的过程。
  1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其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针基本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时,该校的教育方针是“教学与实际联系,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结合”。1953年高等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上有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针是学习苏联教育方针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论十大关系》,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高等教育部根据这些指示精神,认真总结学习苏联的经验进行院系调整、教学改革的得失,并进一步提出今后要更紧密地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到1965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67.4万人,为我国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急需人才。
  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构筑了新的起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该思想精髓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相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等光辉论断,这些光辉论断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构筑了新的起点。
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立即带领全党在思想领域展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运动。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首先在高等教育界打碎“两个估计”的精神枷锁,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同年秋天,恢复高考制度,让大批青年获得了参加高考和重新学习的机会,大大提高了高校学生的素质,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他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出发,明确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制定方针政策都必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正是在全面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邓小平明确指出,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既是对全国人民的要求,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在邓小平这些理论思想的指导下,1985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既开启了高校自主办学的改革和探索,又强调在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衡量任何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是经济收益的多少,而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紧紧掌握这一条,改革就不会迷失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在发展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已逐步发展为人才的竞争,邓小平准确把握住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93年国家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高等教育要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使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上述相关思想的指导下,1994年国家相关部委正式启动了建国以来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由此,高等教育进人了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和院系调整阶段,高等教育开始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驶人了快速发展的通道。
  3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强大理论武器,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进人世纪之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同时,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深人、一方面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在不断递增,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如何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解决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此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二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为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个代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实现世纪之交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因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劳动者),只有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也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只有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使我们的党永不脱离群众,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仅有4%的适龄青年进人高校深造,远远落后发达国家,甚至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面对这一情况,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及相关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国家一方面提出集中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重点院校和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先锋部队;另一方面从1999年开始做出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决策,要求高校设法挖掘潜力,加快发展速度,扩大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643万人,经过几年的扩招,到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突破2000万人,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4“科学发展观”为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进一步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改革发展逐步进人了一个关键时期,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巩固和扩大。在此背景下,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为指导,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光辉论断。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增长迅速。在2007年年初教育部周济部长有关我国“十五”期间教育发展情况的介绍中显示,“200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比2000年增加1071万人,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21%,比2000年提高8.5个百分点”。根据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经验和理论,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在15%一50%之间,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就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对照这一标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人这一阶段。虽然近几年高等教育在规模上的跨越式发展,满足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与知识贡献”ffil,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但高等教育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条件相适应。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加大,受外部经济社会形势和内部客观条件的限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其中如何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成为高校办学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将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必须承认的是,当前我们的高等教育存在着盲目追求大规模、高层次的“教育gdp”现象。对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三个方面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
  4.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元化的质量观
有别于精英教育阶段单一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应该是多层次的。要转变传统的知识质量观,树立能力质量观,从原来以知识多少为质量衡量标准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r)。精英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学术型人才,而我们的高等教育则是要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高精尖人才”洲。因此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类型的专业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培养“适销对路”人才。
  4.2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规范教学管理
针对现在高校建设良芳不齐的现状,教育部从规范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组织了对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此举有利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挖掘办学特色。但评估指标本身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将对高校硬件建设的评估与软件建设的评估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当前高校在经历大规模发展后,硬件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情况下,应重点考察学风、教风、校风建设,考察师德师风、学术道德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于评估不合格者,应实行退出机制,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4.3建立健全社会人才需求预警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社会环境和谐共处。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合格人才。但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学率的快速增长,毕业生数量也逐年激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政府群众关注的重点。当我们在焦虑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同时,有大量的地区和岗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面对这种无法对接的尴尬局面,就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促使高校与国家、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畅通的人才需求预警机制,当一类人才即将界于饱和状态时,发出预警信息,促使高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促进高等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

上一篇:浅析高校艺术生的个性特点及管理方式探索

下一篇:高职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