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本科研究性教学中教研结合的阻碍及解决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5-07-20 09:18

 一研究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问题分析
  在推行教改和素质教育的多年后今天,大学教育虽有所改观,但是一些课程还是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强调过:学习是基于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为何在推行研究性教学后教育的现状还是没有改观呢?在调研中不难发现,研究性教学难以很好开展的原因还有很多。从各个角度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层面
  (1)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教师思想不一致。首先,人与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所以教师们对研究性教学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一些教师仅凭自己的感觉来理解研究性教学,对于研究性教学到底是什么、怎么回事并没有清晰、明朗及专业化的概念。导致教师授课抓不住重点。其次,不同人有不同喜好,教师根据自己所擅长和所注重的来授课。所以,课堂上授课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2)教师参与研究性教学的热情不高。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教学耗费精力太多、教学难度太大等都是其不愿继续研究性教学的阻力。教师耗费了时间与精力,一些学生在讲堂上不配合,等到期中、期末学期验收成果时,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却收效甚微。投入多,回报少。这使教师心理陷入矛盾,再继续以此方式授课的热情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3)教师存在只授课不充电现象。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科技也在不停的前进与翻新。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移动通信技术为例,短短30年,各种电子电气信息类的开发工具和软件更是每年都有新的版本出现。这意味着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可能没有等到毕业就已经过时。教师仅仅靠自己曾经摄取拥有的知识来进行教学已经远远不够了。课堂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也需要翻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此应用到教学当中,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前沿性知识。在这方面,教师缺少专门的培训、管理与考核的评价方式也有所缺陷。
  (4)重研轻教的思想未改变。由于科研的研究经费问题,使一些教师只专心于科研而忽视了教学。再加上如果能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其获得的奖励与名誉事故单凭教学的成果无法比拟。这是教学与科研奖励制度不均衡导致的。
  2学生层面
  (1)学生对大学教育模式不适应。学生从小开始十多年生涯中所接受的教育形式便是以高考为目标的“手把手”式的教学模式。而且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定势思维,不愿意自己主动思考。突然学习方式的转变让他们难以适应,也难以接受和理解。
  (2)忽略学生自身实验能力的培养。在理科学习中,一些定理、实验现象的验证与观察,通常学生都是按部就班的照着教科书或通过网络渠道按照先人的“原路”再走一遍,很少自己动脑设计实验来验证。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创新精神是缺乏的。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和书籍,但不要让他们直接代替我们自己的脑子。
  (3)学生的学习观念不强。一些学生经历了高考进入大学自身心理对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并不强烈,学习上只求及格就好。虽说大学是多元化培养人才的地方,学习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学生做一件事就要有做一件事的态度,这样在今后走向社会才能认真负责的对待人与事。
  3受惯性思维影响层面
  (1)研究性教学理念未深入人心。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关键是“教”与“学”平等,“教学”与“研究”是一体的,然而现实中的教学活动恰恰相反。主要是被我国高校长期以来的“粉笔+黑板+PPT”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思想影响,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引出并没有引起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教师的“研究性”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能力提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2)研究性教学缺乏整体规划。研究性教学的推广与应用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在大多数高校已达成共识,也正因为如此,高校在实践上积极推进以研究性教学逐渐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但是,尽管有许多教师在研究性教学实践方面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但从总体上而言都是零碎的,许多高校缺乏研究性教学的整体规划,或者即使有规划,也是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细节。这其中除了维持原有教学秩序的稳定因素外,对研究性教学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是高校整体推进研究性教学的主要障碍。
  二对策建议
  1与学生互动层面
  (1)建立有利于学习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环境。教学时,要使学习与研究的时间分配得当,避免由于课程学习负荷过重而影响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要规范课程的讨论环节,关于讨论课的学时分配及详细形式必须由主讲教师制定,防止讨论课流于形式,使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能力。此外,还可以凭借实施丰富多彩的课外发明创造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基本研究能力。尽管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都从事专职的研究工作,但是具有研究的能力的确是每一位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大学生所需基本研究能力的结构要素指的是创新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选择与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资料的搜集与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研究性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指引学生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从问题的提出、课题的确定、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结论的得出与论证等角度出发。都应由学生自己探索研究而完成,让学生通过这种全程式的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精力研究的过程体会其中的艰辛,提升能力,发展素质。
  2科研与教学融合层面
  (1)创建仿真模拟式教学,将教学与科研同步进行。以经济类专业为例:学校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模拟仿真的股市、证券交易、投资理财等操作中进行学习。在这些模拟仿真的交易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可以体验自己未来的工作情形,而这种模拟仿真的过程就是一种预测式的科研。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真实股市、证券交易、投资理财方面的走向作为参考。就这样学习与科研共同进行。
 (2)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科研人士到学校进行经验交流。学生对于自身所学知识领域的 未来都有一定的好奇感与探索欲望,学校中的各个学院可以不定期的邀请一些本专业前沿人士或校友来校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解决了以往教学方式的枯燥,易引起学生的热情。毕竟学生可以直接的接触前人的经验与风采,同时因为是相同专业,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见解。在交流中有可能就有新的科研项目产生。
  3培养学生独立层面
  (1)协调处理教学科研关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基,高校要积极实行研究性教学,侧重激发学生对创新与求知的渴望,重视学生学习能力与潜质的培养,从而完善教学过程,使教学能够成为培养人才的有效载体。在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强调教与学、教学与研究和课内与课外的密切结合,还要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以批判、质疑的态度来学习和思考,改革教学手段和考试办法,充分激发学生创造积极性。
  (2)鼓励学生自主研究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独立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咨询教师、利用网络或请教学长学姐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与人交流能力。
  4课内外教学相结合层面
  (1)教学内容要有前沿性和时代性。要达到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生一定要有深厚扎实的基础。所以,学生要加强基础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学习,打好根基,同时它也是学生具备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必备的条件。另外,学校需开设选修课程,侧重选修课程的趣味性以及应用性,特别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积极引入科研成果,适当的传授学科发展趋势的内容。这是学生吸收新知识的关键环节。鉴于此,教师在传授基础课程时,有意识的提及教师的科研方向、科研成果以及最新进展,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此外,教师还需开展系列学术讲座,讲座主要涉及学科发展前沿及特色,这一方面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以及科研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研究性教学模式主张全员参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由于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全员参与可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合作。在这里,合作即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使自己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要做好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在理论上提出方案和解决办法并不难。关键是在具体实施方面还有很多[专业提供写作和发表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不确定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在讲堂上或科研中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灵活有效的随机应变。当然,学校方面也应有计划的、更严谨的支配经费和资源,尽可能的给予教师和学生在科研和学习方面的支持,让教师与学生可以没有其他顾虑,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与学习之中。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与普及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在所有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研究性教学事业在将来定有不可估量之收获。
  参考文献
  [1]李昌新,刘亮,庄森文.论大学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取向及实施条件[J].高等农业教育,2011,3(3):20.
  [2]蔡映辉.论大学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J].高等理科教育,2002,1(2):75.
  [3]杜记民.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5):145.
  [4]杨军俊,王光明.影响本科研究型教学实施效果的教师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2(4):19.
  [5]周继香.教学科研和谐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8,11(6):235.
  [6]岳伟,张文言,黄道主.高校本科研究性教学遭遇的困难与建议[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2(1):50-52.

上一篇:网络交互工具对大学生学习影响及策略的创新机

下一篇:如何看待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