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治疗
发布时间:2015-07-02 13:53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障碍;治疗
论文摘要:运用体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从学生、教师两方面分析体育教学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并对此进行分类,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疗心理障碍的各种方法,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心理障碍是指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的状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仅会使少数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难以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还会因为消极情绪的辐射作用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克服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形成适宜的心理状态,对高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体育课现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名称变革表明了体育教育内涵与功能的扩大。现在的体育课已不再仅仅是过去单一的体育课,体育课已成为多学科知识渗透、健康教育内容丰富的一门综合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问题和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特点、成因及排除方法。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旺盛的生命力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学习中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心理障碍是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和意志行为失常的总称。即指外界环境的变化和肌体内部状态所造成的心理活动上的变化、紊乱和失调,并影响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体验。体育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影响个体发展、学习和体育活动效能的消极因素。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较多,但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有学生方面和教师方面两大基本因素。
(一)学生方面
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障碍问题受日常个人心理素质的影响,它往往源于体育课以外的其他学习、生活或对体育课认识偏差的矛盾中,如学习紧张、学习上的失败、情绪波动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致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学习。
1.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品质的缺陷造成心理障碍。有的学生一遇到稍有难度的动作或带有竞赛性的练习方式就会过分担忧,顾虑重重,害怕自己练不好,掌握不了动作,从心理上丧失了胆量,放弃了希望,这样的心态会使自己愈加紧张,甚至手足无措,在练习动作中,手忙脚乱,动作严重不协调。
2.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不足造成体育学习中的心理障碍。部分学生因为身体素质较差,对于体育动作和技术掌握较慢,学习效果不好,在体育学习时练习动作遮掩退让,生怕别人看见耻笑,每次练习都让教师、同学保护、帮助。整个学习过程忧心忡忡,逐渐形成畏难情绪,最终导致心理障碍。
3.项目的特殊障碍造成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恐惧心理。如跳高项目的规律、器材本身特点(高度、宽度等),特有的动作姿态,气候环境的变化等。此外,主观的因素也很多,如学习动机、运动能力、意志品质、发生伤害事故情景地再现等。生理学研究表明,危险可怕的心理因素通过人的认识会引向反射和防御反射,如果人不了解危险性质的范围程度,就会焦虑不安,产生畏惧心理。
(二)教师方面
体育课上教师的情绪对学生心理影响很大。如教师不安而焦虑的行为会造成课堂组织不良、反应迟钝呆板。这样的表现易引起学生的情绪危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难以提高。
另外,教师不良的教学水平和组织方法都有可能致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学习。有些体育教师过多地对课堂行为加以限制,上课内容缺乏新意,练习手段重复,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无味,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障碍的分类
教学中的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认识与适应心理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疾病的一种症状或轻微的心理异常,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心理障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动机障碍
动机障碍是指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过低或过高。过低的动机会由于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于调动,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释放,造成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而过高的动机会引起肌体兴奋性过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而难以控制动作,造成技术动作质量下降或伤害事故发生。
(二)注意障碍
注意障碍是指心理活动对特定的对象难以指向,注意力不能从某一对象转移到其他对象上,不能正确地分配注意力。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来看,动作泛化阶段,由于大脑皮层兴奋处于泛化期,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也难于把注意转移到主要动作环节以外的其他动作细节上,而产生注意力分配不协调的障碍。另一类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某些动作过程中发生恐惧所造成的。具有一定难度可能造成伤害的动作会造成学生的害怕心理,这时的注意障碍多表现在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技术方面。如果不能及时消除畏惧心理,则会使学生长期将注意力排斥在学习动作技术技能以外,从而影响动作技能的提高,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三)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是指人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再现的过程发生困难或异常。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劣性刺激也会引起记忆障碍。由焦虑和抑郁引起的急躁、烦恼、压抑、内心不安,会引起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大脑皮层机能的失调,使接收、检索、提取信息的能力下降。对学习动作技能缺乏信心的心理状态会使人的大脑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从而使接收、储存、加工和提取信息受到影响。由各种心理状态引起的紧张情绪在大脑皮层达到一定兴奋强度时,会使大脑在某个区域形成兴奋中心,按照高级神经活动的负诱导规律,在当前记忆中枢之外的兴奋灶引起该记忆中枢的抑制,使原来熟悉的知识、技能难以回忆起来。用脑不科学也会引起记忆障碍,表现在对左右脑的使用不能合理分配,长期过度使用某部分大脑细胞导致其不能处在兴奋与抑制的有序状态。
(四)恐淇障碍
恐惧障碍是一种与回避行为连同的对某一类特殊环境的非正常恐惧所出现的心理障碍。体育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单纯性恐惧障碍,即对某一具体的环境或体育活动产生惧怕心理,如学习跨栏跑时因被栏架绊到而产生对栏架的害怕;学习双杠动作时,从杠上摔下来,产生对学习体操动作的恐俱和厌恶感。除潜在的伤害因素和怕苦引起恐惧障碍外,在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种团体恐惧障碍,即担心别人对自己的不良评价而产生持续焦虑所造成忧虑。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个技能动作都是在直接观察下进行的,对动作技能掌握的好坏和快慢都直接暴露在全体参与者面前,对于易被人评价控制的学生,不能完成动作时,便会采取回避的行为。假若原有的动作技能水平较低,又受到劣性评价,便会出现惧怕参与团体活动。这种心理甚至还会延伸到对待其他事物的行为中。
(五)疲劳障碍
疲劳障碍是指在技能动作的教学和训练中,由教学方法不当或练习过度而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不良变化。生理上表现为肌肉功能失调、痉挛、感觉迟钝、乏力等,心理上表现为倦怠、精神涣散、厌恶、反应迟钝、紧张、情绪不安等,主要是因为练习过量,使脑细胞在长时期、高强度的工作中产生神经性疲劳。其次是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乏味造成心理疲劳。再次是不良的体育教学环境,如气温、气压、缺氧、噪声、场地器材不规范等引起心情紧张烦躁、压抑、不安而产生疲劳。
三、消除体育教学中心理障碍的方法
(一)心理治疗法
1.激发疗法
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系统而科学的理论、身体锻炼的结果、运动场竞赛的效果、运动奖罚等激励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要求患者想象引起焦虑或恐惧的特定场面,并保持放松状态。其理论依据是当患者对产生焦虑或恐惧的刺激能处于放松状态时,刺激也就失去其效力。
3团体支持疗法
这种支持疗法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和睦、友好、互相鼓励的学习环境。由于引起心理障碍的一部分因素来自学生之间的不良评价,心理不成熟易为他人评价所左右的人更需要团体的支持。
4.行为疗法
此种疗法是把动作技能分解成若干个动作,在这些单个动作中,大多数技能是患者已经掌握的,新的动作技能较少,使患者在学习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的动作技能上,体验成功的感觉。
5.疏导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心理疗法,其特点在于使患者认识所存在的心理障碍,调动自我治疗的能动性和自信心,恢复乐观情绪,提高记忆力。
6.娱乐疗法
娱乐疗法是通过有趣的活动使焦虑分散和转移,松弛紧张的情绪,使人从困厄和冥思苦想中解脱出来,清除脑细胞的代谢产物,使部分疲劳的脑细胞得到休息。
7.气功放松疗法
气功是通过意念控制肌肉放松、凝神静气、均匀呼吸,以加强抑制和减弱交感神经的活动,使患者从肌肉到骨关节,从外部感官到大脑皮层都逐渐放松。通过这些具体的放松动作,使整个肌体和心理活动都处于放松状态,从而调节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
(二)革新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气氛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景教育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发扬协作型教学,要重视教与其他诸要素的协调,同步互补,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统一。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形式上强调自主练习,多为学生提供练习上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保证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使人人都有练习的机会;重视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要有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确立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在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体育课上教师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融洽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同学参与活动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降低学习者的恐惧感,并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可能。
(三)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敬业、爱业、为事业献身的精神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必须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要勤奋热情、积极进取,要有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必须精通体育知识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要不断更新知识,做到不断完善自我。体育教师应具有开拓进取精神,有独到的教学与训练风格,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优美的动作示范和丰富的形体语言以及j哈到好处的帮助、提示、保护,让学生感到体育的美与吸引力,帮助学生克服既有心理障碍,调动学习体育和从事运动实践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热爱学生,要和学生交流思想和动作感受,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及时调节运动量。在轻松、融洽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优美准确的示范及语言表达的带动下,学生充分感受了体育课的愉悦,能够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自然也就避免了心理障碍的出现。
(四)改善场地器材条件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良好的场地设施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安全感,也是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或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要尽可能地消除体育课上出现的心理障碍,就需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有关规定,不断改善体育场地、器材和配套服务设施。经营性的体育场馆,在利用市场手段调节的同时,应时常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在软件方面,重在形成一种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氛围,注意隐性课程的潜在影响,建立、健全校内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站、电教室和宣传栏的作用,形成宣传网络。举办体育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形成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激发体育兴趣和形成锻炼习惯的“第二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是解决体育课心理障碍最根本且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小结
新时期的高校体育课不但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还承担起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因此,我们要重视体育课中出现的心理障碍现象,并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障碍,引导学生在机体与心理上都达到健康状态,从而使体育课在高校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的过程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论文摘要:运用体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从学生、教师两方面分析体育教学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并对此进行分类,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疗心理障碍的各种方法,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心理障碍是指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的状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仅会使少数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难以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还会因为消极情绪的辐射作用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克服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形成适宜的心理状态,对高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体育课现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名称变革表明了体育教育内涵与功能的扩大。现在的体育课已不再仅仅是过去单一的体育课,体育课已成为多学科知识渗透、健康教育内容丰富的一门综合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问题和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特点、成因及排除方法。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旺盛的生命力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学习中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心理障碍是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和意志行为失常的总称。即指外界环境的变化和肌体内部状态所造成的心理活动上的变化、紊乱和失调,并影响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体验。体育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影响个体发展、学习和体育活动效能的消极因素。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较多,但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有学生方面和教师方面两大基本因素。
(一)学生方面
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障碍问题受日常个人心理素质的影响,它往往源于体育课以外的其他学习、生活或对体育课认识偏差的矛盾中,如学习紧张、学习上的失败、情绪波动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致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学习。
1.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品质的缺陷造成心理障碍。有的学生一遇到稍有难度的动作或带有竞赛性的练习方式就会过分担忧,顾虑重重,害怕自己练不好,掌握不了动作,从心理上丧失了胆量,放弃了希望,这样的心态会使自己愈加紧张,甚至手足无措,在练习动作中,手忙脚乱,动作严重不协调。
2.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不足造成体育学习中的心理障碍。部分学生因为身体素质较差,对于体育动作和技术掌握较慢,学习效果不好,在体育学习时练习动作遮掩退让,生怕别人看见耻笑,每次练习都让教师、同学保护、帮助。整个学习过程忧心忡忡,逐渐形成畏难情绪,最终导致心理障碍。
3.项目的特殊障碍造成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恐惧心理。如跳高项目的规律、器材本身特点(高度、宽度等),特有的动作姿态,气候环境的变化等。此外,主观的因素也很多,如学习动机、运动能力、意志品质、发生伤害事故情景地再现等。生理学研究表明,危险可怕的心理因素通过人的认识会引向反射和防御反射,如果人不了解危险性质的范围程度,就会焦虑不安,产生畏惧心理。
(二)教师方面
体育课上教师的情绪对学生心理影响很大。如教师不安而焦虑的行为会造成课堂组织不良、反应迟钝呆板。这样的表现易引起学生的情绪危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难以提高。
另外,教师不良的教学水平和组织方法都有可能致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学习。有些体育教师过多地对课堂行为加以限制,上课内容缺乏新意,练习手段重复,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无味,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障碍的分类
教学中的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认识与适应心理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疾病的一种症状或轻微的心理异常,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心理障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动机障碍
动机障碍是指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过低或过高。过低的动机会由于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于调动,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释放,造成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而过高的动机会引起肌体兴奋性过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而难以控制动作,造成技术动作质量下降或伤害事故发生。
(二)注意障碍
注意障碍是指心理活动对特定的对象难以指向,注意力不能从某一对象转移到其他对象上,不能正确地分配注意力。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来看,动作泛化阶段,由于大脑皮层兴奋处于泛化期,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也难于把注意转移到主要动作环节以外的其他动作细节上,而产生注意力分配不协调的障碍。另一类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某些动作过程中发生恐惧所造成的。具有一定难度可能造成伤害的动作会造成学生的害怕心理,这时的注意障碍多表现在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技术方面。如果不能及时消除畏惧心理,则会使学生长期将注意力排斥在学习动作技术技能以外,从而影响动作技能的提高,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三)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是指人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再现的过程发生困难或异常。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劣性刺激也会引起记忆障碍。由焦虑和抑郁引起的急躁、烦恼、压抑、内心不安,会引起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大脑皮层机能的失调,使接收、检索、提取信息的能力下降。对学习动作技能缺乏信心的心理状态会使人的大脑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从而使接收、储存、加工和提取信息受到影响。由各种心理状态引起的紧张情绪在大脑皮层达到一定兴奋强度时,会使大脑在某个区域形成兴奋中心,按照高级神经活动的负诱导规律,在当前记忆中枢之外的兴奋灶引起该记忆中枢的抑制,使原来熟悉的知识、技能难以回忆起来。用脑不科学也会引起记忆障碍,表现在对左右脑的使用不能合理分配,长期过度使用某部分大脑细胞导致其不能处在兴奋与抑制的有序状态。
(四)恐淇障碍
恐惧障碍是一种与回避行为连同的对某一类特殊环境的非正常恐惧所出现的心理障碍。体育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单纯性恐惧障碍,即对某一具体的环境或体育活动产生惧怕心理,如学习跨栏跑时因被栏架绊到而产生对栏架的害怕;学习双杠动作时,从杠上摔下来,产生对学习体操动作的恐俱和厌恶感。除潜在的伤害因素和怕苦引起恐惧障碍外,在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种团体恐惧障碍,即担心别人对自己的不良评价而产生持续焦虑所造成忧虑。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个技能动作都是在直接观察下进行的,对动作技能掌握的好坏和快慢都直接暴露在全体参与者面前,对于易被人评价控制的学生,不能完成动作时,便会采取回避的行为。假若原有的动作技能水平较低,又受到劣性评价,便会出现惧怕参与团体活动。这种心理甚至还会延伸到对待其他事物的行为中。
(五)疲劳障碍
疲劳障碍是指在技能动作的教学和训练中,由教学方法不当或练习过度而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不良变化。生理上表现为肌肉功能失调、痉挛、感觉迟钝、乏力等,心理上表现为倦怠、精神涣散、厌恶、反应迟钝、紧张、情绪不安等,主要是因为练习过量,使脑细胞在长时期、高强度的工作中产生神经性疲劳。其次是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乏味造成心理疲劳。再次是不良的体育教学环境,如气温、气压、缺氧、噪声、场地器材不规范等引起心情紧张烦躁、压抑、不安而产生疲劳。
三、消除体育教学中心理障碍的方法
(一)心理治疗法
1.激发疗法
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系统而科学的理论、身体锻炼的结果、运动场竞赛的效果、运动奖罚等激励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脱敏疗法
要求患者想象引起焦虑或恐惧的特定场面,并保持放松状态。其理论依据是当患者对产生焦虑或恐惧的刺激能处于放松状态时,刺激也就失去其效力。
3团体支持疗法
这种支持疗法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和睦、友好、互相鼓励的学习环境。由于引起心理障碍的一部分因素来自学生之间的不良评价,心理不成熟易为他人评价所左右的人更需要团体的支持。
4.行为疗法
此种疗法是把动作技能分解成若干个动作,在这些单个动作中,大多数技能是患者已经掌握的,新的动作技能较少,使患者在学习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的动作技能上,体验成功的感觉。
5.疏导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心理疗法,其特点在于使患者认识所存在的心理障碍,调动自我治疗的能动性和自信心,恢复乐观情绪,提高记忆力。
6.娱乐疗法
娱乐疗法是通过有趣的活动使焦虑分散和转移,松弛紧张的情绪,使人从困厄和冥思苦想中解脱出来,清除脑细胞的代谢产物,使部分疲劳的脑细胞得到休息。
7.气功放松疗法
气功是通过意念控制肌肉放松、凝神静气、均匀呼吸,以加强抑制和减弱交感神经的活动,使患者从肌肉到骨关节,从外部感官到大脑皮层都逐渐放松。通过这些具体的放松动作,使整个肌体和心理活动都处于放松状态,从而调节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
(二)革新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气氛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景教育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发扬协作型教学,要重视教与其他诸要素的协调,同步互补,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统一。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形式上强调自主练习,多为学生提供练习上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保证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使人人都有练习的机会;重视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要有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确立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在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体育课上教师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融洽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同学参与活动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降低学习者的恐惧感,并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可能。
(三)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敬业、爱业、为事业献身的精神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必须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要勤奋热情、积极进取,要有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必须精通体育知识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要不断更新知识,做到不断完善自我。体育教师应具有开拓进取精神,有独到的教学与训练风格,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优美的动作示范和丰富的形体语言以及j哈到好处的帮助、提示、保护,让学生感到体育的美与吸引力,帮助学生克服既有心理障碍,调动学习体育和从事运动实践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热爱学生,要和学生交流思想和动作感受,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及时调节运动量。在轻松、融洽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优美准确的示范及语言表达的带动下,学生充分感受了体育课的愉悦,能够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自然也就避免了心理障碍的出现。
(四)改善场地器材条件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良好的场地设施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安全感,也是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或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要尽可能地消除体育课上出现的心理障碍,就需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有关规定,不断改善体育场地、器材和配套服务设施。经营性的体育场馆,在利用市场手段调节的同时,应时常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在软件方面,重在形成一种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氛围,注意隐性课程的潜在影响,建立、健全校内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站、电教室和宣传栏的作用,形成宣传网络。举办体育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形成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激发体育兴趣和形成锻炼习惯的“第二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是解决体育课心理障碍最根本且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小结
新时期的高校体育课不但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还承担起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因此,我们要重视体育课中出现的心理障碍现象,并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障碍,引导学生在机体与心理上都达到健康状态,从而使体育课在高校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的过程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研究
热门论文
- 论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治疗
-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调控机
- 析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对策
-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防治论析
- 浅析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对策
-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分析及
- 试论高校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应
- 浅谈高校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解
- 浅谈中专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调
- 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和阅读治疗
-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疏导
- 论析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
-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障碍及原因分析
- 浅析高职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体育疏导途径对策