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学校体育教学

发布时间:2015-07-02 13:53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 大学生 心理障碍 身心健康
  论文摘要: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教学担负着培养大学生身心健康、享受体育、终身受益的使命。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积极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圆满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身、心还处在尚未完全成熟期,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发育和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心理防御能力,提高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原因分析
心理障碍是指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研究表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不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人校后,有来自学习上的、生活上的、思想上的诸多不适应。大学中的教学方法、授课形式、学习方法都可能不同十中学时代,不是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就能接受了的。有些学生可能会找不到学习方法,产生不知所措、茫然一片的感觉。生活中也会因为远离父母,置于新的环境中,而觉得不习惯和单调乏味。这对于独生子女特别是性格孤僻的新生来说,更是一大难题。在思想上,他们也有不适应的具体表现,如现实与理想的偏差,理想中的自豪感与现实中的自卑感的矛盾等。这些不适应或多或少地会使他们的情绪受到影响,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如焦虑、压抑、烦躁等。
2学习负担过重。除了正常的并不轻松的学业外,在大学校园里周而复始的“二点一线”式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为了考研而不惜牺牲休息时间长时间啃外语,为了找工作相对容易一些而参加各种培训班,想方设法考取各种资格证一殊不知这样的超负荷运转是一种有害身体健康的方式,长期学习负担过重将使大脑过度疲劳、活动机能降低,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成绩滑坡。再加上舆论压力、精神刺激、情绪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就会导致紧张、忧郁等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况且,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大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中都会遇到竞争对手。如果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不适应这种充满竞争的环境,就会怨天尤人,悲观失望,也会成为不良刺激,造成心理障碍。
3、就业压力太大。并轨以后的大学实行的是“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机制,采用的是“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学生毕业后能否就业,就成为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大学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既想找到理想的工作,自己又没有实践经验;还有些学生好高鹜远、眼高手低。这些矛盾的存在,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并产生一些消极想法或心理问题。
4、家庭及各种挫折的影响。生活中的挫折,如失去亲人,失去友谊,或是家庭中的重大变故、失恋等等;学习中的挫折,如考试成绩不佳,投出的文章未能发表,等级考试没有通过,等等。这些都会给大学生带来思想负担,造成心理障碍。还有的学生因为专业选择不当,造成学习积极性下降;有的学生因受到挫折而产生偏执、强迫等心理障碍,导致恐惧症、攻击行为甚至自杀。此外,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上的差距,也使得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了裂痕。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或是下岗职工的子女,或多或少有一些自卑心理,不愿与他人多交往,更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来自富裕家庭的子女,则往往表现出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等不良习气。这些因素都可能带来大学生不同表现、不同形式及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心理障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和人的生理状态相联系的。一般性的心理活动不会给人的健康带来明显的影响,而强烈的、持续的心理活动会给人的健康造成危害,从而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尤其是持续而强烈的消极情绪,可以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导致各种神经官能症的产生。如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头痛、心悸、全身不适等)、强迫性神经症(反复出现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如不自觉地产生一些不合理的、荒诞的念头,但又无法自控)、意病(大哭大叫、抽搐甚至昏迷)、恐怖症(具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当某一确定事物或情境引起焦虑时而出现烦躁不安、发抖或产生进攻行为等)、疑病症(怀疑自己得了某种实际并没有的疾病,并出现一系列症状)等。

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处于焦虑紧张情绪状态中,会引起胃肠等消化系统疾病。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曾在本世纪初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人在焦虑、忧郁时会抑制胃肠蠕动及消化腺体的分泌,引起食欲减退。另外,强烈的愤怒、仇恨、焦虑情绪,还可能造成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出现心率不齐、高血压、冠心病、血糖增高、呼吸加快、短促,甚至导致脑血栓、心肌梗塞或暂时性的呼吸中断,心电图发生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在各种心理因素中,尤以心情忧郁对健康的损害最为严重,占人类死亡原因85%的八大死因中心情忧郁症居第七位。大学生中存在的上述心理障碍,不仅会引起心理疾患而且还可能引起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导致疾病,影响健康。
三、学校体育教学对克服心理障碍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一个人,只有对社会、对人生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地分析周围发生的事情,并做出适度的心理反应。体育对人的影响和改造已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运动,而是始终伴随着心理活动并对身、心都有影响的了个学科。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学生对集体的义务感、责任感,有助于形成自制、刚毅、勇敢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例如,集体项目的训练或是代表集体参加比赛,对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更加有益)。通过体育锻炼,能够磨练意志,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对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等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在困难中勇于奋斗的坚毅品质的形成和自信心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对学生有效进行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心理承受力的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个人对情感刺激反应的品质之一。体育竞赛中是没有常胜将军的,我们要在教学和比赛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让他们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理性地面对现实,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尤其在面对失败的时候,要冷静地思考问题,找出失败原因,在逆境中奋起。在成绩面前,又不能骄傲自满,而应脚踏实地,继续前进,胜不骄,败不馁。这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的体现。
体育教学还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晴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人都可能遇到这样那样不愉快的事情而影响到情绪和健康。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对有不同爱好、不同要求的同学提供了消遣娱乐、锻炼的机会。在不如意时,在消极悲观失望时,和同学去打打球、跳跳舞,便可以转移注意力,营造良好的心情。
体育锻炼也可以塑造形体美,姿态美。体育锻炼在提高人体内脏器官系统机能良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同时,还可以使形体优美,肌肉富有弹性,皮肤润泽,神采奕奕,精神抖擞。这种美的感受作用于人的心理,还会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饱满的情绪,使人充满活力,青春永驻。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心理保健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耐挫能力,学会逆境中奋起,学会自我保护、自我控制,合理宣泄不良清绪,预防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产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目的。

上一篇: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疏导方法研究

下一篇:浅析对轮滑教学中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