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社会、校园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网络时代的冲击使传统的研究生安全教育模式面临种种挑战,通过对各高校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中有效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从宏观着眼,针对高校安全教育管理转型期的迫切需求,提出了协同教育机制、教育主体合力的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模式。并从微观入手,着重打造网络安全教育服务平台,对研究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生命、心理、就业安全教育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理论,为研究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关键词:安全教育;研究生;长效机制;网络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3-0004-03
一、引言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社会、校园环境的日益复杂及愈趋开放,高校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出现了诸多新特点,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管理方式社会化、学生结构复杂化、研究生生活空间扩展化、交流领域拓宽化等。而研究生由于一直处于半封闭式、亚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普遍存在做事麻痹大意、容易亲信他人、心理成熟滞后、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淡薄、社会经验不足等特点,这给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带来了种种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把安全教育作为第一要务狠抓、实抓、恒抓,加强研究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当代研究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评价体系、价值取向等发生了巨变,而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模式则一直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缺陷。高校针对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化安全教育制度体系,安全教育的现代化程度远低于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水平;理论研究方面,有关高校安全教育的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国内外安全教育的专著寥寥无几,大部分期刊论文的相关论述如蜻蜓点水,观点模糊,说服力不强;具体做法实施上,国内高校一贯坚持“学术为本,科研为纲”的教育指导方针,对安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缺乏前瞻性;安全教育与实际存在脱节,传统说教式的安全教育模式过于抽象化,无法形象内化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护自救能力。当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在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的桎梏下步履维艰时,风险社会已悄然进入校园安全的视野,安全教育内容由过去主要关注法律法规、人身财产安全等传统领域向涉及生命、心理、社交、就业、网络等非传统安全转变。在“内忧”与“外患”的双重挑战下,高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安全教育制度,寻求由传统安全教育向安全教育常态化转变的出路。
二、研究内容
基于以上讨论,通过对安全教育模式的理论改革与创新研究进行尝试性探索,完善了建立高效安全教育长效机制的理论构想,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设性实践方案。
(一)宏观着眼,建立高校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模式
所谓教育长效机制模式是指教育运行过程中,教育系统中各部门、组织基于教育实效性的共同目标,既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而建立起来的能够长期有效发挥教育功能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合理、和谐的工作机制体系。这种教育长效机制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校安全教育的需要。本文从协调教育机制、教育主体合力两个方面对高校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模式进行可行性探究。
1 完善教育机制,将安全教育管理渗透到研究生教育的方方面面
要把安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去,在平时教育中要贯穿于入学教育、学中教育、毕业教育等全过程中去,要充分挖掘高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对专业理论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实验室安全和实习实践等教育教学各环节都要全面地进行优化整合,使高校安全教育可持续性发展起来。
安全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最核心的内容,依托导师、授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植入安全教育因子寻求安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点,保证研究生安全教育不被边缘化、末端化。
安全教育与日常管理相互渗透。渗透安全教育的日常管理是能动的管理,贯穿日常管理中的安全教育是有效的教育。针对研究生科研、生活等分散的特点决定了研究生的安全教育必须与严格的管理相结合。
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互相协调。教育的精髓就在于把组织的意志转化为管理对象的自觉行动,学校教育是主要的,但应充分考虑研究生具备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能力和要求这一特点,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催化安全教育的内化过程。
整体教育与分散教育有机统筹。研究生群体的规模化发展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求安全教育工作必须发挥整体和分散教育的互补效用,在安全节日、重点时期进行集中安全教育,同时,本着服务育人的思想,深入到研究生群体中去,针对某些敏感时期和特殊个体进行临时、个案教育。
2 提高重要性认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各级领导组织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实行安全责任负责制和问责制,确保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形成安全教育人人有责、齐抓共管,从不同角度发挥不同的作用,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
学院领导根据学校相关文件和校规校纪的有关规定,结合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对研究生安全教育方式方法进行科学定位、宏观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方法,逐步健全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和管理的骨干力量,应切实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应加强安全教育师资培训力度,培养和提升导师的“安全教育”意识,创造有利条件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的安全监督作用,将研究生安全纳入导师考核体系,将安全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地嵌入到导师责任制中。
授课教师要发挥教学课堂的作用,在授课时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以正确的方式、先进的思想引导学生,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对
研究生进行安全教育。
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实施者,是开展研究生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探索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水平高”的专职和高年级兼职辅导员队伍,通过合理选配、科学管理和精心培育为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研究生会、班级联系人、勤助学生是学院研究生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学生力量,是实现整体教育与分散教育有机统筹的实践主体。研究生会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应积极组织策划各类安全教育活动,并设立有效的研究生安全应急小组;班级联系人在学院和研究生之间发挥着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应充分发挥各班级联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班级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勤助学生能弥补安全教育即时性大、灵活性强的缺口,为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很好的补充。
(二)微观入手,多重点切入实现高效安全教育机制的有效运行
高效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敲打、锻造、磨合,才能查缺补漏,升华提高。从微观视野来看,高校管理方式的改变、研究生生源结构的深化、网络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位研究生生命、心理、就业安全以及网络安全教育管理。结合高校特点,本课题主要从安全教育的重点方式、重点时期、重点问题三个侧面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探索研究。
1 重点方式——以网络为平台,创新安全教育方式
网络技术的进步给教育带来的是一场革命,安全教育工作也要顺应这场革命的潮流。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改变传统安全教育的老面孔,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安全教育工作向立体化、动态化、多元化、现代化发展,为研究生安全教育建立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1)利用先进技术,实现信息网络化管理
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生档案、日常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简化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通过设置信息发布和管理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档案查询模块、在线留言模块等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数字化,发挥网络信息安全性、操作快速性、间接性和方便性以及系统的良好交互性,在实现管理无纸化的同时为安全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2)构建信息传达网络,保证安全工作即时到位
形成一条上传下达、畅通无阻的信息传达网络是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在安全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中,应该调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力量,通过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发动导师、辅导员、班级联系人等网络渠道的相互沟通,从而将各类安全事故或隐患第一时间地传达至相关部门,并得到及时解决。
(3)建立联络体系,及时发布获取安全信息
依托手机通讯、QQ群、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平台在学院研究生内部建立交叉联络体系,以学科专业、课题组、党支部纵向联结,以班级横向覆盖。通过便捷的网络渠道获取有效信息,为辅导员和“三助”学生进行安全管理提供便利。借助QQ共享、邮件、飞信等方式将当前警情提示、敏感问题等及时发布,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教育学生在这些重点时期必须严加防范;通过网络交流中可以直接获取学生的近况,准确、快速地了解广大学生的思想波动,及时关心学生。
(4)主动占领网络,开辟安全教育新阵地
根据研究生信息获取方式网络化的新特点,应把安全教育与管理渗透到微信、微博、空间、人人网等交流平台。开设安全教育公共主页,把相关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安全教育等进行循环滚动宣传,并针对校园安全事故安排网络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接触频数;另一方面,在学校网站设置安全绿色通道,方便学生根据个人时间、具体需求进行相关的交流与咨询,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2 重点时期——感应敏感阶段,保证安全教育有“始”有“终”
安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制订教育与管理计划,把握重点时期的集中教育,包括新生入学、开学或放假前后、毕业前夕、节假日及周末、外出实习等。研究生入学教育,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起着成长成才的“导航”作用,必须将安全示警工作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时间植入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安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逐步形成较明确的安全理念和重视安全教育的行为习惯;毕业前夕研究生由于就业、毕业等敏感问题的存在使得研究生心理和思想处于高能紊态和狂躁期,各部门应加强安全警戒措施,防范各类安全隐患的发生。
3 重点问题——应对“风险社会”,构筑校园安全防护屏障
(1)生命安全教育
近年来,一例例触目惊心的校园安全事件,马加爵事件、火灾事件、校园自杀事件、投毒事件等,研究生应对挫折生命价值观的淡化以及危急时刻必要生存技能的缺失敲响了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警钟。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生命教育这个环节,对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导致少数大学生生命观缺失,没有生命神圣感、生命安全感、生命价值感和生命成就感。抗打击能力的削弱和生命价值意识淡薄是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首要罪魁,高校必须把生命安全教育放在攻坚位置,积极开展普及生命意识教育,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借助榜样模范的带动效应,促进研究生生命价值观的苏醒和重塑。高校生命安全教育,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对于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心理安全教育
研究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群体,正处于青春后期,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因此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据统计目前在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预防由心理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为研究生的安全撑起强有力的保护屏障,有效杜绝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应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
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压力挫折应对教育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挫折感与自卑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更好地适应环境,全面客观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妥善地处理在学业、情感、择业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定期进行心理排查,对结果有异样的同学及时给予援助,并建立心理健康数据库。
(3)就业安全教育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研究生就业中呈现出“过度教育”“高学历、低就业”的畸态,随之而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催生了一系列就业安全隐患。传销组织伺机侵入,就业中不公平性被堆积和放大,就业压力持续负重,从而导致研究生群体中“生存恐慌”心理疾患不断蔓延,由“风险社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成为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研究生择业、就业中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高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有意识系统传授研究生就业安全常识,开展“防范就业陷阱”等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就业安全意识,提高其社会风险识别、应对、化解能力,有效杜绝就业安全隐患。
三、结语
安全教育任重而道远,绝非朝夕可就之路。研究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是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高校必须从“安全无小事”“稳定压倒一切”的大局出发,本着“做实基础、理顺机制、改进队伍、创新工作”的工作原则,做到安全教育时时警示、事事提示、处处涉及、面面俱到,在保证安全教育与管理长效机制的健康运作下,不断增强研究生风险防范、应对和化解意识和能力,实现高校安全教育和谐发展。
上一篇:新形势下高校网络党建创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