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若干对策
发布时间:2015-07-02 13:50
[摘 要]位于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的武汉市高校,理应着力创建两型校园并在全国起示范作用。但目前各高校由于思想认识不充分、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多种原因造成两型校园的创建工作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为此,武汉市高校应进一步增强创建两型校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拓展两型校园创建的有效途径,力求成为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典范。
[关键词]高校;两型校园;对策研究
1 两型校园的含义
两型校园的说法源于两型社会,两型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简称,是指在生产、创建、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节能减排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为重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生态等多种需要。因此,两型社会是一种以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小部分,相当于一个细胞,学校与社会之间有一层薄膜,可以互相渗透,学校依靠社会生存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发展,学校是个小天地,社会是个大世界,学校小天地的创建必须融于社会大世界的创建中,两型社会创建向高校提出了两型化建设的要求。
资源节约型校园,就是以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升学校办学效益,能不断促进自身有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学校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校园,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创建、管理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校园布局结构合理且环境优良,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且环境优美,集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
2 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的举措
两型校园是两型社会的缩影,是两型社会创建在学校教育教学以及学校发展中的反映。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武汉市高校参与两型社会创建伟大实践的必然选择,是高校紧跟时代、贴近形势、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从2007年武汉城市圈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始,武汉市高校就大力推进两型校园的创建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 学校领导重视,创建两型校园的运行机制
武汉市大部分高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规章制度,制定出有关两型校园创建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目标责任制度,将两型校园创建的目标及措施落实到各单位和各教职工,做到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使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到实处。例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创建责任。分析学校管理流程,将资源节约和环境财产保护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健全工作职责,经常开展工作检查,防止资源浪费,维护校园环境;积极开展活动,实践“两型”创建。教育师生从身边的小事开始。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节电、节水活动,从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节约饭菜做起。学生设置废旧电池回收处,实施废纸回收;加强管理,从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等电器的节能入手,重视教学、办公设备管理、使用和养护;注重节能降耗,注重公共资源的节约;制定相关评价标准,评选先进团体和个人,推动“两型”学校创建的深入。这些具体方案的出台,在制度上有力保障了武汉市高校两型校园创建工作的展开与顺利推进。
2.2 注重宣传教育,构建两型校园创建的文化氛围
高校不仅应注重教书育人,而且要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意识,武汉市高校在创建两型校园的过程中,都注重以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为突破口,重视人文创建,通过加强对师生员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强化全员节约和环保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以两型校园创建为主题,开展系列讲座和讨论,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师生对创建两型校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全体师生养成节约、环保的观念和习惯。宣传部门利用广播台、校园网、校报等校内舆论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充分发挥广大师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每个师生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加快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方式。组织开展创建两型社会、两型校园主题实践活动,如召开环保专家讲座倡导无烟校园,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技能比武、举办低碳环保时装秀、环保知识竞赛、环保节能行动、志愿服务等,激励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2.3 采用先进技术,积极推进科技节能
信息时代的校园不可能离开信息化、技术化的管理,而校园一卡通的使用就是校园信息化的见证。在两型校园创建过程中,武汉市大部分高校已开始采用校园一卡通。所谓校园一卡通,就是在学校范围内,凡有现金、票证或需要识别身份的场合均采用一卡来完成,并可以利用银行转账系统,实现银行卡和校园一卡通的转换。师生可以直接将钱转到校园一卡通上,避免了随身携带现金的不安全因素,卫生方便。同时部分高校也开始试用“ic卡浴室收费系统”、“隔膜式脚踏沐浴器”、“延时自闭阀”等节能新设备、新技术,甚至采用红外线人体感应控制器来控制卫生器具用水的开闭。此外,在学校基础创建过程中,也将“建筑节能”的理念融入到新建筑的设计和老建筑的改造工程中,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新建工程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体系。新落成的建筑在供电、供暖、上下水系统等方面均选择了低耗、低排、高效节能设备和器具;同时,还加强科技改造,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
3 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与“两型”要求的差距及原因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校园面积、在校生人数和教职员工人数急剧增多,能耗需求随之不断增加,各学校公共费用支出,特别是能耗方面的支出费用急速增长,造成办学成本不断上升,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直接加剧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1 思想认识不够充分,两型校园的创建活动流于形式
武汉市部分高校管理者和师生的两型意识还比较淡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师生员工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一些师生员工的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淡化了,奢侈思想滋生了,节约行动弱化了,浪费现象增多了。有一些高校在两型校园的宣传力度上也不够,对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只满足于会议开了,文件发了,活动搞了,不重视落实过程和结果,想问题、办事情缺乏节约精神。再加上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师生认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只是相关职能部门的事,与个人无关,由此也导致能源浪费、环境破坏现象的产生。
3.2 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管理实施不够到位
武汉市部分高校在两型校园创建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缺乏相关的监督惩罚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在建筑设计、用材等方面未考虑节能因素,造成空调、通风等设施的能耗增加,非节能型灯具、洁具的使用也造成能耗的浪费。一些高校的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等建筑要么一、二级计量表不全;要么水、电、气长期处于敞开供应状态,无专人管理,尤其是无人教室灯长明的现象时有发生。据测算,这部分公共场所的照明约占高校总电耗的30%。此外,有些高校在基建投资项目上盲目求大求全,搞“形象工程”,依赖巨额贷款创建新校区。高校的校区在分期分批创建过程中,基础设施形成了以区域为中心、分块而立的局面,运行及管理成本大大增加,投资效益与资源配置很不合理;与此相适应,配套设施也呈区域状分布,不合理的能源供需状况,增加了能耗。
3.3 创建活动缺乏新意,缺少学科和实践支持
在两型校园创建过程中,武汉市高校基本是由校长、书记担任组长,各行政部门负责人为组员,成立两型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通过各个管理层级将活动落实贯彻到各位教职工及学生中,由此而形成一支两型校园建设队伍。通过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标准和办法,狠抓落实登记、公示、管理等措施,进行定期分析,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活动。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板报等媒体开展宣传活动,以增强学生节水、节电、资源综合利用、爱护花草树木、人和自然友好相处的意识;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优美校园的责任感;张贴两型校园建设提示语,营造两型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对水、电、气的管理,减少办公用支出,加强通信管理、车辆管理、行政管理、基建管理,降低运行成本。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型校园的建设,却没有体现出作为创建两型校园的主体即高校,这一特殊性,使得两型校园的建设工作缺乏相应的学科技术支持而缺少新意。
4 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的对策
4.1 创建两型校园文化,进一步增强创建两型校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节约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理念,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这是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的文化基础。当前,我们应大力创建两型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创建中进行春风润物、潜移默化的两型社会教育。通过创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同时,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必须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与两型社会创建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产生共鸣。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审视高校工作、管理学校、教育学生和优化环境。通过多种宣传和教育渠道,强化两型校园创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形成浓厚的两型校园文化氛围,使广大师生主动地将两型校园创建的责任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自觉行为,从而为两型校园创建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努力形成两型校园教育特色,进一步提高武汉市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明确创建两型校园的工作内容,引导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创建两型校园的重要性和对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进而增强创建两型校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2 健全校园管理制度,完善两型校园管理机制
武汉市高校应在严格执行国家、地方政府法规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资源管理规定和奖惩制度,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具体措施上应该做到四点:一是计划管理,保证需要。如校园基础设施创建与维护改造、设备材料的购置等按计划管理,以提高使用效率、避免重复施工与重复购置、减少浪费。二是量化管理,定额用能。如对学生公寓用电、用水实行核定指标,超标付费;对校内经营单位、家属区、本校教学科研等单位能源用户按照“定额用能,超标自理,节能归己,节约奖励”模式进行分类收费。三是成本核算,企业化运营。如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后勤实体和实行成本核算的项目,将能源消耗纳入成本,实现全成本核算。四是价格管理,减少浪费。推行阶梯式用能价格,用水、用电超指标越多、单价越高,以节约用能、降低资源消耗。五是监督管理。对学校内的能耗、水耗等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加强日常运行管理,为能源节约提供依据,并建立能效公示制度,将学校的能耗、水耗调查统计和能源审计结果予以公示,接受广大师生监督。同时将节约资源、能源工作纳入到二级管理考核体系中,使得各学院、各部门的资源占用或使用情况与本学院、部门的利益挂钩,提高各学院、各部门的成本核算观念,迫使各学院、各部门形成自我约束机制,想办法堵塞漏洞、节约开支、提高办学效益,以达到资源共享、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4.3 加大两型校园创建的学科渗透力度
两型校园创建领域宽泛,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教学活动也应成为渗透两型文化、两型社会、两型校园教育的主要渠道。为了畅通渠道、巩固阵地,武汉市高校要开展渗透式教育课,结合教学的相关内容,加大学科渗透力度,将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的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具体而言,两型校园创建的学科渗透途径,是指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创建的理念于各类学科和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各类学科和各门课程在创建两型校园中的“载道”和“渗透”作用。例如,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中进行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的理念渗透,即寓两型理念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之中。因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以科学文化知识为载体的,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的影响和熏陶。在理工科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的理念渗透,通过阐述和讨论本专业领域的历史与传统、所涉及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以及所面临的道德伦理问题,帮助学生超越技术层面的狭隘性,跳出专业看专业,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专业问题。
4.4 努力拓展两型校园创建的有效途径
就当前的两型校园创建而言,首先,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两型校园创建。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因为,只有坚持深入实践,才能获得两型社会创建和两型校园创建的真知灼见。其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创建,使网络成为两型校园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开设网上两型社会创建和两型校园创建的专栏、论坛,通过集思广益,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使广大师生积极地参与到两型社会创建和两型校园创建之中,充分发挥全校教职员工参与两型社会创建和两型校园创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教育。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消除炫耀性消费和挥霍性消费等不健康的负面心理状态,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荣辱观,进而处理好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最后,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中进行两型校园教育。要努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使广大学子没有后顾之忧,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建设之中。
创建两型校园是一项全新的命题,可供借鉴的经验还不多。武汉市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加大两型校园创建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整合力度,广泛开展两型校园创建活动,要以社会主义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引导,紧紧围绕高校学科专业评估工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创建两型校园工作进行全方位整合和全面性指导;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两型校园创建,为新时期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内容、新形式和新方法。通过武汉市高校的两型校园创建,推动武汉市的两型社会建设,为促进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鑫芳.如何使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深入校园[j].
[关键词]高校;两型校园;对策研究
1 两型校园的含义
两型校园的说法源于两型社会,两型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简称,是指在生产、创建、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节能减排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为重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生态等多种需要。因此,两型社会是一种以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小部分,相当于一个细胞,学校与社会之间有一层薄膜,可以互相渗透,学校依靠社会生存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发展,学校是个小天地,社会是个大世界,学校小天地的创建必须融于社会大世界的创建中,两型社会创建向高校提出了两型化建设的要求。
资源节约型校园,就是以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升学校办学效益,能不断促进自身有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学校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校园,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创建、管理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校园布局结构合理且环境优良,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且环境优美,集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
2 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的举措
两型校园是两型社会的缩影,是两型社会创建在学校教育教学以及学校发展中的反映。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武汉市高校参与两型社会创建伟大实践的必然选择,是高校紧跟时代、贴近形势、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从2007年武汉城市圈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始,武汉市高校就大力推进两型校园的创建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 学校领导重视,创建两型校园的运行机制
武汉市大部分高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规章制度,制定出有关两型校园创建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目标责任制度,将两型校园创建的目标及措施落实到各单位和各教职工,做到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使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到实处。例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创建责任。分析学校管理流程,将资源节约和环境财产保护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健全工作职责,经常开展工作检查,防止资源浪费,维护校园环境;积极开展活动,实践“两型”创建。教育师生从身边的小事开始。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节电、节水活动,从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节约饭菜做起。学生设置废旧电池回收处,实施废纸回收;加强管理,从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等电器的节能入手,重视教学、办公设备管理、使用和养护;注重节能降耗,注重公共资源的节约;制定相关评价标准,评选先进团体和个人,推动“两型”学校创建的深入。这些具体方案的出台,在制度上有力保障了武汉市高校两型校园创建工作的展开与顺利推进。
2.2 注重宣传教育,构建两型校园创建的文化氛围
高校不仅应注重教书育人,而且要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意识,武汉市高校在创建两型校园的过程中,都注重以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为突破口,重视人文创建,通过加强对师生员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强化全员节约和环保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以两型校园创建为主题,开展系列讲座和讨论,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师生对创建两型校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全体师生养成节约、环保的观念和习惯。宣传部门利用广播台、校园网、校报等校内舆论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充分发挥广大师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每个师生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加快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方式。组织开展创建两型社会、两型校园主题实践活动,如召开环保专家讲座倡导无烟校园,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技能比武、举办低碳环保时装秀、环保知识竞赛、环保节能行动、志愿服务等,激励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2.3 采用先进技术,积极推进科技节能
信息时代的校园不可能离开信息化、技术化的管理,而校园一卡通的使用就是校园信息化的见证。在两型校园创建过程中,武汉市大部分高校已开始采用校园一卡通。所谓校园一卡通,就是在学校范围内,凡有现金、票证或需要识别身份的场合均采用一卡来完成,并可以利用银行转账系统,实现银行卡和校园一卡通的转换。师生可以直接将钱转到校园一卡通上,避免了随身携带现金的不安全因素,卫生方便。同时部分高校也开始试用“ic卡浴室收费系统”、“隔膜式脚踏沐浴器”、“延时自闭阀”等节能新设备、新技术,甚至采用红外线人体感应控制器来控制卫生器具用水的开闭。此外,在学校基础创建过程中,也将“建筑节能”的理念融入到新建筑的设计和老建筑的改造工程中,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新建工程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体系。新落成的建筑在供电、供暖、上下水系统等方面均选择了低耗、低排、高效节能设备和器具;同时,还加强科技改造,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
3 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与“两型”要求的差距及原因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校园面积、在校生人数和教职员工人数急剧增多,能耗需求随之不断增加,各学校公共费用支出,特别是能耗方面的支出费用急速增长,造成办学成本不断上升,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直接加剧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1 思想认识不够充分,两型校园的创建活动流于形式
武汉市部分高校管理者和师生的两型意识还比较淡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师生员工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一些师生员工的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淡化了,奢侈思想滋生了,节约行动弱化了,浪费现象增多了。有一些高校在两型校园的宣传力度上也不够,对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只满足于会议开了,文件发了,活动搞了,不重视落实过程和结果,想问题、办事情缺乏节约精神。再加上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师生认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只是相关职能部门的事,与个人无关,由此也导致能源浪费、环境破坏现象的产生。
武汉市部分高校在两型校园创建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缺乏相关的监督惩罚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在建筑设计、用材等方面未考虑节能因素,造成空调、通风等设施的能耗增加,非节能型灯具、洁具的使用也造成能耗的浪费。一些高校的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等建筑要么一、二级计量表不全;要么水、电、气长期处于敞开供应状态,无专人管理,尤其是无人教室灯长明的现象时有发生。据测算,这部分公共场所的照明约占高校总电耗的30%。此外,有些高校在基建投资项目上盲目求大求全,搞“形象工程”,依赖巨额贷款创建新校区。高校的校区在分期分批创建过程中,基础设施形成了以区域为中心、分块而立的局面,运行及管理成本大大增加,投资效益与资源配置很不合理;与此相适应,配套设施也呈区域状分布,不合理的能源供需状况,增加了能耗。
3.3 创建活动缺乏新意,缺少学科和实践支持
在两型校园创建过程中,武汉市高校基本是由校长、书记担任组长,各行政部门负责人为组员,成立两型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通过各个管理层级将活动落实贯彻到各位教职工及学生中,由此而形成一支两型校园建设队伍。通过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标准和办法,狠抓落实登记、公示、管理等措施,进行定期分析,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活动。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板报等媒体开展宣传活动,以增强学生节水、节电、资源综合利用、爱护花草树木、人和自然友好相处的意识;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优美校园的责任感;张贴两型校园建设提示语,营造两型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对水、电、气的管理,减少办公用支出,加强通信管理、车辆管理、行政管理、基建管理,降低运行成本。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型校园的建设,却没有体现出作为创建两型校园的主体即高校,这一特殊性,使得两型校园的建设工作缺乏相应的学科技术支持而缺少新意。
4 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的对策
4.1 创建两型校园文化,进一步增强创建两型校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节约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理念,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这是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的文化基础。当前,我们应大力创建两型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创建中进行春风润物、潜移默化的两型社会教育。通过创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同时,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必须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与两型社会创建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产生共鸣。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审视高校工作、管理学校、教育学生和优化环境。通过多种宣传和教育渠道,强化两型校园创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形成浓厚的两型校园文化氛围,使广大师生主动地将两型校园创建的责任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自觉行为,从而为两型校园创建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努力形成两型校园教育特色,进一步提高武汉市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明确创建两型校园的工作内容,引导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创建两型校园的重要性和对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进而增强创建两型校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2 健全校园管理制度,完善两型校园管理机制
武汉市高校应在严格执行国家、地方政府法规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资源管理规定和奖惩制度,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具体措施上应该做到四点:一是计划管理,保证需要。如校园基础设施创建与维护改造、设备材料的购置等按计划管理,以提高使用效率、避免重复施工与重复购置、减少浪费。二是量化管理,定额用能。如对学生公寓用电、用水实行核定指标,超标付费;对校内经营单位、家属区、本校教学科研等单位能源用户按照“定额用能,超标自理,节能归己,节约奖励”模式进行分类收费。三是成本核算,企业化运营。如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后勤实体和实行成本核算的项目,将能源消耗纳入成本,实现全成本核算。四是价格管理,减少浪费。推行阶梯式用能价格,用水、用电超指标越多、单价越高,以节约用能、降低资源消耗。五是监督管理。对学校内的能耗、水耗等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加强日常运行管理,为能源节约提供依据,并建立能效公示制度,将学校的能耗、水耗调查统计和能源审计结果予以公示,接受广大师生监督。同时将节约资源、能源工作纳入到二级管理考核体系中,使得各学院、各部门的资源占用或使用情况与本学院、部门的利益挂钩,提高各学院、各部门的成本核算观念,迫使各学院、各部门形成自我约束机制,想办法堵塞漏洞、节约开支、提高办学效益,以达到资源共享、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4.3 加大两型校园创建的学科渗透力度
两型校园创建领域宽泛,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教学活动也应成为渗透两型文化、两型社会、两型校园教育的主要渠道。为了畅通渠道、巩固阵地,武汉市高校要开展渗透式教育课,结合教学的相关内容,加大学科渗透力度,将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的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具体而言,两型校园创建的学科渗透途径,是指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创建的理念于各类学科和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各类学科和各门课程在创建两型校园中的“载道”和“渗透”作用。例如,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中进行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的理念渗透,即寓两型理念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之中。因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以科学文化知识为载体的,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的影响和熏陶。在理工科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的理念渗透,通过阐述和讨论本专业领域的历史与传统、所涉及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以及所面临的道德伦理问题,帮助学生超越技术层面的狭隘性,跳出专业看专业,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专业问题。
4.4 努力拓展两型校园创建的有效途径
就当前的两型校园创建而言,首先,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两型校园创建。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因为,只有坚持深入实践,才能获得两型社会创建和两型校园创建的真知灼见。其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创建,使网络成为两型校园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开设网上两型社会创建和两型校园创建的专栏、论坛,通过集思广益,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使广大师生积极地参与到两型社会创建和两型校园创建之中,充分发挥全校教职员工参与两型社会创建和两型校园创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教育。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消除炫耀性消费和挥霍性消费等不健康的负面心理状态,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荣辱观,进而处理好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最后,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中进行两型校园教育。要努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使广大学子没有后顾之忧,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两型社会和两型校园建设之中。
创建两型校园是一项全新的命题,可供借鉴的经验还不多。武汉市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加大两型校园创建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整合力度,广泛开展两型校园创建活动,要以社会主义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引导,紧紧围绕高校学科专业评估工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创建两型校园工作进行全方位整合和全面性指导;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两型校园创建,为新时期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内容、新形式和新方法。通过武汉市高校的两型校园创建,推动武汉市的两型社会建设,为促进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鑫芳.如何使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深入校园[j].
上一篇:浅析我国高校薪酬调查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