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2 13:51
论文关键词: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特困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危害,分折了造成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引导特困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特困大学生主要是指高校中那些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或灾区且生活费低于150元的贫困学生。资料表明,高校特困大学生约占18%。作为当今大学校园里特殊的一群,特困大学生在经济方面已经得到学校、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资助。但是特困大学生精神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障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还开展得很不够。由于生存状态的艰难等原因,特困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上存在着这种或那种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物质的贫困影响人一时,精神的贫困影响人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特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暂时的经济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比物质援助显得尤为重要和急切。
1特困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和心理状态。据调查,特困大学生主要存在着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封闭心理、攀比心理、嫉妒心理等五种心理障碍,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特困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着消极影响。
第一,自卑心理。俗话说:“人穷志短”。特困大学生因为经济条件、物质生活不如其他同学,内心里都或深或浅地有自卑感,这是特困生中最普遍的心理障碍。正是由于自卑心理,他们对于贫困相当敏感,他们的自尊容易受到伤害。南京某高校一特困新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孤单单地穿着一身皱巴巴的衣服,手拎两只旧塑料包,整个就像‘流浪汉’,充其量也是被人看作‘打工仔’。看到有的新生在父母和亲人们的簇拥下个个像进宫殿的小皇帝那样趾高气扬,我顿时脸上火辣辣的,慌乱地低下头,像做错事似的靠着路边走。”自卑感较强的特困生,一般不会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往,更不用说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锻炼和表现自我了。可以说,自卑感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特困生的充分发展。
第二,依赖心理。面对困难,有的特困生过分地依赖于学校和社会,并在心理上坦然接受学校和社会的帮助,缺乏发扬自立自强精神。湖南某高校98级90%以上的特困生向学校有关部门递交了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申请书,其中有一个写道:“家里实在太贫穷,我自己是没有办法,恳请学校和老师能给我一些困难补助和安排一个勤工助学岗位。”对学校和社会的依赖,由此可见一斑。由于依赖心理作怪,特困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坐等机会,这种状况极不利于他们的早日成长。
第三,封闭心理。这类特困生不愿意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贫穷和困难,还想方设法加以掩盖,靠自己的忍受和个人的努力度过难关。由于没有得到必需的援助,这些特困生把日常开支压到最低标准,营养跟不上,既影响了身体也影响了学业。太原某高校一特困女生,离家时跟母亲学会了腌咸菜的技术,人学后自己偷偷地在寝室用塑料袋腌咸菜。每天她行色匆匆地在食堂买回馒头,躲在别人很难发现的地方用咸菜完成她的一日三餐。终于有一天,因为身体极度虚弱,她昏倒在厕所里……。对于这些特困生,要让其相信学校、社会的关爱和力量,及时得到适当的援助,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第四,嫉妒心理。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大学生之间确实存在着经济条件悬殊的现象,这很正常。个别特困生不能正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贫富差距,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存在着嫉妒心理,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应该亲如兄弟姐妹的人际关系。上海某高校一特困男生出于嫉妒心理,经常背着班上一条件优越的同学说些风凉话,导致两人大打出手,最后同时受到纪律处分。
第五,攀比心理。个别特困生没有把精力用在学习上,看到条件较好的同学穿名牌、下馆子,就盲目攀比。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经济困难的实际,也想穿得潇洒、玩得痛快,这是极其有害的。特困生在物质生活方面盲目攀比,既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又分散了学习精力,甚至可能挺而走险。某高校一特困生,用跟老乡借来的钱买上名贵的西装后,又想配呼机,没处借钱便去偷,结果被保卫部门抓住,面对一纸退学通知单,只能留下悔恨的泪水。
2造成特困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造成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1主观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部分特困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一般说来,当前在校特困生学习、升学都比较顺利,他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多少社会实践经验,也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的挫折,更没有接受过挫折教育。因此,他们难以承受经济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困难和不便。另一方面,不能正确看待暂时的经济困难,甚至爱慕虚荣,这些都是部分特困生出现心理障碍的思想根源。
2.2客观原因
首先,经济拮据是造成特困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由于近年来高校实行缴费上学,每年交数千元的学费,对于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或灾区的特困生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更不用说高校较高的生活费用。一进校,特困生就必须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同时,我国教育部门目前实行的“奖、贷、助、补、减免”等资助措施还不完善,还不能保证每一个特困生学习期间有稳定的经济保障。其次,滞后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是特困生出现心理障碍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高校,除了对师范类、医学类、政法类、军事类等院校少数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专门心理学课程外,对其他众多专业的学生则没有开设任何心理学课程,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知识匾乏,出现心理障碍后不能通过自我调节解决;同时,心理咨询工作虽然近年来引起了部分高校的重视,但因为心理学师资力量缺乏等原因开展得还不够规范,特困生还不能借助心理咨询途径解决心理障碍。再者,不断增大的社会压力是造成特困生心理障碍的又一原因。由于时代不断进步、竞争不断加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迅速提高,特困生也不例外地面临着激烈的学习竞争和巨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自主择业”制度,特困生更不能高枕无优,必须面对择业竞争和就业压力。因此,特困生不但要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承受学习压力、就业压力,还要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这种情况下,对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特困生来说,出现这种或那种心理障碍也就不足为奇了。
3.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就要求特困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乐观主义精神,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刻意识到肩上的责任,正视眼前暂时的经济困难,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特困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减轻经济压力和改善生活质量。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很多,据《南方周末)报道:武汉大学的特困生们纷纷走出校门,迈向社会,他们当中有一边求学一边做家教的,有利用星期天出去做推销的,有靠自已的文字功夫赚取稿酬筹集费用的,也有几个同学联合起来集资做生意的……。正是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或一技之长,这些特困生既解决了自已的困难,也得到了杜会的尊重和认可。
3.2发挥学校、政府和社会的主导作用
第一,高校、政府和社会应重视特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间题。近年来,许多高校专门成立了诸如“勤工俭学科”、“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等管理机构来负责解决特困生的勤工助学问题,有的省、市如湖南省专门设立了“优秀特困大学生奖励资金”,不少企业也在高校设立了种种“特困大学生奖学金”,这些都表明,特困大学生已经引起了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这些都集中在对特困生的经济援助方面,对特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间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专门针对特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和研究还没有开展起来,采取的对策也很少。因此,这方面的工作应大力加强。
第二,教育部门应尽快完善和落实奖、贷、助、补、减免等资助措施,这是解决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如前所述,导致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原因,经济上的后顾之优解决了,心理上的障碍也容易克服。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已出台了不少资助措施和制度,但是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因此,健全和落实各种资助措施和制度特别是贷学金制度尤为必要。
第三,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学知识,帮助特困大学生掌握心理调节办法。“心病还须心药医”,高校应将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安排为实用的课程,使大学生(包括特困大学生)从中学到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了解其身心发展规律,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最终树立起稳定的情绪,乐观、进取的态度和健康成熟的心理。同时,各高校应进一步规范心理咨询工作,充实心理学师资,开设针对特困生的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咨询信箱,帮助特困生及时解决心理的困惑。
第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特困生心理素质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素质制约着人的心理素质,提高特困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他们自身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必须充分脸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一是重视“两课”教育,尤其要帮助特困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贫富差距,把暂时的经济压力化作人生求索路上的动力。二是高校政工干部特别是辅导员要根据特困生个人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与特困生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最有条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特困生克服心理障碍。辅导员要对自卑者注人自信,引导那些过分依赖者逐步自立自强,对心理封闭者要在多关心的前提下引导其相信学校和社会关爱和力量,对嫉妒者要引导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对攀比者要教育他们去掉虚荣心理,把主要精力投人到繁重的学习中去。
总而言之,引导特困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既要发挥特困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学校、政府和社会的主导作用;高校特别是高校政工干部要综合利用各种途径和措施,有效地帮助特困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争取健康成长,早日成才。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特困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危害,分折了造成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引导特困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特困大学生主要是指高校中那些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或灾区且生活费低于150元的贫困学生。资料表明,高校特困大学生约占18%。作为当今大学校园里特殊的一群,特困大学生在经济方面已经得到学校、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资助。但是特困大学生精神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障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还开展得很不够。由于生存状态的艰难等原因,特困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上存在着这种或那种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物质的贫困影响人一时,精神的贫困影响人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特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暂时的经济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比物质援助显得尤为重要和急切。
1特困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和心理状态。据调查,特困大学生主要存在着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封闭心理、攀比心理、嫉妒心理等五种心理障碍,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特困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着消极影响。
第一,自卑心理。俗话说:“人穷志短”。特困大学生因为经济条件、物质生活不如其他同学,内心里都或深或浅地有自卑感,这是特困生中最普遍的心理障碍。正是由于自卑心理,他们对于贫困相当敏感,他们的自尊容易受到伤害。南京某高校一特困新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孤单单地穿着一身皱巴巴的衣服,手拎两只旧塑料包,整个就像‘流浪汉’,充其量也是被人看作‘打工仔’。看到有的新生在父母和亲人们的簇拥下个个像进宫殿的小皇帝那样趾高气扬,我顿时脸上火辣辣的,慌乱地低下头,像做错事似的靠着路边走。”自卑感较强的特困生,一般不会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往,更不用说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锻炼和表现自我了。可以说,自卑感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特困生的充分发展。
第二,依赖心理。面对困难,有的特困生过分地依赖于学校和社会,并在心理上坦然接受学校和社会的帮助,缺乏发扬自立自强精神。湖南某高校98级90%以上的特困生向学校有关部门递交了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申请书,其中有一个写道:“家里实在太贫穷,我自己是没有办法,恳请学校和老师能给我一些困难补助和安排一个勤工助学岗位。”对学校和社会的依赖,由此可见一斑。由于依赖心理作怪,特困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坐等机会,这种状况极不利于他们的早日成长。
第三,封闭心理。这类特困生不愿意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贫穷和困难,还想方设法加以掩盖,靠自己的忍受和个人的努力度过难关。由于没有得到必需的援助,这些特困生把日常开支压到最低标准,营养跟不上,既影响了身体也影响了学业。太原某高校一特困女生,离家时跟母亲学会了腌咸菜的技术,人学后自己偷偷地在寝室用塑料袋腌咸菜。每天她行色匆匆地在食堂买回馒头,躲在别人很难发现的地方用咸菜完成她的一日三餐。终于有一天,因为身体极度虚弱,她昏倒在厕所里……。对于这些特困生,要让其相信学校、社会的关爱和力量,及时得到适当的援助,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第四,嫉妒心理。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大学生之间确实存在着经济条件悬殊的现象,这很正常。个别特困生不能正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贫富差距,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存在着嫉妒心理,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应该亲如兄弟姐妹的人际关系。上海某高校一特困男生出于嫉妒心理,经常背着班上一条件优越的同学说些风凉话,导致两人大打出手,最后同时受到纪律处分。
第五,攀比心理。个别特困生没有把精力用在学习上,看到条件较好的同学穿名牌、下馆子,就盲目攀比。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经济困难的实际,也想穿得潇洒、玩得痛快,这是极其有害的。特困生在物质生活方面盲目攀比,既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又分散了学习精力,甚至可能挺而走险。某高校一特困生,用跟老乡借来的钱买上名贵的西装后,又想配呼机,没处借钱便去偷,结果被保卫部门抓住,面对一纸退学通知单,只能留下悔恨的泪水。
2造成特困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造成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1主观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部分特困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一般说来,当前在校特困生学习、升学都比较顺利,他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多少社会实践经验,也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的挫折,更没有接受过挫折教育。因此,他们难以承受经济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困难和不便。另一方面,不能正确看待暂时的经济困难,甚至爱慕虚荣,这些都是部分特困生出现心理障碍的思想根源。
2.2客观原因
首先,经济拮据是造成特困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由于近年来高校实行缴费上学,每年交数千元的学费,对于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或灾区的特困生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更不用说高校较高的生活费用。一进校,特困生就必须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同时,我国教育部门目前实行的“奖、贷、助、补、减免”等资助措施还不完善,还不能保证每一个特困生学习期间有稳定的经济保障。其次,滞后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是特困生出现心理障碍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高校,除了对师范类、医学类、政法类、军事类等院校少数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专门心理学课程外,对其他众多专业的学生则没有开设任何心理学课程,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知识匾乏,出现心理障碍后不能通过自我调节解决;同时,心理咨询工作虽然近年来引起了部分高校的重视,但因为心理学师资力量缺乏等原因开展得还不够规范,特困生还不能借助心理咨询途径解决心理障碍。再者,不断增大的社会压力是造成特困生心理障碍的又一原因。由于时代不断进步、竞争不断加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迅速提高,特困生也不例外地面临着激烈的学习竞争和巨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自主择业”制度,特困生更不能高枕无优,必须面对择业竞争和就业压力。因此,特困生不但要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承受学习压力、就业压力,还要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这种情况下,对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特困生来说,出现这种或那种心理障碍也就不足为奇了。
3引导特困生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
3.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就要求特困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乐观主义精神,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刻意识到肩上的责任,正视眼前暂时的经济困难,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特困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减轻经济压力和改善生活质量。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很多,据《南方周末)报道:武汉大学的特困生们纷纷走出校门,迈向社会,他们当中有一边求学一边做家教的,有利用星期天出去做推销的,有靠自已的文字功夫赚取稿酬筹集费用的,也有几个同学联合起来集资做生意的……。正是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或一技之长,这些特困生既解决了自已的困难,也得到了杜会的尊重和认可。
3.2发挥学校、政府和社会的主导作用
第一,高校、政府和社会应重视特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间题。近年来,许多高校专门成立了诸如“勤工俭学科”、“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等管理机构来负责解决特困生的勤工助学问题,有的省、市如湖南省专门设立了“优秀特困大学生奖励资金”,不少企业也在高校设立了种种“特困大学生奖学金”,这些都表明,特困大学生已经引起了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这些都集中在对特困生的经济援助方面,对特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间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专门针对特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和研究还没有开展起来,采取的对策也很少。因此,这方面的工作应大力加强。
第二,教育部门应尽快完善和落实奖、贷、助、补、减免等资助措施,这是解决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如前所述,导致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原因,经济上的后顾之优解决了,心理上的障碍也容易克服。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已出台了不少资助措施和制度,但是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因此,健全和落实各种资助措施和制度特别是贷学金制度尤为必要。
第三,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学知识,帮助特困大学生掌握心理调节办法。“心病还须心药医”,高校应将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安排为实用的课程,使大学生(包括特困大学生)从中学到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了解其身心发展规律,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最终树立起稳定的情绪,乐观、进取的态度和健康成熟的心理。同时,各高校应进一步规范心理咨询工作,充实心理学师资,开设针对特困生的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咨询信箱,帮助特困生及时解决心理的困惑。
第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特困生心理素质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素质制约着人的心理素质,提高特困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他们自身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必须充分脸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一是重视“两课”教育,尤其要帮助特困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贫富差距,把暂时的经济压力化作人生求索路上的动力。二是高校政工干部特别是辅导员要根据特困生个人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与特困生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最有条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特困生克服心理障碍。辅导员要对自卑者注人自信,引导那些过分依赖者逐步自立自强,对心理封闭者要在多关心的前提下引导其相信学校和社会关爱和力量,对嫉妒者要引导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对攀比者要教育他们去掉虚荣心理,把主要精力投人到繁重的学习中去。
总而言之,引导特困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既要发挥特困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学校、政府和社会的主导作用;高校特别是高校政工干部要综合利用各种途径和措施,有效地帮助特困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争取健康成长,早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