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体育社会化
发布时间:2015-07-13 08:46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 体育社会化 体育教学 体育竞赛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环境对高校体育社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信息化社会高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如何社会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展高校体育工作社会化改革的对策,旨在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科学地、健康地开展高校体育社会化改革提供思路。
1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必然性
1.1人类整体社会化水平的提高要求高校体育社会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相互联系更为紧密,他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更广、更快,外部因素对人们自身的影响也更加强烈,社会环境对人类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开放和自由,从而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深度和广度。面对网上各种社会化的虚拟社区和论坛,当今大学生已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对他们有着超常的吸引力并使他们急切主动地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适应社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高校体育工作同样不能再固守“独家经营”的策略,而要善于利用社会化机制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发挥社会的力量.确定“多管齐下”的工作格局。
1.2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模式要求高校体育社会化
顺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一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现代高校体制正呼之欲出。高校在面向社会办学.借助社会力量拓宽办学渠道的同时,要为不同社会成员的学习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务.让大学教育直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更加紧密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使得高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越来越显示出其社会化的特征。在这种形势下.高校体育工作如何借助社会的力量发展自己.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是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解决的现实课题
1.3高校自身优势的发挥要求高校体育社会化
实行高校体育社会化,有利于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扩大高校和地方的交流合作.增强高校在地方体育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高校体育工作也只有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才能更好地宣传体育,发展体育,繁荣体育,体育工作者也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做先进体育文化的传播者。
1.4各类法规制度的要求高校体育社会化
各类法规制度的颁布实施.加速了高校体育社会化的进程。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健身热潮。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地,担负着宣传和实施的双重角色,这一过程正是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交融互动的过程。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学生对时间的支配和利用更加自由,这为学生更加深入地接触社会创造了条件。体育是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最直接、最方便的桥梁。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也为加速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创造条件。时兴的课程模式有“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和“三自选”模式.其共同点是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体育实践。
2 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普通体育课是国家规定每个学生必修的课程.具有明显的法定性和强制性。高校体育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在考虑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时.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主体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喧宾夺主.忘却教学任务。
2.1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社会化
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高校体育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为目的,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2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社会化
教学内容是为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从多门科学中经过反复精选、加工提炼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教学中的核心成分。因此.在选用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其实用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舍弃一些传统教澍中难以开展或普及程度低的内容,增加有条件坚持锻炼、有市场、受欢迎的娱乐性、健身性内容。教学内容对学生个体而言应以“少而精”为宜.应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较为熟练地掌握练习方法,体验到运动的快感。
2.3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社会化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教师的“讲解”和教师的“示范”,采用“填鸭式”教学。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应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少讲精讲.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采用微格教学,用摄像机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在学生自评或互评之后,教师再予以指导。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体育教学.可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体育理论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近几年来俱乐部制的体育教学模式被高校广泛接受,有的高校已经采用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模式.这与社会体育的组织形式类似。大学生经过俱乐部制的体育教学以后.能够适应社会体育的形势要求,可实现与社会体育的衔接。
对竞技体育的投入是高校办竞技体育的一块“心病”.学校方面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科技向竞技体育领域的不断渗透、现代科技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竞技运动训练、比赛、决策、管理、科研等各个方面.竞技体育已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教练员水平、经济势力等.目前尚不足以支撑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要发展高水平竞技.唯有走社会化的道路.寻求企业、社会及社团的经济支持。
2.5竞技体育管理的社会化
竞技体育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其本身又包括许多子系统,如运动员、教练员、场地器材、竞赛规则、训练控制、教学科研、医疗保健、营养和恢复、心理训练、管理等等。就我国高校的现状而言,大多缺乏管理高水平竞技运动队的经验.缺少熟练的管理人才.难以协调竞技体育各方面的关系.应引入社会化管理,实行专家管理,协调好各方关系,以利提高竞技水平。
3 实现高校体育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3.1认清社会形势发展.更新体育观念
高校体育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要发展学生哪方面的素质.长久以来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从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竞技运动水平.到终身体育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以看出,学校的体育观念是一部流动的发展历史,是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连的。同以往相比,体育的内容、形式、规模、水平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所培养的是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体育也要服从受教育主体健身、健美、娱乐、终身体育和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大力发展与社会的横向联系,为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增强活力和发展社会体育建立崭新的体系。
3.2更新、补充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现行体育教材体系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程度不同地脱离实际,”必须“更新教学内容”。新的内容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二要符合主体需要变化的实际。要脱离专业教育的模式,增强健身、健美和娱乐体育及社会普遍流行的热门项目。要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特点、传统、条件、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等实际,制定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区和学校,不同的特色的教材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
3.3改革学校体育教育形式
据《境外学校体育传真》介绍,发达国家学校的体育教育多以选修形式和单项俱乐部为主,学生能够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由于该方法有很大的自主性,我国部分高校开设的体育选修课程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要重视个性的发展.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要有利于向社会化发展。课外体育活动将向自主确定锻炼目标、自主选择锻炼内容、自主组织的方向发展,体育的组织形式将出现多样化和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高校体育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是高校体育改革和创新的必然选择。高校体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高校的体育社会化进程,避免不面向社会封闭发展或盲目社会化而成为市场的奴隶。要牢牢把握教书育人的宗旨,加大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力度。要推行俱乐部制,把高校体育放在终身教育和社会体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人、财、物的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要推行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和校内外一体化.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的作用.与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相结合.加强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注重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高健康水平。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环境对高校体育社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信息化社会高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如何社会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展高校体育工作社会化改革的对策,旨在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科学地、健康地开展高校体育社会化改革提供思路。
1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必然性
1.1人类整体社会化水平的提高要求高校体育社会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相互联系更为紧密,他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更广、更快,外部因素对人们自身的影响也更加强烈,社会环境对人类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开放和自由,从而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深度和广度。面对网上各种社会化的虚拟社区和论坛,当今大学生已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对他们有着超常的吸引力并使他们急切主动地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适应社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高校体育工作同样不能再固守“独家经营”的策略,而要善于利用社会化机制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发挥社会的力量.确定“多管齐下”的工作格局。
1.2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模式要求高校体育社会化
顺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一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现代高校体制正呼之欲出。高校在面向社会办学.借助社会力量拓宽办学渠道的同时,要为不同社会成员的学习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务.让大学教育直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更加紧密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使得高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越来越显示出其社会化的特征。在这种形势下.高校体育工作如何借助社会的力量发展自己.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是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解决的现实课题
1.3高校自身优势的发挥要求高校体育社会化
实行高校体育社会化,有利于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扩大高校和地方的交流合作.增强高校在地方体育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高校体育工作也只有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才能更好地宣传体育,发展体育,繁荣体育,体育工作者也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做先进体育文化的传播者。
1.4各类法规制度的要求高校体育社会化
各类法规制度的颁布实施.加速了高校体育社会化的进程。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健身热潮。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地,担负着宣传和实施的双重角色,这一过程正是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交融互动的过程。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学生对时间的支配和利用更加自由,这为学生更加深入地接触社会创造了条件。体育是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最直接、最方便的桥梁。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也为加速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创造条件。时兴的课程模式有“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和“三自选”模式.其共同点是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体育实践。
2 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普通体育课是国家规定每个学生必修的课程.具有明显的法定性和强制性。高校体育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在考虑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时.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主体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喧宾夺主.忘却教学任务。
2.1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社会化
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高校体育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为目的,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2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社会化
教学内容是为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从多门科学中经过反复精选、加工提炼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教学中的核心成分。因此.在选用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其实用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舍弃一些传统教澍中难以开展或普及程度低的内容,增加有条件坚持锻炼、有市场、受欢迎的娱乐性、健身性内容。教学内容对学生个体而言应以“少而精”为宜.应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较为熟练地掌握练习方法,体验到运动的快感。
2.3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社会化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教师的“讲解”和教师的“示范”,采用“填鸭式”教学。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应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少讲精讲.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采用微格教学,用摄像机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在学生自评或互评之后,教师再予以指导。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体育教学.可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体育理论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近几年来俱乐部制的体育教学模式被高校广泛接受,有的高校已经采用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模式.这与社会体育的组织形式类似。大学生经过俱乐部制的体育教学以后.能够适应社会体育的形势要求,可实现与社会体育的衔接。
2.4竞技体育投入的社会化
对竞技体育的投入是高校办竞技体育的一块“心病”.学校方面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科技向竞技体育领域的不断渗透、现代科技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竞技运动训练、比赛、决策、管理、科研等各个方面.竞技体育已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教练员水平、经济势力等.目前尚不足以支撑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要发展高水平竞技.唯有走社会化的道路.寻求企业、社会及社团的经济支持。
2.5竞技体育管理的社会化
竞技体育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其本身又包括许多子系统,如运动员、教练员、场地器材、竞赛规则、训练控制、教学科研、医疗保健、营养和恢复、心理训练、管理等等。就我国高校的现状而言,大多缺乏管理高水平竞技运动队的经验.缺少熟练的管理人才.难以协调竞技体育各方面的关系.应引入社会化管理,实行专家管理,协调好各方关系,以利提高竞技水平。
3 实现高校体育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3.1认清社会形势发展.更新体育观念
高校体育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要发展学生哪方面的素质.长久以来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从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竞技运动水平.到终身体育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以看出,学校的体育观念是一部流动的发展历史,是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连的。同以往相比,体育的内容、形式、规模、水平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所培养的是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体育也要服从受教育主体健身、健美、娱乐、终身体育和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大力发展与社会的横向联系,为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增强活力和发展社会体育建立崭新的体系。
3.2更新、补充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现行体育教材体系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程度不同地脱离实际,”必须“更新教学内容”。新的内容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二要符合主体需要变化的实际。要脱离专业教育的模式,增强健身、健美和娱乐体育及社会普遍流行的热门项目。要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特点、传统、条件、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等实际,制定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区和学校,不同的特色的教材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
3.3改革学校体育教育形式
据《境外学校体育传真》介绍,发达国家学校的体育教育多以选修形式和单项俱乐部为主,学生能够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由于该方法有很大的自主性,我国部分高校开设的体育选修课程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要重视个性的发展.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要有利于向社会化发展。课外体育活动将向自主确定锻炼目标、自主选择锻炼内容、自主组织的方向发展,体育的组织形式将出现多样化和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高校体育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是高校体育改革和创新的必然选择。高校体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高校的体育社会化进程,避免不面向社会封闭发展或盲目社会化而成为市场的奴隶。要牢牢把握教书育人的宗旨,加大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力度。要推行俱乐部制,把高校体育放在终身教育和社会体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人、财、物的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要推行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和校内外一体化.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的作用.与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相结合.加强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注重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高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