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女性的歇斯底里:《江城》中的江城形象

发布时间:2015-07-20 09:18

  一、引言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通常被看作服从男性的顺从者形象。然而,在一些作品,如《镜花缘》中,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与男性平等的诉求得以体现。在这些作品中,女性突破了传统的女性形象,显示了女性的主体性。然而,还有一些女性未能实现自身的主体解放,被迫回归传统角色;有的甚至陷入了歇斯底里的境况。通过分析《江城》中女主人公江城的形象,本文认为江城并非一个悍妇形象,而仅仅是一个歇斯底里的病态女性形象。
  女性的歇斯底里(Hysteria)是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怀。英国经典小说《简爱》中的疯女人马莎(Mason)通常被看作是女性歇斯底里的典型形象。在费尼(Finney)看来,如果自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并延续到二十世纪末的要求女性解放、实现男女平等的女性主义是一种反抗男权并为女性取得一定利益的成功之举,那么女性的歇斯底里则是一种反抗失败,女性被迫回归男权社会为其设定的女性角色,进而导致的女性自我毁灭(Finney,1991:8)。
  二、传统社会女性角色的细化分析
  江城是一个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女性,她认识到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设定,进而想打破这种束缚,实现与男性的平等。江城与高蕃的婚姻建立在男性对女性的凝视,即女性满足男性的视觉审美要求基础上的。高蕃娶江城仅仅因为江城长得美,“艳美绝俗”,而不是出于真心的爱情。高蕃的父母更是把婚姻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拒绝了高蕃的请求,“母曰:家无半间屋,南北流寓,何足匹偶?”。高蕃母亲的说法代表了古代社会里一个极其重要的婚姻观念:门当户对。在她看来,江城家中一贫如洗,与“富室争女之”的高蕃相比,自然不门当户对。后来看到江城“明眸秀齿,居然捐好”,才“心大爱悦”,答应了高蕃。小说伊始,江城便被设定了一个迎合男性和社会的角色——以美貌取悦男性,而这对于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江城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她随之要反抗。
  江城对固定角色的反抗表现在她对公婆和丈夫的不满上。在古代,出嫁的女性必须遵从儒家的所倡导的“三从四德”,尊敬公婆,服从丈夫,不能有丝毫违拗。然而在江城身上没有体现出任何传统道德对女性的要求。对公婆,江城“诟骂弥加”,任意辱骂,丝毫没有半点尊敬;对丈夫,江城把高蕃“挞逐出户”。高蕃对江城稍有反感,江城便把他赶出家门,以至高蕃无家可归。江城的这些行为体现了她对封建社会对女性固定角色的反抗,她试图实现与男性的平等,突破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获得自由。
  但是江城的反抗并没有成功。首先,高蕃没有理解她独立的主体意识,更没有对她让步。高蕃是一个毫无男子气概的放荡公子。他自幼受父母宠爱,“宠惜之,不忍少拂”,顺从父母的命令,对江城的行为表示反感。更甚之,听从父母,把江城休了,“逼令大归”。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高蕃在生活中是个没有自己主见的人。在封建社会,被休对女性来说是奇耻大辱。江城被休以后,她的父亲樊翁“渐俱,浼交好者请于仲鸿”。樊翁很担心,托高蕃父亲的朋友替江城说情,而此时的高蕃并没有为江城开脱。一年后,高蕃偶然遇见岳父樊翁。樊翁“谢罪不遑”,主动认错。高蕃这才见江城,“夫妇相看,不觉恻楚”,“自此三五日,暂一寄岳家宿,而父母不知也”。从整个江城被休这件事来看,高蕃没有表现出男性所具有的勇气,只是被动的服从父母。不仅如此,在江城被休后,高蕃还在家中纳妓。被江城发现后,自觉理亏,只好做罢,“生力白其诬,矢以天日,女始归”。
  其次,江城的父亲更不理解女儿。江城被休本身已不光彩,樊翁作为长辈,对高蕃陪罪,已经丢脸了。对高蕃的父亲,樊翁更是“膝行而请”,低声下气,一边跪着一边请求见仲鸿。在樊翁看来,女儿出嫁了,必须听从高家的。
  在江城眼里,樊翁这样做只能让自己失望,以至歇斯底里的表现最终出现。
  初始,江城跟踪丈夫。在一次与朋友的聚会上,高蕃认识了一位叫作芳兰的南昌名妓,举止风雅,高蕃不禁为之倾倒,并且芳兰也格外看重高蕃,对他“犹属意生”,并不时挑逗他,“屡以色授”。高蕃经不住诱惑,但又害怕江城。最后还是留宿,醉而忘返,忘记了家中的江城——在他眼里的“胭脂虎”。不料,江城在高蕃身旁独自饮酒,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于是,江城又惩罚了高蕃,“生从至家,伏受鞭扑”,甚至不让高蕃出门了,“从此禁锢益严,吊庆皆绝”。江城对丈夫的跟踪,是她为了控制高蕃的极端体现。
  最后,惩罚丈夫。从前江城对高蕃只是打骂,后来变本加厉,对高蕃进行身体上的迫害。一次,高蕃与婢女讲话,江城以为二人有私情,用酒坛扣在婢女的头上打她,“以酒坛囊婢首而挞之”,并且把二人用绳子绑在一起,用剪刀割二人身上的肉,“以绣剪剪腹间肉互补之”。这样令人发指的行为在一个女子身上的确让人不可思议。
  三、结论
  纵观《江城》通篇,不难发现,文中的江城不失为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子。在与高蕃初次见面时候,高蕃故意把红巾丢在地上,江城把红巾换做自己的还给高蕃,“生故以红巾遗地而去,小鬟拾之,喜以授女。女入袖中,易以己巾,伪谓鬟曰:‘高秀才非他人,勿得讳其遗物,可追还之。’小鬟果追付生,生得巾大喜”。[专业提供毕业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服务,欢迎光临]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江城的聪明可爱。然而从江城对丈夫、姐妹、丈夫朋友等人的态度可以看出,此时的江城已经没有从前的可爱形象,取而代之的是极端自私的歇斯底里。
  在《聊斋志异》中,江城是个独特的人物,与其他的女性人物,如婴宁,小翠等女性相比,江城确实是个悍妇。然而,透过她歇斯底里的表面行为,我们可以隐约窥视到作为一个被压抑被挫败的有独立主体意识并争取实现女性平等的女性的呼声。
  参考文献
  [1]卢今.聊斋志异名篇赏析[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
  [2]马瑞芳.《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
  [3] 周先慎:《明清小说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卷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5]朱一主:《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
  居勰(1982-),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大学讲师,学士学位,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上一篇: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问题透视与评价体

下一篇: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联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