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 在大学生
发布时间:2015-07-13 08:46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马克思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论文摘要]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需要高校开展更为系统、全面、深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知识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基础;方法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学术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关键环节;信仰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保证;历史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方法;实践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最终检验。这六个方面构成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多层次、多领域、多方面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有效保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人,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武器;又在于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改造世界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能动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但是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并不完全同步,而是一个分层次,逐步扩展、渗透、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高文化素养的人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群众掌握理论,那是需要较高条件的,没有相当的文化修养、知识积累、抽象思维能力,是谈不上掌握理论的”。当代大学生作为文化知识素养较高、社会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感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较为突出的群体,无疑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评价、认同与信仰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尤为迫切。由此看来,如何较为系统全面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重大时代命题。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知识教育、方法教育、学术教育、信仰教育、历史教育和实践教育,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教育与方法教育的统一、学术教育与信仰教育的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以及历史教育与现实教育的统一。
一、知识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基础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是我国各类高等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还存在某些错误认识。一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缺乏现实指导意义;有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空洞的说教,并不是真学问;有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缺乏信心,羞于谈论马克思主义;更有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抵触情绪,否定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有这些思想倾向的大学生往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系统了解,而只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正在于他们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相当欠缺。对大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是当前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必要的认知基础。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才能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准确、完整的判断。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使大学生接受比较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及实质,而不是肢解或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知半解、以偏概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的关键环节是要在对大学生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着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使命、创新价值及历史地位讲清楚,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为完成重大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提出并确立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
二、方法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包括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而且内在地包含着科学的方法论体系。科学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从一定意义上说,方法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因为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教育应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教育,即唯物史观教育,教给大学生认识世界的根本立场和观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本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教育范畴,但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为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深刻剖析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指导等方面实质上发挥方法论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本立场和观点,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唯物辩证法教育。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集中概括,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有力的工具,是科学有效的思维武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更加深人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深人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与实质,也才能够提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唯物辩证法教育是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育的主体内容,应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第三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方法教育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教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经典文本中所运用或展现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比如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等具体方法,这些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具有更强的可模仿性和可操作性。这些方法教育将对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填密的逻辑,增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三、学术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关键环节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学术教育,是在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及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更加深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切感受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创新的生命力,从而更加紧密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目前,较为普遍的是,高校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教育以外,而对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较少开展此类教育,使得相当多的大学生仅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知识的了解,而对于马克思主义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开展的理论研究前沿问题、理论争鸣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重大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缺乏足够了解,因此,这部分大学生就很难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时代意义难以作出正确评价。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学术教育,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政治层面的最新发展阶段和最新发展成果系统而全面地介绍给大学生,而且要向大学生全面介绍在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前沿问题,使大学生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在政治与学术两个层面结合起来。大学生能够从学术层面感受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脉搏,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发展、创新的强大生命力,从而提高对政治层面的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性。当然,为普及马克思主义而对大学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教育不能等同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生进行的专业学术教育,二者在教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都会存在较大差异。对大学生普遍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教育,目的不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的能力与水平,而是让大学生广泛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前沿问题,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学术教育应当有最广泛的受教育者,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的专业大学生,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言而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普及马克思主义,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教育任务之外,还承担着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即意识形态教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全民树立共同理想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的是当代大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及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且甘于为实现这一伟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使大学生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和行动指南,即使遇到种种挫折与挑战,也能够忠实践行马克思主义,毫不动摇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保证大学生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转化为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动力,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可靠保障。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两个根本目标:一是要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它充分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必然趋势,从而为在某一具体社会形态下进行革命和建设、追求人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根本指导,从这一意义上说,必须要求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坚定信念。二是要大学生坚信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与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中,详实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同时他们也科学预言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更不可能会采取同一形式和相同步骤,而是会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大学生既要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趋势,也要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漫长,从中坚定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要注意一个重要问题,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并不是要求大学生盲从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个别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曰zas因此,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更要反对教条主义,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实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是让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是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则是让大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内化为价值判断标准和行动指南,是大学生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并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过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能用灌输的办法,而只能采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即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自觉接受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当然,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由权利,并不意味着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可以放任自流,相反一定要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适当、适度、适时、适地的引导,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的。
五、历史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方法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往往仅限于知道“是什么”,却往往欠缺知道“为什么”。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中,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考察往往会引导他们满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代意义及其发展脉络缺乏兴趣。马克思主义历史教育主要向大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产生以及为什么不断丰富和发展,即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让大学生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历史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明白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紧密联系,敢于并且能够为解决时代重大命题提供科学指南。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教育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及当代中国史,使学生清楚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时代任务。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尤其要加强近现代中国革命史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国革命与建设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过程。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让大学生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作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从中理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感受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马克思主义的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经典作家创立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特定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流,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内涵丰富、包容多样、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不仅有其主流理论形态,还有众多非主流的思想形态,在更多研究领域和更广泛的研究问题等方面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这部分马克思主义思想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领域,为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更多更新的视角。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教育,将使学生认识一个立体的、动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线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脉络。
六、实践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最终检验
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培养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方法、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大学生,这是高等学校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效的评价标准。但是,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目的,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受客观条件的约束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高校比较关注在大学生中的理论教育,而较少开展大学生的实践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重理论学习而轻实践锻炼,重文化素质的培养而轻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要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只有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接收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大学生,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理论学习的成效,不断增长才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要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反思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到社区、企业参观考察,参与社会调查、挂职锻炼、志愿者服务,也可以直接面向工人、农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切实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应当解决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即学而不用、华而不实的问题,消除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空洞、抽象理论的错误认识。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通过实践教育,让大学生端正认识,即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又用之于实践,是科学实用和行之有效的理论。
〔论文摘要]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需要高校开展更为系统、全面、深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知识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基础;方法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学术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关键环节;信仰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保证;历史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方法;实践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最终检验。这六个方面构成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多层次、多领域、多方面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有效保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人,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武器;又在于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改造世界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能动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但是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并不完全同步,而是一个分层次,逐步扩展、渗透、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高文化素养的人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群众掌握理论,那是需要较高条件的,没有相当的文化修养、知识积累、抽象思维能力,是谈不上掌握理论的”。当代大学生作为文化知识素养较高、社会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感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较为突出的群体,无疑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评价、认同与信仰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尤为迫切。由此看来,如何较为系统全面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重大时代命题。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知识教育、方法教育、学术教育、信仰教育、历史教育和实践教育,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教育与方法教育的统一、学术教育与信仰教育的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以及历史教育与现实教育的统一。
一、知识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基础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是我国各类高等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还存在某些错误认识。一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缺乏现实指导意义;有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空洞的说教,并不是真学问;有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缺乏信心,羞于谈论马克思主义;更有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抵触情绪,否定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有这些思想倾向的大学生往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系统了解,而只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正在于他们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相当欠缺。对大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是当前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必要的认知基础。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才能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准确、完整的判断。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使大学生接受比较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及实质,而不是肢解或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知半解、以偏概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的关键环节是要在对大学生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着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使命、创新价值及历史地位讲清楚,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为完成重大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提出并确立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
二、方法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包括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而且内在地包含着科学的方法论体系。科学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从一定意义上说,方法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因为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教育应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教育,即唯物史观教育,教给大学生认识世界的根本立场和观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本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教育范畴,但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为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深刻剖析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指导等方面实质上发挥方法论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本立场和观点,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唯物辩证法教育。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集中概括,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有力的工具,是科学有效的思维武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更加深人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深人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与实质,也才能够提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唯物辩证法教育是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育的主体内容,应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第三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方法教育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教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经典文本中所运用或展现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比如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等具体方法,这些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具有更强的可模仿性和可操作性。这些方法教育将对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填密的逻辑,增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三、学术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关键环节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学术教育,是在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及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更加深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切感受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创新的生命力,从而更加紧密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目前,较为普遍的是,高校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教育以外,而对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较少开展此类教育,使得相当多的大学生仅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知识的了解,而对于马克思主义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开展的理论研究前沿问题、理论争鸣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重大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缺乏足够了解,因此,这部分大学生就很难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时代意义难以作出正确评价。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学术教育,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政治层面的最新发展阶段和最新发展成果系统而全面地介绍给大学生,而且要向大学生全面介绍在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前沿问题,使大学生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在政治与学术两个层面结合起来。大学生能够从学术层面感受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脉搏,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发展、创新的强大生命力,从而提高对政治层面的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性。当然,为普及马克思主义而对大学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教育不能等同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生进行的专业学术教育,二者在教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都会存在较大差异。对大学生普遍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教育,目的不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的能力与水平,而是让大学生广泛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前沿问题,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学术教育应当有最广泛的受教育者,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的专业大学生,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
四、信仰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言而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普及马克思主义,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教育任务之外,还承担着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即意识形态教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全民树立共同理想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的是当代大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及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且甘于为实现这一伟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使大学生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和行动指南,即使遇到种种挫折与挑战,也能够忠实践行马克思主义,毫不动摇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保证大学生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转化为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动力,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可靠保障。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两个根本目标:一是要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它充分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必然趋势,从而为在某一具体社会形态下进行革命和建设、追求人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根本指导,从这一意义上说,必须要求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坚定信念。二是要大学生坚信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与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中,详实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同时他们也科学预言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更不可能会采取同一形式和相同步骤,而是会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大学生既要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趋势,也要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漫长,从中坚定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要注意一个重要问题,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并不是要求大学生盲从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个别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曰zas因此,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更要反对教条主义,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实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是让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是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则是让大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内化为价值判断标准和行动指南,是大学生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并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过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能用灌输的办法,而只能采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即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自觉接受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当然,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由权利,并不意味着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可以放任自流,相反一定要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适当、适度、适时、适地的引导,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的。
五、历史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方法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往往仅限于知道“是什么”,却往往欠缺知道“为什么”。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中,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考察往往会引导他们满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代意义及其发展脉络缺乏兴趣。马克思主义历史教育主要向大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产生以及为什么不断丰富和发展,即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让大学生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历史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明白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紧密联系,敢于并且能够为解决时代重大命题提供科学指南。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教育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及当代中国史,使学生清楚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时代任务。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尤其要加强近现代中国革命史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国革命与建设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过程。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让大学生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作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从中理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感受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马克思主义的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经典作家创立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特定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流,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内涵丰富、包容多样、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不仅有其主流理论形态,还有众多非主流的思想形态,在更多研究领域和更广泛的研究问题等方面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这部分马克思主义思想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领域,为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更多更新的视角。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教育,将使学生认识一个立体的、动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线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脉络。
六、实践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最终检验
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培养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方法、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大学生,这是高等学校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效的评价标准。但是,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目的,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受客观条件的约束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高校比较关注在大学生中的理论教育,而较少开展大学生的实践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重理论学习而轻实践锻炼,重文化素质的培养而轻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要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只有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接收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大学生,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理论学习的成效,不断增长才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要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反思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到社区、企业参观考察,参与社会调查、挂职锻炼、志愿者服务,也可以直接面向工人、农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切实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应当解决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即学而不用、华而不实的问题,消除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空洞、抽象理论的错误认识。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通过实践教育,让大学生端正认识,即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又用之于实践,是科学实用和行之有效的理论。
热门论文
- 浅析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 在大学生
- 浅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
- 浅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
- 浅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探析
- 浅谈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的几点思
- 浅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
- 浅谈马克思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
- 浅谈马克思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
-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
-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浅谈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 浅析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 浅谈关于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