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形成及对策探析

发布时间:2015-07-02 13:52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目的]疆前存在心理障碍纳大学生愈来愈多,深入分析其心理漳碍产生原因,提出预防对策,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以至综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方法]笔者通过多年来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经验结合大量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主要有人际交往、学习就业、情绪、自我认知、恋爱与性等方面.形成原因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自身心理发育不成熟和社会环境变化等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结论]大学生心理漳碍不是在大学形成的.也不是在大学进行预防和治疗的,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

  1大学生心理阵碍的类型和表现
  1.1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不适应是难免的,但长期不协调,就说明存在交往障碍。表现有恐惧、自卑、害羞、自傲、自我心理设防等。
  1.2学习就业心理障碍
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可部分人出现厌学或想学学不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加上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出现焦虑、幻想、自卑、怯懦等心理,甚者有自杀念头。
  1.3情绪障碍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体温表”。大学生情绪波动大、自制力差,易发情绪障碍,自杀也多与情绪抑郁有关。表现有情感低落、抑郁、焦虑、冷漠、恐惧、紧张、易激怒等。
  1.4自我认知障碍
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出现自我认知偏差,造成自我认知障碍。www.lw881.com表现有自傲、自负、自卑、虚荣等。
  1.5恋爱和性心理障碍
大学生性爱意识单纯、狂热、富于幻想,在恋爱问题上易产生感情冲突和危机,引起焦虑和抑郁。由恋爱失败导致的心理障碍最为突出。
  2大学生心理阵碍的形成原因
人类心理的发展和形成是在其所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身体发育、认知学习和经验获得逐步完成。每个人所处环境、所受教育不同,其心理发展水平、人格特征形成也存在差异。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1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与不当教育方法是潜在因素
  2.1.1问题家庭是主要隐患问题家庭是指家庭发生突发事件或成员在处理家庭关系上存在着影响子女心理的不和谐因素。如亲人病故、父母离异、家庭成员违法犯罪、暴力等会给子女心里造成阴影,父母有时还会将不满与愤恨转化为一种观念加于子女身上,这种子女长期缺乏安全和快乐,缺少情感和温暖,易导致一种错误观念形成,他们自尊心强,不愿面对现买和与人交流,无法排遣优伤和愤慈,在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自我认知等问题上易出现心理障碍。
  2.1.2不当的教育与教养方式研究认为,父母教育方法对子女心理障碍的影响比父母离异或死亡的影响还严重’一二家长多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除学习外一手包办,虽是大学生,但心智还未成熟;部分家长对子女时而拒绝,时而过分保护和干涉,导致子女无所适从、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逐渐萌生自卑感;有些出现补偿心理,把自己未实现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导致子女与父母关系长期紧张,产生自我封闭、急躁易怒、冷漠仇视的心理;有的整日在外奔波,满足子女物质条件,却忽视其情感饥渴,这种青春期前爱的缺乏与丧失,与长大后的抑郁密切联系。资料表明,父母对子女持慈爱、鼓励和理解态度,子女易形成信任和安全感,应激状态下选择解决问题和求助的方式较高,长大能与他人顺利交往,而父母采取惩罚、过分干涉、保护的态度,子女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特征,独立面对社会时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而产生自我无效能感,易出现心理障碍。
  2.2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缺失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增强荆
义务教育多重升学而轻素质,学校一切工作都围绕升学考试,文化课以外的教育随之丢失,破坏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就连选三好学生、班干部也很少能按照全面角度进行评比,这使他们对于能否公正评判是非、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约束、与人建立互相尊重和关心的社会关系等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教师无意对于家庭条件好、学习优秀学生较偏爱,长期使他们滋生骄傲、白负的心理,后进生、家庭条件差者在老师的漠视下加重其自卑、焦虑、敌对心理。
  2,3心理发育不成熟、自我意识发展不平衡是主要内因
  2.3.1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和青年后期的交叉时期,既要确立起自我意识的统一,又要建立起与他人亲密的人际关系,若在新的认识水平上形成协调统一自我,就能建立良好的自我,反之会出现自我意识的不平衡,或自我评价过低,在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市大生活事件时,常会产生过激行为;或自我评价过高,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时易导致苦闷、自卑、自我放弃。他们兴趣广泛、需要复杂多样,却忽视客观条件限制,需求愿望得到满足时,欢呼雀跃;反之,悲观失望、意志消沉,这是心理不成熟典型表现。
  2.3.2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不完善、性知识贫乏的矛盾冲突中学时,老师、家长听到与性、恋爱有关的问题就会回避,使他们性知识贫乏而茫然。大学生性器官已完全成熟,性意识不断增强,对两性关系有探讨和尝试的愿望,却无经验可借鉴,也不愿和家长老师探讨,在自我获取性知识同时,也会摄取一些不健康信息。大学里听不到不许谈恋爱的告诫话,于是很多以前积攒的心理障碍,在宽松的大学校园显现出来,有为摆脱空虚和寂寞,有为攀比和满足虚荣,有认为爱情之上,有寻求刺激、滥交异性朋友。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面对失恋,轻者陷人情感漩涡难以自拔,重者精神失常、自杀等。这种恋爱观虽损伤许多人心灵,但后者仍义无反顾,它反映了大学生恋爱观和性心理的不成熟。个别人因过去经历对异性怀有偏见,采取忽视逃避或报复的态度,也会阻碍性心理正常发展。

  2.4社会及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是外在因素或诱因
  2.4.1经济压力是诱发贫困生心理贫困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贫困生多来自偏远农村和下岗职工家庭,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都很困难,还要一定经济基础适应大学生活,养成城市的生活习惯,加上经济富裕同学过分重视物质享受,使他们自惭形秽。面对伴随着一些物质联系同学交往,索性自我封闭,这样,限制他们的活动空间和个性发展,且易导致人格障碍。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2.4.2学业的压力进人大学后部分学生有“如释负重”感,或有对所录取学校、专业不满意学不进去等导致学习成绩过差;为获得学士学位,顺利毕业,找到工作,要过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同时专业课也不能忽视;有的还想获得“双学位、驾驶证”等压力常导致神经衰弱,诱发心理障碍。
  2.4.3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具有较大经济、环境和文化差异。城市大学生成长环境多有独生、独门、独户特点,部分把同龄人居于门外、任性、自私、冷漠、缺乏集体合作精神,当走进高校这种住宿制集体里,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等方面会被孤独不安、焦虑、烦躁等所困扰,不但易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产生暴力倾向。而农村山区大学生,首先要面临城市环境和生活方式的适应,加上其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艺术修养水平较低,在学习、交往上易出现心理不适。
  2.4.4承载高期望与就业难产生的压力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和市场就业难的双重压力、父母节衣缩食、家庭命运的改变、大学生自身高期望等促使强烈的成功愿望与生活的不尽人意使他们产生沉重的压力。

  2.5其他因素
有些同学具有生理缺陷、患病或有不良行为如依赖网络、酗酒等都可产生心理障碍。
  3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不是在大学一下形成的,也不是在大学进行预防和治疗的,而是要从小预防的。所以,单靠高校的力量是不行的,需各方面共同努力。
  3.1教育部门要从小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义务教育中心理课应和文化课等同重要,且应高于文化课,心理素质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国家要重视心理专业老师的培养,对每一个学生从小学起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家访,和家庭联合起来从小防治。加强各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注意教育方法十分重要。
  3.2提高家长的心理知识和育人水平
中国家庭对子女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心胸变得狭小、自私、适应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家庭不止是孩子的“学习家园”、“物质场所”,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目前我国家长素质参差不齐,素质教育得不到家长的有力支持,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尤其是大学生家长要配合学校完成大学生人格的培养,而不应过分注重物质经济的提供。创办家长学校,辅导家长做好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3.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过去已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大学中的心理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各高校已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侧重点不同,或重咨询轻知识普及,或重普查却不跟踪、干预等。高校建立一支集教育、普查、咨询、跟踪、干预调节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必要且很迫切。大学生各种心理压力是随着身份变化和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必然现象,工作重点在于心理压力源的管理,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使压力变成前进的动力,预防压力不良作用及如何处理11力产生的不良后果。笔者认为在开展工作中以下几点很重要:
  3.3.1队伍人员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系统掌握心理学基本原理、技能,且有很高整体素质,认为人人都可从事心理工作或其他课教不好调去做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把大学生心理问题等同于一般思想问题的观点是不科学的。高校首先应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心理工作队伍,并做好从事者的继续教育工作。
  3.3.2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化、多渠道化大学生在面对应激压力时并不寻求心理援助,特别是专业的心理援助,而自己又没有足够的内在资源独立应对困境,以至不少人最后出现心理崩溃,酿成恶果,所以全面普及心理学基本知识,让他们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学会心理调节方法,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人格完善;还要普及心理咨询知识,减少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和对心理咨询的偏见,让大学生能全面了解心理咨询,充分发挥它在预防心理障碍中的作用。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不要停留在对心理障碍与疾病的认识上,乖0放在一、二年级。要全面开展性教育,使大学生对两性间的生理、心理差异、性发育自然规律形成科学认识,性道德教育,要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友谊的关系,教育学生反对禁欲,更反对纵欲,树立科学性观念。
  3.3.3心理咨询工作的正规化、科学化和经常化心理咨询是矫治心理障碍一条有效途径。但不正规的咨询产生的不良后果和误导会加重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需要专业性很强经过正规培训取得资格的人进行科学咨询,无益的心理咨询,往往是有害的,要与大学生平等沟通,持理解和尊贡态度不要歧视提倡价值干预,以增强其自我效能,提高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并与心理治疗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必要时咨询和治疗相结合。
  3.3.4做好新生入校心理普查与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干预一年级新生是形成心理障碍的关键,二年级是心理障碍最多的年级,对新生进行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十分重要,对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早发现、早预防,存在心理障碍者进行跟踪、干预。
  3.3.5对贫困学生和问题家庭学生进行重点教育辅导,发挥集体干预作用贫困生引起社会、学校高度重视,但更多地体现在经济的资助,忽视了经济贫困对其心理的影响。贫困生除经济重负外,人格发展上的不足及应激状态下易采取不成熟或中间型防御机制是导致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重要因素。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脱贫是关键,在关爱同时,尊重其隐私,减轻因资助带来负面影响;对贫困生积极开展自我心理调适,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认识到物质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格、知识、素质与能力的贫乏,只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展自救自助活动,会获得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提高自强自立意识,把贫穷变成奋斗动力,锻炼在困境中生存发展的能力等这种整体共识有利于他们增强自信、消除自卑,人格朝有益于身心、适应社会方向发展。对问题家庭学生,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干预,帮助他们走出家庭阴影。
  3.3.6营造一种宽松、人文、和谙的校园环境将大学生心理压力及产生不良后果降低到最低程度包括事物、物质、人际和文化环境。尤其是人际环境中校内师生、同学和他人间的人际关系是否密切协调、互尊互敬、形成一种和谐健康的气氛至关重要;事物环境中各项措施制度要重视大学生压力源减少和消除,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物质环境减少对学生的不良刺激,使其有一种和谐、舒心的心理享受;文化环境中各种活动要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勇于前进的精神,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上一篇:浅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与改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