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教师教学领导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2 13:51
论文关键词:大学教师 教学领导 质性研究
论文摘要:教学为一种互动过程,教师如领导者,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对17名上海地区大学教师的教学领导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教师们大都采用与学生直接沟通、小测试和问卷的方式来判断学生的需求,多采用提问、讨论与案例三种方式让学生融入学习,并在重视学生层次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其独立思考、勇于尝试,他们主要关注学习结果、学习过程或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及提升内在的修为,而最终的评量方式大都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探讨教师的教学领导过程及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
大学是国家人力资源培养的摇篮,大学教育品质的良秀关系着国家整体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各界对大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期待。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正面临一系列外在社变迁、内在学生伦理与文化的改变,在此多元的转变与挑战中,传统的教学领导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品质的提升实为教育改革之首需,故改进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重点,而教学研究也成了必然的趋势。
教学为一种互动的历程(interactiveprocess即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的历程。而教师不仅是教授课程,并要与学生保持不断的合作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模范、益友、知识的供应者,带领学生去作知识的探索。由此观之,教师相当于团体的领导者,引导全班学生履行各项教学计划以充分配合教育功能,学生则犹如团体的成员,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师如领导者,学生如部属,他们之间会产生互动关系,致力去完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目标。
对教学领导研究,国外自19%年之后开始蓬勃发展,其中以的理论最著名,该理论能分析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并依据其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设计教学内容,以完成教师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国内对教师教学领导行为大都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而针对大学教师所做的探讨较为缺乏,因此无法提供直接、完整且有利的参考。本研究便以baker的教学领导理论为访谈架构,探讨大学教师在教学领导过程,能否了解学生需求,并带领学生有效的学习课程目标,以作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互动及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上海地区6所重点大学,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之教师为母群体,随机抽取17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其基本资料见表2一1。
(二)访谈提纲
除基本信息外,访谈内容为下列几点:
第一,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刚开始时,您如何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用什么方式?
第二,对学生的学习期待值:您对学生的学习持有什么样的期待值?
第三,学习成效评价方式:您使用什么评价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
第四,引导学生融入学习的方式:上课时,您会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融入教学过程?
第五,激励学生学习的方式:您会运用什么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不鼓励他们勇于尝试?
(三)访谈实施
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研究者先与受访教师沟通研究访谈目的,再将访谈题纲在访谈前寄给受访者。
第二,访谈地点为教师办公室,环境安静不受干扰,每位访谈时间约为1小时一1.5小时。
第三,访谈过程中访谈者根据实际访谈情境,调整问题顺序及其用字遣词以获得更丰富及完善的信息。
第四,在经受访者同意后,研究者将访谈内容录音,并转为电子文档,以备编码、分析。
(四)资料整理与分析
在录音档转为文字稿之后,经由不断循环的归纳过程找出重点,在经由演绎回顾的方式检视原始资料,以确认所归纳出的结果符合原始资料的含义。再将归纳出来的结果依其含义予以类别化,再将不同类属给予编码记录。在编码资料有系统的呈现之后,研究者在汇整与诊释所有资料时,会与研究内容做比对,以提出适当的解释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判断学生需求的方式
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需求,以此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师判断学生需求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大部分老师比较常用的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
第一,与学生直接沟通。大部分老师会在上第一节课时经由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一般在第一节课第一个小时是师生双方沟通,第二个小时是让学生讲,以前学过一些什么知识,第三个小时才是我讲”;“在开课时,要求学生做自我介绍,并提问他们选课的目的,要求他们说明自己希望在该门课中得到哪些知识和技能”。
第二,小测试。此方式可能在理工科课程教学中比较常见,有老师提到“一开始我会给学生进行一个小测试,看看他们的基础如何,再调整课程内容”。
第三,问卷。这也是普遍采用的方式。有老师专门制作了选课学生的资料表,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与兴趣爱好,有些老师表示“会用小纸片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需求”,或是“发调查卷,询问学生的需求”。大部分老师认为,中国学生较害羞,较不愿意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用问卷或是小卡片会比面对面直接沟通有效。
除了以上三种判断方式外,有的老师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如“在上课之前我会从学校的bbs上了解一下学生的需求”,而有的老师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和反映来判断学生的需求”。
但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会注意到学生的需求。在受访老师中,约有30%的老师表示他们从未考虑过学生的需求,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自身的教学经验。有位老师坦言“我似乎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实际上都是学生跟着我走。我们要考虑的可能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也有老师解释到“学生很被动,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这是必须由老师去判断的”。有位资深老师觉得“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自己对学生的能力、整体水平,心里都比较清楚”。
在判断学生需求方面,大部分老师会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且关注学生各自的基础,甚至很在意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值。会判断学生需求的老师,就是要了解学生想要什么?并设计或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少部分老师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或自身的教学经验,较不关心、不考虑学生的需求。
(二)对学生所持的期望值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值差异很大。每一位老师对自己能带给学生什么?学生能在自己教学互动过程中获得什么学习成效?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着眼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关注学习的结果。有59%的老师表明比较关注学习结果,而对结果的关注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有老师表示“学生需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再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希望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和技能”,甚至还有老师认为学生要有超越老师的意识,“我觉得做学生的只有超过老师才可能成功,至少要做出点老师不知道的东西才好”。
第二种是通过学习对将来的工作和升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有老师表示“如果是本科毕业之后直接参加工作,必须在计算机行业一流的公司。如果是本科毕业之后想继续搞研究或者去海外留学的,能够进一流的学校”,也有老师表示“我希望未来我们的学生都能成为企业的骨干,企业的领导,殷切地盼望他们成才”。
第二,关注学习的过程。受访老师中有23.5%的老师则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有位老师表示“我注重的是学生的成长过程”,“我希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进步,每个人都有一定的limita-tion,在他自身的局限性基础上达到什么样水平就好了”。不同的教学领域的老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也不同。比如,设计领域的老师,他会观察学生在每个设计环节的表现,观察他们能否跟上教学进度;外语学院的老师让学生发挥所长,讲求平衡,在原有水平上进步就好。
第三,关注人生思考及内在修为。约17.6%的老师则希望在教学领导的过程中能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提升内在的修为。如“我希望学生除了对老师有起码的尊重,还能有一点自己的东西,不是说一不会二,不会去思考的那种”,“希望我的课,哪怕是一点两点,能够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所启示,那我就觉得很满足”,“态度决定成败,培养学生思考的热情”。
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期望值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有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部分关注学习过程或内在修为,但基本上都希望学生能在自己的课程中获得成长。
(三)学习的评价方式
大学教师所采用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考试形式依旧受欢迎,但会辅以其他的形式,做多元化的评价。其中有位老师的做法相当独特,“我希望学生能够参与评价的建构,比如我鼓励同学自己建立考试题库”,他认为“考试只是一个手段,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具体的学习评价方式如下:
第一,考试。约有35%的老师依旧以考试为主要的评价手段。有老师认为在课上需要学生提交实验报告,但学生大多是从网上下载,所以参考性不大,主要还是看考试。
第二,上台报告。老师越来越喜欢采用上台报告的方式来考核学生,他们希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相互讨论,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三,实验报告。有些老师认为实验报告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写实验报告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第四,平时表现。许多老师在考核中加人“印象分”的比例,即平时表现。有老师认为平时表现很好,但是考试考得不好的学生,他也会给很高分。
教师如何让学生融人学习,老师们的观点较为一致,大多采用提问、讨论与案例三种。
第一,提问。有些老师会经常在课堂上提问,而提问的内容并不是简单的记忆性的知识,有老师表示“我虽然讲理论的东西,但是上课的时候我会经常提问,提问的内容不是要考核一些记忆性的东西,而是让他们结合实际生活举例”。
第二,讨论。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老师表示“有一些讨论,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时学生就比较踊跃”。
第三,案例。利用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的内容,有位管理学院的老师提到“一般是用案例、名人、名企或是事件来引导学生,比如会讲一些名企成长的故事或事件,这个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这对学生学习非常有积极性”。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老师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前提要能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因为学习是个很无望的过程,可能要过很多年才会受益。所以讲课的时候,学生感兴趣的我就讲深人一点,没有兴趣的我就简单讲一下”,“在课堂上穿插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一般上课之前我会跟同学聊聊天以调节学生的情绪”,甚至有的老师会把学习与人生、态度等联系起来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五)激励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部分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即给学生布置开放性问题,无标准答案,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掘自己的智慧,各抒己见,只要能自圆其说,有老师表示“有些问题鼓励他们课下思考,上课时要进行讨论,但我不会给学生定标准答案,所有的学生不管他说得好或不好,不会扼杀他们的想法,绝对不会批评,就算是冒险也没有关系”,“我觉得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只要他能自圆其说,最后回到设计的理念,能够完善它,我都会鼓励”。
除了提问的方式,老师们还会让学生自己做企划案,布置学生课前准备,将思维相同的问题集中起来训练。
至于是否鼓励学生勇于尝试,部分老师认为应视学生的层次与差异区别对待,“学生的层次不一样,学生有些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是有些能力已经形成习惯和定势,很难介入”,“我觉得可以鼓励,但是要因学生而异,特别优秀的学生,应鼓励他去做,但是他要能独立思考他的目标是什么,并勇于尝试,学生的情况不同,有些学生适合搞行政,有些学生适合搞科研,有些学生适合去公司上班”。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对于教师是否会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本研究发现,大部分老师会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常采用直接沟通、小测试和问卷三种方式,一是可以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习兴趣,二可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提供参考,以配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样的老师即为lewin,lippitt&white等三位学者提出的民主型老师,此类型的老师重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能满足学生的情意需求。另一部分老师则表示从未考虑过学生的需求,只根据教学大纲或自身教学经验,他们认为学生是被动的,需要老师领着走。这类老师可谓权威型的老师,也可谓教材中心型老师,他们采用实用观点,重视教师权威及系统知识,强调学习成绩,培养学生守法守分。老师之间有如此差异,可能是由于他们的人格特征、教学态度和教学习惯导致的。
第二,在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期望值部分,有不同的着眼点:关注学习的结果、关注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内在的修为。关注学习结果包括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对将来工作和升学的作用,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期望。关注学习过程的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学生的成长过程,他们认为学生在自身局限性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可以了。有的老师上升到更高层次,即在学习过程中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提升内在的修为,这是对学生最高的期望值。baker针对获奖的优秀社区大学教师做研究,发现对学生保持高期待值的老师,其学生的学习成效也相对较高。大学学习已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习,它关注的重点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训练思维、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教师对学生保持高的期待,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保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成就高质量的教育行为。
第三,关于学习评价方面,本研究结果发现,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考试,但也会辅以其他的形式,如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显示教师的评价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也趋向实务化及多元化。赵小青对中南大学的2000名师生进行现场学习评价的研究发现,传统的学习评价无法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学习评价应注重能力的评价,应重视学习过程的影响因素的评价困。另外,祝凤荣等对理、工、文学科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有利于全面考核和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成绩。
第四,对于教师如何让学生融人教学过程,研究结果显现,教师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提问、讨论与案例三种。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的历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是知识的供应者;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角,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影响著整体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语言、课堂气氛、师生间的互动也会影响学习效果,不同的教师领导类型可以创造教学气氛,涵盖许多促进持续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提问能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注意力,讨论能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案例则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实际运用的训练,这三种方式都能使学生融人教学过程。除此之外,如生态化教学,建议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融人整个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接受到更实际的知识,掌握更实用的技能。
第五,在激励学习方面,研究结果发现,大学教师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掘自己的智慧,各抒己见。至于是否鼓励学生勇于尝试,部分老师认为应视学生的层次差异,区别对待。独立思考是孩子从小人学以来就要具备的基本的品质,但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习惯老师讲学生记的机械方式,不愿去思考,也提不出自己的见解。是否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老师会考虑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来对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当然,勇于尝试的精神与文化背景有一定的关系。西方人好探索与尝试,这与他们喜欢冒险的文化有密切关系,而在东方,一般就要求稳扎稳打,要做有把握的事,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长此以往,孩子的好奇心慢慢被磨灭,做事畏首畏尾,即使家长与老师带领,有些学生也没有胆识和魄力去尝试。而教育,尤其到了大学阶段,更需要老师鼓励学生勇于尝试,重新让学生对事物产生好奇心。
(二)建议
第一,大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需求,以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上课方式。另外,学校也可以在选课系统中增加学生学习需求栏位,使教师在开学前,就可先了解学生的需要,以便提早做好课程内容规划。
第二,大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应趋于多元化,因为多元的评价有利于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能力与学习状况,不应只拘泥于传统的考试方式。
第三,教学是互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方式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融人教学的过程当中。除了教师的教学语言、肢体语言、课堂氛围外,其他如讨论、提问、案例及生态化教学等方式,有利于学生融人教学历程,提高学习成效。
第四,大学教育本是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们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的能力,让他们对事物具有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并勇于尝试。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能制造出好学、探索的学习氛围。
论文摘要:教学为一种互动过程,教师如领导者,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对17名上海地区大学教师的教学领导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教师们大都采用与学生直接沟通、小测试和问卷的方式来判断学生的需求,多采用提问、讨论与案例三种方式让学生融入学习,并在重视学生层次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其独立思考、勇于尝试,他们主要关注学习结果、学习过程或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及提升内在的修为,而最终的评量方式大都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探讨教师的教学领导过程及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
大学是国家人力资源培养的摇篮,大学教育品质的良秀关系着国家整体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各界对大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期待。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正面临一系列外在社变迁、内在学生伦理与文化的改变,在此多元的转变与挑战中,传统的教学领导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品质的提升实为教育改革之首需,故改进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重点,而教学研究也成了必然的趋势。
教学为一种互动的历程(interactiveprocess即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的历程。而教师不仅是教授课程,并要与学生保持不断的合作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模范、益友、知识的供应者,带领学生去作知识的探索。由此观之,教师相当于团体的领导者,引导全班学生履行各项教学计划以充分配合教育功能,学生则犹如团体的成员,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师如领导者,学生如部属,他们之间会产生互动关系,致力去完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目标。
对教学领导研究,国外自19%年之后开始蓬勃发展,其中以的理论最著名,该理论能分析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并依据其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设计教学内容,以完成教师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国内对教师教学领导行为大都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而针对大学教师所做的探讨较为缺乏,因此无法提供直接、完整且有利的参考。本研究便以baker的教学领导理论为访谈架构,探讨大学教师在教学领导过程,能否了解学生需求,并带领学生有效的学习课程目标,以作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互动及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上海地区6所重点大学,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之教师为母群体,随机抽取17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其基本资料见表2一1。
(二)访谈提纲
除基本信息外,访谈内容为下列几点:
第一,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刚开始时,您如何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用什么方式?
第二,对学生的学习期待值:您对学生的学习持有什么样的期待值?
第三,学习成效评价方式:您使用什么评价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
第四,引导学生融入学习的方式:上课时,您会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融入教学过程?
第五,激励学生学习的方式:您会运用什么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不鼓励他们勇于尝试?
(三)访谈实施
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研究者先与受访教师沟通研究访谈目的,再将访谈题纲在访谈前寄给受访者。
第二,访谈地点为教师办公室,环境安静不受干扰,每位访谈时间约为1小时一1.5小时。
第三,访谈过程中访谈者根据实际访谈情境,调整问题顺序及其用字遣词以获得更丰富及完善的信息。
第四,在经受访者同意后,研究者将访谈内容录音,并转为电子文档,以备编码、分析。
(四)资料整理与分析
在录音档转为文字稿之后,经由不断循环的归纳过程找出重点,在经由演绎回顾的方式检视原始资料,以确认所归纳出的结果符合原始资料的含义。再将归纳出来的结果依其含义予以类别化,再将不同类属给予编码记录。在编码资料有系统的呈现之后,研究者在汇整与诊释所有资料时,会与研究内容做比对,以提出适当的解释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判断学生需求的方式
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需求,以此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师判断学生需求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大部分老师比较常用的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
第一,与学生直接沟通。大部分老师会在上第一节课时经由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一般在第一节课第一个小时是师生双方沟通,第二个小时是让学生讲,以前学过一些什么知识,第三个小时才是我讲”;“在开课时,要求学生做自我介绍,并提问他们选课的目的,要求他们说明自己希望在该门课中得到哪些知识和技能”。
第二,小测试。此方式可能在理工科课程教学中比较常见,有老师提到“一开始我会给学生进行一个小测试,看看他们的基础如何,再调整课程内容”。
第三,问卷。这也是普遍采用的方式。有老师专门制作了选课学生的资料表,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与兴趣爱好,有些老师表示“会用小纸片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需求”,或是“发调查卷,询问学生的需求”。大部分老师认为,中国学生较害羞,较不愿意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用问卷或是小卡片会比面对面直接沟通有效。
除了以上三种判断方式外,有的老师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如“在上课之前我会从学校的bbs上了解一下学生的需求”,而有的老师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和反映来判断学生的需求”。
但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会注意到学生的需求。在受访老师中,约有30%的老师表示他们从未考虑过学生的需求,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自身的教学经验。有位老师坦言“我似乎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实际上都是学生跟着我走。我们要考虑的可能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也有老师解释到“学生很被动,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这是必须由老师去判断的”。有位资深老师觉得“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自己对学生的能力、整体水平,心里都比较清楚”。
在判断学生需求方面,大部分老师会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且关注学生各自的基础,甚至很在意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值。会判断学生需求的老师,就是要了解学生想要什么?并设计或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少部分老师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或自身的教学经验,较不关心、不考虑学生的需求。
(二)对学生所持的期望值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值差异很大。每一位老师对自己能带给学生什么?学生能在自己教学互动过程中获得什么学习成效?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着眼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关注学习的结果。有59%的老师表明比较关注学习结果,而对结果的关注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有老师表示“学生需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再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希望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和技能”,甚至还有老师认为学生要有超越老师的意识,“我觉得做学生的只有超过老师才可能成功,至少要做出点老师不知道的东西才好”。
第二种是通过学习对将来的工作和升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有老师表示“如果是本科毕业之后直接参加工作,必须在计算机行业一流的公司。如果是本科毕业之后想继续搞研究或者去海外留学的,能够进一流的学校”,也有老师表示“我希望未来我们的学生都能成为企业的骨干,企业的领导,殷切地盼望他们成才”。
第二,关注学习的过程。受访老师中有23.5%的老师则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有位老师表示“我注重的是学生的成长过程”,“我希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进步,每个人都有一定的limita-tion,在他自身的局限性基础上达到什么样水平就好了”。不同的教学领域的老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也不同。比如,设计领域的老师,他会观察学生在每个设计环节的表现,观察他们能否跟上教学进度;外语学院的老师让学生发挥所长,讲求平衡,在原有水平上进步就好。
第三,关注人生思考及内在修为。约17.6%的老师则希望在教学领导的过程中能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提升内在的修为。如“我希望学生除了对老师有起码的尊重,还能有一点自己的东西,不是说一不会二,不会去思考的那种”,“希望我的课,哪怕是一点两点,能够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所启示,那我就觉得很满足”,“态度决定成败,培养学生思考的热情”。
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期望值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有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部分关注学习过程或内在修为,但基本上都希望学生能在自己的课程中获得成长。
(三)学习的评价方式
大学教师所采用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考试形式依旧受欢迎,但会辅以其他的形式,做多元化的评价。其中有位老师的做法相当独特,“我希望学生能够参与评价的建构,比如我鼓励同学自己建立考试题库”,他认为“考试只是一个手段,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具体的学习评价方式如下:
第一,考试。约有35%的老师依旧以考试为主要的评价手段。有老师认为在课上需要学生提交实验报告,但学生大多是从网上下载,所以参考性不大,主要还是看考试。
第二,上台报告。老师越来越喜欢采用上台报告的方式来考核学生,他们希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相互讨论,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三,实验报告。有些老师认为实验报告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写实验报告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第四,平时表现。许多老师在考核中加人“印象分”的比例,即平时表现。有老师认为平时表现很好,但是考试考得不好的学生,他也会给很高分。
(四)让学生融入学习的方式
教师如何让学生融人学习,老师们的观点较为一致,大多采用提问、讨论与案例三种。
第一,提问。有些老师会经常在课堂上提问,而提问的内容并不是简单的记忆性的知识,有老师表示“我虽然讲理论的东西,但是上课的时候我会经常提问,提问的内容不是要考核一些记忆性的东西,而是让他们结合实际生活举例”。
第二,讨论。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老师表示“有一些讨论,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时学生就比较踊跃”。
第三,案例。利用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的内容,有位管理学院的老师提到“一般是用案例、名人、名企或是事件来引导学生,比如会讲一些名企成长的故事或事件,这个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这对学生学习非常有积极性”。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老师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前提要能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因为学习是个很无望的过程,可能要过很多年才会受益。所以讲课的时候,学生感兴趣的我就讲深人一点,没有兴趣的我就简单讲一下”,“在课堂上穿插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一般上课之前我会跟同学聊聊天以调节学生的情绪”,甚至有的老师会把学习与人生、态度等联系起来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五)激励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部分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即给学生布置开放性问题,无标准答案,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掘自己的智慧,各抒己见,只要能自圆其说,有老师表示“有些问题鼓励他们课下思考,上课时要进行讨论,但我不会给学生定标准答案,所有的学生不管他说得好或不好,不会扼杀他们的想法,绝对不会批评,就算是冒险也没有关系”,“我觉得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只要他能自圆其说,最后回到设计的理念,能够完善它,我都会鼓励”。
除了提问的方式,老师们还会让学生自己做企划案,布置学生课前准备,将思维相同的问题集中起来训练。
至于是否鼓励学生勇于尝试,部分老师认为应视学生的层次与差异区别对待,“学生的层次不一样,学生有些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是有些能力已经形成习惯和定势,很难介入”,“我觉得可以鼓励,但是要因学生而异,特别优秀的学生,应鼓励他去做,但是他要能独立思考他的目标是什么,并勇于尝试,学生的情况不同,有些学生适合搞行政,有些学生适合搞科研,有些学生适合去公司上班”。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对于教师是否会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本研究发现,大部分老师会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常采用直接沟通、小测试和问卷三种方式,一是可以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习兴趣,二可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提供参考,以配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样的老师即为lewin,lippitt&white等三位学者提出的民主型老师,此类型的老师重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能满足学生的情意需求。另一部分老师则表示从未考虑过学生的需求,只根据教学大纲或自身教学经验,他们认为学生是被动的,需要老师领着走。这类老师可谓权威型的老师,也可谓教材中心型老师,他们采用实用观点,重视教师权威及系统知识,强调学习成绩,培养学生守法守分。老师之间有如此差异,可能是由于他们的人格特征、教学态度和教学习惯导致的。
第二,在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期望值部分,有不同的着眼点:关注学习的结果、关注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内在的修为。关注学习结果包括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对将来工作和升学的作用,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期望。关注学习过程的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学生的成长过程,他们认为学生在自身局限性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可以了。有的老师上升到更高层次,即在学习过程中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提升内在的修为,这是对学生最高的期望值。baker针对获奖的优秀社区大学教师做研究,发现对学生保持高期待值的老师,其学生的学习成效也相对较高。大学学习已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习,它关注的重点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训练思维、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教师对学生保持高的期待,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保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成就高质量的教育行为。
第三,关于学习评价方面,本研究结果发现,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考试,但也会辅以其他的形式,如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显示教师的评价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也趋向实务化及多元化。赵小青对中南大学的2000名师生进行现场学习评价的研究发现,传统的学习评价无法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学习评价应注重能力的评价,应重视学习过程的影响因素的评价困。另外,祝凤荣等对理、工、文学科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有利于全面考核和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成绩。
第四,对于教师如何让学生融人教学过程,研究结果显现,教师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提问、讨论与案例三种。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的历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是知识的供应者;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角,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影响著整体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语言、课堂气氛、师生间的互动也会影响学习效果,不同的教师领导类型可以创造教学气氛,涵盖许多促进持续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提问能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注意力,讨论能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案例则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实际运用的训练,这三种方式都能使学生融人教学过程。除此之外,如生态化教学,建议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融人整个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接受到更实际的知识,掌握更实用的技能。
第五,在激励学习方面,研究结果发现,大学教师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掘自己的智慧,各抒己见。至于是否鼓励学生勇于尝试,部分老师认为应视学生的层次差异,区别对待。独立思考是孩子从小人学以来就要具备的基本的品质,但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习惯老师讲学生记的机械方式,不愿去思考,也提不出自己的见解。是否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老师会考虑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来对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当然,勇于尝试的精神与文化背景有一定的关系。西方人好探索与尝试,这与他们喜欢冒险的文化有密切关系,而在东方,一般就要求稳扎稳打,要做有把握的事,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长此以往,孩子的好奇心慢慢被磨灭,做事畏首畏尾,即使家长与老师带领,有些学生也没有胆识和魄力去尝试。而教育,尤其到了大学阶段,更需要老师鼓励学生勇于尝试,重新让学生对事物产生好奇心。
(二)建议
第一,大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需求,以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上课方式。另外,学校也可以在选课系统中增加学生学习需求栏位,使教师在开学前,就可先了解学生的需要,以便提早做好课程内容规划。
第二,大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应趋于多元化,因为多元的评价有利于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能力与学习状况,不应只拘泥于传统的考试方式。
第三,教学是互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方式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融人教学的过程当中。除了教师的教学语言、肢体语言、课堂氛围外,其他如讨论、提问、案例及生态化教学等方式,有利于学生融人教学历程,提高学习成效。
第四,大学教育本是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们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的能力,让他们对事物具有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并勇于尝试。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能制造出好学、探索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