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的生态化交融模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28 18:43

 [课题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语言社会文化视角下扶助式语言教学模式的优化选择》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HDW2011JC042。
  目前各高校网络教育资源日臻完善,但学生经常抱怨网上投入的精力很大,而促进学习效果有限。同时部分学生面临网络学习出现焦虑紧张等现象。面对众多的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一些学生竟然无所适从。很多大学生依然将学习知识依赖于课堂上教师面对面的传授。作为主要教育手段的课堂教育,虽然是最直接有效地进行面对面的交际活动,但由于课容量、课时、教学大纲、教学设备等各方面的限制,使得教师很难做到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与博弈,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的培养难以在课堂上实现。同时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缺少全面的衡量标准。而网络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及时交流,分享学科知识和先进的研究成果,跨越课堂的限制,为课堂教育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怎样充分合理应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是目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优化选择的重要课题。在网络平台的帮助下,对学生的学习策略、风格、态度、目标等进行有效监控考查,对课外实现个性化教学辅导,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参与互动的生态化的学习环境也极其重要。
  生态化学习理念
  1976年美国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提出了生态教育理念,应用生态学原理研究教育现象。目前其研究范围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涉及微观的课堂生态和宏观性教育生态问题。而生态化学习观正是生态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环境为出发点,从整体性、适应性和多元性的角度审视学习。生态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信息探查,通过有目的的反思实践,对物质及社会环境所提供的信息和知识进行调整的过程。与行为主义学习观中学习者消极受制于环境中的物理刺激、认知主义学习观中学习者机械性的建构、社会文化学习观中学习者受制于语言文化的观点不同,生态学习观坚持学习者是有意识地与学习环境交互作用、在信息加工学习过程中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习者个体与共同体环境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互相贡献。以生态化学习观为指导,可建构学习共同体环境,营造自主学习的外层环境,同时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多元发展实现个性化教学,培养学习者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提升学习者内在素质,最终可达到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创新能力。
  以QQ为平台营造生态化的学习环境
  目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高校的校园网逐渐成熟,学生有了更加广阔的交流学习空间。网络环境中丰富的社会性交际活动为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模式提供了可能。师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为学习交流的空间,充分利用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和工具,共建共享学习资源,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对一定的问题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网上探究和交流,营造生态化的学习环境。但在高校课程改革过程中所建立的网络教室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网络教室学习受到教室开放时间、坐席、校园网络以及学习课件的限制,并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很多学生也不喜欢网络教室中被迫学习的环境。而利用普通互联网运行的QQ可以打破高校网络资源的限制,为学生局域化学习提供生态化的学习环境,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便捷的平台。
  QQ作为大家所熟知的一种交流工具,具有收发信息、查找和添加好友、个人设置和查看资料、传送文件、超级视频和语音聊天、手机短消息、聊天记录和信息管理器等功能,可以成为高校学生进行局域化课程学习交流的便捷平台,同时QQ 的运行不依赖于校园网络,使得交流时间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即使学生假期也可以与老师同学实施交流,可以实现移动学习,延长学校学习时间。对于课程信息量大,课后资料丰富的课程,教师可采用网络的支持实现大量信息的输出,使学生能够大量接触有用的课程资源。而且以QQ为载体可减少网络学习者的焦虑,实现教师学生互动交流,为学生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学习环境。作为即时通信的网络工具,QQ班级群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教师和同学可以针对任何话题进行实时讨论,实现学习—生活的有机结合,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交流,减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增进师生关系,促进同学友谊,更重要的是为学习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背景和平台,减少学生网络学习的焦虑。
  以QQ为平台的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的交融模式
  学习过程是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新旧知识的链接,预习——课堂学习——复习三位一体化的学习模式对于知识的习得至关重要。具体来说,预习是为新旧知识架起桥梁,可以培养激发以已有知识来思考新知识的能力;课堂学习是加深理解突出重点的过程;复习是巩固学习成果,为下一学习任务作好准备的过程。三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链条受损,将对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使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有机结合可由以QQ为平台的网络学习和课堂学习的相互交融而实现。
  1.网络学习预习阶段
  首先,网络学习起到先导准备作用,是预习的基本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整体学习水平和课程要求,以简要的形式告知课程大纲要求、学习进度。通过QQ上传学习的知识重点以及相关的学习材料,使学生了解课程的要求、本阶段重点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于自我学习的监控能力,对知识要点的把握能力。在现实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通过QQ 消息公告提前向全体同学展示课堂学习的进度,知识重点、难点,同时可以限期要求学生对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只要学生进入自己的QQ空间,由于QQ的信息提示功能,学生必将阅读到有关该课程教师发布的信息。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提前预习的兴趣和紧迫感。一旦学生习惯了该学科的信息公告模式,将实现由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查阅信息的转变,转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并培养其查找相关资料解决预习中难点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练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辨认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所提高。在此阶段教师可以以简洁的要点起到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独立的能力以处理问题难点查找相关学习资料。通过学生与老师进行准备阶段问题探讨,教师可以充分分析学生的 特点与需求,然后通过群共享上传适合学生需求的先导性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环境的兴趣,获得学习新知的知识链接和心理准备。正是利用了QQ实时交流的功能,使信息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快速传递和反馈,为新旧知识架起了桥梁,使学生为将要获得的知识作好心理准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难点、兴趣点,确定现实课堂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重点讲解的方向,充分发挥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准备阶段的信息组织,避免学习的被动性,以充分的知识储备自信地参与课堂活动中,实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网络学习起到主导思考功能,是预习的升华阶段。在交流的过程中,当教师了解到学生完成了预习的第一阶段后,应给予学生进一步的指导,提高学生思考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对于那些课程学习能力较强、信息素养比较高的学生给予一对一的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广阔的学科资源,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扩大学科学习的知识面,为课堂深入讨论奠定基础。
  2.课堂学习提升阶段
  通过预习阶段的自学过程,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激活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充足的心理和知识准备,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于预习阶段遇到的问题难点可在课堂上老师授课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对于知识的深入巩固起到良好的强化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心理支持使其有机会有能力参与互动讨论之中。教师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由于对学生的学习难点和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了及时分析,为自己选择合适的课堂组织方式提供有效的支持。网络预习过程可缩短课堂上教师导入新知识的时间,为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保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直击课程的难点重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被动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具体的课堂组织方法肯定学生的自学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教师良好人格魅力的形成和成长。
  3.网络学习复习阶段
  温故而知新,温故是获得新知识的起点。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复习不但是对已习得的知识的巩固,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兴趣,促进深入学习。作为课堂教育的后续,教师应及时督促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可通过QQ 及时上传课程小结,强调重点学习内容,通过练习强化学习效果。在处理习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与学生进行在线答疑,对学生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帮助。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以上传有关学科的深入资料,鼓励学生在涉猎的过程中巩固已习得的知识,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科认识度,了解学科发展的更广阔的知识。为学生充分学习知识,了解本学科内容,积极创新作好准备。
  小结
  以QQ为平台,教师根据自我教学进度和学科需要为学生设立一个生态化的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之中,学生在网络的支持下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特长,涉猎大量的学科资源,实现预习——课堂学习——复习的有机融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互动交流的能力。教师在此平台下,可以与学生进行及时交流,了解学生的特点、学习要求,制订有效的课堂授课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葛明贵等.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郑葳,王大为.生态学习观:一种审视学习的新视角[J].心理科学,2006,(4).
  [3]张丽霞,张立新.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互补交融教学模式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4]熊苏春.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语言学习焦虑与学习策略使用之关系研究[J].外语电话教学,2012,(6).
  作者单位:马 良 长安大学 陕西西安
  周航帆 西亚斯国际学院 河南郑州。本文选自《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4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上一篇:基于教师职业素质谈师范类学生的教育策略

下一篇: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