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新形势下民办高校青年思政教师的角色定位

发布时间:2015-07-20 09:1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1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对全国广大教师寄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厚望,要求教师从思想、心理、业务、理念等方面塑造全新自我。目前正值民办高校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坚持内涵式发展,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学校向全国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转型的关键期,在新形势下,民办高校青年思政教师们必须抢抓机遇、适时革新,确定好自身的角色定位。
  一、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紧迫性
  (一)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据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171所,其中非211高校1055所,占高校总数的90.1%。在非211高校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647所,他们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由于内外部原因,目前不少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发展遭遇瓶颈。正如国家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指出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其意义更为深远,任务也更为艰巨。2014年2月26日,国家召开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特别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同时教育部将开展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相关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有1200所左右。鲁昕表示,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据介绍,教育部已经成立了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截至目前已有15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加入其中,主动转型改革。这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将有力扭转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定位模糊、办学同质化的现状,引领社会摒弃一提职业教育就是“低档次”的陈旧教育观念,更加坚定民办本科高校走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之路的信心和决心,这预示着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春天即将到来。
  (二)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是顺应社会人才供求需要的必然选择
  以民办高校为代表的新兴地方本科高校已经过近30年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后大众化时期,人才供求态势已经发生逆转。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低水平的大众化,是不均衡的大众化,结构、质量、公平等问题较为突出。2010年以来,高等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近700万大学毕业生,约占全国总劳力就业人口的40%,规模非常可观。但是每年还有20%以上的大专院校学生无法实现就业,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和经济损失,也给社会增添了不稳定因素。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多了,而在于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属于结构性失业问题。就本科教育而言,高等学校扎堆培养单一学术型、学者型人才问题突出。然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不可能需要单一学术或者学科型人才,真正大量需要的,是懂得实务、具有实干精神和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一线人才。因此,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及时转变传统的学术型教育模式,调整学校办学目标、方向和定位,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党的十八大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题中应有之意。
  (三)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是满足社会对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明智抉择
  若要真正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就必须对现有的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由此可见,国务院和教育部对现行的教育体制已提出深化改革的要求并进行了相关工作的部署,鼓励并支持高校开展教育多元化、社会兴教的人才培训模式,力求通过转变公办院校教育发展方式,联合民办教育管理人才参与国家教育管理,实行国家支持、多元发展、破旧立新等手段,用三到五年时间使中国高等教育人才质量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为创建国际高水平大学奠定基础。与公办院校受国家财政庇护下的“旱涝保收”相比,民办高校的建设发展更需要自力更生。民办高校在新形势下必须继续沿用民营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吸纳各类民间资本发展高等教育。近5年来,我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平均高出公办高校7.9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民办大学毕业生越来越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面对社会和市场提出的对人才培养的适时要求,民办高校具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特殊优势。特别针对当前社会上和市场中急需专业化、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向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转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合格+特长、一专多能”的技术技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符合高等教育规律,更是从容面对校际间激烈竞争,确保自身脱颖而出的明智抉择。
  二、民办高校青年思政教师的角色定位
  民办高校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必然产物,是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背景下诞生的新生事物。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今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相对稳定,办学条件日趋完善,必须转变以“规模办学”的思路,走特色发展和质量立校的办学之路,这样才能赢得持续健康的发展。青年思政教师根据其个人特性、兴趣爱好、专长优势等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成长类型。
 (一)领导能力突出,塑造“领导型”教师
  目前,在民办高校里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部分青年教师在读研或读博期间所学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或是与之相关的人文学科,且政治面貌均为中共党员。因此,他们都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是民办高校党建队伍中的骨干力量。经过多年教学、行政、教辅等各方面的综合锻炼,有部分政治素质硬、党性觉悟高、创新能力强、办事效果好的优秀分子在民办 高校灵活的用人机制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层领导,极个别的精英晋升为校级领导。较之很多公办院校的党委书记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材生,该专业的硕博生在民办高校任领导也不足为奇,但作为35岁左右的青年思政教师晋升为校级领导的案例仅出现在民办高校里。与青年思政教师难进公办高校的“高门槛”、进入后的“死规定”、为晋级熬来的“青丝变白发”不同,在实行灵活变通的市场化选才体制的民办高校里,青年教师们可以凭能力大展身脚,靠才学各显神通,有的杰出教师在短期内晋升为校级领导实现了某些在公办院校里教师一辈子的梦想。专兼结合、一专多能的师资特点,教师可进可出、领导可上可下的用人机制使得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相比公办院校,民办高校更显求才若渴,对引进高端人才的资金投入和提供的发展平台远优于公办院校。其最大的特点是鼓励有为青年教师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乐于进取,为思政专业的青年教师打造实现梦想的舞台和园地,在全面放开的“大思政”环境中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塑造“领导型”教师带动其他教师进行卓有成效的全员育人。
  (二)综合能力突出,打造“双师型”教师
  在民办高校转型于应用型大学的新形势下,高校更突出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注重与社会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紧密结合,保持动态的衔接,围绕企业所需人才的综合素质来培养大学生。有的学校提出“订单教育”,即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怎样的人才。因此,民办高校推崇“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带新、示范课、名师引导,利用国家培训资源开展培训工作。思政课教师在学校组织的系列师资队伍培训中能不断汲取营养,逐步提高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水平,完善课外的社会实践能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发挥理论联系实际在真实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功效。有的思政教师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通过在企业里的积极锻炼,向企业里的专家、技师学习各方面操作演练的真实技艺,可以扩充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形成自身特色化的技能优势,蜕变为既能教好学生又能练好本领的“双师型”优秀教师。
  (三)服务意识突出,培养“育人型”教师
  思政教师是民办高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贯彻中央精神、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主力军,思政专任教师和各院系辅导员、政工干部的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优秀的综合素质是一所高校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特别指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随着民办高校办学实力的逐年增强,针对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的问题,部分优秀的民办高校开始从最初的“规模效应”发展转变为“内涵式”长远发展,把“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作为人才培养的科学目标。因此,民办高校除了以市场为导向设置“朝阳”专业以确保高就业率外,更注重打造“特色学生班”。例如:钱学森特色班、园林工程经营管理特色班、校企合作特色班、晨光基地班、建筑工程实验班、机电教改实验班,开设创意美学、新媒体、虚拟经济等新课程。思政教师一方面教授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另一方面兼任特色班级的班主任,密切关注特色班级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情况,同时负责全校各院系教师的党的理论、政策、精神等教育宣传工作,所以除教书的常规工作外也承担着全方位育人的重任。他们在学校开展“大思政”教育环境中能积极应对各院系师生的情况,在和不同院系师生开展的“教学相长”系列活动中,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多向岗位轮流制,也方便思政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寻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人生定位。
  (四)科研能力突出,培养“科研型”教师
  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最重要的一条是看学生的就业状况,就业率的高低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能把每届学生顺利推荐就业,是民办高校吸引学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树立品牌赢得口碑,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而就业的关键在于企业,为企业培养最适合的人才是确保毕业生高就业率的重要砝码。很多民办高校为企业进校开设“绿色通道”,有的企业已经设厂进校,有的地区把广播台和图书馆也一并设在校园内,将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无缝连接,学生和教师既是校园人也是社会人,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在多种共享资源中施展抱负。学校和企业的联姻,人才和资源的共融,实现更加开放自由的教学育人平台构建,对致力于科研教研的思政教师而言,无异于蛟龙入海。教研和科研项目的生成和推广必须依赖于学生实际要求和社会发展所需,应用型高校的思政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不断与时俱进地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新问题、新矛盾,破译新课题、实现新突破。民办高校里的思政教师应针对本校实情,依据应用型大学转型要求和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研究,尤其是具有应用性较强的科研项目和推广性较好的教改课题。这不仅能及时化解改革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还能提高“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教育能力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有效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全面建设。同时,民办高校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社会实践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课程也是思政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高校思政教师不仅要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要兼顾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培养。虽然在民办高校里,思政[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教师的工作纷繁复杂,但多学科、宽领域、综合类 的多方面锻炼,可以让思政教师搜集到紧贴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的第一手资料,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科研教研工作提供大量及时有效的珍贵素材,能不断提高和促进思政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在激烈竞争中保持旺盛战斗力和不竭创新力的力量源泉。虽然民办高校青年思政教师在特有的生存环境中倍感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重负,但人的聪明才智只有在重压之下、危机之刻才能发挥到极致。正如泰戈尔所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民办高校的自由竞争机制和灵活多变的模式,给青年思政教师们创造了比公办院校更多的出彩机会和成功机遇。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
  [2] 习近平.“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EB/OL].新华网,http:// / world / 2013-09 / 09 / c_117294
  .2013-9-9.
  [3] 杨光舟.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加强民办高校学生思维道德建设[J].大学教育,2012(6):68.

上一篇:提升“90后”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建设策略

下一篇:论新时期地方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