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简论健康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心理调适

发布时间:2015-07-02 13:50

关键词:健康理念 高校 体育教师 体育教学 心理调适
摘要:运用文献法、分析法,对健康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心理调适的分析与探讨。国家教育方针的推出以及90后大学生所具有的新特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心理调适显得迫切而必要。健康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在师生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创新、学生学习评价、课外锻炼的组织与指导、网络教学,及科研意识等多个方面进行心理调适,以满足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


1989年who公布健康新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这是对健康更为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国家教育部多次在全国性体育教育会议上反复强调,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切实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大学体育的价值和作用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大学体育的作用与多元功育即。健康理念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着众多方面的调整,而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方面同样需要摆脱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准确合理地解读健康理念,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运用,是确保现在乃至今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前提。
1.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心理调适的必要性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出生于1990年后的人口为2.64亿,而当中,在校生约有1亿。据调查统计,2008年人学的大一新生中,约有(18%一28%)的学生出生于1990年,这也意味着大学已经开始进人“90后”时代。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但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社会性、意志品质、生活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导致独生子女任性、自我中心、自私、依赖、性格孤僻、集体意识缺乏、意志薄弱等个性缺陷,这些个性缺陷无形给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又促使他们想极力地摆脱过去那种传统的、强制式的教育管理模式,追求自主。如果高校体育教师不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改变体育课教育方法,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及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2.高校体育教师健康理念下心理调适的表现
高校体育健康理念提出:“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原则。体育新课程人文主义倾向下,高校体育教师角色应由“传道、授业”到“引导、合作”;由“管理、控制”到“组织、促进”;由“师道尊严”到“父母朋友”。而创新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角色转变应表现出四方面特征,即由学习管理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智力开发者;由为人师表者转变为价值导向者;由单纯教学者转变为教学科研型学者。
2.1健康理念下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高校体育传统教学理念下,部分教师常以权威自居,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促使学生偏执行为的发展,影响教学效果。健康理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教师应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适宜的机会、条件和更多的选择可能性,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发展活动指明方向圈。健康理念强调教学是一种互动,是以教促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健康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心理调适的一项重要任务。

2.2健康理念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不断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经验”和“结论”过多,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欠缺,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种静态的特质,过于固定化、模式化m。健康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淡化主角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双边互动,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的过程。健康理念下教材内容有较大的伸展性、选择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教科书只是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参考书,它不象传统体育课程那样是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或唯一课程内容资源,新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更多的需要学校和体育教师自己进行开发。在组织教法方面,传统体育课在组织教学时,无论是集体练习,还是分组练习,都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统一要求的练习,这种注人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及内在需求,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受到遏制。所以不断创新、开发课程内容与课堂组织方法,意义显著。

2.3健康理念下学生学习评价要多样化
健康理念的教学目标是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系统变革,不仅要在教育思想观念层面上实现转轨,而且在评价系统构建和操作上同样要实现转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致使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常是流于一种形式。在传统体育教学学生学习评价中,一般采取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即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以学生的运动技能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法极大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倦情绪,有的学生甚至不愿上体育课。健康体育理念强调评价角度和方法的多样性,讲究多种评价相结合,例如,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这些评价方法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健康体育理念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的要求。
2.4健康理念下重视课外锻炼的组织与指导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当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学校体育,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刚由此可见,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归属的“群体”有大有小,可以是班与班之间,可以是系与系之间,可以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网。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形式多样,有班级的、系院级的、校区级的、也有校级的等等。课外体育活动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把众多兴趣相同、情趣相近的学生联系在一起,开展各种竞赛、娱乐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相互交往,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学生归属感的特殊心理需求,对课外锻炼进行有力引导,不但可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而且可以辅助提高课堂体育教学效果。
2.5健康理念下网络教学辅助作用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课堂信息交流存在四种方式,即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教师讲,学生受;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师生之问互问答;以研究、探讨为主的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to。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施,使得网络这一大学生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媒体,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有利渠道。网络成为课堂延伸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网络的发展已经影响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乃至整个教育体制。所谓指网络教学,是指以互联网为教学传输系统,为远距离的学习者进行教学内容传播,利用网络的特征和资源创造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以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的学习活动ful。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教师可以省去教师繁琐、重复的讲解,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内容完全自主,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连接教师、学生、学习资源三者的交点,不仅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提供各类学习资源,而且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不仅为课堂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供支持,而且更为课外辅助学习提供了空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人,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是必不可少的。
2.6健康理念下体育教师要加强科研意识
体育科学研究是对体育运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探讨和认识过程[n]。当今体育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学校体育科研工作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要揭示体育科研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功能及其客观规律,并且运用这些规律指导体育教学实践,使体育科学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长期的体育运动实践证明,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开展。无论是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竞技体育训练水平的提高,乃至对群众体育活动的指导,都有赖于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深人开展。行动研究是高校体育教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究性活动。在行动研究中,体育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参与者、当事人的身份,主动寻求体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情境中,积极采取行动,解决不断变化着的日常教学问题,进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目的。健康理念下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科研意识,同时将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形成“教”“研”相长的良好局面。
3.小结
当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围绕“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两大主题自上而下全面展开,不断深化。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决策、设计、实施和评价的个性化理解与主体性建构,强调多元参与、亲身体验和有效交往,力求使其成为师生共同成长、自主发展的平台。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心理调适,摈除长期以来传统教学理念的不利影响。

上一篇:略论医学院校大一学生自动思维\应付方式状况调

下一篇:浅析我国高校薪酬调查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