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发布时间:2015-07-02 13:52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障碍 心理调节
论文摘要:本文讨论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障碍类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根据社会对有人才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提出了如何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调节,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己见端倪,而人要在这个竞争力强的社会求生存、求发展,对素质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心理素质。大学生面对的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沉重得多的竞争压力,有更多的选择和追求。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平时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己经相当普遍和严重,因而从心理学角度去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和原因,并对之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对推进心理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抑郁、自卑等等,下面作详细的分析。
1,焦虑或抑郁的心理。
这是心理障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比较消极的情绪反应,包括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丧失、失败感与愧疚感交错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烦恼、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情绪是常见的,适度的焦虑对学习与工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一定程度的压力能增强人的工作效率与积极性一样。但是,焦虑过度和时间持久就会抑郁自己,损害正常的心理活动,导致心理障碍,形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学习、工作与正常的生活。
2、自我意识不良。
自我意识表现有自由感、独立感、自信心、未来感等。有的大学生在集体活动或同学交往中出现顺从、默认行为,无意或畏于独立地坚起己见,久而久之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感及派生的自由感和自信心便因此受到压抑而不能健康发展。大学生的未来感一般相当强烈,但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压力而致未来感较为淡薄或缺乏高层次的憧憬与追求,自尊心受挫的机会也相应增多,甚至于过度自尊,从而导致虚荣、嫉妒他人的情形,形成偏执、易猜疑、偏激的不良心理情绪。
3、人际交往障碍。
有的大学生到了新的环境中生活不能适应,心理承受能力差,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容易关闭自己,离群索居,孤僻寡言,在集体中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失去归属感,从而形成各种人际交往障碍。
4、神经衰弱。
这是大学校园里常见的精神病,大学生中患有神经衰弱或精神分裂症者为数较多。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学习过度紧张而又不合理安排,没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人际关系僵化又得不到协调,谈恋爱失败或因单相思深陷泥潭无法自拔,等等。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心理障有社会的原因和个人的原因:
1环境的改变。
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环境的改变,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便不知该如何去对付,产生失落感,这种不良的情绪持续的时间愈长,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就愈大,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2、各种文化的冲击。
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浓厚的封建色彩,与今天的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区别,反映在心理上便是单纯的、守恒的思想观念必然成为复杂的多变的思想观念,人们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也会随之改变。这种巨大的落差使部分大学生心理产生动荡,无法把握未来,看不清自己前进的目标,不敢面对竞争;也有的大学生在痛苦地摸索、选择,心理上的犹豫徘徊,甚至于产生孤寂,自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外来文化倡导人生信条和准则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它是以竞争和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冲击着大学生的原有思想模式,如果大学生不能勇敢地以健康的竞争心理去作正当的竞争,就会滋生出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3、大学生个人存在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经过长期的艰辛奋斗才迈进高校的大门的,但大学与中学毕竟有很大的区别,如果对各种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1)期望过高,理想脱离现实。多数大学生都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的,不少在中学里是尖子、高材生,来到大学后,就以为自己是国家的栋梁、未来的人才,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经历过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之后,他们就发现自己并非如此,周围有许多同学比自己强,这种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反差太大,又没能及时地对自己进行剖析、调整,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2)实践少,心理承受能力弱。当代大学生均出生于“文革”后期,长于改革开放时代,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接触社会,没受到什么挫折,因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比较弱小。来到大学以后,生活、学习都要自理,就会觉得周围的一切与自己过不去,对人和事都看不惯,遇事愈多,内心就愈沉闷,最终造成心理障碍。
(3)素质不高,发展不全面。一部分大学生在个人修养方面比较差,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养成了高傲、自私、心胸狭窄、度量小以及看问题片面等性格,遇到挫折就意志消沉,一撅不振。无论从知识修养还是个人的思想、心理修养都比较差。
(5)恋爱受挫,个性太强。大学生谈恋爱是相当普遍的,如果爱情出现波折,得不到及时的、合理的情绪疏导,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在强调个性发展的同时,应对大学生的个性进行正确的引导,防止个性过度膨胀,没有约束,易走向反面,也会给大学生造成沉重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
三、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
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实现心理健康,需要内外结合,综合诊治。
1,疏通思想,摆脱痛苦。
心理障碍即是心理不通畅,使人产生痛苦,解决它的最好方法是疏通。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就是要通过耐心的、细致的、艺术的谈心,帮助他们把意见提出来,把情绪合理地发泄出来,卸下思想包袱,摆脱苦楚,并要适当控制情绪,恢复理智状态,达到心理平衡,轻装前进。弗洛依德称之为“精神分析法”。无论灌输那种道理,无非是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解开疙瘩,认清方向。
2、减压降温,与人为善。
生理学家认为,人一旦情绪激动,会引起血压升高,肌肉紧张,自控能力减退,这时,任何偏激语言,只能起“火上浇油”的作用。故此,要用温暖入耳的善言进行劝慰,帮助减压降温,使其逐步恢复平静与理智。同时,还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真诚帮助他的。从实际的思想认识问题出发,有的放矢地讲明道理,抚平情绪,在温暖和煦的气氛中促进人们内心精神的解放、升华。
3,培养自我意识,防止理想与现实脱节。
面向新世纪的大学生,应当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念,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因为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心理健康的支柱;要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要善于超越自我,上下求索。在这里,要强调引导大学生培养自我意识,跟上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时代,保护和爱护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创造,勇于创新,不要用过时的观念和意识,束缚大学生的手脚,阻碍时代前进的步伐。有了良好的自我意识,就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控制自己,增强自信,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压力的不良影响,从而获得人生的主动权。
4、增强对挫折的抵抗能力。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诸方面不可能都是一帆方顺的,在遭受挫折时能保持人格的完善和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被保护向独立承担社会责任转变的时期,应加强对人生事件的心理预期教育,提高大学生应激能力,让其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生活中的某些挫折情境,学会运用防卫机制,主动对付心理困境,并在正确对待挫折中磨练意志,提高心理素质。运用真情释疑、融情说法等心理教育方法,帮助大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教育他们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阔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并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
5、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集体中,有正式团体,也有非正式团体,有宿舍、班级和系,也有各种涉外集体活动。集体关系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人际关系,应尽量举办一些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教育大学生认识人的生活、学习是处于一种环境之中,孤立自己是错误的,必须以乐观、开朗的态度去生活、学习、工作,发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团队精神。引导他们确立向上、健康的生活理念,在他们当中逐步形成同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宽以待人的心理品质,塑造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6、为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是如何创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我认为学校应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自身的素质,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加强宿舍管理,使宿舍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合理安排学习或工作的强度,避免课程安排时出现时紧时松;为有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帮助,使大学生能尽量排除干扰,专心于学习;充实教师的心理知识,能及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讨论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障碍类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根据社会对有人才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提出了如何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调节,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己见端倪,而人要在这个竞争力强的社会求生存、求发展,对素质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心理素质。大学生面对的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沉重得多的竞争压力,有更多的选择和追求。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平时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己经相当普遍和严重,因而从心理学角度去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和原因,并对之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对推进心理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抑郁、自卑等等,下面作详细的分析。
1,焦虑或抑郁的心理。
这是心理障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比较消极的情绪反应,包括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丧失、失败感与愧疚感交错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烦恼、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情绪是常见的,适度的焦虑对学习与工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一定程度的压力能增强人的工作效率与积极性一样。但是,焦虑过度和时间持久就会抑郁自己,损害正常的心理活动,导致心理障碍,形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学习、工作与正常的生活。
2、自我意识不良。
自我意识表现有自由感、独立感、自信心、未来感等。有的大学生在集体活动或同学交往中出现顺从、默认行为,无意或畏于独立地坚起己见,久而久之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感及派生的自由感和自信心便因此受到压抑而不能健康发展。大学生的未来感一般相当强烈,但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压力而致未来感较为淡薄或缺乏高层次的憧憬与追求,自尊心受挫的机会也相应增多,甚至于过度自尊,从而导致虚荣、嫉妒他人的情形,形成偏执、易猜疑、偏激的不良心理情绪。
3、人际交往障碍。
有的大学生到了新的环境中生活不能适应,心理承受能力差,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容易关闭自己,离群索居,孤僻寡言,在集体中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失去归属感,从而形成各种人际交往障碍。
4、神经衰弱。
这是大学校园里常见的精神病,大学生中患有神经衰弱或精神分裂症者为数较多。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学习过度紧张而又不合理安排,没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人际关系僵化又得不到协调,谈恋爱失败或因单相思深陷泥潭无法自拔,等等。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心理障有社会的原因和个人的原因:
1环境的改变。
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环境的改变,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便不知该如何去对付,产生失落感,这种不良的情绪持续的时间愈长,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就愈大,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2、各种文化的冲击。
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浓厚的封建色彩,与今天的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区别,反映在心理上便是单纯的、守恒的思想观念必然成为复杂的多变的思想观念,人们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也会随之改变。这种巨大的落差使部分大学生心理产生动荡,无法把握未来,看不清自己前进的目标,不敢面对竞争;也有的大学生在痛苦地摸索、选择,心理上的犹豫徘徊,甚至于产生孤寂,自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外来文化倡导人生信条和准则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它是以竞争和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冲击着大学生的原有思想模式,如果大学生不能勇敢地以健康的竞争心理去作正当的竞争,就会滋生出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3、大学生个人存在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经过长期的艰辛奋斗才迈进高校的大门的,但大学与中学毕竟有很大的区别,如果对各种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1)期望过高,理想脱离现实。多数大学生都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的,不少在中学里是尖子、高材生,来到大学后,就以为自己是国家的栋梁、未来的人才,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经历过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之后,他们就发现自己并非如此,周围有许多同学比自己强,这种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反差太大,又没能及时地对自己进行剖析、调整,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2)实践少,心理承受能力弱。当代大学生均出生于“文革”后期,长于改革开放时代,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接触社会,没受到什么挫折,因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比较弱小。来到大学以后,生活、学习都要自理,就会觉得周围的一切与自己过不去,对人和事都看不惯,遇事愈多,内心就愈沉闷,最终造成心理障碍。
(3)素质不高,发展不全面。一部分大学生在个人修养方面比较差,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养成了高傲、自私、心胸狭窄、度量小以及看问题片面等性格,遇到挫折就意志消沉,一撅不振。无论从知识修养还是个人的思想、心理修养都比较差。
(4)压力过度,人际关系失调。压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如果长期处于过度的压力之下,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是有害的。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也好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常给孩子施加压力。另外,一些大学生与集体中的同学关系紧张,不会协调好,出现疆化,造成孤独、寂寞、苦闷,对周围的人怀疑、厌恶和恐惧。
(5)恋爱受挫,个性太强。大学生谈恋爱是相当普遍的,如果爱情出现波折,得不到及时的、合理的情绪疏导,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在强调个性发展的同时,应对大学生的个性进行正确的引导,防止个性过度膨胀,没有约束,易走向反面,也会给大学生造成沉重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
三、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
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实现心理健康,需要内外结合,综合诊治。
1,疏通思想,摆脱痛苦。
心理障碍即是心理不通畅,使人产生痛苦,解决它的最好方法是疏通。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就是要通过耐心的、细致的、艺术的谈心,帮助他们把意见提出来,把情绪合理地发泄出来,卸下思想包袱,摆脱苦楚,并要适当控制情绪,恢复理智状态,达到心理平衡,轻装前进。弗洛依德称之为“精神分析法”。无论灌输那种道理,无非是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解开疙瘩,认清方向。
2、减压降温,与人为善。
生理学家认为,人一旦情绪激动,会引起血压升高,肌肉紧张,自控能力减退,这时,任何偏激语言,只能起“火上浇油”的作用。故此,要用温暖入耳的善言进行劝慰,帮助减压降温,使其逐步恢复平静与理智。同时,还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真诚帮助他的。从实际的思想认识问题出发,有的放矢地讲明道理,抚平情绪,在温暖和煦的气氛中促进人们内心精神的解放、升华。
3,培养自我意识,防止理想与现实脱节。
面向新世纪的大学生,应当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念,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因为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心理健康的支柱;要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要善于超越自我,上下求索。在这里,要强调引导大学生培养自我意识,跟上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时代,保护和爱护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创造,勇于创新,不要用过时的观念和意识,束缚大学生的手脚,阻碍时代前进的步伐。有了良好的自我意识,就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控制自己,增强自信,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压力的不良影响,从而获得人生的主动权。
4、增强对挫折的抵抗能力。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诸方面不可能都是一帆方顺的,在遭受挫折时能保持人格的完善和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被保护向独立承担社会责任转变的时期,应加强对人生事件的心理预期教育,提高大学生应激能力,让其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生活中的某些挫折情境,学会运用防卫机制,主动对付心理困境,并在正确对待挫折中磨练意志,提高心理素质。运用真情释疑、融情说法等心理教育方法,帮助大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教育他们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阔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并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
5、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集体中,有正式团体,也有非正式团体,有宿舍、班级和系,也有各种涉外集体活动。集体关系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人际关系,应尽量举办一些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教育大学生认识人的生活、学习是处于一种环境之中,孤立自己是错误的,必须以乐观、开朗的态度去生活、学习、工作,发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团队精神。引导他们确立向上、健康的生活理念,在他们当中逐步形成同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宽以待人的心理品质,塑造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6、为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是如何创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我认为学校应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自身的素质,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加强宿舍管理,使宿舍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合理安排学习或工作的强度,避免课程安排时出现时紧时松;为有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帮助,使大学生能尽量排除干扰,专心于学习;充实教师的心理知识,能及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