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发布时间:2015-07-02 13:52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教育对策
论文摘要: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六种表现,剖析了产生心理障碍的七种原因。同时,结合多年的教学和学生工作实践,从六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青春期的中后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独立和成熟。在这一人生发展变化的时期,大学生面临很多重要的人生课题和发展机遇,同时,必然会遇到各种困惑、矛盾和巨大的竞争压力,形成许多心理疾患。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调适,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有责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1.1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害怕失败或缺乏信心而导致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的学识才智、外貌体型都不如别人而全盘否定自己。有的大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面对大学的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等一系列变化,跟不上学习进度,在父母、老师面前,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强,形成了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低劣的心理素质和消极的心态,是一个人的心理“软骨病”。一个人得了这种病,就永无出头之日。
1.2孤独心理
孤独心理是一种封闭内心的性格障碍,是一种主观感受。WwW.lw881.com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是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他们很想广交朋友,希望有知心朋友。但是,大学生来到新的环境,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都是他们未曾经历过的,现有的交往能力又不能满足自身交往的需要,所以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欠缺而害怕社交或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负清高,独往独来。有的大学生好猜疑、多幻想。这些表现长此下去,易使他们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更加孤独。
1.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个体对一定的准则、规范或行为表现出来的反感、厌恶从而产生抵触的心理。逆反心理有两种表现,一是积极的亲社会心理。诸如:对高谈阔论、夸夸其谈的厌恶,对形而上学、教条主义、行政命令、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的反感,对不实事求是的批评或表扬的不满等等;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诸如对理想教育、信念教育的厌烦,对政治理论及学习的反感,对教育者正确的批评不以为然,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触,思维中充满着强烈的独立性、批判性。
1.4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是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危险出现而自觉难以应付时,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不安等感受交织而形成的复杂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是促进个体人格整合与个体社会化的内在动力。只有当焦虑表现为焦虑性神经症时,才可视为病态。大学生在生活、恋爱、学习、工作上受到挫折和意外事故的伤害后,最易产生焦虑心理。出现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惶恐害怕、思维迟钝、心跳加快、易怒出汗、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心理、生理上的不良反映。这种反应在正常人中也时有发生。
1.5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表现为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质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感到不平、痛苦愤怒等复杂的情绪状态。而别人身陷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在人后恶语中伤诽谤,用贬损别人来求得补偿。在极端情况下,有的大学生会发生人身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的交往。
1.6苦闷心理
苦闷心理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感受,是对如何保证学业和未来就业的担忧和疑虑。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上大学是一种投资行为。大部分大学生来源于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低收人家庭,借贷无门,日常生活难以保障。与此相反,有些大学生花钱似流水,更使人不敷出的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出现度日如年的苦闷心理。特别是看到社会上已经存在的下岗现象,感到将来找到称心的工作很难。由于对复杂的社会缺乏阅历,内心深处充满了苦闷。
2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2.1自我评价失调使大学生产生自卑感
许多大学生在中学时是学习上的尖子,担任过学生干部,获得很多荣誉,自觉是同龄中的佼佼者,自傲心理很强。进人大学后,由于高等学府人才济济,部分学生失去了在学习上的优势,甚至出现补考、重修。他们虽然也曾有过追求进步的愿望,但看到其他学生干部、学习尖子能说会道,能歌善舞,棋琴书画样样精通,而自己身无一技,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不想学与不得不学的矛盾造成情绪的波动和低落,导致焦虑、压抑,自卑心理便得以产生。
2.2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使大学生产生孤独感
在高等学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视野不只是局限于学校这块小天地,而是向更广泛的社会延神,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摆在大学生面前,有些大学生很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委屈求全,处处忍让,缺乏交往的技巧而一筹莫展;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较差;怕见生人,在人多场合或有异性在场时过于紧张、焦虑、出汗脸红、说话僵硬等。有的大学生自尊心过强,害怕交往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了压抑性的心态。愿交友又不太信友,想恋群又不太合群,希望了解又不想完全敞开自己的心扉,与父母、教师不易达成心理沟通,在同学中也不易找到知音,常常出现心理有话没人诉说、烦恼又没人倾吐的现象。这一矛盾常不被人理解,使大学生产生孤独感。
2.3社会转型时期的动荡使大学生产生压抑感
社会转型时期发生急剧动荡,给人们的传统思想和生活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各种压力出现在措不及防的大学生面前。考研、出国、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大学生深切感受到择业就业压力,出现新的难以摆脱的心理矛盾。有人感叹怀才不遇,有人感叹没有当官的父母和过硬的社会关系,内心深处充满了忧虑和苦闷,深感前途莫测,产生沉重的压抑感。
2.4经济负担的压力使大学生产生失衡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必须面对交费上大学的现实。多数大学生靠贷款、靠亲属的帮助进大学的。来校后各方面都需要支出,这对于那些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学生、在城镇下岗工人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为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煞费苦心。有的大学生过份重视物质享受,常叹自己家庭不如人,在生活上互相攀比愈演愈烈,更使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感到囊中羞涩而贬低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引起心理失衡。
2.5成长中的矛盾使大学生产生焦虑感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阶段。这一过程中充满成熟和不成熟的矛盾。大学生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男学生幻想变成白马王子,女学生梦想成为白雪公主。但幻想、梦想毕竟成不了现实,大学生如果不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而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压抑状态,心理平衡就会被破坏,而导致焦虑、优虑、自责、烦闷、困惑、嫉妒、颓废、愤怒等不良心理。
2.6不适当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大学生产生烦躁感
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寄予了厚望,但缺乏正确的教育。应试教育的方法使很多家长在子女考大学之前不把子女人格塑造放在首位,望子成龙心切,重智力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能力常识,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各方面的要求超过孩子的实际承受力,造成子女的性格出现了偏差。比如:自我中心、依赖、责任心差、合作能力差、不能承受挫折等等,这些都使大学生适应新环境、维护良好生存环境有困难。部分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感到愧对父母,更增加了心理压力,产生烦躁感。
大学生由于心理与生理发育逐渐成熟,产生对异性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强烈欲求,不少大学生开始从考虑恋爱到恋爱实践,按自己的意愿步入爱情殿堂。但由于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过于浪漫,爱情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可名状的心理困惑。总相信有完美的爱存在。常有一些大学生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还有的大学生认为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难寻,一旦情感问题上遭受挫折(如失恋、单相思)便难以接受而心灰意冷,甚至走向极端而采取毁灭行为。
3大学生心理障碍教育对策
3.1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三个根本条件和能力:博学高精,学能善用,求是创新。而博学、善用、创新的核心条件和重要前提是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成熟的心理调适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及积极的探索精神。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支持性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是心理素质,提炼的是心理品质,是心灵的“养育”,昭示的是一种很强的能力,需育人环境中所有人参与、抚育、滋养。因此,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人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实现以各科教学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3.2通过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大学生在抗挫折、耐磨难方面普遍存在缺陷。应根据大学生的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学习挫折理论,正确认识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与失败都是财富。其次,要接纳大学生倾诉,宣泄挫折,消除压抑,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第三,帮助他们正确归因挫折。对于交友、恋爱的挫折,要泰然应对;对于考试失利要重视,通过考试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盲点和学习方法上的缺点;对于考研落榜,要根据情况继续朝着原来的目标努力或者先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考虑。第四,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法,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3.3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大学生感到世间真情难在,看不惯世风又无力改变,于是有的大学生走向自我封闭的孤独境地。这种不良的人格因素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交往。实际上,大学生年龄相近,志趣相仿,生活集中,朝夕相处,容易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这对于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极为有利的。因此,第一,大学生要改变社交观念,不要把交往看作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而是扩展视野、增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第二,要扩大社交范围,只要对学业、思想有所启发,都要乐于交往,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要多渠道交往,利用业缘圈、地缘圈、趣缘圈以及郊游、联欢、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加强交往实践;第四,要注意交往对象筛选,注意与同辈之间交往,注意与良师、学者、专家、名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克制忍让,宽容待人。
3.4通过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咨询活动是互倾衷肠的自然流露,重要的不是给对方一种处理具体事情的方法,而是以开放、灵活的心理接触去理解对方并将自己对生命那种进取的积极态度传递给对方,感染和劝导对方。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应请经验丰富、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心理专家或心理医生,开展对心理诊疗防治工作。因为大学生的心理疾病除了由于环境、人际关系和心理素养条件造成的以外,人在患病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心理障碍,这就需要心理专家或心理医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在对单个学生特定的心理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心理咨询教师应以理解学生为前提,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寻找症结,从而缓解心理冲突,恢复心理平衡,促进人格成长。
还可以采取网络心理咨询方法。网络心理咨询是指在网络上,主持网站的心理学专家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或新闻组的线上互动功能,向来访者介绍心理知识,提供治疗心理障碍的新服务。一个优秀的心理学站点的主持人能抓住心理咨询需求,收集国内外知名的心理学专家最新的心理学论文,为网友“解惑”。网友可以运用自己所了解的心理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会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得到加强,这种互动交流方式又可以弥补心理咨询上的某些不足。
心理咨询和网络的结合拓展了网络空间,丰富了网络内容,心理咨询有了新的形式。但要净化现有的网络环境,减少网络本身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避免不健康的心理引导,提高上网道德。
3.5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施行适应性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把自己融人到社会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吸收大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如负责组织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心理教育宣传,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使大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适应能力。
3.6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是高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大学生绕开意识的障碍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校园人文环境。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用高品位的精神作品感化大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使精神文明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二是校园公德环境。包括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同学之间相互尊重、正常交往等。三是物质环境。主要指校园文明设施和教学生活条件,这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部分。校园的布局、绿化美化、建筑物、各种装饰物、宣传物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文明素质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文摘要: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六种表现,剖析了产生心理障碍的七种原因。同时,结合多年的教学和学生工作实践,从六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青春期的中后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独立和成熟。在这一人生发展变化的时期,大学生面临很多重要的人生课题和发展机遇,同时,必然会遇到各种困惑、矛盾和巨大的竞争压力,形成许多心理疾患。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调适,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有责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1.1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害怕失败或缺乏信心而导致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的学识才智、外貌体型都不如别人而全盘否定自己。有的大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面对大学的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等一系列变化,跟不上学习进度,在父母、老师面前,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强,形成了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低劣的心理素质和消极的心态,是一个人的心理“软骨病”。一个人得了这种病,就永无出头之日。
1.2孤独心理
孤独心理是一种封闭内心的性格障碍,是一种主观感受。WwW.lw881.com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是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他们很想广交朋友,希望有知心朋友。但是,大学生来到新的环境,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都是他们未曾经历过的,现有的交往能力又不能满足自身交往的需要,所以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欠缺而害怕社交或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负清高,独往独来。有的大学生好猜疑、多幻想。这些表现长此下去,易使他们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更加孤独。
1.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个体对一定的准则、规范或行为表现出来的反感、厌恶从而产生抵触的心理。逆反心理有两种表现,一是积极的亲社会心理。诸如:对高谈阔论、夸夸其谈的厌恶,对形而上学、教条主义、行政命令、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的反感,对不实事求是的批评或表扬的不满等等;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诸如对理想教育、信念教育的厌烦,对政治理论及学习的反感,对教育者正确的批评不以为然,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触,思维中充满着强烈的独立性、批判性。
1.4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是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危险出现而自觉难以应付时,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不安等感受交织而形成的复杂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是促进个体人格整合与个体社会化的内在动力。只有当焦虑表现为焦虑性神经症时,才可视为病态。大学生在生活、恋爱、学习、工作上受到挫折和意外事故的伤害后,最易产生焦虑心理。出现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惶恐害怕、思维迟钝、心跳加快、易怒出汗、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心理、生理上的不良反映。这种反应在正常人中也时有发生。
1.5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表现为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质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感到不平、痛苦愤怒等复杂的情绪状态。而别人身陷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在人后恶语中伤诽谤,用贬损别人来求得补偿。在极端情况下,有的大学生会发生人身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的交往。
1.6苦闷心理
苦闷心理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感受,是对如何保证学业和未来就业的担忧和疑虑。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上大学是一种投资行为。大部分大学生来源于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低收人家庭,借贷无门,日常生活难以保障。与此相反,有些大学生花钱似流水,更使人不敷出的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出现度日如年的苦闷心理。特别是看到社会上已经存在的下岗现象,感到将来找到称心的工作很难。由于对复杂的社会缺乏阅历,内心深处充满了苦闷。
2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2.1自我评价失调使大学生产生自卑感
许多大学生在中学时是学习上的尖子,担任过学生干部,获得很多荣誉,自觉是同龄中的佼佼者,自傲心理很强。进人大学后,由于高等学府人才济济,部分学生失去了在学习上的优势,甚至出现补考、重修。他们虽然也曾有过追求进步的愿望,但看到其他学生干部、学习尖子能说会道,能歌善舞,棋琴书画样样精通,而自己身无一技,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不想学与不得不学的矛盾造成情绪的波动和低落,导致焦虑、压抑,自卑心理便得以产生。
2.2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使大学生产生孤独感
在高等学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视野不只是局限于学校这块小天地,而是向更广泛的社会延神,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摆在大学生面前,有些大学生很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委屈求全,处处忍让,缺乏交往的技巧而一筹莫展;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较差;怕见生人,在人多场合或有异性在场时过于紧张、焦虑、出汗脸红、说话僵硬等。有的大学生自尊心过强,害怕交往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了压抑性的心态。愿交友又不太信友,想恋群又不太合群,希望了解又不想完全敞开自己的心扉,与父母、教师不易达成心理沟通,在同学中也不易找到知音,常常出现心理有话没人诉说、烦恼又没人倾吐的现象。这一矛盾常不被人理解,使大学生产生孤独感。
2.3社会转型时期的动荡使大学生产生压抑感
社会转型时期发生急剧动荡,给人们的传统思想和生活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各种压力出现在措不及防的大学生面前。考研、出国、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大学生深切感受到择业就业压力,出现新的难以摆脱的心理矛盾。有人感叹怀才不遇,有人感叹没有当官的父母和过硬的社会关系,内心深处充满了忧虑和苦闷,深感前途莫测,产生沉重的压抑感。
2.4经济负担的压力使大学生产生失衡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必须面对交费上大学的现实。多数大学生靠贷款、靠亲属的帮助进大学的。来校后各方面都需要支出,这对于那些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学生、在城镇下岗工人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为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煞费苦心。有的大学生过份重视物质享受,常叹自己家庭不如人,在生活上互相攀比愈演愈烈,更使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感到囊中羞涩而贬低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引起心理失衡。
2.5成长中的矛盾使大学生产生焦虑感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阶段。这一过程中充满成熟和不成熟的矛盾。大学生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男学生幻想变成白马王子,女学生梦想成为白雪公主。但幻想、梦想毕竟成不了现实,大学生如果不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而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压抑状态,心理平衡就会被破坏,而导致焦虑、优虑、自责、烦闷、困惑、嫉妒、颓废、愤怒等不良心理。
2.6不适当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大学生产生烦躁感
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寄予了厚望,但缺乏正确的教育。应试教育的方法使很多家长在子女考大学之前不把子女人格塑造放在首位,望子成龙心切,重智力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能力常识,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各方面的要求超过孩子的实际承受力,造成子女的性格出现了偏差。比如:自我中心、依赖、责任心差、合作能力差、不能承受挫折等等,这些都使大学生适应新环境、维护良好生存环境有困难。部分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感到愧对父母,更增加了心理压力,产生烦躁感。
2.7情感问题使大学生产生困惑感
大学生由于心理与生理发育逐渐成熟,产生对异性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强烈欲求,不少大学生开始从考虑恋爱到恋爱实践,按自己的意愿步入爱情殿堂。但由于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过于浪漫,爱情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可名状的心理困惑。总相信有完美的爱存在。常有一些大学生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还有的大学生认为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难寻,一旦情感问题上遭受挫折(如失恋、单相思)便难以接受而心灰意冷,甚至走向极端而采取毁灭行为。
3大学生心理障碍教育对策
3.1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三个根本条件和能力:博学高精,学能善用,求是创新。而博学、善用、创新的核心条件和重要前提是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成熟的心理调适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及积极的探索精神。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支持性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是心理素质,提炼的是心理品质,是心灵的“养育”,昭示的是一种很强的能力,需育人环境中所有人参与、抚育、滋养。因此,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人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实现以各科教学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3.2通过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大学生在抗挫折、耐磨难方面普遍存在缺陷。应根据大学生的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学习挫折理论,正确认识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与失败都是财富。其次,要接纳大学生倾诉,宣泄挫折,消除压抑,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第三,帮助他们正确归因挫折。对于交友、恋爱的挫折,要泰然应对;对于考试失利要重视,通过考试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盲点和学习方法上的缺点;对于考研落榜,要根据情况继续朝着原来的目标努力或者先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考虑。第四,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法,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3.3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大学生感到世间真情难在,看不惯世风又无力改变,于是有的大学生走向自我封闭的孤独境地。这种不良的人格因素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交往。实际上,大学生年龄相近,志趣相仿,生活集中,朝夕相处,容易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这对于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极为有利的。因此,第一,大学生要改变社交观念,不要把交往看作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而是扩展视野、增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第二,要扩大社交范围,只要对学业、思想有所启发,都要乐于交往,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要多渠道交往,利用业缘圈、地缘圈、趣缘圈以及郊游、联欢、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加强交往实践;第四,要注意交往对象筛选,注意与同辈之间交往,注意与良师、学者、专家、名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克制忍让,宽容待人。
3.4通过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咨询活动是互倾衷肠的自然流露,重要的不是给对方一种处理具体事情的方法,而是以开放、灵活的心理接触去理解对方并将自己对生命那种进取的积极态度传递给对方,感染和劝导对方。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应请经验丰富、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心理专家或心理医生,开展对心理诊疗防治工作。因为大学生的心理疾病除了由于环境、人际关系和心理素养条件造成的以外,人在患病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心理障碍,这就需要心理专家或心理医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在对单个学生特定的心理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心理咨询教师应以理解学生为前提,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寻找症结,从而缓解心理冲突,恢复心理平衡,促进人格成长。
还可以采取网络心理咨询方法。网络心理咨询是指在网络上,主持网站的心理学专家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或新闻组的线上互动功能,向来访者介绍心理知识,提供治疗心理障碍的新服务。一个优秀的心理学站点的主持人能抓住心理咨询需求,收集国内外知名的心理学专家最新的心理学论文,为网友“解惑”。网友可以运用自己所了解的心理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会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得到加强,这种互动交流方式又可以弥补心理咨询上的某些不足。
心理咨询和网络的结合拓展了网络空间,丰富了网络内容,心理咨询有了新的形式。但要净化现有的网络环境,减少网络本身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避免不健康的心理引导,提高上网道德。
3.5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施行适应性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把自己融人到社会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吸收大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如负责组织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心理教育宣传,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使大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适应能力。
3.6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是高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大学生绕开意识的障碍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校园人文环境。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用高品位的精神作品感化大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使精神文明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二是校园公德环境。包括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同学之间相互尊重、正常交往等。三是物质环境。主要指校园文明设施和教学生活条件,这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部分。校园的布局、绿化美化、建筑物、各种装饰物、宣传物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文明素质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