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对策的创新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至今,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经在我国发展了20多年,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迅速发展,高校教育资源无法短期内保持同步增长,全国许多高校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有效利用社会上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在校外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
一、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必要性
在国外,本科教育一般被视为通才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知识结构,而真正体现科研水平、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是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不仅是地方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研究生在具有一线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其创新能力可以得到系统培养与锻炼,同时,这也缩短了研究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加快了其成长节奏;而企业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资金基础进行技术创新,拓展了企业人才引进的渠道等。可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对于整合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进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研究生导师聘用、考核标准不规范,双方合作动力不足
一方面,高校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企业要求较高,一般是要求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并且经营稳定的高科技企业;同时要求企业指导研究生的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水平,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和较突出的工作业绩。而一般能够符合条件的导师在企业中都承担着比较繁重的科研任务或生产任务,这就造成企业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时间、精力上无法保证,在研究生整个培养阶段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对企业导师的考核标准,一般是参照校内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办法,但是这种考核办法对于企业的科研人员不一定合适。另外也缺乏一定的奖励性绩效机制,造成企业科研人员对于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热情不高,合作动力不足。
(二)现有课程体系不适应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要求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培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目前高校在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还是重点面向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缺乏实践性课程。从产学研联合培养的角度看,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偏于基础理论研究,与企业需求脱节,造成学生缺少实践指导,进入企业后动手操作能力差。
(三)企业和大学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信息互通机制
既然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高校和企业之间就属于双向选择的关系,高校在企业的选择上,需要考察企业的基本情况、技术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平、研究方向、所涉学科以及与学校学科方向的契合点。同样,企业也要详细了解高校的信息,学校在与产学研联合培养上的相关政策、制度以及以往的培养情况,这样才能在双方互相认可的前提下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而现实中,企业与高校之间往往缺乏这种长期的信息互通机制,造成合作单位更换频繁、企业导师队伍不稳定。
(四)联合培养研究生所产生成果的知识产权易出现归属问题
当今企业竞争往往聚焦在人才和核心技术上,而项目技术由参与研究的科技人员所掌握。如果研究生参与了其中的工作,如何保证当研究生毕业以后,企业技术不被泄漏?尽管事先可以制定相关协议加以约束,但是,一旦发生类似事件,处理起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企业不愿意面对的。所以,企业宁肯让研究生参与一般性的技术项目研发,也不敢轻易冒风险让研究生参与更加需要科研力量攻关的核心技术项目。
三、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一)完善企业研究生导师制度
首先要建立企业导师的遴选、聘用标准,可以由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来负责本单位的企业导师的遴选初审工作,经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学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遴选工作可以与校内研究生导师同步进行。通过制定企业导师的遴选、聘用标准,明确企业导师的准入标准,切实把好导师质量关。其次要建立企业导师的业绩考核制度,明确企业导师职责。比如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确定研究生所承担的相关科研内容及社会实践计划;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社会实践平台及必要的科研试验条件或经费;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创作。
(二)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性质、目的决定了在培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方面要区别于普通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培养,更要针对企业实际需要,融合一些实践性、前沿性强的课程,提高研究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践中的技术难题,满足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除了调整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外,还要尝试其他培养模式。例如将研究生在企业的课题研究与毕业学位论文密切结合,将课题的成果纳入学位论文,以产品研发、研究报告、规划设计等与实践操作紧密的形式撰写。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进入与专业相近的课题组,这样有助于研究生理论与实践顺利结合。在研究生的指导方面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指导,企业导师重视实践指导,校企互补,这有利于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提升其科研实践能力。
(三)完善合作协议,明晰科研成果归属权
高校和企业之间应该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协议中将涉及的双方权利、义务
、责任等事项明确清楚,尤其是对于研究生参与的科研项目的成果归属问题,要予以说明。对于参与企业课题的研究生而言,也要与企业签订相应的保密协议,并由学校承担连带责任,以防学生在离开企业后,将课题中的核心技术泄露出去,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毕竟研究生在企业的实践时间是有限的,提前将科研成果的产权问题划分清楚,有利于企业放手让学生参与课题,避免产生合作纠纷问题,影响企业与高校的长期合作。
(四)完善校企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平台基地建设
高校与企业之间要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平台基地,一方面,行政主管部门应给予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也应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主动去寻找与企业的契合点,与相关企业进行有效合作。以燕山大学为例,燕山大学在秦皇岛市开发区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及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三个主要方向的产业集群,是名副其实的具有地方经济和传统产业特色的自主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地,是燕山大学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若能更加合理的利用、整合学校或者科研机构和企业拥有的各个层面的资源,使培养研究生和企业的技术进步达到“双赢”,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对秦皇岛市整个经济创新性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黑龙江教育,2008.
[2] 李大胜等.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
[3] 吴小芬,杜朝辉.创建产学研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
[4] 徐东.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一些体会[J].上海研究生教育,2006.
[5] 谢慧明,曾庆梅等.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初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
下一篇:多媒体网络远程教学的问题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