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分析与调治

发布时间:2015-07-02 13:52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调治
  论文摘要:心理障碍是当前高校学生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焦虑、抑郁、疑病、恐怖症、强迫症、神经衰弱、人格障碍等常见的临床诊断现象。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个体、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方面的欠缺。从个体角度进行调治的方法是:一要正视现实;二要正视自己;三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四要养成合理的生活秩序;五要保持积极愉快的精神生活;六要有念识地培养自信。
  据《健康时报》2000年12月28日对高校学生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有28.75%的学生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几年来这种情况并没有根本好转。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狗熊,2004年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家爵杀人这些在全国引起轰动的案件,都不同程度的和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有关。这需要引起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和广大青年学生的高度重视。教育部2003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要重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与调治。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如下几种:
1.焦虑。经常表现为突然感到恐怖、忧虑、头晕、胸闷、心悸、恶心、出冷汗,似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但又查不出任何躯体疾病。有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因已有三门课程不及格,再有一门不及格将被退学,于是整日惶惶不安,一想到考试,就极度紧张,脑子一片空白,无法正常学习。
2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遇事往往朝坏处想,待人感情淡漠,心情沮丧,孤独自闭,并出现胃口不好、乏力、虚弱等症状。有时会对人生产生强烈的悲观失望的感觉,感到活着没意思。
3.疑病。执地怀疑自己有病,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过分关注,经常感到不适,四处求医,但对医生的诊断总是不信,并自己的疾病感到过分的焦虑、忧郁。
4恐怖症。恐惧本是人的正常感觉之一,但对有些学生来说,出现了一种持久的、不合理的、过分强烈的恐惧感,成为一种病态。大学生中常见的恐怖症有以下几种:一是社交恐怖。主要是害怕在众人面前出现,特别是被人注意时更为敏感。二是空旷恐惧。还有一些登高恐惧、下水恐惧等,超出常态的也是属于病态范围。
5.强迫症。有三种表现:一是强迫焦虑。这种人总是在投信后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把信投入邮筒里,锁上门之后,总在想门是否真的锁上。二是强迫疑问。常被一些与正常心理状态相反的欲望和疑问所纠缠,能产生一些导致可怕后果的冲动。三是强迫动作。如强迫性数数,强迫性洗手等。
6.神经衰弱。经常有头痛、失眠、焦虑烦恼、易激怒等症状,对外界刺激反应过敏,又有精神容易疲劳的症状,四肢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学习工作效率降低。
7人格障碍。经常说谎、偷窃、酗酒、斗殴、破坏公物,经多次教育仍不悔改;也有的表现为过分猜疑、过分嫉妒,或情感反应过分强烈者,被视为有人格障碍者。

8.病样发作。是由于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的心理障碍。如哭笑无常、突然失明、失音、瘫痪、鬼神附体等躯体和精神症状。
9.性心理障碍。如过早性行为、同性恋、窥探女阴、穿异性服装等。
以上这些症状只是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大多数仅属于轻度的心理障碍。我们也不可以轻易对号人座,以为有了其中的某一类症状就是得了什么精神病。一般说来,轻度的心理障碍不需服药,只要能找出发病原因,克服个性上的某些缺陷,改变自己对外部各种刺激过分强烈的情感体验,症状即能缓解和减轻。即使诊断已经患有某种精神和心理疾病者,治疗的重心仍在于自己。只要树立信心,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适当的心理治疗,一般都不难治愈。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大学生的自我修养、个人家庭背景、学校教育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自我修养。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年龄大都在18--25岁之间,处于青年的早期和中期,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心理上还处于继续完善的过程,正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此时的年轻人,精力充沛、思想敏锐、感情丰富,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但是个性还未定型,感情容易波动,自制力较弱。他们特别关心人生的价值并力图实现这种价值,但为这种价值付出努力时,由于自己的能力和社会的要求往往有较大的差距,因而不免经常遭到失败和挫折,于是大量的怀疑、烦恼便自然产生。此时个体修养的差异便显得异常重要。在遇到诸如学习、深造、交友、恋爱、就业,还有性的关系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时,由于受日渐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不同,每一个人对外部刺激信息的认知、评价、信念和想法也就不同,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当这些行为方式和社会的要求发生冲突,自己又不能很好地自我修养并及时做出调整,就容易发生心理间题甚至产生精神方面的疾病。
2.个人家庭背景。家庭是每个人心理发展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的人格在很大程度是由家庭塑造的。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和父母的教育方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父母双方互敬互谅、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家庭的和睦友好的气氛,有助于子女形成健康和健全的人格。已经有大量的事例证明,父母离异、家庭解体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过于专制的父母不容易养成孩子和善的性格和民卞的作风。过于宠爱的家庭则会促成孩子任性、容易冲动、惟我独尊、依赖性强等不良的习惯。在有些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超出了孩子的个性能力,让孩子成天在一种高度压力下生活,最后适得其反。还有的父母成天沉溺于扑克、麻将中,酗酒抽烟,生活毫无节制,有的还做出违法乱纪、有害社会治安的事情,这对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长览是致命性的不利因素。

3.学校的教育方式。学校介于家庭和社会之间,是个体走向社会的桥梁。学校当然也是一种社会,但这种以完成个体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场所和社会现实毕竟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学校是个体成长中获得知识技能、造就健全人格,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地方。在这里学生不仅需要获得科学技术知识,更需要得到理解、得到安慰,以便能妥善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各种问题。作为大学生,经常会遇到学习上的障碍、人际关系中的烦恼、相互攀比的困扰以及性和恋爱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现在高校班主任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需要,长期缺乏疏导,大学生的心理紧张和压力得不到缓解,久而久之加大了心理障碍的催病儿率。
4社会因素。任何人都不能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这对大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校园外的市场经济大潮和校园内的经商热彼此呼应,对每一个在新形势一的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强烈冲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日益普及,信息爆炸的浪潮日甚一日,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知识超负荷的灌输,学什么,怎么学,成为铸一个学生都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还有,改革开放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大量涌人,在东西方文化渗透和交流中,初涉社会的大学生往往因辨别是非能力较弱而感到无所适从,一些学生由此出现了心理异常和行为不当,少数人甚至误人歧途而不能自拔。

总之,大学生出现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是复杂的,而且因个体发展情况不同产生的差异性很大。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和社会的原因,个人的修养始终是关键的因素。在同处不利环境条件下,有的人在逆境中努力奋斗而成才,有的人则由此沉沦、堕落,走向黑暗,还有的在大好时光中坐失发展良机。这一切都依赖于个人良好的修养,它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始点,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终点。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治
大学生心理障碍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治:
1.正视现实。一个人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正确与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对周边环境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常常对自己出生地感到一种自卑,而来自条件较好的城市里的学生则容易表现出一种不应有的优越感。这实际上都是不能正确对待现实的表现。正视现实,就是要学会理性地认知周围世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敢于面对现实,对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不退缩、不幻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予以解决。
2.正视自己。就是要知己、爱己,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知己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自我评价。爱己,就是接受自己、爱护自己。知己,就是要求我们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安排生活,不奢求、不攀比、摆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爱己,要求自己重视身体健康、珍惜品德和荣誉,有了成绩不骄傲,有了过失能自省,老老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这样,你的内心世界将永远是一片碧绿。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首先是一种心理关系,它是基于人们交往而形成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的和自我评价的一种判断体系。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近,能使人感到温暖、亲切,反之,则会感到冷漠、疏远。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来自你对别人的尊重和谦和的态度。这里的原则是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坚定而不固执,谦虚而不卑贱,和睦而不迁就,独立而不孤僻。
4.养成合理的生活秩序。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适量的学习负担。有的学生进了大学后,面临知识爆炸,强手如林,学习压力陡然增大,不知如何是好,只是一味地增加课程和学习时间,方法不当,不仅学习效果事倍功半,更重要的是影响了自信心,为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二是生活节奏适宜。大学是优秀青年聚集的地方,这里人才济济,汇集各种学科的出类拔萃者,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吹拉弹唱、文武兼备,生活丰富多彩。要积极利用这种环境,开阔视野广交朋友,使紧张的学习生活得到一定的调节,使你的身心变得更加健康。
5。保持积极愉快的精神生活。情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窗口。培养良好的情绪,是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情绪可以治病,情绪也可以致病。著名的化学家法拉第年轻的时候患了神经衰弱症,医生告诉他;小丑胜过医生。于是,他在钻研科学的同时,经常看滑稽戏和戏剧来调节心情,不久他的神经衰弱症就痊愈了。
6.有意识地培养自信。自信是正视自己的表现,更是发展自己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自信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它要靠细心的培养才能发育起来。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培养自信。例如:讨论时打破沉默第一个站起来发言;走路时昂首挺胸,加快速度;主动找一些学历、阅历、资历、级别比自己高的人交谈讨论,使自己的自信心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

上一篇:简析高职高专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构

下一篇:浅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与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