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2 13:52
论文关键词:心理障碍 干预体系 高职院大学生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为轻微心理失调、轻度心理疾病和严重精神疾病三种情形,自我认知偏差和家庭贫困是其主要原因。本文构建了物质保障为基础与能力干预为核心的心理障碍综合千预体系,在实践中应协调物质保障和能力千预的关系,并突出主动干预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0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在2009年611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高职学生有近300万。而高职院心理健康工作尚待加强,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有共性,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认真分析高职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一、商职院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心理障碍((mentaldisorder),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一种异常状态。根据本课题组对南京两所高职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高职院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①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情绪波动大,自卑烦恼,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等。②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紧张焦虑、强迫、抑郁、神经性厌食,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③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幼稚病(低能),情感性精神病乃至变态人格等。这种心理障碍已无法从事正常的学习和活动,需住院或长期治疗。从所占比例看,第一类数量居多。不少大学生误认为只是心情不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这种情形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第三类数量较少,需要借助药物治疗。我们仅接触到一例,已经办理休学。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的。而高职院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我认知出现偏差。不少学生认为就读高职学院低人一等,产生压抑、苦闷、困惑等心理,进而贬低自己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将来就业时也注定成为一线操作技术工人。他们校园生活中精神萎靡不振、缺少青年人应有朝气和活力,对学习生活无兴趣,还伴有不满的牢骚,甚至有不少大学生直接给院领导写信,建议把校名中的“职业技术”四个字去掉。学生的这种心理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实际与自我意识中的理想差距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宣传不够而让大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如不及时调适宣泄,长期压抑,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形成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是家庭贫困导致心理障碍。近年来,高校收费标准逐年攀升,一些高校的热门专业或者民办本科院校的学费每学年已达万元,高职院校也在4000一6000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大学生一般每年需要花费8000元到15000元。这对于一般低收人家庭、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来说,是无法承担的,致使贫困生队伍越来越大。在高职院校,不少高考分数已经超过民办三本录取分数线的考生选择到高职院就读,主要是因为家庭贫困无力支付民办三本高昂的学费。而这些贫困大学生也是心理障碍高发群体。我们调查中发现,在校贫困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占在校贫困大学生总数的47%,问题相当严重,是帮扶的重点人群。
二、高职院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对策分析
高职院大学生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是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所采用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是由多维系统的干预途径、多样渗透的干预方法、丰富全面的干预内容、众多的机构和严格的责任制度等五要素组成的完整系统。这个系统是针对高职院大学生最易产生心理障碍的两个原因而设计的,由物质保障和能力干预有机组成。其中,能力干预是核心,化解由自我认知偏差而产生的心理障碍;物质保障是基础,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图1)
(一)保障系统
贫困家庭学生群体最先遇到的问题、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是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与人交往时总是心存芥蒂,常常回避社交活动,因而养成了独来独往的性格,很少与同学们接触,更不愿在公共场合露面;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同学相处难以掌握分寸,心理过于敏感,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比较被动、封闭和挑剔,不爱交际,不愿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也不愿参加需要经济上有投人的活动,慢慢形成退避所有活动的不良行为模式,这在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保障系统中,除了通过提供助学贷款等方式免除学生的经济压力,还应及时通过心理干预,缓解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由心理辅导中心实施的包括心理评估、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心理治疗为方法的解决贫困大学生各种心理障碍问题的心理干预途径。心理评估是通过实验、观察、测量等方法评价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补救问题的种类和程度,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的临床干预基础工作。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和心理治疗既是解决学生发展问题又是解决补救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心理辅导中心的核心工作。
教育系统是能力干预的核心,也是整个心理障碍干预体系中涉及内容最广泛、历时最长、由众多机构共同完成的部分。包括专业学习、专业前沿讲座、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专业学习是指由教务处和学生所在系、部共同完成,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为将来实习与就业打好基础。专业学习和专业前沿讲座使其贫困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机、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效率。自主教育是指学生在由图书馆提供的书籍和阅读场所条件下的读书活动和学生会举办的各类社团活动,从而掌握课堂教学以外的更多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是由团委实施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体验、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如何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是大学生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完成大学学业不仅是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也包括理论知识如何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通过深人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来弥补缺乏挫折教育和实践锻炼的不足。学校要设立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组织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的资助报酬。通过勤工助学,学生不仅仅得到一定的物质收获,更重要的目的是锻炼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针对各种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定期举办各种培训,如公文的书写,到日常事务的处理等。学校要积极开发阅报亭、文印社、礼品屋等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帮助一批学生通过自主经营,独立解决经济问题,成为自立典型。而不仅仅是打扫机房卫生等低技术含量的岗位。
(三)激励系统
在做好物质保障的条件下,必须做好能力上的支持。引导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客观地看待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及不平衡,对社会现状有理性的认识并接纳现实,改变贫困生对捐款献爱心认为是施舍的错误观念,加强自立、自主和自强意识的教育,防止贫困生得到经济支助后不知感恩甚至产生依赖心理。团体支持是指引导和鼓励学生同伴组成团体开展思想交流、问题讨论、心理支持和生活互助等活动,用以克服自卑和无助心理的产生。
通过愿景激励、情感激励、动机激励和兴趣激励,贫困生能够产生克服困难、增强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促进学生艰苦奋斗、勤奋学习、自立自强、诚实守信。①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结合现实中大学生创业的例子,深人浅出,让大学生们了解到现阶段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思路,树立全新的创业理念,增强进取心、自信心和责任心,积极迎接挑战。②为贫困生就业提供咨询和帮助。对贫困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就业,要求未就业的同学要摆正心态,正确评估自己,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珍惜目前软件专业较好的就业大环境,积极争取和参加各种面试,尽快走上工作岗位。③提供创业教育。自2007年起,江苏省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每年省级立项500个,院级立项近3000个,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贫困生投人到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中去,提高贫困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创办大型创业实验室与创业基地,也是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
三、应突出主动干预的作用
高职生的心理障碍最具有掩蔽性。部分高职生不能正确分析自己的能力;周围的人又总是对他持否定评价。而高职生往往采用回避与别人交往的方法来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形成孤独闭锁的性格。这种心理障碍很难通过量表检测出来,就需要进行非正式访谈等形式,或者qq,msn等即时通讯工作,与学生进行深人交流,了解他们所思所想,从而寻找最有效的心理障碍化解策略。因此,高校心理干预工作应具有人性化,对那些不愿意接受显性干预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尤其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尽量排除客观困难。如时间安排不冲突,心理访谈室地点设置合理,增加网络咨询途径等。(2)增进对心理咨询的了解。只有了解心理咨询,心理障碍大学生才能走出自我封闭的心门去接受心理咨询。(3)提供多种心理知识教育途径。能让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心理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为轻微心理失调、轻度心理疾病和严重精神疾病三种情形,自我认知偏差和家庭贫困是其主要原因。本文构建了物质保障为基础与能力干预为核心的心理障碍综合千预体系,在实践中应协调物质保障和能力千预的关系,并突出主动干预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0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在2009年611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高职学生有近300万。而高职院心理健康工作尚待加强,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有共性,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认真分析高职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一、商职院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心理障碍((mentaldisorder),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一种异常状态。根据本课题组对南京两所高职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高职院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①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情绪波动大,自卑烦恼,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等。②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紧张焦虑、强迫、抑郁、神经性厌食,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③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幼稚病(低能),情感性精神病乃至变态人格等。这种心理障碍已无法从事正常的学习和活动,需住院或长期治疗。从所占比例看,第一类数量居多。不少大学生误认为只是心情不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这种情形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第三类数量较少,需要借助药物治疗。我们仅接触到一例,已经办理休学。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的。而高职院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我认知出现偏差。不少学生认为就读高职学院低人一等,产生压抑、苦闷、困惑等心理,进而贬低自己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将来就业时也注定成为一线操作技术工人。他们校园生活中精神萎靡不振、缺少青年人应有朝气和活力,对学习生活无兴趣,还伴有不满的牢骚,甚至有不少大学生直接给院领导写信,建议把校名中的“职业技术”四个字去掉。学生的这种心理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实际与自我意识中的理想差距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宣传不够而让大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如不及时调适宣泄,长期压抑,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形成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是家庭贫困导致心理障碍。近年来,高校收费标准逐年攀升,一些高校的热门专业或者民办本科院校的学费每学年已达万元,高职院校也在4000一6000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大学生一般每年需要花费8000元到15000元。这对于一般低收人家庭、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来说,是无法承担的,致使贫困生队伍越来越大。在高职院校,不少高考分数已经超过民办三本录取分数线的考生选择到高职院就读,主要是因为家庭贫困无力支付民办三本高昂的学费。而这些贫困大学生也是心理障碍高发群体。我们调查中发现,在校贫困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占在校贫困大学生总数的47%,问题相当严重,是帮扶的重点人群。
二、高职院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对策分析
高职院大学生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是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所采用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是由多维系统的干预途径、多样渗透的干预方法、丰富全面的干预内容、众多的机构和严格的责任制度等五要素组成的完整系统。这个系统是针对高职院大学生最易产生心理障碍的两个原因而设计的,由物质保障和能力干预有机组成。其中,能力干预是核心,化解由自我认知偏差而产生的心理障碍;物质保障是基础,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图1)
(一)保障系统
贫困家庭学生群体最先遇到的问题、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是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与人交往时总是心存芥蒂,常常回避社交活动,因而养成了独来独往的性格,很少与同学们接触,更不愿在公共场合露面;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同学相处难以掌握分寸,心理过于敏感,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比较被动、封闭和挑剔,不爱交际,不愿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也不愿参加需要经济上有投人的活动,慢慢形成退避所有活动的不良行为模式,这在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保障系统中,除了通过提供助学贷款等方式免除学生的经济压力,还应及时通过心理干预,缓解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由心理辅导中心实施的包括心理评估、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心理治疗为方法的解决贫困大学生各种心理障碍问题的心理干预途径。心理评估是通过实验、观察、测量等方法评价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补救问题的种类和程度,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的临床干预基础工作。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和心理治疗既是解决学生发展问题又是解决补救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心理辅导中心的核心工作。
(二)教育系统
教育系统是能力干预的核心,也是整个心理障碍干预体系中涉及内容最广泛、历时最长、由众多机构共同完成的部分。包括专业学习、专业前沿讲座、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专业学习是指由教务处和学生所在系、部共同完成,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为将来实习与就业打好基础。专业学习和专业前沿讲座使其贫困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机、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效率。自主教育是指学生在由图书馆提供的书籍和阅读场所条件下的读书活动和学生会举办的各类社团活动,从而掌握课堂教学以外的更多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是由团委实施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体验、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如何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是大学生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完成大学学业不仅是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也包括理论知识如何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通过深人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来弥补缺乏挫折教育和实践锻炼的不足。学校要设立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组织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的资助报酬。通过勤工助学,学生不仅仅得到一定的物质收获,更重要的目的是锻炼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针对各种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定期举办各种培训,如公文的书写,到日常事务的处理等。学校要积极开发阅报亭、文印社、礼品屋等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帮助一批学生通过自主经营,独立解决经济问题,成为自立典型。而不仅仅是打扫机房卫生等低技术含量的岗位。
(三)激励系统
在做好物质保障的条件下,必须做好能力上的支持。引导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客观地看待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及不平衡,对社会现状有理性的认识并接纳现实,改变贫困生对捐款献爱心认为是施舍的错误观念,加强自立、自主和自强意识的教育,防止贫困生得到经济支助后不知感恩甚至产生依赖心理。团体支持是指引导和鼓励学生同伴组成团体开展思想交流、问题讨论、心理支持和生活互助等活动,用以克服自卑和无助心理的产生。
通过愿景激励、情感激励、动机激励和兴趣激励,贫困生能够产生克服困难、增强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促进学生艰苦奋斗、勤奋学习、自立自强、诚实守信。①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结合现实中大学生创业的例子,深人浅出,让大学生们了解到现阶段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思路,树立全新的创业理念,增强进取心、自信心和责任心,积极迎接挑战。②为贫困生就业提供咨询和帮助。对贫困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就业,要求未就业的同学要摆正心态,正确评估自己,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珍惜目前软件专业较好的就业大环境,积极争取和参加各种面试,尽快走上工作岗位。③提供创业教育。自2007年起,江苏省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每年省级立项500个,院级立项近3000个,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贫困生投人到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中去,提高贫困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创办大型创业实验室与创业基地,也是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
三、应突出主动干预的作用
高职生的心理障碍最具有掩蔽性。部分高职生不能正确分析自己的能力;周围的人又总是对他持否定评价。而高职生往往采用回避与别人交往的方法来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形成孤独闭锁的性格。这种心理障碍很难通过量表检测出来,就需要进行非正式访谈等形式,或者qq,msn等即时通讯工作,与学生进行深人交流,了解他们所思所想,从而寻找最有效的心理障碍化解策略。因此,高校心理干预工作应具有人性化,对那些不愿意接受显性干预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尤其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尽量排除客观困难。如时间安排不冲突,心理访谈室地点设置合理,增加网络咨询途径等。(2)增进对心理咨询的了解。只有了解心理咨询,心理障碍大学生才能走出自我封闭的心门去接受心理咨询。(3)提供多种心理知识教育途径。能让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心理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