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网络时代对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建设路径

发布时间:2015-07-20 09:18

 1高职大学生的特点
  现在的大学生由90后构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有的从小过着“众月捧星”式的“小公主”“小皇帝”的生活,导致他们自我意识极强,注重强调自我价值,讲求物质利益、大多团体意识淡化。
  然而高职大学除了具有90后共有的特性之外,还有当下对我国高职大学生的一种武断偏见:扭曲地认为我国高职大学生是“差等生”、“低能儿”等的集中营。面对这种被当今社会普遍认同的残酷现实,饱受高考失利痛苦的高职大学生表现出自卑、自闭、烦躁、孤独、寂寞等消极心理特性,有些甚至自暴自弃。当然也有不甘被他人视为差等生,急于冲破世俗的偏见,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实力,渴望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认可。
  2网络时代的特点
  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乃至人生观等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方面,网络时代无可厚非地受到人为意识形态的调控,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潜移墨化的影响;但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黄金与泥沙”并存,同时具有隐蔽虚拟等特点,容易使涉世未深、缺乏经验的高职大学生上当受骗,误入歧途,并导致他们做出不道德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这就给我们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难度。
  3网络时代对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
  3.1网络时代对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优点
  目前,在校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电脑,能够非常方便地访问、共享校园内网、外网。针对这一现象,高职思政工作如果能加以合理引导,拓宽思政教育领域,将是一笔无限的财富。可以说网络是一种新的思政教育工作阵地,它是传统思政教育工作领域的重要补充。
  3.1.1网络的即时性能提高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益
  思政教育工作者在与高职大学生进行交流时,可以通过QQ、手机短信、微信等沟通、互动,很多时候能避免面谈时拘谨、不适的现象,能够畅所欲言;有新通知时,能很快地运用QQ群组发布,省时、省力,对开班会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宣传面也较广。
  3.1.2网络的互动性能让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于时下国内外发生的一些热点、敏感事件,学生通过上网能及时掌握,他们也很喜欢通过微博、博客、留言板、日志等发表自己的见解,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此可以关注学生的最新动态,通过浏览、沟通、纠正、引导,及时掌握、及时拦截反动言语发布,减少不良影响。
  3.2网络时代对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弊端
  网络给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很多矛盾:各种思政教育工作渗透交织,各种信息难辨真假,信息泛滥,有些给意志不坚定的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工作形态从有形扩展为无形;思政教育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阵地不断延伸;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加强,所面临的形势也更加复杂、严峻。网络传播速度的快捷,使得一些负面、反动、不积极、不健康、不真实的信息有了可趁之机,给高职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造成误导。网络发展使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4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采用的对策方案
  (1)积极开动脑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政教育活动。首先,要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着眼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相关网站,正确定位网站建设规模、形式,开设富有吸引力和针对性的频道、栏目。其次,要充分网络宣传力度,成为沟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桥梁。再次,要根据网络自身具有的特点,开展生动活泼的网上交流互动活动。   [本文转自专业提供写作本科论文和中学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点击进入 第一 论 文网]
  (2)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花力气、下功夫营造多角度、多方位的校园网络文化,通过校园中这种积极、健康、奋发的网络文化环境,来净化学生的心灵,鼓舞学生的斗志,在高职大学生群体中传递正能量,以增强自身抵御不良思想入侵的能力。
  (3)强化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道德教育。由于网络可以不登记实名制的特点,就为一些动机不纯、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对此,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通过“网德”教育,规范高职大学生做到“文明上网”,杜绝网络成瘾现象。对于有危害的网络信息,网络管理者要坚决予以删除,决不允许其在网上泛滥、流传。
  5结语
  高职大学生是今后社会的主力军,因此,作为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世界”,正确看待“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的差距和矛盾;引导高职大学生正确对待网上交友、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网上兼职,不能轻易迷信网友,正确合理地掌握运用网络技术,从而不断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上一篇: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自主立体交互式能力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路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