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现代教育观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15-07-28 18:42

 摘要:创办于100多年前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是一所专门培养留学生的近代新式学堂。它虽然不是正式的高等学府,但其独特的办学特点和追求民主治校的理念,关注中西文化交流、崇尚对封建教育体制变革等现代教育观,使它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谱写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成为推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根本转型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现代教育观;高等教育
  一、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基本状况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每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以下简称“预校”)的成立,就是在与近代中国不能割断的社会发展中应运而生的。
  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廷开始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蔡元培执掌民国政府教育部后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的新教育方针,得到河南教育界同人的积极响应。时任河南教育会长的李敏修、教育司科长林伯襄等,纷纷上书当局,力陈办学为当务之急。
  1912年4月29日,林启镐、王敬芳等人联名在《大中民报》刊登《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公启》。随后河南省临时议会议定,筹备设立一所培养留学生的预备学校,委派林伯襄为校长,择定七朝古都开封市铁塔以南,原河南乡试场所的“河南贡院”东半部旧址为校址。从此,在“河南贡院”这处兴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并举行了全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文化圣地,开始了引领、见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式学堂的建设进程。1912年8月25日的《自由报》首次刊载了《河南提学司招考留学欧美预科学生广告》。同年9月25日,首届新生140人入校上课。预校这所别具一格的新型学校在古城开封诞生。
  民国十二年(1923年),预校改成中州大学。从1912年至1923年不足12年间,预校共招收七届十班学生,毕业学生近300人。这所培养出国留学预备生的学校是当时国内少见的,在中国独树一帜。它既不同于尊孔读经的书院,又不同于近代中国的其他新式学堂。作为近代中国一个重要的新型学府,它在教育理念方面远远走在了时代前列。
  二、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现代教育观
  (一)民主治校
  民主治校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大学的京师大学堂,尽管引进了西方办学模式和西学课程,但仍然没有摆脱封建的旧式教育模式,因为其学生几乎全部是京官和八旗子弟。预校在这一点上则走在时代前列。学校的招生条件表明,学生无论贫富、出身,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有同等的机会进入这所学校学习。辛亥革命后,主张男女平等,国内才开始有女子学校的创建,而预校从创办之初即以同等的报考条件招收女生。在每届招收的学生中,都有相当比例的女生,且不乏在校学生中的佼佼者。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确立,是民主教育理念逐步替代封建专制教育观念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与封建旧式教育斗争中逐渐吸收、接纳西方文化教育理念的过程。预校的民主治校理念,改变了中国传统封建教育体制中的专制作风,成为中国近代教育体制替代封建教育体制的助推剂。
  (二)尊师励教
  近代中国新式学堂的校长拥有绝对的教师任免权。在首任校长林伯襄看来,学校不是对学生贩卖知识和获取功利之所,而是要培养有志有识、有技有艺的优秀人才,因而必须有一大批积学深厚、德才兼备的专家。为此,他把对任课教师的选聘视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他极力聘任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到校任教,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海外留学归国人士、国内知名人士,以及多位外籍专家,其中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不在少数。以林伯襄为代表的历任校长尊师励教的治学理念,无私无畏、以诚待人、以勤律己的个人魅力,营造了善于养贤用贤的教学环境,继而吸引着当时国内许多优秀学者,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成为这所新式学堂走在近代新式教育前列的关键因素。
  (三)变革封建教育体制
  尽管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中国传统封建教育体制的变革以民国政府的成立为开端。民国二年,教育部颁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方针,取代了清末钦定的“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预校的创立成为履行新式教育方针的积极尝试。预校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设置的课程涵盖中、西、古、今方方面面,构建了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基础知识体系。学校一改中国传统封建教育中读死书、死读书的做法,特别重视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不惜重金购置大量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为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创造条件。学校还统一实行百分制,并规定:每科总成绩=考试成绩×每周授课时数,学期成绩=各科成绩总和÷各科授课总时数,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预校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需经过多次严格的考试,同时实行严格的淘汰制,使学生对待学习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是对清末民初以来教育制度千古未有之巨变的积极回应。
  (四)注重切中西文化交流
  实现与西方文化交流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意味着对中国封建道统名教的巨大挑战。尽管中西文化的交流最早可追溯至16世纪,但把文化教育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题,起步则较晚。预校的做法在这方面成为先行者。学校将外文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科目,且安排学时最多、内容最多、程度更深。学校聘请了外籍教员,采用明显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方式进行教学。外籍教师一改填鸭式授课,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和课堂气氛的活跃;给学生介绍了大量西方著作,介绍西方科学和文化,并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关心时政、探求学术,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外籍教师的课余时间也常常和学生一起度过,通过组织文体活动、茶话交流,关心学生的思想成长,中西方教育文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这里进行交流。
  三、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现代教育观的借鉴价值
  中国是世界高等教育产生较早的国家之一,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高等教育并不 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延伸和发展,而是在中国近代社会深刻变革的基础上,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辛亥革命胜利后,国内形成了高等教育发展相对宽松的环境。预校作为倡导新式教育的先行者,在教育理念、办学宗旨、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大胆革新,对传统封建教育制度和体制形成了有力冲击。预校提出的培养“专才”的目标,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价值体系中所鄙夷的“技”和“艺”从西方移植过来,走出校门的学子不再只会熟读研习儒家典籍,而是掌握了改造社会的知识和技能。
  预校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这些学生刻苦奋勉,成绩优异,成为理工农医方面的优秀人才。预校的学生大都通晓中西文化,在许多领域成为领导者和佼佼者。人才方面的优势和突出成就,使预校在十一年多里一直扮演着新式教育先导者的角色。
  从严格意义上讲,预校并不是一所正式的高等学府,但它的创建和发展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还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所崇尚的民主治校、引进外教等先进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中国封建体制下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为青年学子接触、学习国外先进科技文化提供了便利,为中国教育体制从传统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的民主化转型提供了借鉴,开启了河南乃至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之先河。
  历史如镜,鉴往知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就是这样一面镜子。漫步在青砖绿瓦、飞檐走兽构筑的近代建筑群中,洞悉这所百年学堂散发的气息,品味这个百年学府展现给众人的风采的同时,将不难发现,这所百年前创办的学校留给后人的除了意味深长的建筑群和读不尽的历史,还有它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创办和发展的见证,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深深历史烙印所留下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蔡元培.对教育方针之意见[J].东方杂志,1911,(8).
  [3]王日新,蒋笃运主编.河南教育通史(中)[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上一篇:利用网络新媒体构建大学生权益平台的构建

下一篇: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实践的效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