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师范生课堂教学实习问题的思考
摘要:目前,师范生在课堂教学实习中出现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处理不当,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与管理意识薄弱,课堂教学实际与新课程理念不统一。深究问题,引发我们对师范院校发展的思考,大学课堂教学应该本体性知识教学重于解释,强化条件性知识;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应该实现连贯化,教育实习应充分保证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实践机会;师范院校可与中小学结对帮扶成为发展合作共同体,形成“中小学指导高校实践、大学辅导中小学科研”的双赢互惠发展关系。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实习;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3-0009-03
所谓教育实习,就是指“在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师范教育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到中小学校直接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的一种教育活动”。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深化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对师范生的未来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作为师范生教育实习中最重要的一环,对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中小学教学与升学压力增强、高师院校师范生数量庞大及教师入职须公招考试等多方面因素,使得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质量大为下降,也不利于师范生未来的教师专业发展。因此,认真审视师范生课堂教学问题,是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水平,保证未来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一、师范生在课堂教学实习中的主要问题表现
1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处理不当
即我们常说的预设与生成的处理问题。课堂教学设计本质上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规划,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而上课则是将教学设计方案在课堂上付诸实践的过程。但实际上,实践不一定能够完全按照课堂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有可能会出现突发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能够生成新的结果,超额完成教学任务。
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预设很美好,生成很骨感”的尴尬境况。例如,中文专业学生A的《记念刘和珍君》,由于鲁迅的文章对学生来说非常难以理解,所以该生在备课的过程中非常认真仔细。其中一部分就讲了三个女子(刘和珍、张静淑和杨德群)辗转于枪弹的事实。有这样一段文字来描述刘和珍遇害的情形,“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写张静淑“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写杨德群“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段文字对文章思想的升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几个关键词需要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其深层意义,引领学生感受当时政府的凶残。但当这个教学设计拿到课堂教学中时,我们发现教师在不断地加重语气朗读这段文字,而学生却毫无反应,根本无法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没有把握好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师范生的课堂中都会出现,师范生一定要清楚,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按照我们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需要教师不断培养与训练灵活的教学机智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以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2 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与管理意识薄弱
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具有良好的课堂组织管理意识。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数学、语文和外语专业的实习生上课的时候,学生都比较有纪律,因为这三科是学生心目中的“三大主科”,必须认真学习,所以就会自觉地维持课堂纪律。但对于音、体、美和信息技术的实习生来说,维持课堂秩序就比较难。学生本身,甚至学校都认为这些课是学生“玩”的课,是让他们进行娱乐休闲的,根本不予重视。
例如,音乐系师范生B的“七子之歌”音乐课,班级乱哄哄的,学生说话的、聊天的、甚至有打闹的、下地随意走动的现象不时发生。这时候,作为教师,是有责任要整理课堂教学秩序的,但很多时候实习生不予理睬,自顾自地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肯定很差,也会打击师范生课堂教学实践的积极性。而另外有一个特例,则恰恰相反,也是音乐课,师范生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配乐的节奏、歌词的诗意慢慢地把学生的兴趣都吸引过来,不仅使得课堂教学秩序井然,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述案例体现了师范生在课堂教学实习中缺少课堂管理方面的知识。实习生在大学课堂学习的大多为理论知识,在学习教学时更多地关注教材知识上的处理,很少会涉及到课堂秩序的组织与管理。这样,就使得师范生在教学实习中出现了管理课堂的实践短板,大大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还涉及到师范生对音体美等学科的课程目标的看法。那么,这些学科究竟是不是学生心目中的“副科”或者是“休闲学科”呢?其实,中小学这些课程的设置,虽然不是在于给学生以艺术知识的专业教育,但更多地则是通过我们的艺术课程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美的存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对学生的内心或心灵以启迪或净化,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气息或气质。
3 课堂教学实际与新课程理念不统一
很多师范实习生在与指导老师交流的过程中,都会涉及到新课程理念该如何把握的问题。有一个师范生C,在指导老师要去听课时,C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是您一个人来听,还是领导也来听课?”看到指导老师发愣,这个学生继续解释道,“我的教学指导老师让我问的,如果是老师您一个人听,我就按平时那样来上课,如果领导来听课,我就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来上课”。谈到这里,就暴露出师范生在课堂教学实习的又一问题。
首先,就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上存在着误解,认为“新课程会导致成绩变差,新课程
的理念就是让学生玩,而忽视了知识的学习”。这是一种误解,其实,新课程并没有弱化知识的地位,同样对知识的学习有着很强的要求,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旨在改变以往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知学、乐学、好学和灵活地学。其次,也反映了教育行政对教师评价也存在问题,“你来就按照你的要求讲课,你走我就恢复原样,只要我成绩高就高枕无忧”。实习生刚刚进入教学一线,很容易被这些误解所迷惑,而使我们四年的大学教学理念弱化。现在,用5<2来比喻家庭与社会对中小学学生德育的影响,即学生在周末的两天就把在学校学习的5天教育效果给抹杀了。那么,在我们大学教育中,我们不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出现类似4<1的不等式来比喻我们四年的大学教学效果抵不过学生在实践中的一年。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一种清醒意识。
二、由上述问题引发的对师范院校发展的思考
我们详细阐述了师范生在课堂教学实习中暴露出的三个典型问题,对此必须进行深入思考。
1 关于大学课堂教学的思考:师范生的本体性知识教学重于解释,条件性知识仍需强化
著名学者林崇德、申继亮从认知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教师知识包括四方面内容,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以及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即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主要指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包括教师所拥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文化知识即指教师具备的除上述三种知识以外的广博通识文化知识。
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师范生的本体性知识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是足够的,关键在于学生怎样应用这些知识解释教学重难点。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教学生“学会”但是“会学”和“为什么这样学”,却容易被忽略。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减法的时候,75-12=63,因为5-2=3,7-1=6,所以最后的结果是63。那么62-49呢?我们该怎样解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习惯运用“小减大”“找朋友”“借”或“退一”的方法。那为什么要去“借”或“退一”呢?这个数学运算的教学关键就要求教师能够运用数学的本体性知识来解释,即位值制的问题。即每个数码所表示的数值,不仅取决于这个数码本身,而且取决于它在记数中所处的位置。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就有了很大的启发。例如,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向的课程设置会涉及到很多数学专业知识,但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对微积分、线性代数或复变函数、实变函数进行计算,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高等数学中的专业知识来解释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算理,明确知识发展的来龙去脉。
再说师范生的条件性知识,更多地涉及到教学实践和教学艺术问题,这和我们刚才提到的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相贴合的,还需要师范院校在未来的教师教育中能够进一步的强化和练习。关键要培养学生的一种主动学习的精神,引导师范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注意主动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堂教学组织的训练。
2 关于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的思考
在我国,很多师范院校都会采取教育见习加教育实习的模式来提升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技能。教育见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及学校生活各方面工作及其设施进行观察和分析,一般不参加实际工作。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启发学生热爱教育工作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中段,约一周时间。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大约持续8-12周左右。教育见习安排时间滞后,与大学课堂学习脱节。目前,很多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且大部分教师没有中小学的实践经验,从而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教育见习安排在大三下学期,亦即学生的理论学习已经进入尾声才开始接触中小学实践,时间安排上滞后于理论学习,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领悟。而且见习时间仅有一周,之后还要进行理论学习,使得学生的实践感受出现断层,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实践的逐步深入。教育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由于部分师范院校的实习基地校较少而实习生却较多的原因,使得师范生走到中小学实习时,出现了一个班级有5-6名实习生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基地校的指导老师任务加重,实习生不能获得最优的指导效果。而且多名实习生在同一个班级学习,会直接影响实习生进行完整课堂教学实践的时间,从而没有达到实习的预期目的。
因此,师范院校在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安排中,可以考虑将第六学期为期一周的单独教育见习连贯化,即从第一学期开始就逐步安排师范生在每个学期都深入到中小学去见习,时间安排可以从最初的1-2天慢慢过渡到一周。这样,师范生就能从最初的直观课堂教学感悟到专业的课堂观察再到最后的课堂教学实践,要求逐步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也会慢慢提升。而教育实习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实习与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关键要保证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要获得充分的课堂教学实践机会,从而提升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
3 关于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众多,开设专业也大致相同,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对师范院校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国内大多高校均打出“教学+科研”的发展大旗,而在实际管理中却“轻教学,重科研”,使得很多高校在师资培养与选拔上“重学历,轻经验”,使得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师资而沦为空谈。因此,各个师范院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在“保科研”的前提下向实践倾斜,与一线的中小学成为发展合作共同体,形成“中小学指导高校实践、大学辅导中小学科研”的双赢互惠发展关系。
(1)中小学协助高校实践
高校教师大部分从事理论研究,对中小学一线的教学实际很不了解。但高校教师的科研不能脱离实践,因此师范院校可以结合师范生实习的契机,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不仅可以协助高校教师进行科研,还可以为我们的师范生提供实践导师,实现师范院校师生
的共同成长。
(2)大学辅导中小学科研
科研对于每天忙碌于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是一大难题。师范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理论知识深厚的基础与实习基地校进行科研结对帮扶,促进一线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基地学校的整体发展。这样,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就以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为纽带形成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的学习研究共同体,实现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发展双赢。
总之,师范院校的发展,与师范生的综合素养有着密切关系。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中不仅要处理好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的关系,还应强化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实践的互动,以提升师范生的职业竞争力,增强学校的发展动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